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编纂过程中经多方校勘,才予付梓。比如曾国藩的评议取自《史记》曾氏笔记,据光绪二年丙子(1876)冬湖南传忠书局刻本《求阙斋读书录》为底本,参校上海世界书局本《曾文正公集?读书录》,并据湖南图书馆藏《求阙斋读书录》残抄本卷三补苴校正。
★本书适合任何年龄段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作家出版社重点出版,装帧精美,可读宜藏。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本书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用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而且,《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极富戏剧性,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如《李将军列传》写霸陵醉尉呵斥李广夜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另外,《高祖本纪》中记叙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本书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每篇篇末的评议是从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及李景星《史记评议》中选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及两江总督。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读书不二”是曾氏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李景星是山东费县人,生当清末民初,精研历史,有《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后汉书评议》《三国志评议》等著作,可惜现在社会上已经很难看到李氏的这些著作了。需要指出的是,李氏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他大至篇章的命题、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历史人物的品评、历史材料的运用,以及各书之间的异同、各篇自身的结构,小至一词一语、一时一地的勘核推敲,都花费了许多工夫,做出了许多令人叹服的分析和论断。读者只要认真一读,就可知所言绝非溢美。
【原著】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译者】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班固
★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柳宗元
★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
——钱谦益
★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
——梁启超
1?/?五帝本纪
23?/?项羽本纪
71?/?高祖本纪
120?/?越王勾践世家
142?/?孔子世家
189?/?陈涉世家
208?/?留侯世家
232?/?伍子胥列传
249?/?苏秦列传
294?/?孟尝君列传
315?/?廉颇蔺相如列传
338?/?屈原贾生列传
358?/?淮阴侯列传
400?/?李将军列传
420?/?游侠列传
433?/?滑稽列传
459?/?货殖列传
489?/?太史公自序
前?言
《史记》是中国文化史上少数几部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渊博的学者。司马迁十岁时,随就任太史令的父亲迁居长安,以后曾师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等学习经书,奠定了他的学问基础。二十岁以后,他开始了广泛的漫游。几次漫游,他考察了历史遗迹和山川形胜,接触到各个阶层各种人物的生活,开拓了胸襟和眼界,并且搜集到许多历史资料和传说。这一切,对他后来写作《史记》起了很大的作用。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谈去世。临终前,把著述历史的未竟之业作为一项遗愿嘱托给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任太史令。
几年后,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灾难。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陈词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93)左右,司马迁完成了《史记》这部空前的巨著,这是一部“无韵之《离骚》”,是一位学者对君主的淫威和残酷的命运所能采取的反抗。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全书由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本纪”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绩,是全书的大纲;“表”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书”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世家”是世袭家族以及孔子、陈胜等历代祭祀不绝的人物的传记;“列传”为本纪、世家以外各种人物的传记,还有一部分记载了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的文字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这种著作体裁简称为“纪传体”,以后成为历代正史的通用体裁。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坦承,他的目标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而且在文学上、哲学上都具有极高的成就。
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如本书所选《廉颇蔺相如列传》就是用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故事构成。而且,《史记》的故事,有不少极富戏剧性,在逼真的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展开。如《李将军列传》写霸陵醉尉呵斥李广夜行,就是一个很好的戏剧小品。另外,《高祖本纪》中记叙了著名的“鸿门宴”的故事,简直是一场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独幕剧,人物的出场、退场、神情、动作、对话,乃至座位的朝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史记》中写得最为壮丽动人的,是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如《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
《史记》的语言艺术,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
我们从《史记》中选出十八篇,供初学者学习。在编排方面,略去注释,采用双栏文白对照的形式,这种形式类似“直读”,读者可以“不求甚解”地欣赏太史公的典雅美妙的文章。
文中出现衍文、脱文、误文等错漏之处,会用()标出正确的字,在[]中填入原字(衍文、脱文时只标原字或正字),如30页,“项梁起东阿,西,(北)[比]至定陶”,“比”
是原文,北则是正确的字。此外,在()中还会标识一些字词读音,以方便读者阅读。
另外,每篇篇末的评议是从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及李景星《史记评议》中选出。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字伯涵,号涤生。道光年间进士。历任武英殿大学士,直隶及两江总督。一生以修身立德为己任,“读书不二”是曾氏修身的基本法则。《读书录》为其研读经史子集书籍的心得、考证及校勘,既是他读书的求证,又是他实践的思索。现攫取的《史记》曾氏笔记,据光绪二年丙子(1876)冬湖南传忠书局刻本《求阙斋读书录》为底本,参校上海世界书局本《曾文正公集·读书录》,并据湖南图书馆藏《求阙斋读书录》残抄本卷三补苴校正,以飨读者。李景星是山东费县人,生当清末民初,精研历史,有《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后汉书评议》《三国志评议》等著作,可惜现在社会上已经很难看到李氏的这些著作了。需要指出的是,李氏的评议是难得的好文章,他大至篇章的命题、作品的中心、作者的用意、历史人物的品评、历史材料的运用,以及各书之间的异同、各篇自身的结构,小至一词一语、一时一地的勘核推敲,都花费了许多工夫,做出了许多令人叹服的分析和论断。读者只要认真一读,就可知所言绝非溢美。
最后,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应该有不少疏漏之处,敬请读者多多指教。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史记》离我太遥远了,仿佛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经典,普通人难以企及。尝试过一些普及读物,但总觉得信息碎片化,缺乏系统的梳理。直到我偶然发现了这本“史记:文白对照 经典直读”,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通往历史殿堂的阶梯,让我一步步地走近司马迁的伟大著作。文白对照的设计,解决了最令我头疼的阅读障碍,我可以在阅读白话译文理解大意后,再仔细品味原文的韵味,甚至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古文的表达方式。曾国藩和李景星的点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评语,不落俗套,充满智慧,常常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旁观者清”的视角,让我对许多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能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必然。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也很合理,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人物关系进行梳理,使得阅读脉络清晰,易于理解。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让我对《史记》产生真正兴趣的书,希望它能既保留古文的韵味,又能让现代读者轻松理解。这本“史记:文白对照 经典直读”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文白对照的编排方式,就像给我配备了一位贴心的向导,在阅读古文的同时,可以随时参照白话译文,从而理解那些晦涩的词语和复杂的句式,让我不再因语言障碍而放弃阅读。更令我兴奋的是,书中收录了曾国藩和李景星的点评。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评论,为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他们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人物性格成因的深刻洞察,常常让我对一些熟悉的情节产生全新的理解。这种“大师对话”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柔韧,印刷清晰,翻阅起来触感极佳,让我阅读时倍感舒适,仿佛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历史爱好者和国学迷的福音!我一直对《史记》心生向往,但苦于古文的晦涩难懂,常常望而却步。市面上也看过一些白话译本,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风味,而且翻译的质量参差不齐,有时候甚至会误导读者。直到我遇到了这本“史记:文白对照 经典直读”,眼前豁然开朗!文白对照的设计简直太贴心了,一边是原汁原味的古文,一边是清晰易懂的白话文,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让我循序渐进地掌握《史记》的精髓,更能培养我独立阅读古文的能力。曾国藩和李景星的点评论述,更是点睛之笔,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剖析,对人物命运的独到见解,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更能理解《史记》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教训。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讲究,段落清晰,注释详尽,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即使是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读者,也能在这本书的引导下,轻松领略《史记》的魅力。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介绍,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的描述,这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立体和生动。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历史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带我领略《史记》之美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的《史记》,但要么过于学术化,令人生畏;要么过于通俗化,失却了原著的韵味。这本“史记:文白对照 经典直读”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以文白对照的形式,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古文的窗户。我可以在理解白话译文的基础上,再去细细品味原文的精妙之处,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曾国藩与李景星的点评,为我提供了不同于一般译本的独特视角。他们的评点,不仅是对史实的考据,更是对人物命运、历史走向的深入剖析,充满了睿智和历史洞察力。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也非常到位,比如对地名、官职的解释,以及一些典故的出处,都清晰明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便利性。
评分一直以来,对于《史记》这样鸿篇巨著,我总觉得难以深入。翻阅过几本不同的版本,有的过于简略,有的则译文生硬,读起来索然无味,很难激起深入探索的兴趣。这本“史记:文白对照 经典直读”则完全不同,它巧妙地将原文与注释、评析融为一体,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司马迁的史学世界。文白对照的形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对照,理解词语的深意和句子的结构,不再为晦涩的古文所困扰。更让我惊喜的是,曾国藩和李景星的点评,视角独特,见解深刻。他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注解,更是对历史事件的深度解读,以及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精准分析。这些点评,如同拨云见日,让我对《史记》中的许多情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文字大小适中,纸质优良,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赞赏它在重要历史转折点和人物命运的关键时刻,都会有针对性的评点,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和启发。
评分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但都不是这种古文与白话文对照版本的
评分内容是选编的一部分,直译的,不是课本里写注释的对个别词解释。
评分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解客户忧患,排除万难。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
评分不错,还没开始看。包装很好,书没有破损。比~好。
评分谁念西风独自凉,
评分我一直想买,中午出手了,,,下次继续。京东我爱你!!!
评分内容是选编的一部分,直译的,不是课本里写注释的对个别词解释。
评分发货速度快,品质保证,一直信赖京东,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