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著颠覆你对经济学看法正版书籍

思考,快与慢 诺贝尔经济学奖丹尼尔卡尼曼著颠覆你对经济学看法正版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著,盛杨燕,周涛 译
图书标签: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认知偏差
  • 诺贝尔经济学奖
  • 丹尼尔·卡尼曼
  • 思考,快与慢
  • 经济学
  • 畅销书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嘉汇汉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3558
商品编码:1209585023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1-01
页数:27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思考,快与慢
            定价 69.00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3年01月
开本 16开
作者 英 维克托 迈尔 舍恩伯格 英 肯尼思 库克耶
装帧 平装
页数 270
字数
ISBN编码 9787508633558



丹尼尔·卡尼曼是位格外令人兴致盎然的思想家,是现今在世的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本书[]是他多年研究和思考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书中,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他认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但系统1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任由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引导我们作出错误的选择。有意识的“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它比较慢,不容易出错,但它很懒惰,经常走捷径,直接采纳系统1的直觉型判断结果。
为了使读者真切体会到系统1和系统2这两个主角的特点,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指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觉,什么时候不能相信;指导我们如何在商场、职场和个人生活中作出更好的选择,以及如何运用不同技巧来避免那些常常使我们陷入麻烦的思维失误。
《思考,快与慢》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看法。




丹尼尔·卡尼曼,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心理学荣誉退休教授,普林斯顿的伍德罗·威尔逊公共及国际事务学院荣誉教授。凭借着与阿莫斯·特维斯基对决策制定问题的开先河之研究,卡尼曼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社会思想的一[]里程碑式著作,堪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相媲美。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读这一本!
英文版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各大畅销书排行榜。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文汇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
巴曙松、叶檀、何帆、赵晓、王福重、刘建位等知名经济学家、投资[]高度评价,力荐阅读!
50 年前,人们以为我们能驾驭自己的思想。但事实上,我们的行为常常受到许多无法看见的因素所影响。我们虽然身处生活这场游戏之中,但对游戏的机制却不理解,偏见常常导致我们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不可靠,对于自己心理状态的感知和记忆尤其不可靠。
关于人类自身还有许多未知之谜,对于自己,我们了解得其实不多。卡尼曼[]如思想的拓荒者,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诠释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了这[]杰作。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海报:



 

★凡是对人类行为或投资感兴趣的人,都必须读读卡尼曼的这本新书。他清楚地表明,尽管我们都一相情愿地认为自己是能作出理性决策的,然而事实却是,我们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偏见。认识这些偏见至少可以给你一个尽量防止这些偏见的机会。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丹尼尔·卡尼曼在书中有力地展示了,快速和缓慢的思考是多么容易[]让人们偏离了理性的。
——《华盛顿邮报》

★好极了!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出其右。他堪与达尔文、亚当·斯密和弗洛伊德等科学巨匠相媲美。作为历史上重要的一位心理学家,卡尼曼重塑了认知心理学、理性和因果关系分析,重新理解了风险,重新阐释了幸福和财富的关系,写[]了这[]杰作,它的磅礴、内涵、智慧、人性和谦逊让人[]服。如果你今年只能读一本书,[]读这一本吧。
——《环球邮报》

★关于我们的大脑有多容易上当,这本书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述。根基于自己的和多位心理学家、经济学家与其他[]的研究成果,卡尼曼拥有了一种卓越的能力,能够把数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以一种有趣的语言呈现出来,即使门外汉也能看得懂。这本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许多科学书通常是前后不一的,一些有趣的章节后面往往跟着一些枯燥乏味的内容。这本书[]不是这样,它既是有分量的一本书,同时充满了魅力和实用性,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波士顿环球报》

★对于卡尼曼为我们写作了这样一本趣味性与实用性兼具的书,我们应该表示感激。
——《纽约书评》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深入浅出,知识渊博,充满学术价值和自助价值。人类的思考有如此多的缺陷,以至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撰稿声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工作从现在起将被铭记数百年,他们为我们认识自我提供了重要的支点。强烈[]大家购买并阅读本书。
——《纽约时报》书评版

★阐述人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好书已经有很多了,但只有一[]杰作,那[]是这本书。它是我读过的有关人类思维的伟大的、富洞见性的一本书。
——《金融时报》

★引人入胜,睿智无限。这本书令人愉悦和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格雷德威尔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卡尼曼的心理学并不时髦,也没有什么老套的故事,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语言。它有的只是五十几年诚实、严谨的科学研究积累而来的智慧,而且将会彻底改变你对思考的思考。
——《亚特兰大》月刊

★本书是一项不朽的成[]。
——《商业周刊》

★意义深远。[]像哥白尼否定地心说、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一样,卡尼曼向我们展示了,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经济学人》

★历时五十载,通过对人类判断、决策和选择的研究,卡尼曼写[]了这[]令人称道的作品。他的优雅有力的观点和极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我们理解自我和思维提大有裨益。
——《华尔街日报》




2011年10月底上市,两个月时间内即打入《纽约时报》和《经济学人》的年度十佳图书榜。
新书上市,连续20多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20名,上市至今超过7个月,横扫[]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稳居[]总榜前50名。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卫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商业周刊》、《华盛顿邮报》、等国外[]媒体,《三联生活周刊》、《商学院》、《东方早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争相[]
许小年、巴曙松、何帆、赵晓、王福重、刘建位等知名经济学家、投资[]
《*财经日报》、《*财经周刊》、《商业价值》、《中国经营报》、互动百科等国内主流媒体主编
一致好评,[]阅读



本书所获赞誉
序言

[][]分 系统1,系统2
第1章 一张愤怒的脸和一道乘法题
行为与注意力
系统1遇到麻烦,系统2会出面解决
冲突与自我控制
看上去不等长实际上等长的两条线
两个虚拟出来的角色
第2章 电影的主角与配角
瞳孔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灵敏指示器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那只大猩猩?
第3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司更可能否定保释申请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
[]得到1 000美元,1年后得到1万美元,你选哪个?
第4章 联想的神奇力量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第5章 你的直觉有可能只是错觉
由记忆造成的错觉
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让人信服?
股票代码上口,回报率也相对较高
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
第6章 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
从[]次的惊喜到第二次的习以为常
简的钱包是怎么丢的呢?
第7章 字母“B”与数字“13”
是什么让你相信了那些荒谬之词?
光环效应与群体的智慧
眼见为实的想法往往让我们仓促作出决定
第8章 我们究竟是如何作出判断的?
看照片预测竞选胜出者,为何其准确率可以高达70%?
平均长度与总长度是完全不同的数量概念
与强度等级匹配的描述
思维的发散性让我们作出直觉性判断
第9章 目标问题与启发性问题形影不离
找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来作答
立体启发法: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高大
情感启发式:因为喜欢,所以认同

第二[]分 启发法与偏见
第10章 大数法则与小数定律
小样本的出错风险可能高达50%
信任多于质疑的普遍性偏见
对随机事件作出因果解释必然是错的
第11章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锚定值的调整常常是不足的
暗示[]是一种锚定效应
作为这幢房子的主人,你能接受的[]低售价是多少?
锚定效应何时适用,何时不适用?
第12章 科学地利用可得性启发法
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第13章 焦虑情绪与风险政策的设计
被闪电击中与食物中毒,哪种意外致死率更高?
如何避免小概率的风险事件演变成公共危机?
第14章 猜一下,汤姆的专业是什么?
依据典型性作出预测是下意识的行为
典型性启发的两宗罪
用贝叶斯定理来约束直觉
第15章 琳达问题的社会效应
琳达不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银行出纳吧?
少即是多的逻辑悖论
第16章 因果关系胜过统计信息
因果关系基础比率与思维定式
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样乐于助人
第17章 所有表现都会回归平均值
第二次的表现与[]次并无因果联系
回归现象的意义不亚于发现万有引力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偏离预测方向的直觉
对直觉性预测的偏见进行修正
两位教授候选人,应该选择哪一位?

第三[]分 过度自信与决策错误
第19章 “知道”的错觉
后见之明的社会成本
真的存在能让企业基业长青的秘诀吗?
第20章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
士兵测评的有效性错觉
投资股票的技能错觉
主观自信与专业文化认知错觉的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预测的准确度比不上扔飞镖的猴子
第21章 直觉判断与公式运算,熟优熟劣?
[]预测比不上简单运算准确
让许多业内人士烦恼的运算法
“闭上眼睛”的直觉判断比主观判断更可取
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的直觉?
直觉[]在眨眼之间
[]型直觉的习得
环境有规律可循,直觉才可相信
直觉的对错评估
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意见的决策习惯
比起外[]意见,我们更偏向内[]意见
规划谬误:过于乐观的计划随处可见
减少决策错误的有效方法
第24章 乐观主义是一柄双刃剑
乐观主义者过度自信的代价
竞争忽视:为何大片会扎堆上映?
是你太糟糕而不是我太笨拙
事前验尸:[]分克服乐观偏差的方法

第四[]分 选择与风险
第25章 事关风险与财富的抉择
面对风险,我们不是理性的经济人
伯努利的财富效用理论错在哪里?
第26章 更人性化的前景理论
面对财富,你会选择规避风险还是冒险一搏?
损失厌恶:对方损的反应比对盈余的反应大得多
前景理论无法应对令人失望的事
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第28章 经济交易的参照点——公平性
目标[]是参照点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改变现状?
商人提价或降低员工工资的行为公平吗?
第29章 对结果可能性的权衡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经济学家也难逃阿莱斯悖论的陷阱
决策权重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担忧程度
四重模式:可能性与决策权重的关系模型
可能性效应影响下的风险决策
第30章 被过分关注的罕见事件
你认为一支三流球队获得NBA总[]的可能性有多大?
画面感越强,决策权重越大
对风险的表述方式不同,所做决策可能截然相反
罕见事件又为何会被忽视?
第31章 能带来长远收益的风险政策
宽框架还是窄框架?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每天都看股票行情表
风险政策可能抵消风险厌恶的偏见
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你会卖掉盈利的股票还是亏损的股票?
哪种选择会让你更后悔?
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第33章 评估结果的逆转
开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跨界交流
综合评估引发偏好逆转
同类案件判罚的力度为何不一样?
第34章 善用框架效应,让生活更美好
情感的框架效应很难抵档
用框架性政策助推人们作出更好的选择

第五[]分 两个自我
第35章 体验效用与决策效用的不一致
如何测量体验效用?
记忆自我夸大了痛苦体验
记忆没那么可靠
第36章 人生如戏
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关于上一次旅行,你还能记起多少?
第37章 你有多幸福?
测量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
第38章 思考生活
生活满意度: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被放大了的幸福错觉
千万不要忽略时间的作用
结语
附录A 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
附录B 选择、价值以及框架
致谢




启动效应:让人不知不觉微笑的铅笔
突破是科学研究的重点,而我们理解联想机制的[]个重大突破[]是对测量方式的改进。几十年前,[]研究联想的方法是向众人提问,比如“当你听到‘天’这个词时脑海中[]先出现的词是什么”,研究者记录了不同回答出现的频率,比如“夜晚”、“晴天”,或者“日间长”等。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发现,看到一个词时,人的思维[]会立刻产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可测量的,同时,很多相关词汇会被激发出来。如果你[]近看到或者听到“喝__”这个词,你可能会填上偏旁为“氵”的“汤”字而不会填成“场”。当然,如果你刚看到了“运动__”这个词,你可能[]会填上“场”字了。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启动效应,也[]是说“喝”这个概念在“汤”之前出现,“运动”先于“场”出现。
启动效应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果你的脑海中此时有“喝”这个概念(不论你是否注意到这一点),恰好此时有人低声跟你说了“汤”字或者在你前面远远的地方放上一碗汤,你肯定会比平时更快地意识到“汤”这个词。当然,你脑海中[]先出现的不仅有汤这个概念,还有与食物相关的很多概念,包括猪肉、饿、脂肪、饮食和饼干等。如果[]近用餐时几乎都是坐在摇晃的餐桌前吃饭,你的脑海中还会[]先浮现摇晃这个概念。此外,启动联想的概念也能引起其他概念,尽管这种能力不算强。[]像是池塘里的涟漪一样,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联想概念这张大网上的一小[]分向外逐渐扩展开来的。这个涟漪效应现在是心理学研究中[]令人兴奋的探索之一。
关于记忆理解的另一项重大突破,是研究者发现启动效应不只限于概念和词汇。当然,单纯通过有意识的经验,你是无法了解到这一点的,但你一定要接受这个另类的想法,即你的行为和感情有时会受制于你自己甚至都没有意识到的事件。在一项实验中,心理学家约翰·巴奇(John Bargh)和他的同事们让纽约大学的数位学生从一个包含5个单词的词组中(例如“发现、他、它、黄色的、马上”) 挑出4个单词来重组句子。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重组的句子中有一半都含有与老年人相关的词汇,例如佛罗里达州、健忘的、秃顶的、灰白的或者满脸皱纹的。当他们完成这项任务时,又被叫到大厅另一头的办公室里去参加另一个实验。从大厅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是这次实验的关键所在。研究者悄悄地测量了他们所用的时间。正如巴奇预料的那样,那些以老年为主题造句子的年轻人比其他人走得要慢得多。这个实验后来成了经典案例。
这个“佛罗里达效应”包括信息启动的两个阶段。[],尽管没有人提过“老年”这个词,但上述那组词令人想到了年迈;第二,这些想法催生了一种行为,即缓慢行走,这个行为与老年人相关。所有这一切的发生都是无意识的。这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谁也没有提及自己注意到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而且他们都坚持认为自己在[]个实验中看到的那些词并未对实验后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老年”这个概念并非他们的自觉意识,但其行为却因此有了改变。这个由概念影响行为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概念运动效应,值得我们关注。尽管你自己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个效应,但读了上述文字之后,“老年”这个概念肯定对你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假设需要站起来接杯水喝,你起身离开椅子的动作[]会比平常稍稍慢上那么一点,除非你恰巧不喜欢“老年”这一概念。有研究案例表明,如果对这一概念反感,人的动作[]会比平时稍稍快那么一点。
在相反的情况下,概念运动效应也同样适用,德国一所大学曾做过的一项实验便证实了这一点。这个实验堪称巴奇和他的同事在纽约所做的那个早期实验的翻版。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实验的学生以每分钟30步的速度在房间里绕着圈走5分钟,这个速度是他们正常行走速度的1/3。这个简单的实验过后,学生们能更快地辨认出与“老年”相关的词汇,比如“健忘”、“年老”和“孤[]”等。启动效应往往能产生连贯的反应:如果[]先想到老年,你[]会表现得像是上了年纪,而这种上了年纪的表现也会强化你关于“年老”的看法。
相互联系在联想网络中十分常见。例如,觉得高兴时[]会微笑,而微笑也会使你感到高兴。拿支铅笔放在齿间几秒钟,有橡皮的一端指向右边,笔尖指向左边。然后拿起笔来,咬住有橡皮的那一端,笔尖指向你的正前方。也许你并未意识到上述活动中有一个动作让你的眉毛皱了起来,而另一个动作却让你的脸上有了微笑。有人曾经让一些大学生给盖瑞·拉尔森(Gary Larson)的漫画《月亮背面》(The Far Side)评定幽默等级,同时要求他们在评级时咬一支笔。那些“微笑着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微笑)对这本漫画书幽默程度的评价比那些“皱着眉的”学生高得多。在另一项实验中,那些皱眉的人(眉头紧皱)在看到饥饿的儿童、争论不休的人以及事故现场等令人不舒服的图片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情感反应。
简单地说,常见的动作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我们的想法和感觉。在一项实验中,受试者按照要求用新耳机听一些信息。他们被告知这项实验的目的是检测音频设备的[],研究人员告诉他们要不断地摇晃脑袋,以检查设备是否有声音失真的问题,其中一半受试者要上下点头,而另一半则要左右摇头。他们听到的内容是电台的社论。那些点头(表示同意的动作)的受试者往往易于接受他们听到的信息,而那些摇头的受试者则易于否定那些信息。要强调的是,受试者并没有意识到上述问题,他们只是习惯性地将否定或接受的态度与其常用的身体语言联系起来而已。由此可见,老话讲“不管你怎么想的,都得心平气和”,这真是条很好的建议,只有真正做到心平气和,你才可能有回报。
你会自觉投到盒子里多少钱?
我们原以为自己作出的判断和选择是有意识且自主的,但那些关于启动效应的研究所带来的发现却颠覆了我们此前的认识。例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投票选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它反映了我们对政策的认可程度与评价,不会受到不相关的事的影响。比方说,我们投票不应受到投票地点的影响,但事实上这个因素却实实在在影响了投票结果。一项关于2000年亚利桑那州选区投票模式的研究表明,当投票站设在某个学校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的议案的支持率[]会比投票站设在附近其他地方的要高。还有一项实验表明,当人们看到一些教室和学校储物柜的照片时,他们往往也倾向于支持关于教育的提案。这些图片对这些受试者的影响比其家长或其他选民与他们的意见分歧对其产生的影响还要大!对启动效应的研究从[]初的实证研究—人们想到“年老”走路[]会变慢—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启动效应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让人联想到钱的事物往往令人不安。在一项实验中,受试者看到一个列有5个单词的单子,按照要求,他们得在5个词中选出4个组成以钱为主题的短语(比如“高、一份、薪水、桌子、工作”可组成“一份高薪工作”)。其他一些启动想象的实验则更挑战人的领悟力,包括背景中出现一个与钱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堆仿制钱币,或者一台电脑的屏保是水里漂着的一些美钞等。
起初脑海中[]有钱的概念的人比自己没有这方面联想时更[]立。他们会持之以恒地解决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付出双倍的努力也在所不惜,实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向研究人员寻求帮助。这一做法清晰地表明其自力更生能力的提升。脑海中总有钱的概念的人更自私:他们更不愿花时间去帮助另外那位假装对实验任务不大清楚的学生。当一位研究人员不小心将一捆铅笔掉到地板上时,脑子里想着钱的那些受试者(他们自己是无意识的)捡起的笔相对较少。在另一系列的一项实验中,受试者得知他们过会儿会和另一个人进行一次简短交谈,彼此熟悉一下,他们负责摆两把椅子,而研究人员则离开去找那个人。潜意识里有钱这一概念的受试者摆放椅子的距离(118厘米)会比没有这一概念的人摆放的距离(80厘米)更远。那些满脑子都是钱的受试者表现出更强烈的[]处意愿。
上述所有发现有一个共同主题,即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心理学家凯瑟琳·沃斯(Kathleen Vohs)完成了这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值得赞赏的是,她并未将自己的众多发现向公众和盘托出,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凯瑟琳的研究意义深远,她的发现表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有很多能让人想起钱的事物,这些事物以我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这些方式也许并不那么光彩。有些文化常常提醒人们尊重他人,另外一些文化则常让人们想起[],还有一些[]的人们会对着伟大[]的照片顶礼膜拜。在一个专制[]中,到处挂着[]的肖像不仅能向你传达“老大哥在看着你”的感觉,还会使你逐渐丧失自主的思想和[]立的行为能力。
启动效应的研究证据显示,使人牢记“人终将一死”这一说法能让[]裁的主张更得人心,因为在人们恐惧死亡的情况下,[]裁的主张会让人心安。其他实验证实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关联中符号和比喻作用的见解。比方说,你可以看看下面这两个不完整的单词W_ _H和S_ _P是什么。如果有人近些天想起了自己某个难以启齿的举动,这些人往往会把这两个不完整的词填成WASH和SOAP(“洗”和“香皂”),而很少会填成WISH和SOUP(“希望”和“汤”)。此外,只是想到背后中伤某位同事[]会使人更想去买香皂、消毒剂或清洁剂,而不是去买电池、果汁或者糖果。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
人们清洗的身体[]位往往是那些令他们深感罪恶的[]位。一项实验要求受试者通过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对一位假想中的人“说谎”。在随后对不同产品的需求测试中,那些通过电话说谎的人更想要漱口水,而不是香皂;而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说谎的人更想要的则是香皂,而不是漱口水。
当我向听众阐述关于启动效应的各项研究时,他们的反应通常是将信将疑的。这也不奇怪,因为系统2认为自己掌控一切,认为自己知道为什么要作出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你的脑海中也可能会突然出现一些问题:对情境进行微调怎么可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些实验是否表明我们完全任由情境摆布,随时要听从它的指示呢?当然不是。启动思维的影响力虽强,但并不见得很大。在100位投票者当中,只有几位开始时并不确定要选谁,如果投票点设在学校里而不是在教堂里,他们对与学校相关的问题会[]作出不一样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有那么几个人会作出相反的选择。
然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接受相关研究的结果,而不是对此心存怀疑。这些结果不是捏造出来的,也不是统计上的偶然现象。你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些研究的主要结论是正确的这一事实。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承认这些结论对你自己来说也是正确的。如果你看到电脑屏保上有浮动的美钞,你帮那位笨手笨脚的陌生人捡起的铅笔数量可能比你没看到这些钱时更少。你不相信这些结论适用于你,因为这些结论与你的主观体验不相符,你的主观体验主要是由系统2决定的。启动效应来自系统1,而这个效应发生时,你根本[]意识不到。
我用一个关于启动效应的完美展示案例来结束上面的阐述,这个案例是在英国一所大学一间办公室的茶水间进行的。多年来,这间办公室的职员一直都是自掏腰包买茶或咖啡,他们把每杯茶水和咖啡的建议价格写下来贴到墙上,上班时每次去接茶水或者咖啡时都会把相应的费用投到一个“诚实盒”里。某[],有人在价格表的上方贴了张横条,上面既没有什么警告,也没作什么解释。在接下来的10周时间里,每周横条都贴有一张新的图片,图片上要么是一些花,要么是一双眼睛,好像盯着看着图片的人。没有人对这些新装饰发表过什么评论,但“诚实盒”里的钱却有了明显变化,如图4所示,这值得仔细研究一番。
……

用户评价

评分

同事推荐的,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书很好,很多前所未见的知识

评分

不错

评分

给老公买买买~书是京东好呀

评分

纸质非常好,是正品

评分

同事推荐的,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书不错,但是说好的退运费,没有退,找售后也没人理。

评分

给老公买买买~书是京东好呀

评分

纸质非常好,是正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