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口述非遗:艺韵相城/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访实录》以采访问答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苏州相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对他们所传承的非遗内容,为抢救性保护作努力。《口述非遗:艺韵相城/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访实录》以阳澄渔歌、黄桥狮舞、北桥宣卷、水乡服饰、水乡婚俗、北桥船拳等的传承人,记录了这些项目的制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目录
苏州市相城区区级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堂名
黄埭道教音乐
灵应观道教音乐
龙舞
狮舞
宣卷
水乡服饰
水乡婚俗
悟真经忏班
传承人口述非遗
王银福口述阳澄渔歌史
高金根口述阳澄渔歌史
高三妹口述阳澄渔歌史
高海林口述阳澄渔歌史
黄杏生口述望亭中万和堂史
陈福根口述阳澄湖道教音乐史
顾伟栋口述黄埭道教音乐史
张素芳口述阳澄湖龙舞史
汤小白口述黄桥狮舞史
汤白白口述黄桥狮舞史
杨炳生口述北桥宣卷史
胡林珍口述阳澄湖水乡服饰史
万凤元口述黄桥水乡婚俗史
吴定方口述黄桥水乡婚俗史
薛勇良口述阳澄湖圣堂庙会史
王宝根口述阳澄湖圣堂庙会史
朱宏明口述悟真道院经忏班史
韩伟国口述悟真道院经忏班史
杭圣口述悟真道院经忏班史
楼明生口述北桥开口船拳史
吕建青口述北桥开口船拳史
荣学润口述北桥开口船拳史
精彩书摘
《口述非遗 艺韵相城: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访实录》:
堂名堂名是以独特的剧目、曲目在民间演奏的文艺班子,望亭堂名班活跃于苏州市相城区的西北隅。
望亭堂名班成立于清末民初,其时望亭镇及附近浒墅关、黄埭、光福、木渎和无锡后宅等乡镇有八家堂名班,而“中万和堂”尤为有名。班主名叫黄松元(1882—1962),后传于孙子黄杏生(1932——)。
望亭“中万和堂”堂名班由八名民间艺人组成,一般在庙堂、大户人家客堂、广场表演。每个艺人承担生、旦、净、末、丑等演唱角色。剧目中的女角亦由男艺人担任。所以每个艺人须会多种乐器,而且擅长演唱剧目。剧目和曲目以昆山腔(昆曲糯米腔)为主,也渗入了道教音乐和吴歌的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唱腔,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声腔优美动听,与昆曲班所唱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望亭“中万和堂”堂名班的主要管弦乐器有笛、琵琶、三弦、二胡、中胡等,打击乐器有锣、钹、小锣、鼓等,指挥节奏的有板、皮鼓等,吹奏乐器有唢呐等。艺人在演出时常用的道具有扇子、手帕、马鞭等。
望亭“中万和堂”堂名班表演昆曲中的主要剧目有《长生殿》、《三国志》、《龙凤呈祥》、《赏荷三醉》、《游园惊梦》、《茶访》等。其他剧目有《梅花三弄》、《将军令》、《柳青娘》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十/\拍》。
堂名班演唱的昆曲,现已经抢救、保留和发扬。
它在农村操办喜事、祝寿、庙会等活动中增加了热闹气氛,为活跃农村文艺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文革”时期,堂名被当作“四旧”破除,艺人更弦改辙,先后加入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为演出《沙家浜》等样板戏作演奏。堂名一度销声匿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望亭“中万和堂”堂名恢复。
堂名难学,且下乡演出需走村走户,十分艰辛。
为了传承堂名,黄杏生先后教过62人学习二胡、京胡、笛子、三弦等乐器,教的曲子有《梅花三弄》、《四合》、《万年欢》、《小小无锡景》等,但学员均半途而废。时下,望亭“中万和堂”堂名班只有黄杰生、华国梁、赵鸣琴三位老艺人健在,但均年届八十。这三位艺人多次受苏州昆剧院、浙江昆剧院、上海昆剧院等剧院邀请,表演一些传统片断和折子,甚至还为外宾表演。存留至今的《十八拍》昆剧片断和乐曲,尤受欢迎。
黄埭道教音乐道教音乐为宗教音乐,按演奏者聚居情况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居观道士组成的,另一种是由散居道士组成的。
黄埭道教音乐是由散居道士组成而演奏的宗教音乐,它活跃于苏州古城北部的相城区黄埭、阳澄湖、渭塘、北桥等乡镇街道。
黄埭道教属于晋咸宁二年(276)的正一派,又称“正一丛林”。正一派重斋醮,近民俗。斋醮内容有祭天祀神、超度亡灵,也有为生者添寿求福,故与民间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明代朝廷扬“正一”而抑“全真”,正一派因而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代末期.,黄埭道教受上中层社会的贬抑而趋于衰落。1927年,吴县临时行政委员会更是宣布了“天师已经取消,道教不能存在。在职道士应各谋职业,限期将观院上报作统筹职业之用”的禁令,从而使苏州玄妙观等一些道观取消了这种活动,屋宇也开始对外出租,醮仪活动受到影响,一些道士开始改行。
但道教音乐在乡间的民众中影响依然相当广泛,黄埭道教音乐依然在乡村的道观、人家、祭祀场所演出。
黄埭道教音乐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乐器演奏的“曲牌音乐”,二是由人声唱诵的“纯韵音乐”。从构成因素来看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多种养分,如戏曲、说唱、民歌等;从功能上看,它既是道徒举行法事不可缺少的部分,又是一种用艺术形式感化俗民、传教布道的方式。
黄埭道教音乐演奏的乐器可分为以下几种:吹奏乐器类,有曲笛、笙、海螺;拉弹乐器类,有提琴(二弦)、曲弦(三弦)、双清(四弦),这些乐器被人们称为“二、三、四”;打击乐器类,有同鼓、单堂鼓、单皮鼓、点鼓、手鼓、磬子、钲子、大小翁钹、铙钹、铴锣、云锣、木鱼、引磬、铃主、金钟玉磬、绰板等;醮坛法器类,有幢、幡、朝板、如意、玉印、玉册、宝剑、令箭、令旗、令牌、天蓬尺、净水盅、镇坛木等。
黄埭道教音乐保存的笛曲有《清江引》、《效丈》等;鼓段有《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等;套曲有《发擂吹打》若干套,“头套”有《中丰韵》、《老七只》等,“二套”有《小立春风》。它保留着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与民族、民间音乐密切相关,与佛教音乐互相影响、互相吸收。
黄埭道教音乐从宗教角度来看,在于宣扬教义,使人净化,使人豁达;从实践的角度来观察,它的功能在于敬神和娱人。其音乐的内涵、精神、韵味和道教教义、教规、宗教思想一致。因其渗入了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成分、素材、程式、结构、表现习惯,因而更富有地域性。
黄埭道教音乐在“文革”中衰落,有的道人转行,有的道人调到大队、公社宣传队演奏现代戏曲。改革开放后,逐步得以恢复。至2014年,已有下堡村金初男,中巷村吴伟忠,董巷村吴丢男,高岗村顾培兴,胡桥村李阿川,龙安村顾小坤、顾建华、朱建国、顾福根等为班主的九个道教班子,计35人,其中还有一些外埠道人也加入了黄埭道教音乐班子。
……
口述非遗:艺韵相城/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访实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