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曹操是乱世奸雄,为何鲁迅却尊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丕倡导“文章经国之大业”,为何自己却被贬为“土龙刍狗”?
曹植文才独占八斗,为何确实政治上的低能儿?
? 《百家讲坛》新锐主讲人王翔带你品读三曹诗歌中曹氏父子的真容、真意、真性情。
?知名学者康震、方志远联袂推荐,北京师范大学过常宝教授为书作序。
? 史料丰富、内容详实,收录曹操、曹丕、曹植诗歌八十五首,供读者欣赏、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共九章内容,文后集录三曹诗歌(曹操诗选十五首、曹丕诗选二十首、曹植诗选五十首)。作者以幽默风趣又不失犀利的行文,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歌入手,诠释并还原曹氏父子的真容、真意、真性情,带我们领略三国时代的纵横驰骋的英雄气概与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王翔:河北沧州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现任教于北师大二附中,青年学者、国学专家;《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学语文教师;教育部“国家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班”主讲教师、国家汉办专家库成员;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知名教育专家、北京市西城区兼职研究员;独立完成或参与部分专著的写作,作品由人教社、外研社、语文出版社、开明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首师大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多篇论文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热衷于文化传播,执着于通识教育,深受业界肯定和学生喜爱。
精彩书评
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翔课讲得好,书写得好,有自己的想法,一定花了不少力气,下了功夫。这本书融会诗史,角度既新,发掘也深,多有创获,写出了建安文学时代的气派,的确值得一读,特予推荐。
——康震
自从在《百家讲坛》讲课,我就不敢品评别人的课了。讲历史不难,讲好历史真难,所以王安石说:“看似寻常zui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比起我们这些“老人”,王翔还很年轻,但后生可畏,他很用心地处理史料,为讲好诗歌做准备。作为一个好的主讲人所需要具备的条件,已经或者正在具备。由衷为他感到高兴,也很高兴为他的这本书写几句话。
——方志远
目录
第一章 丘峦崩摧
危在旦夕
不解之惑
荡尽忠臣
症结所在
第二章 汉末实录
可怜曹操
诗史何来
曹氏乐府
任人不良
沐猴冠带
智小谋强
白虹贯日
军阀时代
第三章 国之凋零
《薤露》哀君
起底曹操
姊妹《蒿里》
壮志初露
《蒿里》哀民
第四章 《步出夏门行》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还原曹操
碣石之悲
第五章 乱世能臣
赤壁冤案
《短歌》之谜
历史之憾
《短歌》明志
思辨俗论
第六章 造化弄人
少年英雄
广陵观兵
胆气纵横
不战屈敌
以德服人
第七章 憋屈的曹丕
中年骂名
文人情怀
心系民瘼
风之集成
造化弄人
第八章 文才曹植
才高八斗
白马金羁
一个旁证
一腔幽怨
第九章 短见曹植
存真去伪
野田黄雀
咎由自取
徒有《怨歌》
附录 三曹诗选
曹操诗选(十五首)
曹丕诗选(二十首)
曹植诗选(五十首)
后记
精彩书摘
《诗歌三曹》:
可怜曹操
说到曹操,人品的得分不是很高。因为我们一提到曹操就会想到京剧舞台上那些大白脸。可以说,几百年来,有些东西真是把曹操给毁了。
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凡是坏事都归到曹操身上,凡是奸诈的事儿都有曹操的份儿,荣光不能共享,耻辱反而一起分担,甚至全额埋单。这样,曹操成功地“被黑”了。而且,《三国演义》读起来通俗易懂,读的人特别多,正是这些非常多的俗人在读这《诗歌三曹》,那么对曹操的影响也就根深蒂固了,很成功地让曹操“身败名裂”。
当时,我们中国人丰富历史知识,一方面通过小说,另一方面通过戏剧作品。没想到戏剧作品伤曹操伤得更深。因为戏剧作品把曹操的一些典型细节刻意地丑化,让曹操背负了很多恶名。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有意思的是,直到今天大家对曹操的称呼,最客气的也是“奸雄”。虽然大家认为他也是个英雄,但英雄之前偏要加一个“奸”字,以此和别的英雄区分开来。如果是曹操在九泉下有知的话,真不知他内心是多么的感伤。
当然,很多读懂了历史的人,包括鲁迅、钱穆这样的学者,反而非常推崇曹操。比如钱穆,他非常推崇曹操的《述志令》,并将之比作罗斯福的《炉边夜话》。他说:“落花水面皆文章,拈来皆是的文学境界,要到曹操以后才有,故建安文学亲切而有味。”他对曹操极为喜爱,讲到曹操时妙语连连:“后来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三军,他的《出师表》亦如与朋友话家常,学的是曹操。曹操倜傥风流,其下属羊祜累官升至尚书左仆射,当其都督荆州时,轻裘缓带,身不披甲,学的亦是曹操。曾用火攻败操于赤壁的周瑜,当作战时,背后却在听戏,学的也还是曹操。”虽然其中个别知识点,比如说羊祜是曹操的下属当属口误之外,其他的判断有很多地方蛮有道理。
政治上名声显赫的《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也非常高。我们不能说这完全出自政治的高压,作者陈寿毕竟生活在代魏而立的西晋,如果有政治高压,应一味诋毁曹操才对,所以还是据实而论的居多。
观点有如此大的分歧,我们就更想知道曹操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也许,只有曹操自己的诗歌才能说得清楚。能否还他一个清白,还要从他的诗歌着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要先明白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做学术研究,包括了解一个人,不能像“土匪”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人一辈子究竟什么样子,只能由他自己做的那些事情才能够说清楚,而不是别人做的事情或别人强加的事情去说清楚。所以说,我们在研究曹操的时候,可能有很多的路径,比如我们可以研究历史,但是历史毕竟大多是胜利者的言说,换句话说,历史有些时候也未必是他原来的样子。但有一种东西是不变的,就是在人生顶峰或者人生落寞的时候自己亲手写下的那些诗篇。那些诗篇和他们人生原本的样子是最接近的。所以,我们要从诗歌着眼。
诗史何来
曹操是历史上首位开创用乐府做时事评论的文学风气的诗人,他的诗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诗史。这就是曹操可以第一次以政治家的身份正式站到文学舞台上的贡献。此前他也有其他诗篇创作,但是这个转变的标志事件还是发生在公元190年。
因为研究文学的人都了解到一些历史大事件。公元190年如果有微信的话,刷爆朋友圈的可能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情是在公元189年,董卓立刘协为皇帝。(刘协,就是汉献帝,改年号为初平。初平,也就是刚刚平定的意思。这标志着汉室没落的到来。也就是说四百年的两汉统治至此进入尾声。)另一件事情就是三十六岁的曹操,非常应景地写出了文人版的乐府诗《薤露行》。我们在看“东汉微信朋友圈”的那两件事的时候,发现他们之间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一个立皇帝和一首诗歌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或者说,我们更大的疑问在于,一首诗歌怎么能够和一个时代的到来相提并论呢?
……
前言/序言
引言
中国人看一个家庭成功与否,与其他国家不一样,一般都会多一重标准,就是不仅仅要求老子英雄,也要求儿子必须好汉。老子不怎么样,儿子要是有出息,父子一并荣耀。要是老子英雄,儿子没出息,老子都会受连累。所以,刘邦夺了天下,刘老爹也就成了成功人士,可以树碑立传;后梁太祖朱温看着后唐皇帝——年轻的李存勖攻破了自己的军事重镇,很是自责地说:“生儿子就该生李亚子(李存勖的小名)这样的,我的儿子那简直是猪狗”,一着急连自己都骂了;曹操大军南下,看到孙权军容整齐,也不住地夸赞道:“生子当如仲谋(孙权的字),刘表的儿子那简直就是猪狗。”虽然还很清醒没评价他自己的儿子,但是,曹操看刘表的成败时,也是父子一起看的。说得更通透一些,中国人评价一个家庭,往往是父子两代人绑在一起来看,尤其是对那些优秀的家庭。
更重要的是,与今天有的家长的心理不同,我这么说今天的人是因为很多家长都不敢把当年自己的试卷拿出来给人看,生怕露了怯,可对孩子的要求简直高到天上去。自己没能做到的,强加到孩子身上,这不就是强人所难吗!古人不同,他们自己很优秀,期待“龙生龙,凤生凤”,也就是优秀的基因世代相传,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光耀门庭。门庭光耀,优秀的东西才不会失传。在宗法社会的古代中国,这几乎是一个家族的全部任务,败家子罪莫大焉。如此一来,中国最难接受的就是后代不如自己,最怕的也是后代不如自己。父与子捆绑在一起比较着看,这是必然。那时,做老子的压力蛮大,如今正好相反。
普通人家尚且如此,优秀的家庭更是如此。原因很简单,优秀的家庭要么最接近最高权力,要么接近最好的文化资源。无论权力还是文化,都决定了整个民族的命运与素质。优秀家庭前进的一小步,就是整个国家、全民族前进的一大步,兴衰都取决于这么几个家庭,没办法不满怀期待。比如,对于古代那些可以左右国家命运的“第一家庭”而言,他们能否做好代际交接,简直关乎全民福祉。一个优秀的第一家庭的“帝业永祚”,不仅仅是皇帝的理想,也是老百姓的企盼。
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历史上,文功武志,全面发展的“父子兵”寥寥无几。
中国人都知道的也就那么几组杰出“父子兵”。
一个是善写史书的家庭(班彪、班固、班超)。这个家庭还有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班昭,也就是班固的妹妹。另外还有他们家的皇家姻亲班婕妤,也就是《团扇诗》的开创者。他们的文名流传千载,其中班超虽然没有加入这个史书或者文学的创作团队,但是他是首位以“投笔从戎”的硬汉姿态,怀着一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扬名异域的人,为东汉经营西域数十年,就相当于“创造”了历史,那绝对是文人的另一类偶像。这的确是一个超级棒的家庭,男男女女都是优秀人才。
还有著名的“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在文学史上,很多优美篇章,还有我们的考试背诵的内容,都是这父子三人创作的。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居三席,他们的成功不可复制。
但无论是班家,还是苏家,多是在文学、史学的圈子里的龙虎之争中的胜利者,争气的班超也不过是在异域建功立业。从中国人的最“高大上”的“成功观”——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观”来看,在功业上他们还是缺了点什么。
这时,应该出场的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父子三人。“一门三圣人”,在父子档中,绝对是迄今中国政坛最耀眼的,一直被后人膜拜却从未被超越。
读古书的时候,我们了解到商汤、文、武就是古代君王的超级偶像,是传说中的超级暴君夏桀、商纣的对立面。于是我们看到很多史书上的雷同情节:某位大臣直言进谏,皇帝龙颜震怒。一旦这位大臣性命不保,就会出现一个戏剧性情节——大臣经常会被拖出去,嘴里高喊“死何足惜!只可惜天下再也没有商汤、文、武这样的圣君了”。一般情况下,这样喊的大臣又会被拖回来,毕竟皇帝也被商汤、文、武的崇高道德绑架了,要是一不小心,成了夏桀、商纣这样的国君,骂名留千载,太划不来了。
周文王父子就能做到这份上,成为历代王朝的道德守护神和精神标杆,可以说绝对对得起历史。但是,这爷儿仨也有硬伤。那就是外圣内王,功业定乾坤没问题,即使传说中周文王写成了《周易》,周公的很多话也汇集在《尚书》里成为古代儒家的经典,可是就文学来看,毕竟没有流传千载的佳作,他们也有些遗憾。
那么,“内兴文业,外定武功”、异常亲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有没有?
如果非要推出一组来,根据综合得分,那么与西周文王父子同列的“天王级”组合的一定是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此处还值得一提的这个家族中的另两位重量级的人物。那就是曹操那个称象的儿子曹冲,还有曹操的孙子(其实也是“文艺小青年”的魏明帝曹叡)。在中国历史上,这个高端家族所完美作答的“文功武治”的“考题”绝对是难度系数最大的。
当然,要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同的结论很不容易。因为历史、小说也许给出了别的答案。不过,要是读了三曹的诗歌,我相信一定会使你颠覆不断、惊喜不断。因为评价一个人可以读史书、读小说……但是那些作品都是外人对他们的看法,带着很多第三人不能解决的距离感,客观但是未必全面。但是诗歌不同,这是他们自己的作品,在诗歌这个文学创作的世界里,想掩藏自己都很难,更何况是一拿起笔就突显率真的曹氏父子。所以,在习惯了多少年都用别人的眼光来评价三曹之后,我们可以用三曹的文学作品来理解真实的三曹父子,让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说话、解释甚至评价,这也是本书的写作意义。
当然,本书尚有不足,作为尝试,还请广大读者给予宽容。
《诗歌三曹》:汉魏文学的璀璨星河 《诗歌三曹》并非仅仅是一部收录了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诗歌的选本,它更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汉魏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悲欢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极致追求。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对汉魏文学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在于它所展现的那个时代独特的审美风貌和思想烙印。 一、 时代的烙印:乱世出英雄,文学显风骨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却又极其辉煌的时代。群雄逐鹿,战火纷飞,朝代更迭,士人命运跌宕起伏。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学艺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诗歌,成为了士人抒发情感、表达抱负、记录时代的重要载体。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他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人物,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巨匠。他们的诗歌,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 曹操(魏武帝),这位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雄浑大气,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寥寥数语,便道出了英雄末路、时光易逝的感慨,也折射出他雄才大略背后,对人生短暂的深刻体悟。他诗歌中的“建安风骨”,以慷慨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展现了那个乱世中,文人强大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他的诗句,时常带着一股股沙场征尘的豪迈,又夹杂着对国家统一的渴望,以及对功业的执着。那些对政治的隐喻,对权力的审视,对人生的叩问,都使得他的诗歌超越了单纯的抒情,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哲学内涵。 曹丕(魏文帝),作为曹操的继承者,在政治上继往开来,在文学上则展现出更为细腻、优雅的一面。他继承了父亲的“建安风骨”,但又注入了更多个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他的《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勾勒出一幅凄美的月夜思妇图,情感真挚,文辞优美,展现了汉魏时期文学从慷慨激昂向细腻婉约过渡的端倪。曹丕在文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他提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论断,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观,也为“三曹”文学的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曹植(陈思王),无疑是“三曹”中最具才情的诗人,也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想象奇特,意境宏伟,情感充沛,语言华丽而富有感染力。如《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以神话般的想象,塑造了一个超越尘世的美丽神祇,寄托了诗人对理想、对美的无限追求。他擅长以丰富的比兴手法,将个人的情感、政治的失意、对理想的幻灭,都融入到瑰丽的诗篇之中。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其“凌云健笔”和“骨法”,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诗歌三曹》正是通过对这三位杰出人物诗歌的精选和呈现,让我们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文人的心跳,感受到他们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脉搏。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政治风云、人生哲思的深刻反映。 二、 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建安风骨的崛起与嬗变 “三曹”诗歌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建安文学”时期。此前,诗歌多以《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为主,而建安文学则在继承前代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和艺术特色。 建安风骨的确立:曹操的诗歌,以其慷慨悲凉、雄浑激越的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这种风骨,体现在对现实的深刻关注,对人生的沉思,对功业的追求,以及一种积极进取、不畏艰难的精神。这种精神,是那个乱世中,士人普遍具有的生命力和价值追求的体现。 风格的多样性与融合:《诗歌三曹》展现了建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建安七子”中的其他几位,如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徐干、应玚,虽然未在“三曹”之列,但他们的诗歌与“三曹”共同构成了建安文学的辉煌。而“三曹”本身,也展现了不同的风格侧重。曹操的雄浑,曹丕的雅正,曹植的浪漫,三者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建安文学的面貌。 文学的自觉与文人精神的形成:在“三曹”的时代,文学逐渐走向自觉,文人的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以及对文章“不朽”功能的肯定,都标志着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文人也开始认识到自身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和责任。《诗歌三曹》通过这些诗歌,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文人,如何以文学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 三、 艺术的魅力:超越时代的审美体验 《诗歌三曹》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和文学意义,更在于其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至今仍能打动人心。 精炼的语言与深刻的意象:“三曹”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他们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无论是曹操《短歌行》中的“明月”、“星河”,还是曹植《洛神赋》中的“惊鸿”、“游龙”,亦或是曹丕《燕歌行》中的“明月”、“星汉”,这些意象都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情感的真挚与强烈的感染力:“三曹”的诗歌,情感真挚,直抒胸臆。无论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还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都能够触动人心。《诗歌三曹》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澎湃的激情,那些诗句仿佛还在回响,激荡着我们的灵魂。 形式的创新与发展:建安文学在诗歌形式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发展。例如,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作品都展现出成熟的五言诗的韵味。同时,乐府民歌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诗歌的创作中,使得诗歌更具生活气息和口语化特点。《诗歌三曹》中所选的诗歌,正是这些形式创新的见证。 四、 走进“三曹”的内心世界 阅读《诗歌三曹》,就是走进曹操、曹丕、曹植这父子三人的内心世界。 曹操:你将感受到他那份“对酒当歌”的豪迈,以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你将体味他作为一代枭雄,在乱世中的决断与无奈,以及他对功业的执着和对生命的思考。 曹丕:你将看到他作为帝王,在政务之余,对文学艺术的细腻感悟。你将感受到他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对情感的细腻表达,以及他对文学事业的重视。 曹植:你将沉醉于他那“七步成诗”的才情,以及他“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浪漫想象。你将体会他作为怀才不遇的王子的苦闷与愤懑,以及他对理想与美的执着追求。 《诗歌三曹》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集,它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关于历史、关于艺术的百科全书。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文人是如何用他们的笔墨,书写出不朽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本书,值得每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歌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它将带你穿越时空,去领略汉魏时期文学的璀璨光芒,去感受那些伟大灵魂的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