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华人数学教育研究系列 中国数学教育:传统与现实》是在2008年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简称ICME-11)上中国代表团所做的“国家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全书是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精诚合作的结果。
伴随着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走向世界,逐步被世界了解,中国的学生、学者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一方面,中国学生、学者数学表现,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显示出来的扎实的数学基础和高强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中国中学生代表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等国际赛事中频频获得的佳绩,使得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数学教育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如何探讨和总结承载了体现东方文化的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与现实,使之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在国际的热切关注下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则是中国境内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在海外工作的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外双向互动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早在1980年就派遣以丁石孙教授为领队的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举办的第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还应邀在会上做了报告;1987年,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在其82岁高龄时访华,他在中国的演讲后来作为专著在西方出版(中译本《数学教育再探——在中国的讲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和王建磐教授、香港大学的梁贯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英伯教授先后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 f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简称ICMI)执行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简称ECMember),搭建了中国数学教育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平台;在2000年第9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以及2002年第2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EARCOME-2)上分别举行了“中国数学教育论坛”,两次论坛的成果汇总出版了《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一书,这些在国际数学教育界,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再版说明
第1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教育
1.引言
2.灿烂的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和教育文化
2.1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开端
2.2 世界上第一所数学专科学校——明算科及其影响
2.3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发展的巅峰
2.4 从传统数学教育转向西方数学教育
2.5 中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特征——《九章算术》之文化特征
2.6 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
3.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之一: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1 尊师重教
3.2 教学相长
4.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之二:鼓励学生勤勉地学习
5.中国数学教育思想之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5.1 “双基”是什么
5.2 “双基”教学目标的实现
5.3 实现“双基”教学目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
6.结语
第2章 国外数学教育的传入与影响
1.引言
2.1 7世纪初:西方数学的第一次传入
3.1 9世纪下半叶:西方数学的第二次传入
4.2 0世纪初:日本数学教育的影响
5.2 0世纪20-40年代:欧美数学教育的影响
6.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数学教育所受的域外影响
7.结语
第3章 中国中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发展50年(1950-2000)
1.数学课程教材50年发展概况
1.1 课程教材发展的基本阶段
1.2 课程教材发展的几次重要变革
1.3 课程、教材的编写审查机制
2.教学内容和教材结构体系的变革
2.1 教学内容的变革
2.2 教材结构体系的变革
3.课程教材研究、编写和实验的基本过程
3.1 教材编写的基本过程
3.2 教材实验研究个案简介
4.中国数学课程教材变革的一些特点和启示
4.1 国家意志,政府行为
4.2 有一支高水平的教材编写专职队伍
4.3 建立在调查研究、教育实验的基础上
4.4 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
4.5 注重反映教学规律,解决教学问题
4.6 注重落实数学的育人功能
……
第4章 世纪之交以来的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第5章 中国数学课堂教学
第6章 问题解决的中国特色
第7章 中国教师教育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第8章 中国信息技术与学校数学教育
第9章 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发展
第10章 当代中国数学教育的走向
人名索引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2008年第1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简称ICME-11)上中国代表团所做的“国家展示(National Presentation)”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全书是中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精诚合作的结果。
伴随着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走向世界,逐步被世界了解,中国的学生、学者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被世界了解和接纳,一方面,中国学生、学者卓越的数学表现,包括中国留学生学者在学习和工作中显示出来的扎实的数学基础和高强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中国中学生代表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等国际赛事中频频获得的佳绩,使得外部世界对中国的数学教育投以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如何探讨和总结承载了体现东方文化的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与现实,使之上升为理论,用以指导中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并在国际的热切关注下逐渐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则是中国境内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在海外工作的华人数学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中外双向互动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中国早在1980年就派遣以丁石孙教授为领队的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加州伯克利举办的第4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还应邀在会上做了报告;1987年,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H。Freudenthal,1905-1990)在其82岁高龄时访华,他在中国的演讲后来作为专著在西方出版(中译本《数学教育再探一一在中国的讲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奠宙教授和王建磐教授、香港大学的梁贯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张英伯教授先后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 fMathematical Instruction,简称ICMI)执行委员会委员(Member of Executive Committee,简称ECMember),搭建了中国数学教育直接与国际对话的平台;在2000年第9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9)以及2002年第2届东亚国际数学教育大会(EARCOME-2)上分别举行了“中国数学教育论坛”,两次论坛的成果汇总出版了《华人如何学习数学》(中文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一书,这些在国际数学教育界,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探索世界数学教育的广阔图景:当代国际数学课程、教学与评估研究前沿 本书汇集了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非华人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最深刻的研究成果。它旨在为教育工作者、课程设计师、政策制定者以及致力于理解全球数学教育差异与共性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聚焦于当前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焦点、挑战与创新实践。本书的结构设计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当代数学教育的几个关键维度,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和理论建构。 第一部分:当代国际数学课程的结构、演变与核心理念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设计和实施其国家级或区域性数学课程标准时所遵循的核心哲学与实践路径。我们着重探讨了课程改革的驱动力,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技能需求、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以及对“数学素养”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诠释。 1. 课程理论基础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我们细致考察了诸如“内容标准导向型课程”(如某些欧洲国家的模式)、“能力本位型课程”(如英联邦国家的实践)以及“问题解决核心型课程”(如部分北美州的改革方向)之间的理论差异。分析聚焦于这些理论框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的组织、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及对数学学科本质的不同理解。例如,探讨了“数学建模”在不同国家课程中被置于何种层次,以及如何平衡纯粹的数学理论学习与现实世界的应用之间的关系。 2. 几何学与代数学教学范式的演变: 专门设置章节分析了在国际课程改革浪潮中,几何学和代数学的教学内容和顺序所发生的显著变化。讨论了基于“视觉推理”(Visual Reasoning)的几何教学在不同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复兴与挑战,以及在初等和中等教育阶段,代数思维(Algebraic Thinking)的培养如何从传统的公式推导转向更侧重于结构和关系理解的抽象化过程。 3. STEM教育背景下的数学课程重构: 随着全球对STEM教育的日益重视,本部分详述了数学课程如何被重新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学习。这包括对“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在数学课程中的融入程度进行实证研究,以及如何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PBL)来重塑传统的数学教学单元。 第二部分:数学教学的创新实践与课堂生态学研究 本部分聚焦于教育者在课堂中如何实际运用理论、面对学生差异以及采纳新技术进行教学的复杂过程。我们强调对不同教学风格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进行严格的实证检验。 1. 基于探究与发现的学习(Inquiry-Based Learning, IBL): 提供了在北美、澳大利亚及北欧国家关于IBL实践的深入案例研究。分析了IBL模式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激发学习动机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坦诚地探讨了实施IBL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教师专业知识的压力、对“发现”过程的有效引导,以及如何平衡探究的广度与内容的深度。 2. 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角色与影响: 详细评述了动态几何软件(如GeoGebra)、符号运算系统(CAS)以及自适应学习平台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应用效果。研究不仅关注技术工具本身的功能,更侧重于分析教师如何通过技术整合来促进学生对复杂数学概念(如微积分、概率统计)的直观理解,以及技术干预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差异化影响。 3. 教师知识、信念与教学实践的关联性研究: 本部分引入了“数学教学知识”(MKT)理论的最新发展,并将其应用于对非华人背景教师的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我们考察了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深度、对教学策略的熟悉程度,以及其内在的教学信念如何共同塑造了课堂上对学生提问的响应、对错误的容忍度以及对教学节奏的把控。 第三部分:数学学习的认知过程与评估体系的国际比较 本部分探讨了学生如何学习数学的认知机制,并对当前国际上主流的数学评估体系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特别关注评估如何驱动教学。 1. 认知负荷理论与数学概念习得: 结合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在处理新概念(如函数、极限)时,不同教学设计如何影响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无关认知负荷和外在认知负荷。本章提供了基于实验数据的证据,以指导如何优化教学材料的呈现方式,以提高学习效率。 2. 国际学生评估(PISA, TIMSS)的深度解析与影响研究: 详细剖析了PISA和TIMSS等大型国际比较研究的数据结构、评估工具的构建哲学,以及这些结果如何反向影响各国自身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方向。我们特别关注评估中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考察方法,并比较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在应对这些复杂问题时的策略差异。 3. 形成性评估与学习反馈的有效性: 讨论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研究关注反馈的质量(而非数量)对学生后续学习路径的引导作用,并比较了基于传统纸笔测试和基于数字工具的实时反馈机制在提升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方面的效果。 第四部分:数学学习的社会文化维度与公平性议题 本部分超越了纯粹的认知与课程分析,探讨了数学教育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特别是关于公平性、身份认同和动机的议题。 1. 数学学习中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考察了性别、社会经济地位(SES)以及族裔背景如何影响学生对数学的自我认知和学习动机。研究关注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如何构建一个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是“数学学习者”的课堂环境,并探讨了“数学焦虑”的文化差异性表现。 2. 非正式数学学习环境的研究: 分析了博物馆、科学中心、社区活动乃至家庭实践中蕴含的数学学习资源。本部分旨在拓宽对“数学学习场域”的定义,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这些非正式的学习经验与学校的正式课程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3. 多语境下的数学教学: 针对移民社区和双语教育环境下的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专题研究。探讨了在教学中,如何尊重和利用学生的母语资源,以及如何在保持数学概念准确性的同时,避免因语言障碍而导致的学习排斥现象。 本书通过严谨的学术规范和详尽的实证材料,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当代世界数学教育研究全景图,强调了理解多元化实践、拥抱创新工具以及关注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