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闻传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务员,网络爱好者 本书的39个热点事件舆情案例覆盖了2007-2011年一BBS论坛为舆情主阵地时代的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网络舆情事件,案例丰富多样,代表性强,具有典型意义。案例展示和分析力求还原事件过程和舆情发展演变的真实轨迹,案例分析的结构特点鲜明,分析视角独特多元,分析全面深入,对案例的提炼点评简洁明了,较好地做到了以案说理,从典型到一般,对于把握BBS时代热点和突发事件网络,总结舆情的应对经验教训,提升政府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具有较好的参考启示作用。本案例汇编是在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报告的基础上编写完成的,代表了舆情案例领域研究的前沿,对实际的舆情应对和突发事件处置具有指导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精心选择和汇集了39个有代表性的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舆情案例,覆盖了2007年-2011年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的舆情实例,从事件回放、政府应对、舆情数据分析、媒体和网民评论、编者评论等几个方面,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政府应对的实际情况,zui大限度还原事件过程和事件舆情原貌,着重从政府舆情应对得失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媒体和网民的评论和意见,展示和分析案例事件舆情的发展演化,以案说理,全方位、多视角展现了以论坛BBS为舆情主阵地时代的国内热点事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态势和状况。
作者简介
王国华,男,1966出生,湖北应城人,经济学博士,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研究员。致力于网络舆情、公共政策、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社科重点项目等10多项,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行政管理》、《人民论坛》、《情报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解码网络舆情》等著作6部。
目录
目录
01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1)
02“华南虎照”事件(11)
03“范跑跑”事件(21)
04贵州瓮安事件(31)
05上海杨佳袭警事件(43)
06三鹿毒奶粉事件(55)
07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67)
08河北王亚丽骗官案(79)
09“躲猫猫”事件(89)
10河南灵宝王帅案(103)
11“绿坝”事件(113)
12杭州飙车案(123)
13湖北邓玉娇案件(135)
14“开胸验肺”事件(149)
15“临时性强奸”事件(161)
16“替谁说话”事件(169)
17吉林通钢“7·24”暴力事件(179)
18陕西凤翔血铅事件(189)
19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201)
20上海“钓鱼执法”事件(217)
21南京“徐宝宝”事件(231)
22广西局长“日记门”事件(241)
23湖南湘乡校园踩踏事件(249)
24新泰选拔23岁副局长事件(259)
25巴中“全裸乡政府”事件(269)
26山西地震谣言事件(277)
27山西问题疫苗事件(285)
28南平杀童事件(299)
29河南商丘赵作海冤案(311)
30“69圣战”事件(323)
31马鞍山局长打人事件(333)
32凤凰少女坠楼案(341)
33“我爸是李刚”事件(351)
34复旦大学“黄山门”事件(363)
35浙江乐清钱云会事件(373)
36“微博打拐”事件(393)
37抢盐事件(403)
38双汇“瘦肉精”事件(411)
39郭美美炫富事件(423)
精彩书摘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案例汇编 (2007—2011年)》:
五、深度分析
1.王帅行为没有违反刑法
著名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作富指出,诽谤罪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中,诽谤的对象只能是自然人,并不包括任何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也就是说,公民无论怎样批评政府,哪怕是不当和失实的批评,甚至是“造谣”,都不可能构成诽谤罪。要构成诽谤罪,行为人还必须有故意捏造事实的行为。而从媒体报道来看,王帅的发帖内容是由于对政府部门的行为有意见而提出批评、质疑甚至讽刺,即使有夸大成分,也不懂认为是捏造事实。另外,如果仅仅是听说了他人的谣言而信以为真,进行了传播,那么也不构成诽谤罪。(刘金林,《公民非议政府能构成诽谤罪》,检察日报,2009年4月14日)
2.法律上根本不应给政府以名誉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何兵指出,灵宝方面沿用了一种传统的思维,认为自己的权力可以控制社会舆论,或者可以压制,没想到这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已是“拇指信息”的时代,是政府自己的行为败坏了灵宝的声誉。假如说灵宝市政府有名誉权,一旦政府的名誉受害,民事上有可能起诉王帅,也能用行政法来处罚,还能动用刑法来制裁,这样会导致恶果。所以为了保障公民对国家这种批评和监督权,法律上根本不应给政府以名誉权,否则,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权利就没有任何可以保障。(小非,《网上发帖遭遇跨省追捕拷问诽谤罪》,新浪网,2009年5月14日)
3.人民批评政府,是爱国爱家乡的重要方式
东方早报评论专栏作者、搜狐星空财经专栏作家童大焕指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建立这样的共识:公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并不会削弱政府的权威。相反,它会使政府不断纠正错失,从而越来越受尊重,越来越有威信。我们还必须建立这样的共识:人民批评政府,就是爱国爱家乡的重要方式。(童大焕,《灵宝案反思:莫把批评当诽谤》,新华网,2009年4月18日)
……
前言/序言
总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领导人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突出、最有带动性、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领导人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领导人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领导人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编写说明
本案例汇编选取了2007年至2011年间的39个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回放式的事件呈现和案例点评。案例选取的标准是典型性、代表性和充分性,即该时间段内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并考虑年度分布和地区分布的平衡;同时,事件过程相对比较清晰,事件信息比较丰富,对事件的评论多,网民和公众参与度高,便于观察分析事件过程和案例舆情。
本案例汇编的体例大体采取事件回放、政府应对过程、相关数据分析、媒体和网民评论、深度分析、编者评论等六个部分的布局,但是每个案例的体例并不完全统一,有些案例有相关花絮、相关链接、事件后续发展,但是大部分案例只有六个核心部分。案例汇编如此安排的考虑是,通过简要回放事件过程,从政府应对和舆情应对,以及媒体和网民对事件特别是政府应对与舆情应对得失评论的角度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但是,分析点评并不是本案例汇编的重点,重点和关键是通过对案例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政府应对处理情况的原始呈现(原文中少量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网络表达方式都原样保留),力图从案例事件本身的发展演化脉络中体现出舆情事件和网络舆情的规律性特征来,也就是让事实自身说话,这也是案例汇编、案例学习的根本和精髓所在。
互联网技术发展和互联网应用一日千里,不断推陈出新,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也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本案例选编的39个案例,是发生在微博刚刚兴起并在网络舆情领域崭露头角,门户网站、论坛、博客、贴吧还是网络舆情主阵地的时期,虽然仅仅过去数年,在现在微信为王、视频直播火爆的时代,读起来似乎仍然有恍如隔世的感觉。我们不惴“陈旧落伍”,推出这些“远古时代”的舆情案例,是因为这些案例虽然“久远”,现在的互联网和网络舆情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基本特征、基本动力因素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舆情演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走向、趋势仍然是一致的、相同的。以案说理,鉴古识今,观察分析这些过去的舆情热点事件,审视政府对事件和事件舆情的处理应对,分析其中的优劣和得失,对于加深网络舆情的认识理解,提高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治理能力还是有帮助的。
案例的收集整理,是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团队集体劳动的结晶。建立一个适当的网络舆情案例库,是我们舆情研究团队的多年心愿。本案例的汇集整理工作,从2010年底开始,持续到2013年6月,其间收集了100多个相关案例,根据典型性、代表性、充分性原则,最后筛选出39个案例形成这本案例汇编。案例选取标准和范围、案例撰写体例和格式由王国华确定,先后有近20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网络舆情研究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案例收集整理工作,王雅蕾协助王国华最后修改审定。这本案例汇编,大量使用了众多网民、记者、评论者的言论和文字,引用了众多网站、媒体的分析论述,编著者自己的文字反而不多。因此,这是千千万万人共同劳动、集体智慧的成果。对于这些创作者、再创作者的贡献,编者在此表达诚挚的感谢!因本书有多人参与,从收集整理到出版过程较长,有些资料已难以查证,难免有所疏漏,留下遗憾。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案例汇编 (2007—2011年)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