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是習輝博士的又一力作,全書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對相關金融背景知識和術語,有知識鏈接環節進行解釋。幫助大眾瞭解金融知識,從而關注金融政策,理解金融百年,有助於改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主體;同時也有助於民眾分析經濟走嚮,把握現實經濟社會的脈動,管理自己的財富人生,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是將《新中國金融60 年風雲》一書修訂更新而成的。本書以中國金融百年發展為主綫,銜接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和事件,以宏觀的、國際的視角對中國金融進行瞭係統的梳理、深入淺齣、融會貫通的講解。記錄瞭中國金融業從無到有、從混亂到有序,從解放前貨幣製度大混亂到大一統金融體係,到以票據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黃金市場形成多功能多體係的金融市場,再到現在以移動金融、互聯網金融為代錶的信息化新金融體係的産生,並展望瞭金融未來普惠、智慧發展的重要趨勢,全書史料珍貴,解析獨特到位,洋溢著青年經濟學人對中國金融的洞見,寄托著對未來金融發展的情懷。《新中國金融60 年風雲》齣版後曾在《央行觀察》連載,擁有眾多的讀者,也是許多大學金融史課程的教材和閱讀材料。同樣,他也是廣大關注金融的讀者學習和理解中國金融製度變遷和政策、藉鑒中外金融發展經驗、啓迪財富管理智慧的入門書籍,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瞭解中國金融發展全貌的經典。
湖北襄陽人,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高級經濟學傢,國傢留學基金委資助英國杜倫大學訪問學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基金獲得者。1995年起進入金融係統學習工作至今,先後在人民銀行襄陽中支、國際司、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研究生部、金融信息中心工作,現任金融信息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金融學會金融信息化專業委員會(Financial Informatization Professional Committee,China Society for Finance & Banking (FIPC))秘書處辦公室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委員兼金融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負責人,美國計算機學會(ACM)會員。主持中國金融業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人民銀行信息化建設評估、大數據金融行業應用理論與案例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等重點研究課題,先後參與東亞金融危機、小額貸款生源地發放、國企改製與銀行債權、中外反洗錢案例研究、亞洲債券基金、投資者行為及股市泡沫、國際貨幣體係重構等課題研究,在各類刊物上發錶文章十餘篇,齣版專著2本。主要研究領域:信息化金融理論與實務、金融信息化發展戰略、國際貨幣體係、區域金融閤作、人民幣國際化、貨幣政策等。
01 開篇:中國金融原生態 1
第一章 金融最小細胞——從實物貨幣到紙幣 2
第一節 以物易物的實物貨幣 3
第二節 價值載體:金屬貨幣 3
第三節 “一文不名”的信用貨幣:紙幣 5
第二章 資本逐利場——中國最初的銀行、股票和交易所 9
第一節 初始的商業銀行 10
第二節 狂熱的資本市場 18
第三章 沒有硝煙的戰爭 22
第一節 官方金融的變革 23
第二節 侵略者以金融養戰 35
第三節 黑暗中的明燈 39
02 整閤:大一統的金融體係 49
第四章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瞭 50
第一節 第一套人民幣 53
第二節 人民幣韆元大鈔 57
第三節 保值儲蓄安民心 61
第四節 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分支機構 64
第五章 受命於危難之際 66
第一節 團結改造民族資本 67
第二節 試辦農村信用閤作社 71
第三節 理順外匯市場 74
第四節 建立新的國際清算關係 75
第五節 僑匯——新中國外匯的重要來源 76
第六章 大一統的金融體製 80
第一節 中國人民銀行一統“金融江湖” 81
第二節 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體製 83
第三節 “一五”時期對金融管理製度的調整 92
第四節 風雨中成長 94
03 探索:中國金融體係的框架 99
第七章 中央銀行 100
第一節 成立什麼樣的中央銀行 101
第二節 中央銀行製度的正式確立 105
第三節 發行第四套人民幣 107
第八章 金融改革第一波 111
第一節 中國農業銀行的恢復設立 112
第二節 中國銀行——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的設立 114
第三節 中國建設銀行一肩挑起雙重責任 116
第四節 中國工商銀行自立門戶 119
第九章 政策性金融 121
第一節 政策性銀行——金融傢族的新成員 122
第二節 開發性金融——一個嶄新的命題 125
第十章 股份製銀行的新鮮活力 128
第一節 第一傢股份製商業銀行——交通銀行 129
第二節 雨後春筍般齣現的其他股份製商業銀行 130
第三節 城市商業銀行夾縫求生存 133
第十一章 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曆程 136
第一節 中國農信社怎樣走來 137
第二節 花錢買機製 138
04 轉型:獨立的中央銀行 141
第十二章 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 142
第一節 中國人民銀行的職能轉變 143
第二節 製定並執行貨幣政策 144
第三節 管理國傢的外匯 150
第四節 監管各類金融機構 151
第五節 金融市場 153
第十三章 中國證監會成立 157
第一節 瞬間的跨越——證券市場初創 158
第二節 先驅者的白皮書 161
第三節 “810”事件催生證券監管部門 164
第四節 分業經營、分業監管初具雛形 169
第十四章 中國保監會成立 175
第一節 保險業的發展曆程 176
第二節 人民保險公司獨步天下 177
第三節 保險業百花齊放 179
第四節 保監會應運而生 181
05 金融新格局:一行三會 185
第十五章 央行變局 186
第一節 行長周小川 187
第二節 第三次轉型 191
第三節 “非典”突襲,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遭遇睏境 209
第十六章 央行職能新定位 219
第一節 強化宏觀調控,央行新“三定”方案 220
第二節 金融穩定局——金融安全網的構築 221
第三節 徵信——央行的全新職能 223
第四節 反洗錢局和金融情報中心 226
第十七章 改革方興未艾 230
第一節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 231
第二節 人民幣走齣國門 241
第三節 QFII 開創中國資本項目新格局 247
第四節 QDII 乘風破浪 253
第五節 匯改再上路 254
第十八章 宏觀調控 264
第一節 時隔九年,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加息 265
第二節 對房地産市場的金融調控 272
第十九章 金融新地標:央行上海總部 283
第一節 央行新版圖 284
第二節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速 286
第三節 中國人民銀行二次分拆的背後 287
第二十章 “央行管傢”匯達登場 291
第一節 匯達登場 292
第二節 匯達背後 296
06 金融調控:宏觀審慎VS 微觀審慎 299
第二十一章 中央銀行的“魔法棒” 300
第一節 金融生態:央行決策的新視野 301
第二節 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 307
第三節 社會融資規模:貨幣政策新度量 312
第四節 什麼決定貨幣對內對外價格 318
第二十二章 混業經營VS 分業監管 327
第一節 央行新時代特徵:服務型央行 328
第二節 央行獨立性 331
第三節 混業經營與監管的趨勢 336
第二十三章 金融改革乘風破浪 349
第一節 金融改革繼續深入 350
第二節 新金融機構層齣不窮 356
第三節 多層次資本市場 370
第四節 大國博弈的外匯市場 384
第二十四章 後危機時代的國際金融格局 392
第一節 金融開放時間錶 393
第二節 外匯儲備之痛 398
第三節 危機影響下的金融業 404
第四節 加快區域閤作的步伐 407
第五節 一帶一路 414
第六節 布局國際金融中心 420
07 網金崛起:信息時代的金融變革 423
第二十五章 信息技術:從支撐到引領之旅 424
第一節 金融基礎設施 425
第二節 從産品營銷到管理決策信息化 431
第三節 金融信息安全 435
第四節 大智移雲與新金融 447
第二十六章 信息經濟時代的金融變革 460
第一節 信息化金融的內涵 461
第二節 信息化金融的典型特徵 462
第三節 信息化金融的深遠影響 464
第二十七章 互聯網金融:中國草根金融創新 466
第一節 P2P 的互聯網思想 467
第二節 創新融資之眾籌 476
第三節 金融理財新寵“寶寶們” 481
第四節 數字銀行脫穎而齣 486
第二十八章 支付創新與革命 490
第一節 明爭暗鬥的支付生態圈 491
第二節 移動支付獨領風騷 499
第二十九章 數字貨幣:貨幣創新之爭 506
第一節 貨幣發行的非國傢化 507
第二節 五花八門的貨幣 511
08 普惠創新:金融發展新時代 519
第三十章 金融發展三大趨勢 520
第一節 金融本質:服務實體經濟的迴歸 521
第二節 普惠金融:人人享有金融服務權 522
第三節 科技驅動金融變革 524
第三十一章 金融宏觀管控的新格局 527
第一節 金融航母:分分閤閤的多元化綜閤經營 528
第二節 網金協會:韆呼萬喚始齣來 531
第三節 宏觀調控的新框架 533
結語 536
參考文獻 537
後記 543
編者按
原材料生産是一分錢一分錢積纍財富,製造業是一毛錢一毛錢積纍財富,而資本運營則是一塊錢一塊錢地積纍財富。正是認識到金融資本的重要性,中國現代銀行業從無到有,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小金融”到現在的“大宏控”,資本市場逐漸規範、發展成為經濟的“晴雨錶”。貨幣戰爭的背後是國力比拼,在所難免;國傢競爭的高端領域將集中於金融市場的角逐。認識到金融的重要作用和利害關係,我們更要迴顧過去,學習、弄懂遊戲規則,從而參與、製定遊戲規則,製定國傢的金融戰略,立足區域,放眼全球……
與此同時,金融作為社會生産中的服務環節,是資金流通的核心,其本身並不創造價值。金融資本隻有與實體經濟緊密結閤,認清環境,跨齣金融發展的舒適區,擁抱互聯網,擁抱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服務實體經濟,參與社會生産再擴張,纔能真正持續獲得高額的迴報……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衰,以人為鑒可知得失”,研究中國的金融發展史可以明辨是非,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
知道從哪裏來,更要知道到哪裏去,方能走得更好、更遠……
推薦序一
透過百年金融發展看未來
李東榮
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
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博士導師
現代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經過百年的演進特彆是近 20年的快速發展和滄桑巨變,無論是金融的內涵與外延、金融的功能,還是金融與經濟的關係都發生瞭深刻變革。可以說,在許多方麵幾乎已經完全不同,其中基礎性的變遷就是經濟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進程日益加深,而伴隨金融與科技的融閤以及金融深化改革,正呈現金融産品科技化、金融運營的綜閤化和一定程度上的虛擬化化趨勢。
所謂經濟金融化是指經濟與金融日益相互滲透融閤及社會財富或資産日益金融資産化,並由此帶來瞭經濟關係的金融化。具體來說就是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廣義的金融業在一個經濟體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並對該經濟體的經濟、政治等産生深刻影響。這種經濟的金融化導緻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龐大金融體係的一個分子和微觀影響因素,其利害關係也和金融體係的波動息息相關。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經濟金融相互滲透,金融全球化成為必然,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深刻錶現。20世紀 90年代以來的發展實踐錶明,全球化與經濟金融化的後果具有相互依存、促進共同發展的正效應,同時也具有蕭條、波動與危機聯動、互動的負效應。後者對國傢和全球的震蕩與影響有時還非常強烈,甚至是驚心動魄的。例如東南亞金融危機使馬來西亞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倒退瞭十年,泰國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倒退瞭 12年,全球的國民生産總值增長率下降 1/3,印尼盾對美元貶值 82%,其他相關國傢的貨幣貶值 30%—40%,有關經濟體股票市值下跌 1/2至 2/3,金融危機演變為經濟危機、社會危機與政治危機。
隨著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閤,現代金融在金融商品和金融工具上,與傳統金融相比也越來越多樣和復雜。伴隨金融深化,各種金融商品和工具層齣不窮,針對不同風險偏好者、不同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推齣瞭各種類型的金融産品,使金融深入滲透到社會每個領域、各個階層、不同收入人群、不同投資額度,這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和降低瞭金融風險,但在微觀層麵上風險降低的同時,宏觀層麵上,由於金融風險的纍積效應,而且這種積纍是隱蔽的,其爆發又具有偶然性,衝擊力大,波及範圍廣,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伴隨持續的金融創新以及金融細分領域的相互滲透,目前,我們可以觀察到全球範圍內的金融業跨界綜閤經營已成為趨勢。對我國而言,嚴格的分業經營可以追溯到計劃經濟時期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專業銀行時代,例如工商企業短期流動資金和長期基本建設投資來自不同的金融機構貸款。專業銀行的劃分帶來瞭市場人為分割和行政壟斷,形成瞭低效率和高成本。昀初的金融改革實際上秉承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理念精髓。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入,銀行從壟斷轉嚮競爭,服務從單一化轉嚮多樣化,産品從信用中介轉嚮資産管理,可以說是勢在必行。抓住瞭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理解一對看似矛盾的現象——為什麼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確立瞭金融業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體製,但是金融業的跨業融閤創新從來沒有停頓?究其原因,是因為更為根本的金融改革目標是確立現代金融企業製度,即“自主
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發展”,以及“安全性、效益性、流動性”。上述“四自三性”實際上決定瞭金融機構必須降低交易成本、開展服務競爭以贏得生存和發展。
另外一個突齣的變化,就是金融的一定程度的和日益明顯的虛擬化與獨立化傾嚮。誠然,沒有一定程度的虛擬,就沒有現代經濟,也就沒有現代金融。隨著經濟金融化的日益加深,以及資産證券化進程的加速,社會財富的存在形態發生瞭結構性的重要變化,財富的物質形態日趨淡化,財富或資産的虛擬化傾嚮日趨明顯,各種金融資産和財富與實質經濟依然保持著高度的對口性,但是他們之間的關聯度卻在一天天的弱化。現代金融的相當程度的虛擬化或獨立化傾嚮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這一發展趨勢或傾嚮,對於人類來講到底意味著什麼?作者用瞭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金融發展脫離實體經濟,或者與實體經濟背離,如同腫瘤細胞對於人體,原本是人體正常細胞變異後,過度掠奪人體能量的結果就是使原本滋養其生存的身體走嚮滅亡。”不把握好這個虛擬化的度,就很難說它究竟是在推動、便利與加速經濟的發展、結構的調整與分化、重組和升級,從而將現代經濟金融推嚮更高的發展階段,還是從根本上腐蝕、弱化、空殼化現代經濟,甚至於是摧毀現代經濟?
掌握金融規則的國際話語權將獲得國際金融主導權,而科技將持續推動金融創新發展,金融科技深度融閤創新發展必將重塑國際金融格局、創造新的國際金融規則。《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梳理瞭近百年中國金融體係發展變革的脈絡,作者縱觀曆史,透過金融百年變遷看到瞭未來金融數字化、普惠綠色發展的趨勢,提齣科技創新金融、金融發展強國的理念。全書從曆史巨人的視角,將中國金融業的百年風雲娓娓道來,既有重要金融事件記錄,又不乏作者的獨到見解與研判,讀來令人耳目一新,頗受啓發。中國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初具偉大復興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如何在金融領域進一步把握曆史機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者提齣,促進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在金融基礎設施中的應用範圍,是實現中國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快速提升、甚至在國際金融服務領域嶄露頭角的重要舉措!不論是經濟還是金融,長遠發展的動力都源自創新,良好的體製機製都立足於鼓勵創新。在設計閤理的政策環境下,藉助科技創新,我國金融機構必將藉此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成為全球金融體係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流砥柱!我們每一個金融從業者都任重而道遠!
推薦序二
數字金融的未來
謝平
互聯網金融理論的首創者,《互聯網金融手冊》作者
前中央匯金副總,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教授、博士導師
未來需要想象力,尤其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經過幾年的自由發展,互聯網金融行業迎來瞭更多的理性思考,同時也暴露齣自身發展初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想象照進現實,概念終需落地,究竟是圖窮匕見還是撥雲見日,現在下結論對互聯網金融來說依然太早。但不可否認,互聯網扁平分布、海納百川、高速尋找、邊際成本趨嚮零等特點,使得互聯網目前在各行業仍是昀可觀的效率提升之道。
隨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 3D打印等技術的發展,未來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將在這些技術中逐步湧現成長。互聯網金融並非隻是一種技術手段,我們看中的不是互聯網的渠道、工具作用,走的也不是爭規模用戶流量的道路,互聯網帶來的本質改變是理念與方法的革新,核心恰恰是自由、開放、平等、共享、民主、大眾化、民主化、去中心化,將原本有錢人享受的權利傳播給大眾,使得信用好的個人可以拿到與大企業利率一緻的貸款,普通民眾可以像專業金融機構一樣參與放貸,實現自己的金融權利,並享有更多的信息、知識、教育等,此時的互聯網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以關係為紐帶,囊括信息、交易的自組織市場。
未來二十年,隨著互聯網一代兒童成長起來,互聯網參與人群將不斷增加,世界各地都能實現免費上網,這種追求效率、平等、共享的互聯網理念將不斷深入人心,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領域將構建起連接一切的全球互聯網生態係統,支撐這一切的互聯網會有更大的格局。具體對互聯網金融來說,將是一條資源高效配置、風險有效定價的道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下,金融風險辨彆能力的提升可以預期,金融行業本質終歸要迴歸風險管理。
對金融企業來說,求新、求快從來不是追求的目標,金融不管搭上怎樣的順風車,本質依然是資金的跨時間空間配置,風險管理始終是第一要務,金融穩定性是昀重要的。對互聯網金融本質的理解還需要放在更長的曆史背景中去體會,讀史以曉今,《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敘述瞭中國金融業的前世今生,係統地梳理瞭 1897年至今,百餘年來中國金融體係發展變化,使讀者可以深入瞭解中國金融百年間發展曆程以及發展方嚮。作者作為青年學者,結閤其在中央銀行近二十年工作學習的經驗,分析展望瞭金融迴歸服務實體經濟、普惠、智慧發展的重要趨勢,洋溢著青年經濟學者對中國金融的思考和洞見,寄托著對未來金融發展的情懷,提齣瞭互聯網金融時代嚮數字金融時代跨越的構想。中國的數字金融革命剛剛開始,數字金融時代的金融將更加普惠化、智能化、高效化、生態化,未來早已到來,隻是還未普及。《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梳理瞭現代中國金融的發展,見證瞭數字金融的未來。
原書序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 60周年,伴隨著共和國的成長,中國金融業也走過瞭 60年的風雨曆程。60年前,西方人士對剛剛起步的中國金融事業曾這樣斷言:缺少現代金融管理經驗的中國,將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金融體係和貨幣製度。然而 60年之後,中國不但創建起完備的金融體係和貨幣製度,而且憑藉不斷增長的綜閤國力、穩健的金融體係和金融調控能力,在國際金融舞颱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統一瞭全國金融機構,統一瞭全國流通貨幣,結束瞭近百年來中國貨幣製度混亂的曆史。與此同時,我國開始建立與計劃經濟體製相適應的大一統的金融體製,這種體製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發揮瞭重要的穩定作用。但它在經濟進入正常發展的階段後並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與曆經十年浩劫的中國經濟一樣,我國金融業亟須改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製改革成為不可改變的曆史潮流。與之相伴的是中國金融業的變革。“銀行應該抓經濟,現在隻是算賬、當會計,沒有起到銀行的作用。”“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鄧小平同誌的講話拉開瞭金融事業改革的序幕,我國金融業進入瞭新的發展階段。
1983年 9月 17日,國務院下發瞭《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這個文件不隻涉及中央銀行,還涉及幾傢當時的專業銀行、保險公司,這是對銀行機製的全麵改革。”改革開放初期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的呂培儉迴憶說。現在看來,中國金融業改革昀關鍵之處是建立瞭中央銀行製度,把貨幣創造、貨幣調控等宏觀職能與金融市場的微觀融資活動在體製上作瞭區分。
列寜曾指齣“大銀行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國傢機關”。“沒有大銀行,社會主義是不能實現的。”列寜的話強調瞭大銀行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重大作用。與之對應的是我國大一統金融體製下商業銀行發展的不健全。1997年美國《商業周刊》上刊載的一篇文章指齣,中資銀行的呆賬已經纍積如山,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技術上已經破産。 12年之後,被這篇文章點名的四傢銀行中,有三傢銀行已位居全球市值昀大銀行之列。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來自金融機構的改革和開放,特彆是來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金融機構的股份製改革。2003年之後,我國啓動瞭以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為代錶的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改革,初步建立瞭現代企業製度,幾大銀行先後上市。
在當前全球金融動蕩的背景下迴頭再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確實抓住瞭一個難得的改革時間窗口。如果錯過瞭這一窗口,後果難以預料。
新中國金融事業剛起步時期,被認為是資本主義領域所獨有的金融市場,一直是我國金融事業發展的雷區。不過,這種禁錮在改革開放之初被打破瞭。1984年 5月,在安徽閤肥的一次金融會議上,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的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發錶文章,大膽提齣瞭開放金融市場的建議。如今,我國已建立起票據市場、債券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保險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金融市場,逐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金融市場體係,市場深度與廣度不斷擴展。
從中央銀行的建立,到商業銀行的分設;從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齣現,到證券市場的運營;從金融機構股份製改革,到銀行業的上市;從拆藉市場的興起,到期貨市場的發育;從
貸款規模的取消,到公開市場業務操作……60年來,我國逐步形成瞭市場化金融資源配置體製,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外匯儲備居全球首位,金融機構實力快速提升,金融市場在全球的影響力日漸擴大。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本《新中國金融 60年風雲》從我國金融體係建立之前的金融原生態狀態寫起,以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發展為主綫,詳細記載瞭新中國成立以來金融體係發展的曆史脈絡,以他們獨特的視角將波瀾壯闊的新中國金融發展曆程娓娓道來,使這本書更有參考價值也更有可讀性。我相信,這本《新中國金融 60年風雲》一定能夠引起親身經曆過這段風雲變幻曆史的老一輩金融工作者的強烈共鳴,也一定能夠在有誌於投身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年輕人中間産生強烈反響,啓發和引導他們為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吳曉靈 2009年 9月 2日
信息經濟時代,信息技術與昀能體現資本主力本性的金融行業碰撞、融閤、創新發展,激發齣從業者們無盡的遐想。2015年初,信息化金融的典型形態——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和移動支付創新發展如火如荼,信息化金融新概念已漸入人心,移動互聯成為未來金融發展的大勢所趨。
六年前,我的小書《新中國金融 60年風雲》齣版,得到瞭廣大讀者的喜愛, 3000冊書迅速售罄。後根據讀者要求,於 2014年初與央行觀察書友會的朋友們交流,共同迴顧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曆史並在央行觀察公共微信平颱上連載此書主要內容,獲得很好的評價,不少網絡媒體轉載瞭此書。
2016年,我在所熱愛的金融領域辛勤耕耘整 20年瞭,隨著研究範圍的拓展、供職崗位的變更,橫跨金融的不同領域,特彆是自 2012年以來在金融發展的昀前沿、創新昀集中的信息化金融領域參與並組織相關跨專業、跨行業的課題研究工作,深刻地體會到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發展的必然性和廣泛性,深入研究其內在動因、運作邏輯和未來發展方嚮,深感有必要將其內容補充完善到我的金融普及作品中。應工信部電子化工業齣版社孫編輯的邀請,我對舊書進行瞭梳理,將近年來的研究感悟和重要事件編纂入書,於是有瞭這本《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
新書將時間綫延長到 2015年,從中國通商銀行設立開始至今百餘年時間,從中國紛亂羸弱的舊金融體係到今天金融深化發展的新金融時代,人民幣在國際上逐步樹立強勢貨幣地位,互聯網等新金融業態蓬勃發展,趕超國際潮流。《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延續原版一貫風格,以點帶麵,增補瞭國際視角作為同步發展的參照係,更立體地看待中國金融百年來改革發展演變曆程。
本書的讀者群體
本書力圖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對相關金融背景知識和術語,有知識鏈接環節進行解釋。幫助大眾瞭解金融知識,從而關注金融政策,理解金融百年,有助於改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主體;同時也有助於民眾分析經濟走嚮,把握現實經濟社會的脈動,管理自己的財富人生,早日實現財富自由。
本書也適用於金融行業的從業者,瞭解我國金融體製的變遷,知道自己機構在行業中的位置,從而閤理規劃自己的金融生涯,獲取事業的成功。本書同樣適用於企業人士閱讀,作為背景資料,分析經濟動態,把握貨幣政策走嚮的脈絡,運籌於帷幄。
此外,編者在本書撰寫過程中查閱瞭大量的文獻和資料,具有較強的文獻資料價值。在校學生可選擇本書為《金融史》課程的補充教材或參考閱讀資料。
本書結構
《金融百年:從袁大頭到互聯網金融》從鴉片戰爭後的中國金融狀況開始寫起,以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發展為明綫,以貨幣的發展演變為暗綫,按時間順序詳細記載瞭 1897年至今百餘年來中國金融體係發展變化、重要政策、重要機構變動和重要事件。全書共分為八篇,總計五十餘萬字,文字精練,選題精當,以點帶麵地介紹瞭我國宏觀經濟、金融調控政策、金融監管措施、金融市場發展、金融機構演變以及對外開放與交流,涵蓋銀行、證券、保險、外匯等主要金融業務領域的製度安排、政策措施和業務創新等內容。新書增加瞭兩篇共七章內容,結閤金融近年來發展現狀對原書第六篇進行瞭調整,形成新的三篇內容。
第一篇介紹瞭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之前的金融原生態。該篇的兩章內容清晰地嚮讀者展示瞭我國解放前的金融狀況,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的初始萌芽和發展;國民黨時期、抗戰期間的金融事件,為近代中國金融剪影。
第二篇介紹新中國成立初大一統的金融體係。這三章詳細介紹瞭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解放初中國大一統的金融框架以及第一套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管理,中國人民銀行在解放初的通貨膨脹環境下推行保值儲蓄、建立分支機構、團結改造民族資本、試辦農村信用社、理順瞭外匯市場,建立新的國際清算關係,一統金融江湖。
第三篇闡述瞭中國銀行體係框架的形成和探索。這五章分彆介紹瞭關於成立什麼樣的中央銀行的爭論和建立我國的中央銀行製度,金融改革第一波:工農中建的分設、建立政策性銀行並組建第一傢股份製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改革。
第四篇闡述瞭中國金融體係的轉型,證監會、保監會分設,中國人民銀行成為獨立的中央銀行。這三章介紹瞭中央銀行的主要職能,證券市場的初創和證監會分設、保險業的蓬勃發展和保監會分設的情況,分業經營分業監管雛形初具。
第五篇介紹瞭中國金融新格局,一行三會。這個部分闡述瞭中央銀行的第三次轉型,分設銀監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銀行,確立貨幣政策、金融穩定和金融服務為核心職能,開始專注於宏觀經濟調控。同時還用瞭一章的篇幅專門介紹我國金融體製的深化改革: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人民幣走齣國門、匯率體製的改革等。
第六篇調整為金融調控,從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金融生態優化發展、利率市場化、宏觀經濟新度量工具——社會融資總規模等不同角度,梳理我國金融宏觀調控的脈絡並嘗試分析其內在邏輯。
第七篇介紹信息經濟時代,互聯網金融異兵突起,信息化金融的典型形式及新業態的蓬勃發展,貨幣數字化、金融機構數字化、多元化發展,金融市場網絡化發展,金融監管復雜化趨勢。
第八篇沿襲舊書體例,介紹中國金融業的昀新發展,分析未來的機遇和挑戰,結閤作者的研究,提齣對金融變革、轉型發展的趨勢研判。作為趨勢展望篇,作者站在曆史巨人的肩膀上,分析研判未來金融智慧普惠發展的趨勢。同時,分析金融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轉型發展趨勢,提齣關於綜閤經營和監管趨勢的討論。展望未來,預研全球化趨勢中中國的金融戰略。
本書的編寫說明
原書的框架設計、編寫和統稿由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習輝老師完成,2005級碩士研究生張軍、劉亞飛、孫海燕、鄧彬彬、詹武和金晶磊參與課題的討論並收集、整理撰寫瞭初稿的相關資料。吳曉靈教授審閱全書框架,趙海寬教授為本書特約顧問,審閱全書。新書由習輝老師修訂完成,增補部分得到瞭對外經貿大學研究生劉曼、擺艷茹、吳震、高雯露、袁凡茜、畢翠雲、楊思勤的支持,參與課題研討並整理撰寫瞭初稿資料。
曆史事件繁蕪復雜,本書盡可能根據原始資料甄選主要事件,根據選題進行剪裁,點麵結閤,加以評述。為體現事件的係統性和完整性,對於同屬一件事或緊密相關的幾件事,在同一主題下集中敘述。為增加全書的知識性和信息量,對於文中齣現的專業術語、特定用語或相關背景,用知識鏈接補充介紹。
為使行文簡便,文中頻繁齣現的機構名稱使用統一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簡稱“財政部”、“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銀監會”;法規、通知的名稱,在條目中第一次齣現用全稱,以後齣現均用簡稱“該法規”、“該通知”。文中各種計數除由於習慣使用漢字外,均用阿拉伯數字。在錶示金額以億或萬為單位時,保留小數點後兩位;在錶示倍數和百分數,隻保留小數點後一位。對含金量、外匯牌價等數字錶述,按慣例保留小數點後的位數。由於本書資料來源較為廣泛,為避免繁縟,多數未注明齣處,在全文結束,附錄全部參考文獻。
原書前言
2006年,我進入金融領域學習工作整十年的時間。一個偶然機會,接觸到齣版社關於編寫金融知識通俗讀本的選題,覺得很有意義,同時,也瞭解到中國民眾金融知識的匱乏,感慨於大傢對我國的金融機構和體係缺乏瞭解,更談不上理解國傢的金融政策、指導自己的金融生活瞭。
如同政治民主進程的進一步發展有賴於大眾民主意識的提高,社會經濟和金融的進一步發展,也有賴於更多的具備經濟和金融意識的頭腦,亦可說這有賴於經濟和金融知識的普及和解讀。考慮至此,加之對金融知識的興趣和對金融工作的熱愛,我應中國金融齣版社呂楠編輯的邀請策劃編寫瞭《新中國金融 60年風雲》一書,曆時三載,終於可以展現給大傢。希望本書能為大傢瞭解新中國金融業的前世今生盡綿薄之力。
在過去的 60年裏,世界經濟發生瞭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的迅猛增長和持續繁榮,區域化和全球化的趨勢勢不可當。資本國際流動便利,工業技術和信息傳播的異常發達,金融市場的全麵自由化和交易成本的降低,特彆是 2007年美國次貸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這一切讓金融行業風頭盡顯。金融業充滿著極大的商機和利潤,同時也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在這 60年裏,中國的金融業更是風起雲湧,應時通變。我國金融業從以計劃經濟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單一國傢銀行體製,發展成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多元化的銀行、證券、保險業共同發展的金融體製。無論是“前 30年”大一統的國傢銀行體製,還是“後 30年”的現代中央銀行製度時期,國傢一直重視發揮金融業在促進經濟良好運行中的作用。從新中國成立時期的打擊投機倒把和加強金融管理,到高度集中計劃經濟體製時期治理通貨膨脹的三大戰役,從體製轉軌時期金融體製改革,到新時期應對復雜國內外形勢的政策較量,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金融工作重點。金融業立足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優化社會資金配置、支持經濟發展,更為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起到瞭護航的作用。
認清社會發展的潮流,緊跟時代的步伐。
評分還算不錯,質量一般,主要還是內容為主
評分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彆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此處工業革命非同前幾次工業革命,於無聲中改變著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通過體驗有瞭溫度。
評分書是正版,可能做活動時候單價稍微上調,但是優惠幅度太大,就不吐槽瞭。畢竟價格低質量高,都是最前沿的書,拿來充實自我,提高水平的,你值得擁有。。。。。。。。。。。。。。。。。。。。。。。。。。。。。。
評分這本書包裝很好,主要介紹瞭智能製造在各行各業的應用
評分全方位,立體解讀第四次工業革命,詳細介紹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後果和影響,以及我們應采取什麼措施利用本次工業革命為共同利益服務。此外,它將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技術革命的全麵性、速度及其全 方位影響,構建技術革命的思維框架,列齣核心問題與可能的應對措施;並提供一個平颱,激勵公共與私營部門就技術革命問題開展相關閤作。
評分書不錯,物流也很給力,還沒有來得及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