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是作者多年从事工业机器人研发的一些技术总结。针对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和应用过程,《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分别从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机械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测试、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等方面,为读者介绍了完整的工业机器人开发和应用流程以及应该注意的一些技术问题。
《工业机器人设计与应用》可供机器人研发、设计、工程应用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机械制造工程专业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机器人的定义与发展
1.2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3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
1.4 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5 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和趋势
1.6 小结
第2章 机器人运动学及动力学
2.1 机器人运动方程表示
2.2 机器人运动方程求解
2.3 机器人运动分析
2.4 机器人系统动力学
2.5 小结
第3章 工业机器人机械设计及性能测试
3.1 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组成
3.2 机器人关节及自由度
3.3 工业机器人本体材料选择
3.4 机器人传动机构
3.5 典型工业机器人设计
3.6 工业机器人系统性能测试
3.7 小结
第4章 工业机器人驱动与控制
4.1 工业机器人驱动系统
4.2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
4.3 机器人控制理论及方法
4.4 机器人控制系统工程实现
4.5 基于IPC的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4.6 小结
第5章 机器人机构及驱动系统优化
5.1 工业机器人优化指标及方法
5.2 面向动态性能的机器人机构系统优化
5.3 面向动态性能的机器人驱动系统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机器人编程及操作
6.1 机器人编程
6.2 机器人软件设计
6.3 机器人操作
6.4 小结
第7章 典型工业机器人系统应用
7.1 焊接机器人应用
7.2 搬运机器人应用
7.3 喷涂机器人应用
7.4 装配机器人应用
7.5 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线应用实例
7.6 小结
第8章 工业机器人智能应用技术
8.1 工业机器人传感及控制
8.2 视觉传感及应用
8.3 力觉传感及应用
8.4 小结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前言/序言
机器人技术是涉及机械电子、驱动、感知测量、控制、通信和计算机等学科的综合性高新技术,是光、机、电、软一体化研发制造的典型代表。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智能水平越来越高,也推动了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发展。目前,工业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机械加工行业、电子电气行业、医疗卫生行业、橡胶及塑料行业、食品行业、物流和制造业等诸多领域。同时,工业机器人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领导人总书记在2014年6月9日两院院士大会上,对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和肯定,他指出:我国将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此次讲话激励了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研发机器人的热情,预示着我国将掀起机器人技术创新发展的新一轮浪潮。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用工成本的提高,企业对自动化升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机器换人”的计划正在大面积推广,目前全国已有40多家机器人产业园,从事机器人研发生产的公司达800多家。2014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年采购机器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社会对从事机器人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能系统地介绍工业机器人研发的专业技术书籍还不多。本书作者多年从事工业机器人技术研发,先后承担过多项国家数控重大专项、863计划项目中的工业机器人研发课题,具有丰富的工业机器人研发经验,书中的部分机器人实例也是这些国家项目的技术成果。
本书除了介绍和讨论机器人学的基本理论外,更加注重机器人的实际设计及工程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一些关键技术的掌握。书中系统地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特点、控制技术、编程技术及应用维护技术,并结合实际的典型工业机器人,介绍了机器人的设计、操作、系统集成、现场应用及维护技术。
本书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李瑞峰、葛连正共同撰写,其中第2章、第5章和第8章由葛连正撰写,第1章、第4章、第6章和第7章由李端峰撰写,全书由李瑞峰统稿。本书的撰写工作得到了陈健、仝勋伟、于殿勇、王淑英、吴重阳、郭万金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智能制造的基石:工业机器人技术革新与实践指南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制造业浪潮中,效率、精度和柔性已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要素。而工业机器人,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深刻地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格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探索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原理、发展脉络、前沿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从业者、研究者和对智能制造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技术指南和实践参考。 第一章:工业机器人的演进之路与核心构成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工业机器人从早期机械臂雏形到如今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系统的演变历程。我们将追溯自动化技术的起源,分析工业机器人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的角色以及技术瓶颈的突破。重点将阐述构成一台工业机器人必不可少的几个关键部分: 本体结构 (Robot Body): 深入解析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如关节型机器人(SCARA, Articulated)、Delta机器人、并联机器人、协作机器人等。我们会详细讲解各关节的自由度、负载能力、工作范围、运动精度等关键参数的意义,以及不同结构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优势与局限。材料科学的进步如何影响机器人臂的轻量化和强度提升也将是探讨的重点。 末端执行器 (End-Effector): 作为机器人与外界交互的关键,末端执行器决定了机器人能够执行的具体任务。本章将详尽介绍各类末端执行器,包括夹爪(机械式、气动式、电磁式)、吸盘、焊接枪、喷涂嘴、检测传感器、以及更复杂的工具集成。我们将分析不同执行器的适用性、抓取原理、力反馈机制以及如何根据工件特性进行选择和定制。 驱动系统 (Drive System): 机器人运动的动力来源。我们将深入讲解伺服电机、步进电机、液压系统和气动系统在机器人驱动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伺服系统的精度控制、响应速度、能耗以及其在实现复杂轨迹运动中的核心作用。齿轮箱、减速器、轴承等传动部件的设计与选型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也将一并探讨。 控制系统 (Control System): 机器人大脑的体现,负责接收指令、处理信息并精确控制执行机构的运动。本章将剖析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硬件层(控制器、驱动器、传感器接口)和软件层(运动控制器、任务规划器、人机界面)。我们将详细介绍PID控制、力矩控制、轨迹规划算法(如点对点、连续轨迹、插补算法)以及它们在保证机器人运动平稳、精确和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 传感器系统 (Sensor System): 赋予机器人“感知”能力。我们将介绍机器人常用的各类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力/扭矩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相机、激光扫描仪)、接近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重点分析这些传感器如何为机器人提供实时环境信息、实现闭环控制、进行障碍物规避以及进行质量检测。 第二章: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与算法解析 本章将深入探讨支撑工业机器人实现智能化和自主化运行的关键技术和算法。 运动学与动力学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这是机器人学的基础。我们将详细讲解正逆运动学,即如何根据关节角度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以及如何反过来计算实现特定末端位姿所需的关节角度。此外,机器人动力学的建模与分析,包括牛顿-欧拉法、拉格朗日法,对于理解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惯性力、重力、摩擦力等至关重要,也是实现高精度动态控制的前提。 轨迹规划与插值 (Trajectory Planning and Interpolation): 如何让机器人按照预设的路径平滑、高效地运动是实际应用中的核心问题。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轨迹规划方法,包括直线插值、圆弧插值、以及基于样条曲线的平滑插值,并分析其在速度、加速度和加加速度连续性方面的要求。 路径搜索与避障 (Path Search and Obstacle Avoidance): 在复杂的生产环境中,机器人需要能够自主规划路径并规避障碍物。我们将探讨A算法、RRT(快速探索随机树)等经典路径搜索算法,以及如何结合传感器数据(如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实现实时动态避障,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 机器人视觉与目标识别 (Robot Vision and Object Recognition): 视觉系统是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的重要窗口。本章将详细介绍机器视觉的基本原理,包括图像获取、预处理、特征提取、图像分割。重点将放在目标识别与定位算法,如模板匹配、SIFT、SURF,以及近年来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深度学习方法(如CNN)在目标检测、分类和姿态估计中的应用。 力控与柔顺操作 (Force Control and Compliant Motion): 许多精密装配、打磨、抛光等任务需要机器人具备“触觉”和“感知”能力,能够对接触力进行精确控制。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力控策略,如阻抗控制、导纳控制,以及如何利用力/扭矩传感器实现柔顺的碰撞检测和自适应操作。 第三章:工业机器人在关键制造领域的典型应用 本章将聚焦工业机器人在不同制造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展示其为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柔性化生产带来的变革。 搬运与码垛 (Material Handling and Palletizing): 介绍机器人如何替代人工进行物料的抓取、搬运、装卸以及在托盘上的规则码放。重点分析不同类型机器人(如Delta机器人、六轴关节机器人)在高速、大负载搬运场景下的优势,以及码垛路径规划和防碰撞技术。 焊接与切割 (Welding and Cutting): 机器人焊接(如点焊、弧焊)和切割(如激光切割、等离子切割)是工业机器人最早也是最成熟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机器人轨迹规划在复杂曲面焊接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焊接参数(电流、电压、速度)保证焊接质量。 装配与拧紧 (Assembly and Fastening): 机器人自动化装配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一致性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机器人在精密零件的拾取、对准、插入以及螺钉的自动拧紧等任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视觉引导和力反馈实现高精度装配。 喷涂与打磨 (Painting and Polishing): 机器人喷涂能够实现均匀、高效的涂层覆盖,而机器人打磨则能保证零件表面质量的一致性。本章将分析机器人如何生成平滑、高效的喷涂或打磨轨迹,以及如何根据表面形状进行自适应调整。 检测与质量控制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机器人与视觉检测系统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将介绍机器人如何将相机引导到产品指定位置进行高精度检测,以及如何通过图像分析发现产品缺陷。 协作机器人 (Collaborative Robots, Cobots): 作为新兴的机器人形态,协作机器人能够与人类在同一工作空间内安全地协同工作。本章将深入分析协作机器人的安全设计理念、人机交互方式以及其在人机协同装配、包装、检测等场景下的独特价值。 第四章:工业机器人系统的集成与部署 将机器人成功引入生产线需要系统性的集成和周密的部署。 系统集成流程: 详细阐述从需求分析、机器人选型、工作站设计、软件开发、现场调试到最终交付的全过程。 工作站设计原则: 如何根据机器人型号、工艺流程、生产节拍、场地限制等因素,设计高效、安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站。 安全设计与防护: 机器人安全是重中之重。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安全防护措施,包括安全围栏、光幕、安全传感器、紧急停止按钮,以及符合相关国际安全标准(如ISO 10218)的设计原则。 通信协议与网络集成: 工业机器人需要与其他生产设备、PLC、MES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本章将介绍EtherNet/IP, PROFINET, Modbus TCP等主流工业通信协议,以及如何实现机器人与上位系统的无缝集成。 故障诊断与维护: 了解常见机器人故障及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性维护和定期保养的重要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第五章: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本章将目光投向工业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智能化与自主化: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将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非结构化任务。 人机协作的深化: 协作机器人将更加普及,实现更自然、更高效的人机交互,解放人力,提升工作舒适度。 柔性制造与个性化定制: 机器人将成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关键,能够快速适应产品变化和生产需求。 机器人即服务 (RaaS):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降低企业使用机器人的门槛。 面临的挑战: 包括高昂的初始投资、技术人才的短缺、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以及伦理和社会影响等。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知识框架,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工业机器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核心地位和巨大潜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应用与集成技术,为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