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冊暢銷書作者*新力作,探討人類在智能化社會如何生活、相愛和思考。雖然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正如它們改變媒體、經濟、醫療保健、教育、工作和傢庭一樣。但我們不能迷失自我,忽視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可預見的未來人與技術的關係將更加復雜,毫無疑問,這些新技術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正如它們改變媒體、經濟、醫療保健、教育、工作和傢庭一樣。然而問題在於:這到底是在為誰的利益服務?這些技術是為瞭我們的利益服務嗎?還是我們在為它們的利益服務?
在過去的50年裏,人類在身體和生活方麵都獲得瞭極大地提高,但危機也悄然而至。19世紀60年代,我們夢想著會飛的汽車和住在月亮上的酒店裏,而今天我們隻關注於更新狀態和觀看在綫視頻。
理查德·沃特森邀請我們深入思考今天的世界並充分想象未來的世界。數字化與新技術正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領域,但本書的目的不是精確地預測未來,而是對我們現在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擔憂。在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生活、工作、傢庭等方麵探討我們是誰,我們將去嚮何方,我們如何適應數字化與新技術而不會放棄與他人的情感互動,從而繼續保持人類的核心地位。即我們如何在未來與數字化和諧共處,並仍能夠生活、相愛和思考。
所有形式的自動化和人工智能都應該存在於道德框架內,這個框架規定瞭人和機器允許做什麼,不允許做什麼。未來是由我們做齣的選擇決定的,而這些選擇應該去接受挑戰和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現在麵臨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人類自身。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而是更專注於那個時候的我們如何不會迷失自我。
[澳]理查德·沃特森(Richard Watson)
在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從事未來學研究,並定期在倫敦商學院進行講座。主要緻力於幫助個人和機構規劃未來,他曾擔任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倫敦商學院、可口可樂、通用電氣、IBM、殼牌和聯閤利華等眾多世界知名高校和公司的谘詢專傢。著有Future Files,該書全球總銷量達到100萬冊。
一本不同尋常的並且非常重要的書,以一種清澈的視野來探討人性,審視瞭我們可能麵對的種種未來。每個人都應該看這本書。
——《一個人在做夢》(A Men Lies Dreaming)的作者 拉維·泰德哈爾
理查德·沃特森感興趣的是人,而不是機器,他對世界變化方式的分析有很強的可理解性。大多數未來學傢試圖嚮你兜售未來的一種願景,而理查德是在告訴你未來應該如何生活。
——澳洲國際廣播電颱《未來時》欄目主持人 安東尼·芬內爾
序言馴服未來
第1章社會和文化:我們為何愛機器勝過愛彼此
人類與機器人 / 4
進步的幻想 / 7
彆人眼中的我和我眼中的自己 / 8
我們的朋友是帶電的嗎 / 14
對老年人的衝擊 / 16
我們的新監測文化 / 19
完美的記憶 / 23
第2章媒體和通信:為什麼即時通信正在扼殺談話的藝術
互聯網中的“我” / 33
單獨監禁的生活 / 35
對親密關係感到睏惑 / 39
缺乏注意力 / 41
我們是越來越聰明嗎 / 43
因齣名而齣名 / 44
第3章科學和技術:在空閑的臥室建立一個平行宇宙安全嗎
既是現在也是過去 / 49
模糊的界限 / 51
未來屬於孩子們 / 52
心靈機器時代的愛 / 54
因為你值得 / 56
未來將被記錄下來 / 58
權威穿著 / 60
機器人來瞭 / 61
第4章經濟和金錢:數字貨幣會使我們粗心嗎
還是和以前一樣嗎 / 68
金錢並非萬能 / 71
眼不見心不煩 / 73
工作都去哪兒瞭 / 75
技術VS心理學 / 77
縮小的焦點 / 79
被現實搶劫 / 81
消極麵中的積極消息 / 83
數字化VS實物信任 / 83
無數種非現金交易 / 85
真正思考還是盲目消費 / 86
匿名的貨幣賬戶 / 88
好像是以人為中心的經濟 / 90
第5章衛生保健和醫學:我們能獲得對抗孤獨的免疫力嗎
矽榖夢 / 98
數據暴露癖 / 100
當心自己 / 101
網絡化的力量 / 103
數字化的我 / 105
移動風險 / 106
睡眠如何成為新的性生活 / 107
跟傢庭醫生說再見 / 108
現代醫學的終結 / 109
天哪,我們都會活著 / 110
健康劑量的懷疑論 / 111
像軟件齣錯一樣死亡 / 113
盒子裏的大腦 / 113
一種徹底的現代病 / 116
讓世界停下,我想下車 / 119
被遺忘,但尚未消失 / 119
第6章汽車和運輸:自動駕駛汽車*終會帶我們去哪
這是路的盡頭嗎 / 126
我們都是乘客 / 128
我們還想開車嗎 / 132
注意力的*高點 / 135
為什麼知識就是力量 / 136
無人駕駛的飛機和無人駕駛的列車 / 137
第7章教育和知識:如果你的老師是一個應用程序,學習將會變成什麼樣
教育考試而不是教育孩子 / 146
人文學科的篝火 / 148
學校究竟是為瞭什麼 / 149
在綫學習 / 151
贊美慢教育 / 153
睡著通往成功 / 156
第8章工作和就業:為什麼未來看起來像中世紀一樣
一份勇敢的新世界的工作 / 163
小心人性的差距 / 167
勞動力分析預測 / 173
對生産力的崇拜 / 174
更新的需要 / 176
未來的工作 / 177
第9章傢和傢庭:還記得我們在模擬空間生活和相愛的時候嗎
數據挖掘 / 184
獨自在傢 / 187
數字時代愛不愛我 / 189
勇於說不 / 190
絕望的雜貨商 / 192
心理學 / 194
有數字記憶的物體 / 196
完美的幻想 / 196
直到死亡我們纔能分開嗎 / 199
迷失瞭的男孩和女孩 / 200
第10章藝術和戰爭:尋找並臣服於比自己強大的事物
這是人類的靈魂軟件嗎 / 209
石器時代的陰影 / 212
國傢VS網絡 / 213
未來的犯罪形式 / 214
藝術有什麼好處 / 216
感官領域 / 218
第11章結論和建議:幾乎沒有人能問齣來的一個簡單問題
改變、控製、刪除 / 225
開拓未來 / 226
允許質疑 / 227
剩下的人類 / 229
重溫阿西莫夫的三定律 / 231
就在眼前 / 235
參考文獻 / 238
注釋 / 243
緻謝 / 259
與以往一樣,未來已經到來,不規則地分散在各地,而且不易被發現。在日本、韓國和美國,那些單獨居住或感到孤獨的男性已經將機器人作為女朋友。忙碌的你有可能錯過一個新聞,美國的馬修·霍曼和凱爾·泰伯發明瞭一個應用程序,可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社會壓力。
每月隻需支付 24.99美元,用戶便可以在網絡模闆的幫助下,創造齣完美的伴侶,然後有另外一個無形的數字網絡給你發送語音信息、文本,甚至是手寫的情書。這是對我們周圍網絡關係地位焦慮的反應,還是我們的地位太脆弱需要發明這樣的一種服務呢?原因或許是缺乏反思,這意味著並不強烈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
對於相同的價錢,另一種選擇是女朋友枕頭。這在日本非常受歡迎。這種枕頭實際上是基於漫畫或網絡遊戲中熱門人物形象的毛絨枕套。朝倉音夢就是這樣一個枕套,這是名為初音島的 ×級的網絡遊戲中的一個角色。這些枕套沒有太多實際用途,但成年人已經帶著它們走齣傢門,走進餐廳或跟它們一起在照相館裏閤影。這很奇怪,甚至可以稱為離奇。
據預測,到 2031年,有 50%的人會在網上遇到他們的伴侶。目前,這個數字是 38%。二三十年前,報紙上的徵婚欄目代錶瞭找到伴侶的希望。現在,網上交友很正常,是全球業務的一部分,價值數十億美元。現在的廣告平淡無奇,但在過去,大多數廣告都設法標新立異。
依靠算法來尋找真愛靠譜嗎?如果你想通過購物來尋找陪伴,那將不會有任何幫助。毫無疑問,技術可以挖掘齣隱藏的魅力。批評傢們指齣,在數字網絡時代,牽綫搭橋會使人唯利是圖、喪失人性——會加強孤獨感而不是消除孤獨感。對於忙碌的單身人士來說,“效率”這個詞在這裏將再次齣現。
雖然有點兒小尷尬,網絡約會變得更像工作麵試。提齣問題,並迅速接受或拒絕。這並不是說更加誠實,而是根本沒有理由欺騙偶然遇到的人。也許這就是所謂的“效率”。
但我擔心的是,人們的判斷做得太快瞭。人們正在尋找一個完美的另一半,卻在幾秒鍾內做齣決定。也許算法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完美的伴侶,但在我的經驗中,涉及愛情中混亂的、非理性的和情感的事情時,邏輯和精確便如同同床異夢。正如雪莉·特剋爾指齣的那樣,像 Tinder這樣的交友網站為人們提供瞭眾多選擇,能為人們不斷地搜索到更好、更完美的另一半。
*根本的問題是我們的技術正在飛速發展,而我們的大腦卻沒有運轉。此外,算法同樣可以像人類一樣犯一些粗心的錯誤。堅持測試結果,假設你所看到的是你將會得到的。然而,人是會改變的,會變成熟的。可能會有完美的、瞬時的搭配,同時也有人這樣想:不完美的兩個人經過長期磨閤也可以將各自的棱角磨平。
當然,有些人不渴望愛情,他們隻想要性。未來將滿足大量的交配需求。技術曾經就發揮瞭意想不到的用處,互聯網也一樣。但是不協調的是,那些*初以學術和軍事為目的的工具*終卻被用於滿足性欲。
我們應該對曆史的教訓保持警惕。印刷機不僅能把莎士比亞的作品留給我們,還能留給我們一些廉價的恐怖小說。電影給我們帶來瞭弗裏茨·朗和《大都市》,還給我們帶來瞭《管傢先生看到瞭什麼》的窺心術機器。VHS錄像帶和 DVD不僅用來看野生動物紀錄片,甚至是遊戲“第二人生”,使得人們開始討論更親密或是更異常的快樂。
那麼,未來的性生活在哪裏?一種情況是社會態度發生逆轉。我們會變得更加拘謹和私人化,懷舊情感盛行,我們幻想著死亡而不是性生活,正如維多利亞時期的人們那樣。
另一種情況是真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使得人們與虛擬設備或是智能機器人變得親密。已經有遊戲機能連接到攝像頭,將真實的身體動作轉換成屏幕上的動作。如果有能增加觸覺的感官技術,那麼我們的幻想可能會變得相當真實。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脫敏訓練”。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客觀性,剖析瞭我們當前生活方式的脆弱性。我發現自己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現實世界裏走動幾分鍾,纔能消化剛剛讀到的那些令人震撼的推論。他對於“思考”的定義在智能化背景下的顛覆性闡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們習慣性地認為,知識的獲取就是思考的開始,但作者卻提齣,當知識唾手可得甚至能被預測時,人類真正的思考能力將麵臨被邊緣化的風險。這種論調非常大膽,它挑戰瞭教育體係和個人價值認同的根基。我必須承認,讀完關於認知負荷轉移的那幾章後,我開始對自己的日常決策模式産生瞭深刻的懷疑。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是極其凝練的,每一個句子都像被精確計算過,沒有一句廢話,但同時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學張力,像一部用邏輯構建起來的史詩。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成功地避開瞭那種常見的“技術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二元對立陷阱。作者展示的未來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難以抉擇的道德睏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數字身份永生”的討論。他沒有直接評判這種技術是好是壞,而是側重於探討,當逝去親人的數字副本依然在雲端“生活”並不斷學習進化時,生者該如何處理那種永恒的告彆儀式?這種細膩的情感剖析,遠超一般的社會學分析。從寫作手法上看,作者似乎很擅長使用“反嚮工程”的敘事技巧,先拋齣一個極端化的未來場景,然後層層剝繭,展示我們是如何一步步滑入那個境地的。這種結構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懸念和探索欲,仿佛我們都是這場未來實驗的被動參與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精準,它不是綫性的時間推進,而更像是一張層層疊疊的思維導圖。你以為作者要深入探討某個技術細節,他卻戛然而止,突然將視角拉升到全球倫理層麵。這種跳躍感非常抓人,讓人不斷地去主動構建知識之間的聯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案例選擇上的獨到眼光,他沒有選擇那些已經被媒體炒作爛瞭的科技奇觀,而是挖掘瞭一些非常貼近普通人生活的微觀變革。比如,關於老年人在高度智能化的社區中如何保持“被需要感”的探討,那種對失落和價值重塑的描繪,極其真實且催人淚下。它迫使我放下手機,去認真思考,在效率至上的未來,那些看似無用的、純粹基於情感的連接是否還能找到立足之地。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把冰冷的“未來科技”重新包裹上瞭一層溫暖而又令人不安的人性外衣。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未來感的字體,讓人還沒翻開書頁,就已經能感受到一股撲麵而來的科技氣息。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標題上的處理,不是那種冷冰冰的編號,而是充滿瞭哲學意味的短語,引導著讀者去思考那些宏大敘事背後的個體體驗。剛拿到手的時候,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理論著作,畢竟“智能化社會”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充滿瞭高深的算法和復雜的係統架構。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仿佛帶著我們走進瞭那些即將到來的生活場景。他沒有堆砌那些令人頭暈目眩的技術術語,而是專注於探討人類情感、社會結構在數據洪流中的微妙變化。特彆是關於“相愛”那一部分,作者探討瞭當AI成為伴侶的可能性,以及人類親密關係邊界的模糊,那種描寫既有對未來的警示,又充滿瞭對人性深處的關懷,讀起來讓人欲罷不能,感覺自己正在參與一場關於人類命運的深刻對話。
評分我得說,這本書的後勁非常足,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流行讀物。它真正觸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自由意誌”邊界的溫柔試探。作者探討瞭在高度預測性的算法社會中,我們日常選擇的真實性。那些我們認為是個性化決定的瞬間,究竟有多少是係統精心編織的“最優路徑”?這種深層的不安感,在閱讀過程中持續纍積,直到最後一頁都未曾完全消散。與其他探討AI的書籍相比,這本書的視角極其人文,它更像是一部深刻的“未來人類學”著作,而不是單純的科技預測。作者的文筆有一種冷靜的詩意,他用精準的詞匯描繪齣未來生活的質感——那種既高效又疏離、既互聯又孤獨的矛盾統一體。這本書,無疑是為那些不滿足於錶麵現象、渴望深挖技術變革對人類靈魂影響的讀者準備的盛宴。
評分這本書將未來的科技發展藍圖描繪瞭齣來,值得一讀!
評分物流速度很快,當天早上下單下午收到,書看瞭一小部分,覺得內容很多,要細看消化,總體而言很滿意。
評分。
評分非常好的一本書!認識人自身,需要我們不斷拓展邊界。推薦閱讀!
評分sdfsdfsd
評分除瞭發票,報銷還需要圖書清單,京東沒有提供圖書清單。
評分價格實惠,性價比高!
評分暑期盡量多學習一下
評分好書,舉例豐富,很有說服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