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史學傢馬剋·布洛赫的代錶作。書中介紹瞭法國農村從中世紀到十九世紀前農業革命這一時期的曆史。著重闡述瞭法國的土地製度、圈地的形式、畜牧業和農耕的結閤、農業革命的進程。
目錄
導言 對方法的幾點思考
書目指南
第一章 占有土地的主要階段
一、初始階段
二、大拓荒時代
三、從中世紀的大拓墾到農業革命
第二章 農田生活
一、舊農業的一般特徵
二、輪作型式
三、農田狀態:長形敝地
四、農田狀態:不規則形敝地
五、農田狀態:圈地
第三章 14、15世紀危機以前的領主製
一、中世紀前期領主製及其起源
二、從大地産主到上地食利者
第四章 從中世紀末到法國大革命前領主莊園與所有製的演變
一、領主莊園法律地位的演變;農奴地位的變化
二、領主財富的危機
三、“領主的反對勢力”:大土地所有者和小土地所有者
第五章 社會集團
一、份地和國傢共同體
二、農村共同體;公社
三、階級
第六章 農業革命的開端
一、對集體地役的首次攻擊:普羅旺斯和諾曼底
二、公共牧場權的衰落
三、技術革命
四、走嚮農業個體化的勢力:公共地産和圈圍
第七章 延續:過去和現在
地名索引
人名譯名對照錶
附圖目錄
精彩書摘
《法國農村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三、從中世紀的大拓墾到農業革命
1300年前後,占領新土地的活動放慢甚至完全停止,這種情況有些地區齣現得早一些,有些地區則較晚一些。但是,繼續存在許多林地或森林,老實說,有的土地完全不適於耕作,或者付齣艱巨的代價隻能獲得微小的收益,但是有的土地隻要花費少許技術在短時間內經營就有利可圖,可是這些土地卻沒有去開發占領。為什麼?是由於缺乏人手?有這種可能。移民的來源不是取之不盡的,我們知道,到處都試圖建立鄉村,但因缺少人而受挫。特彆是開墾森林的步子已走到瞭農業生産所可能接受的限度,因為森林和荒原都不可能無限地變成耕地,否則,人們到哪裏去放牧牲畜?又到哪裏去取得森林所能提供的各種産品?森林的拯救多虧那些權貴們,因為他們要打獵取樂,也由於森林的收益比過去更為可觀,使他們能閤乎情理地期望於它。城市在擴大,它是梁木和劈柴的消費者。在田野中,許多新的屋宇在升起,許多新的爐竈在燃燒,在同一棵樹蔭覆蓋下,經常有幾個鐵匠爐。另方麵,生長樹木的土地麵積因人們到處熱衷於采伐而在縮小。食物的減少,需求的增加,麵對這些物價上漲的通常因素,林木從此變成為一種有價的商品,森林的主人對整理自己的喬木林或矮樹林比把森林改成田地的欲望變得更為關切,對此人們怎麼會不感到奇怪?說真的,還在初始時,大自然就不是墾荒者們與之搏鬥的唯一對象,村民們一嚮習慣於利用林地作牧場或從森林吸取天然生産的財富,他們為保護自己的權利——特彆是當某個領主來分享他們的利益或以任何一種名義擁有森林特權時——往往就要提起訴訟反對領主,或是要求對他們進行補償。檔案資料中充斥這些糾紛結案的材料。我們不要認為,這種鬥爭還隻限於通過法庭進行和平的論爭,而不是哄吵或暴力行動,同時也不要認為這種鬥爭隻圍繞耕作的利益進行。在近1200年時,某個名叫弗洛伊埃的人在塞納河右岸矮樹林中建立新城的事件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件,它受到那些利用森林的莫雷和濛特羅的人們的攻擊,隨後即為巴黎教務會議的敕令拆毀而從此再未恢復。差不多與此同時,在國傢的另一端,普羅旺斯濱海地區的锡富爾村的村民們在牧場設置木樁製止耕地的擴大。可是在開始時,未耕作的空地是那麼多,擴大耕植的好處是那麼大,以至於人們都動犁開墾,隨後,幾乎達到瞭平衡,曾形成改變法國農業麵貌的巨大的占領土地的努力終止瞭。
在漫長的幾個世紀中,人們努力維護已取得的成果。14世紀下半葉和整個15世紀——我們還將迴溯到這一時期——法國,如同幾乎整個歐洲一樣,但比其他地方更處於一個人口減少的時期,那時,百年戰爭結束瞭,大瘟疫消退瞭,對農民來說也同對領主來說一樣,他們這時的任務都不是建立新的村莊或擴大土地,而是重建原來的村莊和清理其已經荊棘叢生的耕田,這種工作費時很久,而且還常常不能完全達到目的。
……
前言/序言
《法國農村史》今天在西方史學界已被公認為一部古典名著。著者馬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年)是法國當代負有國際盛譽的曆史學傢,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學(1921-1936年)、巴黎大學(1937-1940年)、濛彼利埃大學(1941-1942年)等校教授,著有《法國農村史》、《封建社會史》(二捲,1939-1940年,英譯本,1961年)和《史學論文集》(二捲,1963年)③等書。他於1929年與同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法國曆史學傢盧契安·費夫爾(Lucien Febvre,1878-1956年)閤作,創辦並且主編《經濟與社會史年鑒》雜誌。這是法國第一份社會經濟史雜誌,也是馬剋·布洛赫和費夫爾傾注全部心血的事業。特彆是布洛赫。在《年鑒》的“每一期上,他的書評、劄記和論文都占據一大部分,並且往往是最引人人勝的部分”。到瞭30年代後期,《年鑒》成瞭全歐洲一份最生動、最富有啓發性和最有創見的史學雜誌,它不但反映和代錶瞭,而且還引導和領導瞭法國及其鄰國的曆史研究,造成一代新的學風。
馬剋·布洛赫不但是一個卓越的曆史學傢,而且還是一個值得後世永遠懷念的民主自由戰士,一個英勇的愛國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多次為法國榮立戰功;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納粹勢力侵入法國以後,他因為是猶太人,被迫辭去教職。這時他本來可去美國或阿爾及爾任教,卻寜願留在法國參加抵抗陣綫活動,最後於1944年被捕,在德軍集中營中遇害。這時他還不過58歲。
馬剋·布洛赫的過早去世,使得他能夠留給後世的著作不是太多。《法國農村史》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史學造詣的代錶作品。這書的特徵,或者也可以說是馬剋·布洛赫史學的特徵,我認為有這樣三方麵:
第一,古為今用。
馬剋·布洛赫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裏,在德軍集中營用小學生筆記簿寫瞭(沒有最後完成)一部小書《史學罪言或史傢行業》。在這本書裏,他開宗明義討論瞭“曆史有什麼用處”或“為什麼要研究曆史”的問題。他認為史學也能夠成為一門科學。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法國農村史的學術著作的詳細簡介,該著作隸屬於“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但該簡介內容將完全不涉及您的指定書目《法國農村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羅馬帝國的終結:古代晚期社會轉型研究》 導論:曆史的斷裂與連續的張力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公元三世紀至八世紀間,西歐世界所經曆的那場被傳統史學視為“衰落”與“崩潰”的深刻社會與政治轉型。我們拒絕將這一漫長曆史階段簡單地標記為“黑暗時代”的序麯,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復雜性、內部張力與創造性適應的“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 《羅馬帝國的終結》聚焦於權力結構的重塑、經濟基礎的變遷、社會階層的流動以及文化認同的重新定義。不同於以往側重於蠻族入侵的宏大敘事,本書采取自下而上、關注區域差異和精英階層內部演變的微觀曆史路徑,力求揭示羅馬文明在麵對內部結構性壓力與外部衝擊時,如何通過適應與轉化,最終孕育齣中世紀的形態。 第一部分:帝國的內部分裂與重構(公元300-450年) 第一章:多重危機與行政重組 本章詳細考察瞭三世紀危機後戴剋裏先和君士坦丁改革的深遠影響。我們分析瞭四帝共治製下,帝國行政體係的軍事化和官僚化對地方精英的擠壓。重點探討瞭“戴奧剋裏先式”的稅收體係——特彆是針對土地和人頭的徵稅——如何固化瞭農民的身份,並加劇瞭社會階層的僵化。我們引入瞭對“科洛納圖斯”(Colonatus,佃農製)的最新考古和文獻解讀,論證瞭它並非簡單的奴隸製退化,而是一種旨在保障國傢稅源和穩定農業生産的法律與經濟混閤體。 第二章:城市化的逆轉與防禦工事 羅馬的城市,曾是文明的燈塔,在本階段開始經曆顯著的收縮。本章對比分析瞭西歐(如高盧和西班牙)與東方(如拜占庭)城市化進程的差異。通過分析現存的防禦工事(如阿勒泰德城牆)的建造模式,我們發現地方權力的轉移正在發生:原有的市政議會(Curiales)權力衰退,軍事領袖和地方主教開始占據城市治理的核心。城市的萎縮並非意味著社會的停滯,而是一種嚮更緊密、防禦性社區的重新聚集。 第三章:基督教的製度化與精英的收編 基督教從邊緣宗教轉變為帝國國教,這一過程深刻地改變瞭權力景觀。本章關注的焦點是教會如何係統性地“收編”瞭古典時代的精英階層。那些原本熱衷於公共服務的貴族,發現主教職位成為保留其社會地位和財富的最佳途徑。通過分析阿奎丹和北意大利地區的主教區檔案,我們揭示瞭宗教慈善活動如何取代瞭傳統的公共工程,成為維係社會凝聚力的主要手段。 第二部分:蠻族世界的“羅馬化”與權力滲透(公元400-550年) 第四章:聯盟條約與“非羅馬化”的錶象 傳統史學將法蘭剋人、西哥特人等視為外來的徵服者。本書挑戰瞭這一觀點,轉而探討“聯盟”(Foederati)製度的復雜性。我們分析瞭帝國政府如何將軍事壓力轉化為政治工具,通過授予土地和政治特權,將被視為“蠻族”的軍事集團納入羅馬的軍事和行政框架內。重點分析瞭洛瓦河與萊茵河沿岸的軍事據點,如何成為新舊權力交匯的熔爐。 第五章:法律的融閤與身份的模糊 蠻族王國的建立,並未帶來法律的徹底顛覆。本章比較研究瞭《薩利剋法典》與《狄奧多西法典》在西哥特王國和勃艮第王國的適用情況。我們論證瞭在日常司法實踐中,羅馬法和日耳曼習慣法之間存在著大量的協商與混閤。對於“身份”的界定,變得日益基於居住地和財産所有權,而非單純的血統。許多羅馬貴族發現,通過效忠新王並保留其土地,他們可以更有效地維持其既有的生活方式。 第六章:農業經濟的重塑與莊園的興起 隨著長途貿易網絡的收縮,地方性的自給自足經濟增強。本章結閤考古發現,分析瞭在高盧南部和西班牙中部,大型莊園(Villae)嚮早期中世紀“莊園”(Manor)的演變過程。這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大,更是勞役關係和生産組織的深刻變化。土地所有者(無論是羅馬貴族還是蠻族首領)開始更加直接地控製勞動力,以確保糧食供應的穩定,為後來的封建關係埋下瞭伏筆。 第三部分:文化遺産的繼承與創新(公元550-750年) 第七章:古典知識的隱蔽與重塑 “失落的知識”是一個神話。本章聚焦於修道院和主教座堂的圖書館。通過對晚期教父著作和古典手稿的保存情況分析,我們看到,知識的傳播中心已從公共的學堂轉移到瞭封閉的宗教社群。修道院不僅是信仰的堡壘,更是古典修辭學、曆史學和科學的“避難所”,它們在抄寫過程中無意中塑造瞭新的知識形態。 第八章:語言的變遷與俗語的誕生 拉丁語的死亡是漸進的。本章研究瞭從古典拉丁語到早期羅曼語和日耳曼語族語言的過渡。我們分析瞭官方文件、法律文書和私人信件中的語言現象。在軍事和地方行政場閤,口頭交流的需要導緻瞭大量日耳曼詞匯的融入,而書寫傳統則竭力保持其規範性。這種二元性最終導緻瞭文化精英與普通民眾在理解力上的鴻溝。 第九章:政治思想的遺産與卡洛林時代的序麯 古代晚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普世帝國”的概念——並未消亡,而是被重新詮釋。本章探討瞭查理·馬特和丕平傢族如何利用對羅馬正統性的象徵性繼承(如教皇的加冕)來鞏固其新生的墨洛溫後王朝權力。古代晚期奠定的教會與世俗權力閤作的基礎,為加洛林帝國的復興提供瞭必要的意識形態和行政框架。 結論:從“終結”到“起源” 《羅馬帝國的終結》最終論證:公元五世紀的“崩潰”並非終點,而是一場漫長而痛苦的“孵化”。羅馬的骨架被保留瞭下來,但其血肉和精神被新的社會需求、宗教信仰和軍事現實所重新填充。理解這一轉型,是理解整個中世紀歐洲起源的關鍵。本書力求提供一個細緻入微、充滿辯證法的視角,將這一曆史時期從傳統的“衰落敘事”中解放齣來,置於連續演變的宏大曆史進程中加以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