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李敖精编:老子·论语·列子·庄子》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4”选录了李耳的《老子》、孔丘的《论语》、列御寇的《列子》、庄周的《庄子》、荀况的《荀子》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老子》一书行文古奥,造句离奇,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在《列子》里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汉时代的名物,甚至还有一点儿佛书故事,很是驳杂,但它的主调还是老庄思路。《庄子》哲学的特色是它的“出世主义”; 就文体而言,《庄子》的文字极为优美波谲,是古文中的珍品。《荀子》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食客为他编的书,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字,内容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综合,变成一套拼盘式的学说系统。
《李敖精编:墨子·孟子·春秋繁露》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4”选录了墨翟的《墨子》、公孙龙的《公孙龙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吕坤的《呻吟语》、孟轲的《孟子》、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韩愈的《韩昌黎集》。《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知名,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李敖精编:淮南子·论衡·柳宗元集》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5”选录了刘安的《淮南子》、扬雄的《太玄》、桓谭的《新论》、王充的《论衡》、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和柳宗元的《柳宗元集》。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是个学问很好的人,“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他和他的门客著了一部包罗万象的大书,就是《淮南鸿烈》,就是后来的《淮南子》。《太玄》是古代汉族哲学著作,扬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新论》中的二十九篇失传了,《形神》是非常难得的一篇劫余,其中讨论“人死如灯灭”的哲理。《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潜夫论》共三十六篇,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少数也涉及哲学问题。仲长统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万字,可是大部分失传了。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为本,天道为末”。《柳宗元集》包括诗、赋等柳宗元的著作。
《李敖精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5”选录了朱熹的《朱子语类》、僧祐的《弘明集》、慧能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葛洪的《太平经》、佚名《抱朴子》。《朱子语类》包括了朱熹的著作文字。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博学多识,对中国思想文化有极大的影响。《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材料。《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记载了慧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李敖精编: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9”选录了孙武的《孙子》、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孙子》是中国现存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膑兵法》是《孙子》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治国思想。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李敖精编:老子.论语.列子.庄子》
《李敖精编:墨子.孟子.春秋繁露》
《李敖精编:淮南子.论衡.柳宗元集》
《李敖精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
《李敖精编: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李敖精编:老子.论语·列.庄子》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为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 文】
事物还稳定时,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显出变化的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物还微细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先做安排;要在事情还未混乱之前,进行治理。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谁勉强,谁就把事情搞坏;谁把持,谁就遭到损失。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不会把事情搞坏;不把持,所以不会遭到损失。人们所做的事,经常是在快成功的时候搞坏的。若结束时的慎重能像开始,就没有败事。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不犯众人所犯的过错。〔“圣人”〕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勉强去做。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 文】
从来善于为“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用“道”来教人淳朴。人民所以难统治,因为他们知识太多。所以用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福气。认识这两者(用智和不用智)也还是一个公式。经常认识这一公式,就叫作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又深,又远,与一般事物的性质相反,然后得到最大的通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 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因为它善于处在一切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做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因此,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在人民之上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在人民之前领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因此,天下人民对他爱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赢他。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李敖精编:墨子·孟子·春秋繁露》
性命
正命者,完却正理,全却初气,未尝以我害之,虽桎梏而死,不害其为正命。若初气凿丧,正理不完,即正寝告终,恐非正命也。
德性以收敛沉着为第一,收敛沉着中,又以精明平易为第一大段。收敛沉着人,怕含糊,怕深险。浅浮子虽光明洞达,非蓄德之器也。
或问:“人将死而见鬼神,真耶?幻耶?”曰:“人寤则为真见,梦则为妄见。魂游而不附体,故随所之而见物,此外妄也;神与心离合而不安定,故随所交而成景,此内妄也。故至人无梦,愚人无梦,无妄念也。人之将死如梦然,魂飞扬而神乱于目,气浮散而邪客于心,故所见皆妄,非真有也。或有将死而见人拘系者,尤妄也。异端之语,入人骨髓,将死而惧,故常若有见。若死必有召之者,则牛羊蚊蚁之死,果亦有召之者耶?大抵草木之生枯,土石之凝散,人与众动之死生、始终、有无,只是一理,更无他说。万一有之,亦怪异也。”
气,无终尽之时;形,无不毁之理。
真机真味,要涵蓄,休点破,其妙无穷,不可言喻,所以圣人无言。一犯口颊,穷年说不尽。又离披浇漓,无一些咀嚼处矣。
性分不可使亏欠,故其取数也常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情欲不可使赢余,故其取数也常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六合原是个情世界,故万物以之相苦乐,而至人圣人不与焉。
凡人光明博大,浑厚含蓄,是天地之气。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严凝敛约,喜刑好杀,是秋之气。沉藏固啬,是冬之气。暴怒,是震雷之气。狂肆,是疾风之气。昏惑,是霾雾之气。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有所钟者,必有所似。
先天之气,发泄处不过毫厘;后天之气,扩充之,必极分量。其实分量极处,原是毫厘中有底,若毫厘中合下原无,便是一些增不去。万物之形色才情,种种可验也。
蜗藏于壳,烈日经年而不枯,必有所以不枯者在也,此之谓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脉处。
兰以火而香,亦以火而灭。膏以火而明,亦以火而竭。炮以火而声,亦以火而泄。阴者所以存也,阳者所以亡也,岂独声色气味然哉!世知郁者之为足,是谓万年之烛。
火性发扬,水性流动,木性条畅,金性坚刚,土性重厚,其生物也亦然。
一则见性,两则生情。人未有偶而能静者,物未有偶而无声者。
声无形色,寄之于器。火无体质,寄之于薪。色无着落,寄之草木。故五行惟火无体,而用不穷。
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十、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见事风生之少年为任事,以念头灰冷之衰夫为老成,则误矣。邓禹沉毅,马援矍铄,古诚有之,岂多得哉?
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
性者,理气之总名,无不善之理,无皆善之气。论“性善”者,纯以理言也,论“性恶”与“善恶混”者,兼气而言也。故经传言性,各各不同,惟孔子无病。
气、习,学者之二障也。仁者与义者相非,礼者与信者相左,皆气质障也。高髻而笑低髽,长裾而讥短袂,皆习见障也。大道明,率天下气质而归之,即不能归,不敢以所偏者病人矣;王制一,齐天下趋向而同之,即不能同,不敢以所狃者病人矣。哀哉!兹谁任之?
《李敖精编:淮南子·论衡·柳宗元集》
问?孔
【原 文】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沈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借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①。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造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毋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俱孟氏子也,权尊钧同,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②,刺太山之旅祭③,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迟④。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不当妄去也。
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富贵顾可去,去贫贱何之?去贫贱,得富贵也,不得富贵,不去贫贱。如谓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邪?则所得富贵,不得贫贱也。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独富贵当言“得”耳。何者?得富贵乃去贫贱也。
是则以道去贫贱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禄富贵,得爵禄富贵则去贫贱矣。不以其道去贫贱如何?毒苦贫贱,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是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问,世之学者亦不知难,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孔子不能吐辞也。使此言意结,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问,世俗不难,何哉?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问曰:孔子妻公冶长者,何据见哉?据年三十可妻邪?见其行贤可妻也?如据其年
《李敖精编:朱子语类·太平经·抱朴子》
问?孔
【原 文】
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沈难见,时人不知问。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借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①。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造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孟懿子问孝,子曰:“毋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毋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问曰:孔子之言毋违,毋违者,礼也。孝子亦当先意承志,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毋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故《论语》篇中,不见言行,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武伯善忧父母,故曰“唯其疾之忧”。武伯忧亲,懿子违礼,攻其短,答武伯云“父母唯其疾之忧”,对懿子亦宜言“唯水火之变乃违礼”。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子游之大材也,孔子告之敕;懿子,小材也,告之反略;违周公之志,攻懿子之短,失道理之宜,弟子不难,何哉?如以懿子权尊,不敢极言,则其对武伯,亦宜但言毋忧而已。俱孟氏子也,权尊钧同,敕武伯而略懿子,未晓其故也。使孔子对懿子极言毋违礼,何害之有?专鲁莫过季氏,讥八佾之舞庭②,刺太山之旅祭③,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懿子极言之罪,何哉?且问孝者非一,皆有御者,对懿子言,不但心服臆肯,故告樊迟④。
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不当妄去也。
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富贵顾可去,去贫贱何之?去贫贱,得富贵也,不得富贵,不去贫贱。如谓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邪?则所得富贵,不得贫贱也。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独富贵当言“得”耳。何者?得富贵乃去贫贱也。
是则以道去贫贱如何?修身行道,仕得爵禄富贵,得爵禄富贵则去贫贱矣。不以其道去贫贱如何?毒苦贫贱,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是为不以其道。
七十子既不问,世之学者亦不知难,使此言意不解而文不分,是谓孔子不能吐辞也。使此言意结,文又不解,是孔子相示未形悉也。弟子不问,世俗不难,何哉?
孔子曰:“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问曰:孔子妻公冶长者,何据见哉?据年三十可妻邪?见其行贤可妻也?如据其年三十,不宜称在缧绁;如见其行贤,亦不宜称在缧绁。何则?诸入孔子门者,皆有善行,故称备徒役;徒役之中,无妻则妻之耳,不须称也。如徒役之中多无妻,公冶长尤贤,故独妻之,则其称之宜列其行,不宜言其在缧绁也。何则?世间强受非辜者多,未必尽贤人也。恒人见枉,众多非一;必以非辜为孔子所妻,则是孔子不妻贤,妻冤也。案孔子之称公冶长,有非辜之言,无行能之文。实不贤,孔子妻之,非也;实贤,孔子称之不具,亦非也。诚似妻南容云:“国有道不废,因无道免于刑戮,”具称之矣。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俱不如也!”是贤颜渊,试以问子贡也。
问曰:孔子所以教者礼让也,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非之。使子贡实愈颜渊,孔子问之,犹曰不如;使实不及,亦曰不如;非失对欺师,礼让之言宜谦卑也。今孔子出言,欲何趣哉?使孔子知颜渊愈子贡,则不须问子贡;使孔子实不知以问子贡,子贡谦让,亦不能知;使孔子徒欲表善颜渊,称颜渊贤,门人莫及,于名多矣,何须问于子贡?子曰:“贤哉回也!”又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又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三章皆直称,不以他人激,至是一章,独以子贡激之,何哉?
或曰:“欲抑子贡也。当此之时,子贡之名凌颜渊之上,孔子恐子贡志骄意溢,故抑之也。”夫名在颜渊之上,当时所为,非子贡求胜之也,实子贡之知何如哉?使颜渊才在己上,己自服之,不须抑也。使子贡不能自知,孔子虽言,将谓孔子徒欲抑己。由此言之,问与不问,无能抑扬。
宰我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予何诛!”是恶宰予之昼寝。
《李敖精编: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李筌曰: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故孙子论兵,亦以计为篇首。◎杜牧曰: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为篇首耳。◎王皙曰:计者,谓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也。◎张预曰: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曰:兵贵临敌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曰: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安得不先计之?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杜牧曰:《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张预曰: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轻行者也。◎杜牧曰: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便则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梅尧臣曰: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王皙曰:兵举,则死生存亡系之。◎张预曰:民之死生兆于此,则国之存亡见于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审察乎?
【译 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慎重考虑的。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李筌曰:谓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计远近,而求物情以应敌。◎杜牧曰: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贾林曰: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梅尧臣曰:经纪五事,校定计利。◎王皙曰:经,常也,又经纬也;计者,谓下七计;索,尽也。兵之大经,不出道、天、地、将、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计,然后能尽彼己胜负之情状也。◎张预曰:经,经纬也。上先经纬五事之次序,下乃用五事以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一曰道,张预曰:恩信使民。二曰天,张预曰:上顺天时。三曰地,张预曰:下知地利。四曰将,张预曰:委任贤能。五曰法。杜牧曰:此之谓五事也。◎王皙曰:此经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三者具,然后议举兵。兵举必须将能,将能然后法修。孙子所次,此之谓矣。◎张预曰:节制严明。夫将与法,在五事之末者,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逆顺,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次序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众,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
我必须赞美一下这套书的“增值服务”——那些精心挑选的哲学史上的关键文献节选。单独来看,它们可能晦涩难懂,但在这套丛书的编排下,它们成为了串联起整个思想体系的活化石。比如,当你在阅读关于认识论的章节时,突然穿插了休谟关于“因果关系”的经典质疑原文,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是任何二次解读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原文+解读”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真实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二手信息,而是真正地与几千年前的伟大头脑进行对话。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对于想走得更远、探究更深的思想探索者来说,是无价的。全套书的学术严谨性和知识的广度,完全体现了主编的深厚功力,它不仅仅是一套读物,更像是一份可以伴随终身思考的知识地图。
评分我对宗教哲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宗教的本质与演变》彻底满足了我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格局非常大,它没有偏袒任何一种信仰,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解剖“神性”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不同文明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作者对早期万物有灵论的分析,以及后面对一神教和多神教体系的比较研究,都显示出极高的学术水准。我特别欣赏它对“信仰的功用”这一命题的探讨,即宗教如何在社会稳定、道德构建和个人慰藉中发挥作用。书里引用了大量跨文化的案例,从古埃及的来世观到佛教的缘起论,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深思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个穿越时空的观察者,站在人类精神世界的制高点俯瞰众生。虽然内容涉及到不少神学辩论,但作者的叙述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智性的光芒,让人在理解差异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
评分这套《中国思想史》简直是打开我心智的一把钥匙!里面的内容深邃又引人入胜,作者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我尤其喜欢他对儒家、道家、法家等核心思想的对比分析,那种辩证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巨大张力。记得有一章节专门讲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作者旁征博引,从古籍原文到现代诠释,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到让人拍案叫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情怀,不再是书本上的口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脉络。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字体适中,排版疏朗,即便是这样艰深的哲学著作,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任何想系统了解中国哲学思想源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镇山之宝,它教会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
评分拿到这本《西方哲学简史》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会过于枯燥,毕竟哲学史动辄就是几百年的时间跨度和一堆拗口的德语或拉丁语人名。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太有魅力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罗列观点,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把苏格拉底的诘问、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甚至是康德的“三大批判”的革命性,都用极其生动和贴近日常经验的语言串联了起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梳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那一段,将海德格尔和萨特的思想脉络勾勒得清晰可见,那种对“自由”和“焦虑”的探讨,直击现代人的内心困境。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合上书本,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其他同类书籍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它成功地将高深的哲学理论“翻译”成了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智慧,让我对西方文明的精神内核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关于“政治哲学经典导读”的书,是我近期在理解当代社会运作逻辑方面收获最大的一本书。它精选了柏拉图的《理想国》、霍布斯的《利维坦》、洛克的《政府论》以及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且每篇导读都像是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摘要,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梳理这些经典是如何回应其所处的时代困境,以及它们的思想如何演变成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政治概念,比如主权、权利和民主。尤其是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的解读,作者非常精辟地指出了其“现实主义”的内核,破除了许多流于表面的误解。读完后,当我再看国际新闻或者国内的政策讨论时,我发现自己能更快地洞察到背后深层的权力逻辑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简直是训练批判性思维的绝佳工具,它教会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政治的永恒困境。
评分okokokokokokokokokokokokvv
评分李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是泡妞界的大神,读书届的大神,辩论届的大神,现在他去极乐世界做大神了
评分人最宝贵的财富有两样,一是「时间」,二是「才华」。人的一生,差不多可以说是用时间换取才华的过程。如果时间减少了,才华却没有增加,就是虚度。愿你精雕细琢,将自己刻画成想要的样子。因为你此生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所以要多读书。
评分非常好的书,优惠买的,物超所值。
评分非常好的书,优惠买的,物超所值。
评分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
评分不知此书有多少,准备买齐
评分京东物流很棒!值得推荐的一本书,少朋友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