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立足事实分析语文现象,融合中外构建基础理论,依据文献研究汉语历史,贯通古今探索演变规律。
内容简介
主要栏目有:经典重刊、原创报道、学术综述、争鸣书评、青年论坛。
作者简介
华学诚,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汉语史与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古代语言学文献、汉语方言学史等,兼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綜述
“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 華學誠 張 猛
談談張民權對萬光泰古音學未刊稿的發掘和評述 郭錫良
清末兩種中西潮汕方言文獻音系比較研究
——《潮聲十五音》和《潮正兩音字集》音系比較研究 馬重奇 馬睿穎
日僧湛奕著《淨土論注音釋》考論 梁曉虹
從《字彙》音切的來源論字書、韻書音切比較的方法 高永安 王祥秀
文獻句讀法與《周易》卦辭 張 猛
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教材在漢語史研究上的價值 竹越孝
《中華道藏》指瑕 劉祖國
宋均緯書注的訓詁學價值 劉青松
釋三晉文字中的“?”及從“?”之字 徐在國
吐魯番出土《前秦韓瓫自期召弟應見事》箋證 王啟濤
成語“日就月將”新詮 范常喜
疑難字考釋十九則 張文冠
《匏有苦葉》之“軌”當取何解? 華建光
《三國志》發微
京都流寓?書學傳古——羅振玉及其書法文物鑒藏 張明傑
關於“羌胡”的標號問題——《三國志》標點研究舉隅 何凌霞
稿約
稿例
精彩书摘
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論文綜述
北京語言大學文獻語言學研究所
2016年10月30日到11月1日,第二屆文獻語言學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著名語言學家郭錫良教授、王寧教授和北京語言大學黨委書記李宇明教授、校長崔希亮教授、副校長曹志耘教授先後出席了開閉幕式,並分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爲論壇的成功舉辦確定了基調。
來自日本、中國的六十多位專家和三十多位研究生參加了論壇,共帶來了五十多篇論文。這些論文無論從廣度上還是深度上,都大大推進了文獻語言學的研究。論文涉及六個方面的内容,綜述如下:
第一,是關於文獻語言學學科問題的討論。如何進一步深化對文獻語言學内涵的理解、如何定位其學科性質,是本屆論壇討論的重點。華學誠、張猛《“文獻語言學”學科論綱》,著重從歷史的角度闡述“文獻語言學”作爲一個學科的内涵與外延,以及該學科與現行學科體系中諸學科的關聯,定義“文獻語言學”是“以文獻爲主要資源,綜合運用中外語言文字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及其歷史和内在發展規律的科學”。郭錫良《談談張民權對萬光泰古音學未刊稿的發掘和評述》,對張民權關於萬光泰古音學的發掘和研究提出了商榷意見,强調文獻研究要儘量客觀,在引用戴震“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難,精審難”之語後强調指出,我們要努力克服這三難。張民權《萬光泰與王念孫》一文,堅持自己的意見,並在討論時回應了郭錫良的質疑。學問的真理愈辯愈明,我們的論壇歡迎學術爭鳴。王寧《解讀與積纍:文獻語言學的根柢問題》認爲,語言學研究既要開掘基本原理,也要注重閲讀第一手材料,注重文獻的解讀和積纍,這是漢語研究的根柢,她提出了文獻考據要做到“六安”,給與會者很大的啟發。馮勝利《段王科學理念資料彙編的理論設想和材料整理》,提出了段王科學理念的研究思路與方法,認爲段王科學理念的本質是“理必”,指出乾嘉的科學傳統是文獻語言學必須繼承的寶貴遺産。
第二,是關於文獻語音學的研究。學者們圍繞各式各樣的音韻文獻,展示了音韻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對傳統經典文獻的最新研究,如張渭毅《論《集韻》不是《切韻》系韻書》,楊軍《《經典釋文》反切結構的類型、層次及音韻性質》。更多的則是對其他材料的發掘與考究,如李軍從《太古元音》的研究出發探討等韻與時音的關係,高永安從《字彙》音切的來源論字書、韻書音切的比較方法,都是由點及面的討論。徐朝東從竺法護譯經中考察“晉言”,李建强從譯經版本的研究出發探討梵漢對音系統的歷史遷移,喬秋穎對兩漢鏡銘用字的音韻考察,所涉都是值得在研究中利用的好材料。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將音、義結合起來研究,如周遠富《《通雅》“打”字都瓦切疏議》、康國章《“賣”和“??”的音義考察》、齊曉燕《從耎諧聲的字音分析舉例》、趙團員《“休”的變韻構詞研究》、丁姝《“揭”字音義考》、孫瑩《《通雅》與音義關係研究》都是這方面的文章。王寧强調的“六安”中就提到“音安、義安”,將音義結合起來進行探究,這一取向值得肯定。
第三,是關於文獻詞彙學的研究。盧烈紅《《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詞形考辨三則》從詞典釋義引發問題,追溯古代文獻,以古證今。張美蘭《從異文角度看《官話指南》的口語詞語義》,展示了域外傳教士記録的漢語文獻在詞彙史研究方面的價值。徐正考《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研究》,對假性局部同素反義名詞的構成特點進行了分析,角度新穎。萬久富對郭璞注引《爾雅》“蝒馬者蜩”中“蝒”字語源的考察,任繼昉對“御”字的考釋,楊琳對“潑天關”一組詞的考釋,華建光對《匏有苦葉》中“軌”字的考釋,龐光華對《楚辭》“湯出重泉,夫何罪尤”一句的詮釋,范長喜對成語“日就月將”的新解,馬藝萌《論“瀿”與“??”》對楚方言詞的考釋,閻豔對名物詞“茄子”的考釋,都生動有趣地展示了傳統訓詁學和現代詞彙學結合的碩果。
第四,是關於文獻文字學的研究。孫玉文《同形字舉例》對不相關詞用一個字形記録的同形字現象,進行了舉例性實證分析。王啟濤《吐魯番出土《前秦韓瓫自期召弟應見事》箋證》對吐魯番出土的十六國時期一則文獻進行了箋疏與考訂。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文獻校勘》從個案例子入手,探討了疑難字考釋與文獻校勘的基本操作方法。趙平安《兩條新材料與一個老故事》利用出土文獻,深入闡釋了“炮烙之刑”的含義。胡敕瑞《“弄、美、筭、兵”的形誤》對這幾個字在古文字當中的形誤情況作了分析,並討論了與之相關的文獻解讀問題。王立軍《談朱駿聲轉注系列中的字形問題》、王貴元《對《説文解字》的四大誤解》分别對轉注、假借進行了重新解讀,探討深入,分析精細,引起與會學者的重視。
第五,是關於文獻語法學的研究。歷史語法研究的文章雖然不多,但研究者都認爲歷史語法的研究必須依賴古代文獻。魏兆惠《早期西方漢學家對漢語語序的思考及啟示》立足於西方漢學家的語法文獻,進行客觀分析,深入解讀。竹越孝《清代滿漢合璧會話教材在漢語研究史上的價值》介紹了這部會話教材的整理情況,分析了其詞彙和語法特點。洪波的《先秦句末助词“矣”的詞彙來源問題》討論了“有”和“矣”在表已然的功能上存在替换關係,頗有新意。張美霞《試論言説對象介詞“對”的演化》具體探討了一個微觀語法現象,對其語法功能演變的觀察與分析頗爲深入。
第六,是關於語言學文獻的研究。董志翹《千錘百煉鑄精品,字斟句酌惠學林——評中華書局《廣雅疏義》》,將錢大昭的《廣雅疏義》與王念孫的《廣雅疏證》進行了比較,指出《廣雅疏義》的出版對文獻學、訓詁學、清代學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梁曉虹《日僧湛奕著《淨土論注音釋》考論》,對這部佛教音義書的版本流傳、體例内容等進行了考校。王雪波《從語言風格角度試證《方言》作者》用科學統計方法描述語言風格,並據此考訂《方言》作者,這是一個新嘗試。蕭旭的《《韓詩外傳》校補》、張維的《《方言據》用例勘誤分析》則是對具體文獻所進行的考訂。
……
文献语言学·第四辑 《文献语言学·第四辑》是一部深入探索语言与文献之间精妙联系的学术专著。本辑在承袭前几辑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文献语言学的研究视野,涵盖了从古文字材料到近现代文献的多样化语料,聚焦于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传播与认知规律。本书不仅仅是对语言现象的静态描述,更是对语言在文献载体中“活”起来的动态过程的细致还原与深刻剖析。 一、 字形演变的轨迹:从符号到系统的溯源 本辑伊始,我们便将目光投向了文献中最具象、最古老的组成部分——文字。通过对早期文献,如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材料的梳理与比较,研究者们力图揭示汉字字形在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轨迹。这不仅是视觉形式的变迁,更是背后表意逻辑、书写工具、社会需求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例如,通过对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倾向,以及不同地域、不同宗族在字形风格上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着当时的社会权力结构、文化认同以及信息传播的机制。 研究的深入,将触及从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方法到形声字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每一个字形的演变,都可能是一段社会生活史的缩影。例如,某个表示工具的字,其字形可能随着工具本身的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微妙调整,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革新。对这些字形演变的梳理,需要扎实的古文字学功底,更需要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例如,从音韵学角度分析声符的变化,从语义学角度解读形符的演变,从而构建起字形演变的网络,揭示其内在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此外,本辑还将关注异体字的产生与消亡,以及它们在不同文献中的分布情况。异体字往往是语言发展过程中不同分支或不同书写习惯的产物,对它们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语言的变异性以及文字的规范化进程。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献中相同词语的不同写法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勾勒出语言内部的张力与活力,以及文字在适应社会变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二、 语音的遗痕与重构:跨越时空的听觉考古 语音是语言的生命线,然而,书面文献无法直接承载声音。本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便是如何从文献中“听”到古人的声音。研究者们利用古韵书、诗歌的押韵规律、词语的互训、音转现象等多种线索,对古代汉语乃至更早时期汉语的语音面貌进行重构。这一过程宛如一次跨越时空的听觉考古,需要严谨的推断和精密的分析。 例如,对《诗经》的押韵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出某些字在当时的确切读音。而古代韵书,如《切韵》、《广韵》等,更是提供了系统性的语音信息,通过对这些韵书的分析,可以构建出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并进一步推测出上古汉语的语音面貌。本辑将深入探讨这些语音重构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并对一些争议性较大的语音问题进行辨析。 更进一步,研究还将触及文献中可能存在的语音变异现象,例如方言的痕迹,以及由于书写者自身语音习惯而产生的“音写”现象。这些语音的“遗痕”,虽然微小,却能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语音格局、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宝贵的线索。通过对文献中词语的读音进行反复比对和推敲,研究者们试图还原出当时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语音差异,从而勾勒出更精细的古代语言地理图景。 三、 词汇的变迁与意义的流转:语义演化的动态画卷 词汇是承载意义的基本单位,而词汇的变迁和意义的流转,是语言发展中最活跃、最丰富的层面之一。本辑将重点关注文献中词汇的变化,包括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褒贬色彩的变化,以及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等。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思想观念的演进以及文化交流的深度。 通过对不同时期文献中相同词语的语义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绘制出一幅幅意义演化的动态画卷。例如,研究“道”这个词在先秦诸子、汉代文献、唐宋诗歌中的不同用法和含义,可以清晰地展现其从一种具体的道路、方法,发展到一种抽象的哲学概念,再到一种人生哲理的演变过程。这种语义的溯源,不仅是对词汇本身的考察,更是对承载这些词汇的文化、思想的深入理解。 本辑还将关注文献中新词的产生机制,例如,通过词缀、合成、转义等方式产生的新词,以及这些新词的生命周期。同时,也会探讨一些因社会变迁或文化影响而产生意义模糊、易生歧义的词语,以及它们在文献中是如何被理解和使用的。对文献中词汇的细致梳理,有助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活力和创造力,以及语言如何不断适应和反映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四、 语法结构的演进与范式迁移:句法世界的千年变迁 语法结构是语言的骨架,其演进虽然不如词汇那样显性,却对语言的面貌有着根本性的影响。本辑将深入探讨文献中语法结构的变化,包括句法成分的位置变化、虚词的使用频率和功能演变、句式结构的创新与固化等。通过对不同时代文献的句法分析,我们可以揭示汉语语法结构在漫长历史中的演进轨迹,以及一些重要的语法范式迁移。 例如,对先秦文献中“之”的用法分析,可以揭示其从指示代词、助词到连接词的演变过程。又如,通过对汉代以后被动句式的发展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汉语在吸收外来影响或内部创新中,句法结构所展现出的灵活性和发展潜力。本辑将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如类型学、历史语言学等,对这些语法现象进行深入解读,力图揭示其背后普遍性的语言规律。 研究还将触及文献中不同类型的句法结构,例如,主谓句、话题句、判断句等,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和表现。通过对复杂句、祈使句、疑问句等不同句式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在表达复杂思想、进行有效沟通时所采取的策略。对文献中句法结构的精细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实际运用,更能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丰富的实证材料。 五、 文体与风格的嬗变:叙事、抒情与论辩的语言艺术 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情感、思想和个性的表达。本辑将关注文献在不同文体和风格下的语言运用,分析不同文体(如史书、散文、诗歌、小说、公文等)所呈现出的独特语言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是如何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嬗变的。 例如,史书的语言追求简洁、客观、准确,而诗歌则注重意象、韵律、情感表达。小说则需要生动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场景描绘。本辑将通过对具体文献的深入剖析,揭示不同文体在词汇选择、句法结构、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所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所反映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读者审美。 风格的研究,则更加关注作者的个人语言特色以及时代性的审美风尚。通过对一些著名作家、流派的文献进行风格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语言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创造性。例如,唐诗的豪放与婉约,宋词的细腻与含蓄,明清小说的白描与铺叙,都体现了语言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手中的独特魅力。本辑将尝试运用语料库分析、计算语言学等方法,辅助对文献风格进行客观量化的研究,从而提供更具说服力的分析结果。 六、 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语言变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语言的存在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本辑将把语言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研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对外交流等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 例如,官话的推广、科举制度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宗教文本对词汇和句法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对汉语的输入,都是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本辑将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献的比较研究,揭示社会文化语境对语言变异的驱动作用。 同时,研究也将关注文献中可能存在的语言变异现象,如不同社会阶层、性别、年龄群体的语言使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被记录和反映在文献中的。这些语言的“脚注”,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语言生态提供了生动的画面。 结语 《文献语言学·第四辑》致力于通过对丰富多样的文献材料的深入研究,揭示语言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规律与内在机制。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更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深厚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示。本辑的研究,旨在架起连接古今、贯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吸引更多学者关注文献语言学这一充满魅力的领域,共同探索语言的奥秘,传承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