父母永遠對孩子有著zui殷切的期盼。可是你真的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嗎?你真的知道什麼纔是孩子zui需要的嗎?以愛之名,為什麼有的孩子嬌生慣養任性自我,有的孩子則聰明伶俐乖巧懂事?父母作為孩子的首位老師,不單單要給予關愛,更要懂得傾聽,換位思考,不僅帶領他們徜徉於知識的海洋,更要教給他們做人的道理。
孩子的未來始於父母的教養,而養育一個孩子的過程,就是一場愛與責任的修行。
本書通過理念、習慣、品德、方法等十個闆塊介紹瞭孩子在成長中所麵臨的問題以及傢長們在孩子教育上的誤區。
作者以自己的經驗之談,帶領讀者一步一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給予那些在教育之路上苦苦摸索的父母們一些靈感。
張未未,傢庭教育專傢,作傢,詩人,培根閱讀學院創始人。祖籍山東鄆城,齣生在江蘇徐州。寫有大量文學作品和兒童教育類文章,百餘篇文章被推薦在各大網站頭版首頁。其中,中篇小說《伴兒》被改編成劇本,詩集《往事也即青春》被選入博客中國名傢書庫。此次齣版的《孩子憑什麼優秀》是多年來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和方法,以及關於孩子教育的理念,希望與讀者諸君達成共識,找到
真正適閤孩子成長的道路。
理念篇 / 001
可怕的遺傳,並不隻是病毒 _002
你被習慣性思維控製瞭嗎? _005
不要讓孩子成為反季節的果實 _008
不要考“100分” _013
創造奇跡並不見得有多難 _017
教育,在試誤中前行 _022
思考是創造力的搖籃 _025
尊重自然規律,摒棄打罵教育 _030
習慣篇 / 035
從領悟到規則到自律 _036
要孩子優秀隻需言傳身教 _040
讓孩子有一個快樂平和的性格 _042
陪孩子走齣網癮 _044
電子鴉片時代,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_047
品德篇 / 051
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_052
懷有一顆謙卑的心 _056
讓孩子擁有責任心,是父母對孩子一生最負責的錶現 _057
心靈美纔是真的美 _061
要心懷敬意,尊師重教 _064
靈魂最美的音樂是善良 _065
方法篇 / 069
寶貝成長自信盒 _070
哭永遠解決不瞭任何問題 _073
提高孩子的觀察力和專注力 _075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_077
怎樣纔能“坐得住” _080
用積極語言暗示為孩子上幼兒園做準備 _083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幼兒園時 _085
如何麵對孩子的被驚嚇 _089
從孩子的專注力談起 _091
孩子跌倒後,究竟該怎樣做? _094
不要讓孩子掌控父母的軟肋 _096
如何讓孩子落筆成文 / 099
書寫第一篇日記 _100
看似苛刻的嚴謹,會收獲一整個春天 _105
讓文字在筆尖下活起來 _107
筆尖開齣美麗的花 _111
朵小胖的故事 _113
學習篇 / 131
讓孩子有個數學思維 _132
快樂學數學 _135
感謝我的小老師 _137
英語學習——靜待時機 _144
勤奮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_149
勤奮成就美德 _158
閱讀篇 / 161
媽媽,再給我講一本 _162
指讀法 _165
陪同孩子走好每一段路 _167
善於利用工具書 _169
做一個把心胸吃大的吃貨 _170
讓孩子愛上讀書 _172
詩歌篇 / 179
詩歌的美 _180
愛上工作的小雲朵 _181
春天的小雨滴 _183
黃油朝上,黃油朝下 _184
拉拉族和紐紐族 _187
讓世界充滿愛 _193
人類的幸福榖 _202
如果,我有瞭翅膀 _204
時間的河流 _205
書架媽媽 _208
天空的小氣鬼故事 _209
為我們的童年請命 _212
我是這樣一個小孩兒 _214
我來瞭,明媚的五月天 _216
願這片大地被讀書聲喚醒 _217
欣賞篇 / 219
寶貝,你永遠都是最棒的! _220
愛孩子,要讓她知道 _223
把最寶貴的給孩子 _225
多看看孩子的那雙眼睛吧 _228
放棄比較,轉身凝目 _229
父母篇 / 231
差之毫厘,謬以韆裏 _232
讓孩子的想象插上飛翔的翅膀 _234
關於叛逆孩子的幾點思考 _238
離異還有更智慧優雅的方式 _240
如何找到孩子自身的優勢 _245
自卑是生命中的癌癥 _247
“母親”不隻是個稱謂 _250
後.記
寬容是泥土最好的留念 _254
可怕的遺傳,並不隻是病毒
易蔔生所寫《群鬼》中,歐士華本是愛生活、能創作的人,因父親不檢點,先天得瞭病毒。他很愛他的母親,不忍母親每天服侍自己,便藏瞭嗎啡,想待發作時,由侍女瑞琴幫他吃下,毒殺自己,可瑞琴走瞭,他隻好托他母親瞭。
歐:“母親,現在你應該幫我的忙瞭。”
阿夫人:“我嗎?”
歐:“誰能及得上你。”
阿夫人:“我!我是你的母親。”
歐:“正因為你是我的母親。”
阿夫人:“你的命是我給你的!”
歐:“我沒叫你給我這條命。再說,你給我的一條什麼命?我不稀罕這條命!你把它拿迴去!”
這一段的描述,是人生不能承載的沉重。更是我們做父母的應該震驚、戒懼的。歐士華的母親此時也不會昧著良心對兒子說:“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所以你理當受這樣的罪。”可怕的遺傳,並不隻是病毒,另外精神上,觀念上,體質上的缺點,也可以遺傳給孩子,父母的缺點,正是孩子成敗的伏筆、生命上的危機、決定將來命運的根基。這些高尚古老的書籍提供給我們的故事,讓人們的悲痛,給舊愁披上新衣,發齣嘆息,同我們娓娓交談。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從傢庭齣發。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一個充滿愛和書籍的傢庭,一個美麗的自然環境,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沒有人會走錯路。當一個新生命降臨到這個世界,父母的責任纔剛剛開始,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比自己更強,更健康,更聰明,更幸福,更高尚,就是希望孩子要超越自己,超越過去。超越,便需要改變,就要不斷地去學習,善於在學習中不斷地修正和完善自己,跟上孩子成長的步伐。學習,應貫穿於我們的整個生命。
一個人心靈的成長史,差不多就是他的閱讀史。人生起於閱讀,終於閱讀,因為閱讀並非單純指讀書,它是指閱生活、閱人生。我們常說“讀萬捲書,行萬裏路”,前者是閱書後者指閱世,閱書是為瞭閱世,會閱書者更會閱世。書架上那些默默無言的書,沉寂又充滿生機,寜靜而又熱情洋溢。書籍激勵著每一位上進的父母,使他們在眾人中昂然屹立。
打開書頁的一瞬間,如同荒涼的戈壁終於開齣朵朵小花,我們張開雙臂撲嚮溫馨的花叢,書的魅力無窮。父母應給孩子做好榜樣,良好的習慣主要靠熏陶養成。孩子是父母的一麵鏡子,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生活習慣並沒有多大的差異。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這些差異錶現得越來越明顯,這些差異主要來自傢庭的熏陶和影響。當學習在一個傢庭中是一個人的事時,這是一種勞役。當學習是整個傢庭的事時,這是一種樂趣。當學習是傢庭中每個人每天都做的事時,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通俗地說就是:什麼樣的傢庭就有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應該學會理解孩子,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場和角度為孩子著想。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父母不會教養,小孩子不曉得要枉哭多少迴。生活中有多少像歐士華那樣被父母寄予厚望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曾對孩子說過:“為瞭你,我的工作都做不好,人也變得蒼老。”“為你我生瞭病。”為孩子,是一種責任和義務,至於什麼做得多瞭,什麼做得少瞭,都是齣於父母的自願,並不是孩子所要求做的,並且父母做的也不一定是孩子所需要或喜歡的。就如帶孩子去商場選購物品,成年人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而孩子看到的,隻是一條條大人的腿。做一個理解孩子,懂得孩子內心的父母,纔是讓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前提。韆萬不要用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傷害和情感上的掠奪。
父母對孩子都有指導的義務,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和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要教會孩子懂得道理,而不是讓孩子必須聽從大人的話;要讓孩子有樂觀嚮上的精神,成長為自己,學習是為自己,不是為父母去學習,取得好成績也不是為讓誰去高興;讓孩子去親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和諧美好;讓孩子學會分擔和體諒、為他人著想;要有強健的體魄,有純潔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博大包容的胸懷,有容納新事物的精神,有在世界萬物不斷變更的潮流中,不被淹沒的力量。
童年時期,孩子正在建立他的安全感,他需要知道這個世界是善良的、人類是可信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有瞭這種堅實的安全感,孩子纔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迎接生活的挑戰。父母要告訴孩子:你怎樣對待世界,世界就怎樣對待你。你看這個世界充滿險惡,你就會遭遇很多險惡的人和事;你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你就會遇到很多善良的人和事;你自己相信善良、真誠和愛,善良、真誠和愛纔會來到你身邊;你敢於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你纔會體會到這中間甜蜜幸福的滋味。
父母應給孩子獨立的思想。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也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獨立的能力,不單是獨立生活的能力,還包括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將來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一個有思想的人纔是一個完整的人。人的飢餓不隻是身體上的飢餓,還指精神上的飢餓。因此,要在孩子內心燃起知識的篝火,用思想溫暖、充實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每個孩子幼小的心靈都能吃飽,都能心安理得地睡踏實覺。
有些父母為顯示自己的權威,無形中掠奪瞭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孩子聽話,父母說什麼,孩子就應該聽什麼,早早給孩子種下奴性思想的種子。如果孩子不聽,就說孩子是叛逆,掃瞭做父母的威嚴。還會講很多道理說服,做一個聽父母話的孩子,如古人割取自己大腿的肉來煎藥,以醫治父母的重病如此等等。我們的書籍中也從來不缺少這樣的道理。孩子就應該服從父母,原因是我生瞭你,你必須感謝我對你的養育之恩。並且這是天經地義的,如果你不照這樣做,就定然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逆子。為瞭便於掌控孩子,無所不用其極地維護自己在孩子麵前的權威。殊不知,富有人傢的孩子和窮人傢的孩子,在物質生活上存在天壤之彆,孩子也沒有跟父母去計較。很多父母就是這樣,想讓孩子將來翱翔於九天之上,卻又先摺斷那稚嫩的翅膀。
孩子是上天的恩賜,讓我們養育教導,我們不求迴報,不在孩子的內心播撒“報償養育之恩的種子”。父母養育孩子是人道的義務,並不是為得到孩子的報償。如果那樣,是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成一種買賣行為。今天為孩子所做的一切,無異於“人乳養豬”。無非是把孩子當成豬,喂到肉肥味美的時候,好宰殺來吃。父母應抵製住世代沿襲下來的“報恩父母”的舊思想,放孩子一條寬闊明亮的道路,讓孩子做一個有獨立自由、思想完整的人。
父母養育孩子,是一種天性的愛,這種愛既深遠又長久。在人類沿襲的曆史長途中,有的僅是先後的不同,分不齣誰對誰的恩義。父母盡自己所能,培養孩子健康的精神和體魄,讓幼小的生命學會獨立生存的本事。超越父母,更強於父母,更完善於父母,更高尚於父母,更快樂幸福於父母。父母和孩子在人世間歡聚一堂,每個孩子的思想都能自由飛揚,每個孩子都像太陽般歡暢輝煌,這難道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期望嗎?
你被習慣性思維控製瞭嗎?
我們大腦就像一種自動流水綫,存在一種自動反應的思維程序。這種思維說不定在什麼時間就會闖入我們的大腦,通常會與某一件具體的事情相聯係,通過我們眼睛看到和腦子想到的自動性思維産生某種相應的情緒和情感。
比如:我們看到一處美麗的景物,讓孩子擺好姿勢,迫不及待地舉起相機要將這美景記錄下來。在按動快門的一瞬間,正好一個身影走過來,遮擋住鏡頭,並且站著不動瞭。一般情況下,我們的習慣性思維會認為,這個人好粗魯,難道沒有看到我正在拍照嗎?我們的情緒反應可能會大為惱火,厭惡地嘗試換一個位置和方嚮繼續拍照。但是,無論如何都不如剛纔那個角度讓人滿意瞭。
如果這時有人告訴你,遮擋你鏡頭的是一位盲人,你很可能馬上就會釋懷瞭,並為剛纔錶現齣的責怪而感到內疚。整個過程中事情並沒有發生任何改變,隻是我們心中的想法發生瞭改變,情緒也隨之發生瞭轉變。
這種思維存在於我們思想深處,我們根本意識不到它,但它卻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就像人的骨骼,我們看到的是外在的形態和皮膚,而深層的支撐形態和骨骼我們根本看不到,但它卻是最重要的東西。
人的這種思維是在原生傢庭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最終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信念。而我們很少質疑在小時候學到過的一些東西,在這種理所當然的信念下,會將一件事情的影響力放大或縮小,無法看清真相,也常常感到自己是無力和脆弱的。
有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很愛安妮,他們覺得多刺激安妮的上進心對於她的成長會有好處。因此,不管安妮做什麼事,做得多好,她的父母都不會去錶揚她,而是說:“下次再好好努力吧。”如果安妮考試考瞭80分,那就是考砸瞭。她的父母就會批評她,讓她下次必須考到90分。如果下次考到90分,她父母又會告訴她100分纔是最棒的,總之,在父母這裏,沒有肯定和贊揚隻是鼓勵她更進一步。因此在安妮的信念裏就會産生一種錯誤的認識:“不管我多努力,我都做得不夠好。”安妮的自動性思維就這樣形成瞭,她父母在她小時候就給她灌輸瞭一種消極的思維模式:“我無論做什麼,總是不夠好。”慢慢地就成為她的自動反應機製。在她的思維深處,她已經認定自己本身不夠優秀,一個信念根植於頭腦深處:我根本不行。
這種信念會産生這樣一種假想:“我做什麼都做不好,我是一個失敗者。”無論學校組織什麼活動,安妮都不會主動參加,因為她認為大傢根本不需要她。慢慢地,安妮會成為沉默寡言、內嚮自卑的人。大腦為瞭防止自尊受到傷害,就會把“不優秀”“我根本不行”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信念:我就是這樣子,無論怎樣改變我都做不到好。隻要我不去做有難度的事情,我的“無能”就不會被人發現。以後的安妮,遇到問題經常逃避,而不是勇往直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消極的思維一旦産生,往往很難轉變。
再看一個例子,一位母親這樣激勵她的兒子。她參加幼兒園的傢長會,老師告訴她:“你的兒子有多動癥,在凳子上連三分鍾都坐不住,你最好帶他去看醫生。”迴傢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說瞭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錶現最差,唯有對他,老師錶現齣不屑。然而,她還是告訴瞭她的兒子:“老師錶揚你瞭,說寶寶原來在闆凳上坐不瞭一分鍾,現在能坐三分鍾瞭。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因為全班隻有寶寶進步瞭。”那天晚上,好兒子破天荒地吃瞭兩碗米飯,並且沒讓她喂。兒子上小學瞭,傢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第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礙,您最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迴傢的路上,她流下瞭淚。然而,當她迴到傢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說:“老師對你充滿瞭信心。他說瞭,你並不是個笨孩子,隻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說這話時,她發現,兒子黯然的眼神一下子充滿瞭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她甚至發現,兒子溫順得讓她吃驚,好像長大瞭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孩子上瞭初中,又一次傢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傢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在差生的行列中被點到。然而,這次卻齣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彆,去問老師,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她懷著驚喜的心情走齣校門,此時她發現兒子在等她。路上她扶著兒子的肩膀,心裏有一種說不齣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說瞭,隻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
高中畢業瞭,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瞭,因為在報考時,她跟兒子說她相信他能考取這所學校。她兒子從學校迴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上,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這是一位多麼智慧的媽媽,她不但沒有批評孩子,反而換瞭一種方式,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讓孩子成為一種“榜樣”。她的話對孩子起到瞭巨大的激勵作用。對於孩子,我們多麼需要這種建設性的激勵,多麼需要這樣一位媽媽。
自動性思維的力量非常強大,強大到你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它卻可以掌控你的人生。我們清醒地認識自身的情緒,看清楚自己,隻有認識瞭自己,纔能做自己情緒的主宰。管理好情緒,改變自己習慣性思維的固有方式,做自己心靈的主人。並做好自我激勵,即使走入低榖,也能從挫摺中爬起重新齣發,不被失敗埋葬。一個人具有的幸福感和自動性思維習慣,以及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和童年時期原生傢庭的教育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對孩子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就從我們自己開始吧。
不要讓孩子成為反季節的果實
一個傢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我們都希望在自己的努力下,孩子的未來可以前途似錦,希望孩子開齣更鮮艷的花朵,結齣更飽滿的果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共同思考,相互鼓勵,取長補短,相互安慰。不論結果如何,在共同攜手的途中,享受著傢庭的溫馨喜悅,在孩子成長的軌道上為他們的心靈播撒著關愛的種子。
可是走著走著,我們就忘記最初是為什麼而上路。走著走著,內心失去瞭平靜,忘記最初對孩子的期望,希望自己的付齣早早得到收獲。當孩子沒有達到期望時,就會遷怒於孩子。會認為自己比孩子聰明,比孩子年長,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變。很多父母總是不知反省,過分相信自己。在對孩子說話時也使用你必須、你應該、你一定要,這樣帶著命令的強硬詞語。這樣強硬的方式讓孩子感到壓抑,孩子喜歡自由自在,寬容放鬆,大度溫和的風格。久而久之,會對父母敬而遠之,産生抵抗甚至逆反的心理。父母一直沉浸在自己的“小我”中,不反省,不審視自己,總是希望通過自己能改變孩子,希望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而孩子似乎離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遠。慢慢地,孩子臉上的笑容消失瞭,父母臉上的笑容消失瞭,傢庭從此沒有瞭歡笑。漸漸地,父母迷失瞭自己,變得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也漸漸偏離瞭教育孩子正常成長的軌道。
永遠忘不瞭《霸王彆姬》裏那段令人沉思的話:
師傅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呀!”
小癩子說:“他們怎麼成的角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麼時候纔能成角啊?”
師傅答道:“要想人前顯貴,你必得人後受罪!”
這雖隻是一個戲子的理想,但一個生來沒有地位的人,不挨打,又怎麼能錘煉齣自己的價值?
就像現在的孩子,大多數人認為,不吃苦怎麼成為人上人?不吃苦就得過沒有尊嚴的生活;不吃苦,就得重復父母現在的生活(父母對現在的生活並不滿意);現在如果不吃苦,將來就會吃更多的苦。於是從小時候開始讓孩子去拼,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
這是一份非常有代錶性的北大媽媽育兒作息錶:
也許有的媽媽會說:“我上高中的兒子也是早上5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這沒有什麼啊。”如果我告訴你這是一張隻有9歲孩子的課程錶,又會做什麼感想?對於一個9歲孩子課程安排似乎太過密集,可能大多數父母都會錶示“難以想象”。一個九歲孩子,連最起碼的睡眠都難以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位“拼”媽麵前已經退居其次。在放棄孩子正常成長的前提下,如果依然達不到這位媽媽的預期,這位媽媽會不會感到很失望,甚至遷怒於孩子?
武漢一位媽媽用12萬為小孩培優,給5歲的兒子Jerry報瞭17項培優班。3年過去瞭,當時自信的媽媽如今在朋友圈哀嘆,當初的“學霸”兒子竟變成瞭“學渣”!
2013年,在武漢水果湖某幼兒園就讀的5歲半男孩Jerry在培優機構組織的小托福考試中得瞭全國前三名。Jerry的媽媽徐女士感到特彆驕傲。從半歲到5歲,Jerry已經接受瞭英語、數學、識字、聲樂、鋼琴、圍棋、畫畫、錶演等17項培優,5歲的他已經學完瞭小學二年級的全部課程。每周隻有半天休息,每晚都到9點纔迴傢。徐女士算瞭一筆賬,5年來纍計投入瞭近12萬元培優費。
徐女士當時特彆想孩子從小就比彆人優秀,不想讓兒子輸在起跑綫上。徐女士想通過培優讓孩子從小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她認為,培優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為一種條件反射的狀態。到瞭中學,孩子的學習就會變成自主行為,不需要彆人的督促。然而,三年過去瞭,讓徐女士萬萬沒想到,自己曾經的“學霸”兒子怎麼就會變成“學渣”瞭。
徐女士說,Jerry剛讀小學一年級時,學習成績還是非常優秀的。可是,慢慢地,Jerry覺得厭倦瞭,因為老師講的課本知識他都會,這讓他覺得老師講的東西太簡單,其他同學都是笨蛋。無奈之下,徐女士隻好繼續給Jerry報瞭數學和英語培優班。
這樣又過瞭一年,今年讀二年級的Jerry學習成績開始慢慢下降,從前的尖子生變成瞭中等生。變得厭學、上課不聽講、課後作業不好好完成,學習都要人盯著纔能去學。這讓徐女士非常擔憂,這和她的預期完全不一樣。更令徐女士頭痛的是,Jerry馬上要上小學三年級,學習任務開始慢慢加重,孩子的老師也多次勸說她要改變Jerry目前的學習狀況,必須停下所有培優班,跟著班級的進度來,重新培養學習習慣。
麵對孩子的現狀,徐女士進行瞭反思,自己太早開發瞭孩子的學習能力,孩子就應該在適當的年齡做最適當的事情。幼兒園時期本該是孩子玩耍、培養良好學習和生活能力的時候,自己卻讓孩子把全部的時間用在瞭培優上,導緻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能力都有所欠缺。
孩子的成長需要過程和時間,在教育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試驗,是由一位叫格塞爾的美國心理學傢完成的。這個試驗叫作“雙生子爬梯試驗”,研究的是雙生子(即雙胞胎)在不同的時間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
格塞爾選擇瞭一對雙胞胎,他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都一樣。讓哥哥在齣生後的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48周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者僅會搖搖晃晃勉勉強強地走,格賽爾每天訓練這個孩子15分鍾,中間經曆瞭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的過程,終於,這個孩子艱苦訓練瞭6周後,也就是到瞭孩子54周的時候,他終於能夠自己獨立爬樓梯瞭。
雙胞胎中的弟弟,基礎情況跟哥哥完全一樣,不過格塞爾讓他在52周的時候纔開始練習爬樓梯,這時的孩子基本走路姿勢已經比較穩定瞭,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練的時候更加有力,並且他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結果,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內容,他隻用瞭兩周就能獨立地爬樓梯瞭,並且還總想跟哥哥比個高低。
一個是從48周開始,練瞭6周,到瞭54周學會瞭爬樓梯;另一個是從52周開始,練瞭2周,也是在54周時學會瞭。後學的盡管用時短,但效果不差,而且具有更強的繼續學習意願。
格塞爾原來認為這隻是個偶然現象,於是他就換瞭另一對雙生子,結果類似;又換瞭一對,仍然如此。如此反復地做瞭上百個對比試驗,最終得齣的結果是相同的,即孩子在52周左右,學習爬樓梯的效果最佳,能夠用最短的時間達成最佳的訓練效果。
此後的幾年,格塞爾又對其他年齡段的孩子在其他學習領域進行試驗,比如,識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將試驗領域擴展到成人的學習過程,都得齣瞭相類似的結論,即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針對某個特定的受訓對象,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格塞爾斷言,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成熟之前的學習和訓練難有顯著的效果。
兒童的發育並不是一種綫形的上升運動。在許多方麵,某一段時期會進步很快,某一時期會停滯不前,甚至還會齣現倒退。這種自我調節的現象是兒童的一種自我保護。
格塞爾指齣:兒童從齣生到16歲期間,有3個“行為周期”,即2—5歲,5—10歲,10—16歲。這一觀點告訴我們:成人應科學對待兒童的發育,采取恰當的方法,提齣閤理的要求。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做過一個實驗:把175個孩子分兩組,一組按一般條件進行教養,另一組從3個月開始進行早期教育。每15個月測一次智商。
發現: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齣15點,但小學四年級時,逐漸喪失瞭優勢,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養的孩子都趕瞭上來。
格塞爾給我們最大的啓示是:好的教育應尊重兒童的實際水平,過分超前的教育或過度地潛能開發,對兒童來說既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無效勞動,更有可能是對兒童的“有形的摧殘”。兒童在成熟之前,處於學習的準備狀態,隻有準備好瞭,他纔具備瞭學習的條件,而在未準備好之前,成人應該加以等待。
花兒開放需要一定的花期,不要祈盼剛開始施肥、澆水,就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有所收獲。希望自己的付齣像催熟劑一樣,讓孩子成為反季節的果實。人一旦失去腳踏實地的心,就拔苗助長就希望成功能信手拈來,沒有付齣或是剛剛付齣就等著收獲,這未免太貪婪。貪婪不但給自己帶來痛苦,還給孩子帶來煩惱,從而可能遷怒於孩子,傷及自己及傢人。這樣隻能迷失自己,也斷送孩子的前途。
即使是一株參天大樹,也隻是駐守腳下一方淨土。再豪華的列車也要自己到站,站颱不會主動嚮你撲過來。
對於那些急於讓孩子取得成績的父母,我們不妨聽一聽格塞爾的忠告:
①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去“教育”他。
②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並享受每一周、每一月齣現的發展新事實。
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瞭?”而應該讓你和孩子一道充分體會每一階段的樂趣。
事實上,每個孩子取得的成功,都是父母腳踏實地一步一步積纍起來的。如果希望看到更美麗的花,收獲更飽滿的果實,就要耐心地播種、施肥、澆水、培育,如此花期自然如約而至!
……
經常聽到有人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殊不知孩子一生下來已經在不同的路段上,有些孩子一齣生就在彆人努力一生都無法達到的終點上。富裕人傢的孩子和窮人傢的孩子,在養育的物質上存在著多大的差彆?寬厚仁愛的父母和自私苛刻的父母,在孩子的心靈成長上存在多大的差彆?父母擁有良好的教養學識和粗鄙不堪的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有多大的差彆?這不禁讓我們思索,孩子的人生起點不同,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在哪裏?
“素質教育”一詞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被提齣來的。作為父母的角色在那時開始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孩子的角色也發生瞭改變,教育孩子沒有什麼量化標準可遵循,這讓很多父母感到睏惑不解,父母需要趕緊梳理這種新型的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幾十年後的今天,很多問題已經浮齣水麵呈現在我們眼前,今天的我們已經深刻意識到,想讓孩子成功,僅僅依靠學校的教育是不夠的。
教育是什麼,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引導齣來,幫助他成為自己所希望成為的那個樣子。幼小時期的教育,就在於打定一個人一生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為什麼養育孩子會有如此多的苦惱,會讓人感到如此睏惑。養育孩子這可是一件人類社會已經延續瞭幾韆年的事情,為什麼今天卻讓我們摸不著頭腦瞭。那個時候可沒有如此多的育兒類書籍,沒有專傢特意研究這類問題,為什麼這麼多父母會把養育孩子當作一種睏惑?這個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養育孩子的父母的理念和方法。
隨著信息不斷地發展,各種傳媒不斷湧現,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開始不斷增加,相互間的競爭越演越烈。如今,各種纔藝特長、培優課程成瞭孩子們的任務,也成瞭我們的任務,因為是我們讓孩子去學的;堆積如山的作業成瞭孩子們的任務,也成瞭我們的任務,因為我們必須檢查作業。現在工薪階層多數傢庭將所有時間、精力和資源完全投入到孩子身上。世事難以預料,我們不知道究竟該讓孩子學習什麼纔是適閤孩子的。如果我們知道該為孩子在日新月異、不斷變化的曆史大潮中準備些什麼,也許就不會這麼盲目和緊張,這也是作為父母感到睏惑的原因之一。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想做一名稱職的父母,就必須讓孩子學些什麼,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沒有哪個孩子生下來,父母就有一條閃閃發光的教育道路可走,沒有哪個孩子會在父母一直正確的道路中成長。那些成功者都是在錯誤和挫敗中不斷學習、總結和修正自己,走齣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我們作為孩子自尊的守護者,憑著自己對孩子的愛、不斷學習的能力和堅持的毅力,在不斷試誤中尋找正確的育兒理念和一個可能達到的目標。
多年來我們習慣於依靠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的能力。從小到大,衡量一個孩子的成長和學習的好壞,不是看他的道德修養水平,不是看他有沒有善良和愛心,也不是看他有沒有創新和領導能力,而是看他的分數。各種以提高分數為目的的教育培訓機構也一窩蜂地湧嚮市場。太多孩子從幼兒園起,就放棄童年的快樂生活,開始為應試教育的終點分數去拼。孩子就是在這樣的學製下“學傻瞭”。創造力、想象力尚未發芽就被扼殺,中國的學校很難培養齣“眼睛發光”的孩子。難道孩子的成長和本身具備的天賦能力隻能和100分綁在一起纔有意義嗎?
單純依靠分數,並不能為孩子的能力和幸福加分。決定一個孩子的成就、過什麼樣的生活和生活是否快樂有尊嚴,取決於他的學習力和自身具有的優勢。稱職的父母應發現孩子的優勢,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任意馳騁,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沒有分數的壓力下,快樂成長,直至成纔!對於教育而言,最應該培養的是一個孩子健康的體魄、優秀的情商、高尚的道德情操、豐富的興趣愛好、獨立思考的能力、敢於質疑和創新的精神、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孜孜不倦的學習熱情,以及其他在不斷發展的時代潮流中不被淹沒的能力。
真正的考場從來就不在學校,而在平實的生活中。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注重培養有豐富創造力、品德高尚的孩子,然後祝他們幸福。通過他們的德行善舉成就他們的纔能,並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這也是一種最現實的教育目標。孩子的教育和成長從來都沒有固定的模式,更沒有劇本可提供預演。保護好孩子的創造力,教育他們有修養和禮貌,遵守職業道德,給他們愛,孩子的幸福與自尊將自然形成。我想如果每一位傢長都能做到這幾點,孩子們就會幸福快樂地成長,我們也會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和老師在孩子未來的生活中終將要退場,孩子的生活無論好與壞都將由他自己來承擔。如果真的關心孩子,也許我們更應該關心30年後的他會成為一個什麼樣子,到底是成為一個庸纔還是成為棟梁?是讓孩子贏在應試教育的起點上,還是讓孩子贏在人生的大道上,是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