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是日本现代著名美学家大西克礼美学研究“三部曲”,是研究东方美学的卓荦超伦之作。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以体系性的建构、文化语义学的方法、细致的理论分析、独到的阐发与见解深入阐释了日本传统美学三大关键词。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
物。
目录
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及其前后(译本序)
“幽玄”论
一 作为艺术的歌道,作为美学思想的歌学
二 作为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幽玄”
三 中世歌学中的“幽玄”概念的展开
四 正彻、心敬、世阿弥、禅竹的“幽玄”概念
五 “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六 样式概念的价值意义和记述意义
七 作为美的概念的“幽玄”的内容,对其加以考察的视点
八 “幽玄”概念审美意义的分析
“物哀”论
一 “哀”概念的多义性及美学考察的困难
二 “哀”的语义,其积极与消极的意味
三 本居宣长关于“物哀”的学说
四 所谓感情上的“深刻”,对“哀”的主观主义解释
五 “哀”从心理学向美学的展开,一般审美意味向特殊审美意味的分化
六 作为审美体验的“哀”的构造
七 美与“哀”、悲哀与美的关系
八 美的现象学性格与哀愁
九 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哀”的审美文化
十 知性文化的缺陷,唯美主义倾向,“忧郁”的概念
十一 平安朝时代的自然感情与“哀”
十二 “哀”的用例研究,其意味的五个阶段
十三 作为特殊审美意味的“哀”的用例
十四 关于情趣象征问题
十五 审美范畴“哀”的完成
“寂”论
前言
一 序论
二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一)
三 俳论中的美学问题(二)
四 俳谐的艺术本质与“风雅”概念
五 “寂”的一般意味与特殊意味
六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一)
七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二)
八 作为审美范畴的“寂”(三)
九 “寂”的美学界限与茶室的审美价值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五“幽玄”和“有心”,“幽玄体”和“有心体”
在追溯“幽玄”概念的美学意味的变迁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幽玄”与“有心”的关系。最近,关于这个问题,在国文学研究中,各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我不打算对此一一加以考察,只是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美学的角度看,关于“幽玄”与“有心”的关系问题,一方面与上文谈到的价值概念与样式概念的关系问题有关,另一方面,又与所谓“心”的问题,即“歌心”“词”与“姿”(艺术形式与艺术内容)的关系问题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两个方面的关联人手,去接近问题的核心。
关于这个问题的动因,通过以上的考察已经明确了。再从历史的角度看,在那部托名定家的《愚秘抄》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记事:文治年间许多歌道行家被召集到仙洞皇宫,就和歌的“至极体”征求意见。那时,俊成卿主张所谓“至极体”就是“有心体”,他说道:“不过,有心体有多种形式,词语所表达之心端正而诚实,而且富有暗示,自然淳朴有趣,而又不落俗套,则可谓真正的有心体。”此后,在元久年间,歌人们又一次被召集到皇宫,继续这个问题的讨论的时候,寂莲、有家、雅经、家隆等人,皆认为“幽玄体”是“至极体”。通具朝臣则对“有心体”“幽玄体”“丽体”三者都不忍舍弃,显昭则取“丽体”,摄政大臣则表示赞成俊成卿的看法。书中写道:“睿虑也表示同意这个意思。而我并不是一定要追随家父,只是表达我自己的看法,我表态说:我也坚定地认为‘有心体’是‘至极体’。”由此看来,当时歌坛第一流的歌人寂莲、有家、雅经、家隆等,都是将“幽玄体”看作是和歌最高样式的。与此相对,俊成、定家父子等则把“有心体”置于最高位置。然而,对我们来说,我们必须注意《愚秘抄》这《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是伪书。实际上,无论是在俊成的歌论,还是在其和歌判词中,几乎看不到“有心体”这个概念,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毋宁说,俊成在种种歌体中是选择“幽玄体”的。今天学界一般公认为,代表着“幽玄”并强调“幽玄”的俊成,与极力主张“有心”的定家是对立的。而要考察定家的意见,只以《愚秘抄》为资料依据,那是不可靠的,必须从《每月抄》等文献中寻找依据。在那里定家明确地说:“没有比‘有心体’更能代表和歌的本质了。”此话我们在上文中也引用过。
……
前言/序言
“美学”作为一个从欧洲引进的新学科,早在明治初期就由西周等介绍引进,但从那时一直到大正时代,日本基本上只是在祖述欧洲美学,日本的美学家基本都是德国美学的翻译介绍者。因此可以说,从明治到大正年间的半个多世纪中,作为学术研究,作为-个学科,日本固然是有“美学”的,但却没有“日本美学”,因为他们还没有把日本人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意识及其相关文艺作品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由“美学”向“日本美学”的发展和演进,是需要基础和条件的,那就是“日本人的精神自觉”。明治维新之前的千年间,日本历史上精神文化、学术思想方面大都依赖于中国资源,明治维新之后则主要依赖欧美。不过,至少到了十七至十八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思想文化的独立意识也慢慢抬头了。江户时代兴起了一股以本居宣长等人为代表旨在抗衡“汉学”的“国学”思潮,本居宣长为了证明“日本之道”不同于中国的“道”,通过分析和歌与《源氏物语》,提出了“物哀”的观念,“物哀”论以主情主义反对中国儒家的道德主义、以唯美主义来抗衡中国式的唯善主义,极大地启发了近代日本文学理论家、美学家的思路。例如,为近代日本小说奠定了理论基础的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就大段地引述本居宣长的“物哀论”,并以此作为其理论支撑点之一。此后,“物哀”也就成为第一个众所公认的标识日本文学独特陛的关键概念。
但是,像日本这样一个一直处在“文明周边”位置、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大的国家,要在传统精神文化中发现独特之处,在思想文化上全面确认独立性,较之在军事上、政治经济上取得自信力要困难得多,这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从学术思想史上看,近现代日本人在这方面走过了一个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物质文化向一般精神文化、由一般精神文化向审美文化的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
1894年,志贺重昂(1862-1927)出版了题为《日本风景论》的小册子,首次论述日本列岛地理上的优越性,说日本的地理风景之美、地理的优越远在欧美和中国之上。第一次试图从地理、风土的角度确认国民的优越性,打消日本人一直以来存在的身处“岛国”的自卑感。这种日本地理风土的优越感的论述,很快发展为以“日本人”本身为对象的学术性阐发。1899年,新渡户稻造(1862-1933)在美国出版了用英文撰写的《武士道》,怀着一种文化自信向西方人推介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武士道”,并且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日本人、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与著作的大量涌现,其中正面弘扬的多,负面反省的也有,但无论是弘扬性的还是批判反省的著作,都在强调“日本人”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性”。不久,这种独特性的阐发和研究上升到了最高层次,即审美文化的层次,1906年,美术史家冈仓天心用英文撰写了《茶之书》,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人及其茶道的独特的美,特别是指出了茶道所推崇的“不对称”和“不完美”之美及其与西方审美趣味的不同。
日本文学经典译丛 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