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章学诚 著,仓修良 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41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373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书自问世以来一直未曾有过令人满意而完整的定本。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作者章学诚根据章氏著作本书的本意,在通行版本的基础上,对这部史学名著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编定,对研究章氏学术思想,了解他的艰难的学术生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仓修良教授,男,汉族。1933年3月生,江苏泗阳人。中共党员。1958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历史系,一直任教于杭州大学历史学系。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方志学会学术委员、浙江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兼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史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宁波大学兼职教授、温州大学兼职教授等。


目录

目录

原序/1

内篇一


易教上/1

易教中/12

易教下/16

书教上/20

书教中/27

书教下/36

诗教上/45

诗教下/59

礼教/69

经解上/76

经解中/ 80

经解下/87

内篇二


原道上/94

原道中/100

原道下/103

原学上/108

原学中/110

原学下/112

博约上/114

博约中/117

博约下/119

浙东学术/121

朱陆/126

书《朱陆》篇后/132

文德/136

文理/139

古文公式/145

古文十弊/149

内篇三

辨似 /157

繁称/161

匡谬 /169

质性/177

黠陋/181

俗嫌/187

针名/190

砭异/192

砭俗 /194

内篇四

所见/198

言公上/200

言公中/206

言公下/213

说林/221

知难/232

释通/236

申郑/249

答客问上/252

答客问中/256

答客问下/259

横通/262

内篇五

史德/265

史释/270

史注/274

传记/280

习固/288

诗话/290

书坊刻诗话后/298

题《随园诗话》/306

妇学 / 307

《妇学》篇书后/316

内篇六

文集/318

答问/324

篇卷/328

天喻/332

师说/335

假年/337

博杂/339

同居/342

感遇/344

感赋/349

杂说/352

外篇一

立言有本/358

《述学》驳文/ 361

《淮南子洪保》辨/368

论文辨伪/387

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393

与陈观民工部论史学/405

论课蒙学文法/411

史学例议上/421

史学例议下/424

史篇别录例议/426

论修史籍考要略/432

史考释例/438

史考摘录/453

读《史通》/467

读《北史·儒林传》随札/469

驳孙何《碑解》/476

驳张符骧论文/478

评沈梅村古文/481

评周永清书其妇孙孺人事/487

墓铭辨例/489

通说为邱君题南乐官舍/494

家谱杂议/496

杂说上/501

杂说中/503

杂说下/505

外篇二

《三史同姓名录》序/507

《史姓韵编》序/511

《藉书园书目》叙/514

为谢司马撰《楚辞章句》序/516

《纪年经纬》序/518

代拟《续通典礼典目录》序/519

删订曾南丰《南齐书目录》序/526

《文学》叙例/529

《文格举隅》序/532

赵立斋《时文题式》引言/534

《四书释理》序/536

《刘忠介公年谱》叙/538

高邮沈氏家谱序/541

嘉善茜泾浦氏支谱序/544

陈东浦方伯诗序/546

《唐书纠谬》书后/ 549

《皇甫持正文集》书后/552

《李义山文集》书后/556

韩柳二先生年谱书后/558

书《贯道堂文集》后/562

书孙渊如观察《原性》篇后/570

书郎通议墓志后/574

朱先生墓志书后/578

《说文字原》课本书后/580

《郑学斋记》书后/582

《韩诗编年笺注》书后/584

金君行状书后/586

跋《香泉读书记》/588

跋《江宁古刻今存录》/590

跋《屠怀三制义》/592

跋《邗上题襟集》/594

徐尚之古文跋/596

刘氏书楼题存我额记/597

吴澄野太史《历代诗钞》商语/599

清漳书院留别条训三十三篇 /606

定武书院教诸生识字训约/630

外篇三

报黄大俞先生/634

报谢文学/637

论文上弇山尚书/641

与吴胥石简/643

答吴胥石书/646

又答吴胥石书/648

上晓徵学士书/649

为毕制军与钱辛楣宫詹论续鉴书/653

上辛楣宫詹书/658

上慕堂光禄书/661

答邵二云/663

与邵二云论学/665

与邵二云/667

与邵二云论文/669

与邵二云论修《宋史》书/672

与邵二云论文书/674

与邵二云论学/676

与邵二云书/678

与邵二云书/679

与邵与桐书 /681

答邵二云书/684

与史余村/687

与史余村论文/689

又与史余村/690

与史余村简/ 691

与史余村论学书/692

与汪龙庄书三月 / 694

与汪龙庄简/696

与胡雒君/699

与胡雒君论文/701

与胡雒君论校《胡穉威集》二简 /703

与严冬友侍读/707

与朱沧湄中翰论学书/709

答沈枫墀论学/713

又答沈枫墀/717

与陈鉴亭论学/718

答陈鉴亭/721

报孙渊如书/722

与孙渊如书/724

与周永清论文/ 726

又与永清论文/728

答周永清辨论文法/730

答周筤谷论课蒙书癸卯/732

再答周筤谷论课蒙书癸卯/734

与乔迁安明府论初学课业三简/736

与林秀才/741

与刘宝七昆弟论家传书/744

答某友请碑志书/745

与冯秋山论修谱书/749

与周次列举人论刻先集/751

候国子司业朱春浦先生书/753

与阮学使论求遗书/756

上朱中堂世叔/760

上毕抚台书己酉十一月二十九日/762

上朱大司马书/764

又上朱大司马书 /765

又上朱大司马书 /766

上朱大司马论文/768

与朱少白论文 /770

又与朱少白论文/772

又与朱少白/774

答朱少白书/777

又答朱少白书/779

又答朱少白书/782

又与朱少白书/784

与朱少白书/786

上梁相公书/791

与钱献之书/794

与族孙守一论史表/798

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丙戌 /800

与史氏诸表侄论策对书/804

又与正甫论文/808

论文示贻选/811

答大儿贻选问/814

家书一/816

家书二/818

家书三/820

家书四/822

家书五/823

家书六/824

家书七/826

外篇四

方志立三书议/828

州县请立志科议/836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一书/841

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846

与甄秀才论《文选》义例书/853

驳《文选》义例书再答/855

修志十议呈天门胡明府/857

地志统部/866

方志辨体/871

与石首王明府论志例 / 876

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880

复崔荆州书/883

记与戴东原论修志/885

《和州志·志隅》自叙 / 888

《和州志·皇言纪》序例/890

《和州志·官师表》序例/892

《和州志·选举表》序例/894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 /897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中 /901

《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下 /903

《和州志·舆地图》序例/905

《和州志·田赋书》序例/909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913

《和州志·政略》序例 / 922

《和州志·列传》总论 / 925

《和州志·阙访列传》序例 /930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上/932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中/936

《和州志·前志列传》序例下/939

《和州志·文征》序例 / 942

外篇五

《永清县志·皇言纪》序例 /946

《永清县志·恩泽纪》序例 /949

《永清县志·职官表》序例 /952

《永清县志·选举表》序例 /955

《永清县志·士族表》序例 /957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 /961

《永清县志·建置图》序例 /964

《永清县志·水道图》序例 /966

《永清县志·六书》例议/968

《永清县志·政略》序例/972

《永清县志·列传》序例/976

《永清县志·列女列传》序例/978

《永清县志·阙访列传》序例/983

《永清县志·前志列传》序例/986

《永清县志·文征》序例/989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上 /996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中 /998

《亳州志·人物表》例议下 /1000

《亳州志·掌故》例议上/1002

《亳州志·掌故》例议中/1004

《亳州志·掌故》例议下/1006

外篇六

为毕制府撰《湖北通志》序/1008

《湖北通志》凡例/1013

《湖北通志·族望表》序例 /1020

《湖北通志·人物表》序例 /1022

《湖北通志·春秋人名》序例/1024

《湖北通志·府县考》序例 /1025

《湖北通志·政略》序例/1026

《湖北通志》序传/1027

《湖北通志·前志》传序/1031

《湖北掌故》序例/1032

《湖北文征》序例/1034

跋《湖北通志》检存稿/1035

《天门县志·艺文考》序艺文论附 /1036

《天门县志·五行考》序/1038

《天门县志·学校考》序/1039

为张吉甫司马撰《大名县志》序 /1040

为毕秋帆制府撰《常德府志》序 /1045

为毕秋帆制府撰《荆州府志》序 /1048

为毕秋帆制府撰《石首县志》序 /1052

书《吴郡志》后/1054

书《姑苏志》后/1059

书《滦志》后/1063

书《武功志》后/1067

书《朝邑志》后/1071

书《灵寿县志》后/1074

《姑孰备考》书后/1078

附录

大梁本《文史通义》原序 /1081

伍崇曜《文史通义》跋/1082

季真《文史通义》跋 / 1084

王秉恩《文史通义》跋/1085

王宗炎复书/1087

《文史通义新编》前言 / 1089


精彩书摘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套装上下册)》:
  六经皆史也。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诗》、《书》、《礼》、《乐》、《春秋》,则既闻命矣;《易》以道阴阳,愿闻所以为政典而与史同科之义焉。曰:闻诸夫子之言矣:“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知来藏往,吉凶与民同患。”其道盖包政教典章之所不及矣。象天法地,“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其教盖出政教典章之先矣。《周官》太卜掌《三易》之法,夏日《连山》,殷日《归藏》,周日《周易》,各有其象与数,各殊其变与占,不相袭也。然三《易》各有所本,《大传》所谓庖羲、神农与黄帝、尧、舜是也。《归藏》本庖羲,《连山》本神农,《周易》本黄帝。由所本而观之,不特三王不相袭,三皇、五帝亦不相沿矣。盖圣人首出御世,作新视听,神道设教,以弥纶乎礼乐刑政之所不及者,一本天理之自然;非如后世托之诡异妖祥,谶纬术数,以愚天下也。夫子曰:“我观夏道,杞不足征,吾得夏时焉;我观殷道,宋不足征,吾得坤乾焉。”夫夏时,夏正书也;坤乾,《易》类也。夫子憾夏、商之文献无所征矣,而坤乾乃与夏正之书同为观于夏、商之所得,则其所以厚民生与利民用者,盖与治历明时同为一代之法宪,而非圣人一己之心思,离事物而特著一书,以谓明道也。夫悬象设教与治历授时,天道也;《礼》、《乐》、《诗》、《书》与刑政、教令,人事也。天与人参,王者治世之大权也。韩宣子之聘鲁也,观书于太史氏,得见《易》象、《春秋》,以为周礼在鲁。夫《春秋》乃周公之旧典,谓周礼之在鲁可也。《易》象亦称周礼,其为政教典章,切于民用而非一己空言,自垂昭代而非相沿旧制,则又明矣。夫子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顾氏炎武尝谓《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太卜所谓三《易》,因《周易》而牵连得名。今观八卦起于伏羲,《连山》作于夏后,而夫子乃谓《易》兴于中古,作《易》之人独指文王,则《连山》、《归藏》不名为《易》,又其征矣。
  或曰:文王拘幽,未尝得位行道,岂得谓之作《易》以垂政典欤?曰:八卦为三《易》所同,文王自就八卦而系之辞。商道之衰,文王与民同其忧患,故反覆于处忧患之道而要于无咎,非创制也。周武既定天下,遂名《周易》而立一代之典教,非文王初意所计及也。夫子生不得位,不能创制立法以前民用,因见《周易》之于道法,美善无可复加,惧其久而失传,故作《彖》、《象》、《文言》诸传以申其义蕴,所谓述而不作,非力有所不能,理势固有所不可也。
  后儒拟《易》,则亦妄而不思之甚矣。彼其所谓理与数者,有以出《周易》之外邪?无以出之,而惟变其象数法式,以示与古不相袭焉,此王者宰制天下,作新耳目,殆如汉制所谓色黄数五,事与改正朔而易服色者为一例也。扬雄不知而作,则以九九八十一者变其八八六十四矣。后代大儒,多称许之,则以其数通于治历,而蓍揲合其吉凶也。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于历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玄》而始合哉!蓍揲合其吉凶,则又阴阳自然之至理,诚之所至,探筹钻瓦,皆可以知吉凶,何必支离其文,艰深其字,然后可以知吉凶乎!《元包》妄托《归藏》,不足言也。司马《潜虚》又以五五更其九九,不免贤者之多事矣。故六经不可拟也,先儒所论,仅谓畏先圣而当知严惮耳;此指扬氏《法言》、王氏《中说》,诚为中其弊矣。若夫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故以夫子之圣,犹且述而不作。如其不知妄作,不特有拟圣之嫌,抑且蹈于僭窃王章之罪也,可不慎欤!
  ……

前言/序言

原 序


《文史通义》是我国著名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的代表作,它和刘知幾的《史通》并称为我国封建时代史学理论的双 璧。由于章氏晚年双目失明,未能亲手编定,故将其全部书稿委 托萧山友人王宗炎代为编定。对于王氏的编排,章学诚本人意见 如何已不得而知。但章氏次子华绂却是很不满意,因而他于道光 十二年(1832)便在开封另行编印了《文史通义》。而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则在王氏编目基础上,加以搜罗增补,并于1922年刊行了《章氏遗书》,《文史通义》自然亦在其中,于是此书便出现 了两种内容出入颇大的不同版本。为了便于区别起见,笔者把它 们分别称为“大梁本”和“《章氏遗书》本”。后来社会上尽管流传了许多种版本,但都源出于这两种版本。两种版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内篇分为五卷,计六十一篇,后者内篇分为六卷,计七十篇,两者相差九篇。而外篇的内容则全然不同,前者全为方志论文,后者则为“驳议序跋书说”,篇数相差则更大。根据笔者的研究,这两种版本都还反映不了章学诚著作本书的想法和意愿。同时这种局面实际上已经给学术研究者带来殊多不便,甚至造成混乱。比如引《礼教》篇,如果不注明“《章氏遗书》本”,到“大梁本”内篇中自然就查找不到,因为“大梁本”内篇未收这一篇。若引《方志立三书议》的内容,如果不注明出自“大梁本”外篇, 到“《章氏遗书》本”外篇中当然也就查找不到。反之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并尽可能恢复《文史通义》内容的原貌,笔者花了三十年时间进行研究,认为两种外篇都是《文史通义》的内容,所以在1993年出版的《文史通义新编》中,将两种流传 的外篇,全部编入《新编》的外篇,并且还收入两种外篇都不曾 有的八十余篇,其中就包括《上晓徵学士书》和《上慕堂光禄书》 两文,这是章氏的两篇佚文。胡适、姚名达在作《章实斋先生年 谱》时都未见过这两篇文章。特别是《上晓徵学士书》很重要,章氏在文中讲了“取古今载籍,自六艺以降讫于近代作者之林, 为之商榷利病,讨论得失,拟为《文史通义》一书。分内外杂篇, 成一家言”。这就是说,他的《文史通义》应为内篇、外篇、杂 篇三部分组成。而章氏次子华绂在“大梁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