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時間上聚焦於1937年至1945年間,恰好是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族麵臨內憂外患之時。通過7個經典案例,精彩呈現瞭中國進入全麵抗戰時期之後的戰鬥故事。本書行文直白流暢,內容生動有趣,分析精準到位,兼具故事性與理論性,因此讀者對象比較廣泛,對抗日戰爭期間解放軍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傢學者皆可從本書中獲益。
《抗擊1937—1945》是一部詳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抗日戰爭期間所參與的經典戰役的實戰案例集,為勝利叢書之一種。其中精挑細選7個或具有代錶性、或富有特點的案例,比較全麵地展現瞭中國軍隊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英勇抗敵並最終取得勝利的光輝徵程。
石傢莊陸軍指揮學院軍事曆史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大校軍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戰史、戰後局部戰爭;完成齣版教材專著10餘部,主編《如何運用軍事智謀》等代錶性著作3部,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多次參加軍地機關、院校援課和學術交流。
序
前言
一、齣師首戰振軍威,雄關巍峨浩氣存——平型關大捷.
二、769團英雄多,揚名韆鞦趙崇德——夜襲陽明堡機場
三、平坦地形巧設伏,擊斃日軍一韆五——神頭嶺“伏擊戰”
四、慈河兩岸隱弓弦,敵寇命喪魯柏山——陳莊殲滅戰
五、奇謀巧施黃土嶺,“名將之花”凋太行——黃土嶺戰鬥
六、百團上陣破襲戰,打破囚籠格子網——百團大戰
七、“掏心打援”巧設計,拔點殲援雙勝利——車橋戰鬥
百年前的中國大地上,人心思變。此起彼伏的革命鬥爭,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瞭沉睡韆年的中華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靜而又不同尋常。一批叱吒風雲、屢建奇功的共産黨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氣概,帶領起義部隊打響瞭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為中國革命留下瞭至關重要的一批火種,並從此拉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的曆史帷幕,為中國共産黨的革命鬥爭史增添瞭濃重的一筆。
中國曆史的波瀾從此變得更加洶湧澎湃,中國共産黨人帶領著這支革命隊伍發動起義,如星火燎原般在中華大地上點燃革命的火種;以大無畏的氣概打退瞭敵人對革命根據地的多次圍剿,憑著“萬水韆山隻等閑”的革命精神走過兩萬五韆裏長徵,憑藉“戰則必勝”的英雄氣概打贏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贏得瞭解放戰爭的勝利。在無數場決定中華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戰鬥中,革命者將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爭取世界和平,作齣瞭彪炳史冊、無可比擬的貢獻。
忘記曆史就意味著背叛。走進曆史纔能看清曆史。
真實的曆史往往是殘酷的。從來就沒有無所不能的救世主,從來也沒有無往不勝的戰鬥隊。光輝奪目的八一南昌起義,遠沒有完成起義的最初設想,沒有浪漫的起義宣言,更多的是睏境中的追求與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徵,不僅是群情激昂的火熱場麵,更多的是苦難中的磨煉與考驗。
曆史是民族的精神圖譜。2000年,美國《時代》周刊邀請瞭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學傢,評選齣影響瞭人類韆年文明進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國占三件,即火藥武器的發明、成吉思汗帝國和長徵。紅軍長徵是中國軍事史上曠古未有的一次戰略大轉移,它挽救瞭紅軍、挽救瞭革命、挽救瞭黨、挽救瞭中華民族,它彰顯瞭人類麵對巨大睏難時執著前進、不畏險阻的非凡勇氣,在曆時兩年、輾轉數萬裏的浴血徵戰中,紅軍打破瞭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踏平瞭自然界的艱難險阻,創造瞭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迴顧曆史,既要在輝煌的曆史中迴顧昔日榮光,更要在曆史的荊棘中尋找前行的動力。民族強盛,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光榮夢想。翻開綿亙久遠的曆史就會發現,曾經強盛的中華民族曾兩次與持續發展和再次崛起時機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強盛統一的明朝對世界變化置若罔聞,錯過瞭與世界交流、擴大中華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時機;曆經抗康乾盛世後仍然持續繁榮的雍正時期,一紙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斷瞭海上貿易的通路,中國正式開始走上閉關鎖國的道路,最終難擋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國傢濛受深重災難。
南昌城頭的槍聲,點燃瞭積聚在民眾心中的屈辱之火;毛澤東在天安門城頭震天動地的呐喊,讓全世界都看到瞭孕育在中華民族之中的偉大力量;解放軍將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從北打到南、從江邊打迴三八綫,讓世人真正見識瞭積聚在中國軍人身上的無限能量。
英雄是圖譜中的精神坐標,崇尚英雄方可砒礪前行。
在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懷著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不屈的靈魂,不為錢、不為官,不怕苦、不怕死,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朝著共産主義這個偉大理想執著前行。幾經挫摺而不斷奮起,曆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勢,無論是戰鬥還是工作,遠大的革命理想和執著的革命信念,始終在共産黨人的身上如影隨形,閃耀著火熱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問前程。對真理捨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軍人最寶貴、最根本的傳統。在曆盡艱險、一往無前的曆史徵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計其數。為瞭革命的勝利,很多人卻沒有活到勝利那天。能讓人迴憶起的,是一個個身著檻褸軍裝、滿身戰火硝煙的身影。它們義無反顧地衝進瞭曆史的舞颱,帶著無盡的豪情湮沒在曆史之中。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軍隊和民族真正的脊梁。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重溫戰爭,就是要讓讀者、作者一起在重溫英雄的人民走過的曆程,重溫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無論何時都需要的英雄主義氣概。我們對革命曆史給予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的知曉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瞭我們未來能走多遠。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誌冷靜告誡:奪取全國勝利,這隻是萬裏長徵走完瞭第一步。67年後的六盤山上,習近平同誌鄭重強調:我們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徵路。今天的中國,不再隻是“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更與世界前途息息相關。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製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著中國道路實現民族復興,奪取新長徵的勝利。
人民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人民群眾中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纔能凝聚起眾誌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鬥爭史,就是一部軍民魚水情深的曆史長捲。長徵中,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藉宿徐解秀老人傢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瞭。老人說,什麼是共産黨?共産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與人民風雨同行,纔能到達理念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隻有倚天靠地,纔能讓事業之城永固。與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人民軍隊贏得最終勝利、戰勝艱難風險的根本保證。中華兒女萬眾一心、團結奮鬥,是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偉力。
文以載道。隻有浴血奮鬥的紅色記憶代代相傳,繼往開來偉大的事業纔能生生不息。有人說:年代越久遠,曆史越模糊。其實曆史並沒有模糊,它一旦發生,就永遠定格在那一瞬間,真正模糊瞭的,是後人應該擦亮的雙眼。如果鮮活的片斷、多彩的人物僅僅成為停留在教科書上,成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號和文字,那就遠遠失去瞭它本應有的含義,更不可能讓後來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之際,上海人民齣版社推齣這套《勝利》叢書,力求用鮮活的文字語言、權威的數據資料、珍貴的曆史照片,全景展現人民解放軍曆史上的經典戰事,盡最大可能還原瞭曆史真實瞬間、講述軍史傳奇故事,是愛好軍史、崇尚正義的人們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糧。願藉此與讀者共同走近曆史、走進曆史。
是為序。
拿到這本書,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簡潔有力、直擊主題的書名:“抗擊 1937—1945”。這八個字,瞬間將我拉迴到那個充滿戰火與硝煙的年代。我至今仍清晰記得,在曆史課上,老師為我們講述的那些關於抗日戰爭的片段,那些發生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的悲壯故事,總能讓我熱血沸騰,又心痛不已。1937年,一個多麼沉重的年份,它標誌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意味著無數生靈塗炭,傢園破碎。而1945年,勝利的曙光終於降臨,那是多少人期盼已久,又付齣瞭多少鮮血和生命纔換來的。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強有力的號角,預示著它將帶領我們重溫那段充滿血淚與榮光的歲月。我很好奇,它會如何呈現“抗擊”的過程?是側重於戰略戰術的分析,還是會深入到個體生命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塵封的曆史細節重新激活,讓我們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親身感受那份不屈的鬥誌和犧牲精神。我想,閱讀這本書,不僅僅是為瞭瞭解曆史,更是為瞭銘記,為瞭不忘初心,為瞭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
評分“抗擊 1937—1945”。這個書名,在我眼中,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題,它更像是一麵曆史的鏡子,摺射齣那個年代的崢嶸歲月,也映照齣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1937年,曆史的齒輪開始碾過悲壯的序章,而1945年,則是浴火重生,迎來曙光。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它們總能觸動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讓我對那段曆史産生敬畏和感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去解讀“抗擊”的含義。它會不會從軍事戰略的高度,剖析那些經典的戰役?又或者,會聚焦於那些默默無聞的普通人,講述他們如何在戰爭的陰影下,努力生存,並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溫度,不僅僅是冰冷的史實,更是其中蘊含的傢國情懷、民族大義,以及那一代人麵對苦難時所展現齣的勇氣和智慧。它就像一封來自過去的信,我迫不及待想要拆開,去傾聽那個時代的故事。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抗擊 1937—1945”,以一種近乎宣言的姿態,直接點明瞭其核心內容。僅僅是這幾個字,就足以喚起我對那段曆史的強烈共鳴。我想象著,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無數中華兒女為瞭國傢的存亡,為瞭民族的尊嚴,奮起反抗,譜寫瞭一麯悲壯的英雄贊歌。1937年,日軍的鐵蹄踏破瞭平靜的傢園,留下瞭無數的傷痛與屈辱。而1945年的勝利,則是無數次浴血奮戰、無數次艱難跋涉纔最終抵達的彼岸。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其中可能蘊含的深刻內容充滿瞭期待。我猜測,它會不會深入探討抗戰期間的社會變遷,戰爭對人民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那些在曆史洪流中閃耀的民族英雄事跡?我希望它能用一種更加客觀、更加全麵的視角,來展現那段曆史的復雜性,既有戰爭的殘酷,也有人性的光輝,既有失敗的痛苦,也有勝利的喜悅。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段的記錄,更是對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挖掘和傳承。
評分這本書的名稱,如同一聲沉重的迴響,將我拉迴到那個充滿抗爭與犧牲的時代——1937年至1945年。這不僅僅是兩個年份的簡單組閤,更是八年烽火歲月,無數英勇兒女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壯麗史詩。“抗擊”二字,飽含著不屈的意誌、頑強的鬥誌,以及對侵略者毫不退讓的決心。我仿佛能看見,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無數中國人如何挺身而齣,在血與火的洗禮中,守護著自己的傢園和民族的尊嚴。1937年,盧溝橋的炮聲拉開瞭全麵抗戰的序幕,而1945年,中國人民終於迎來瞭勝利的曙光。這本書的書名,讓我對其中將要展現的內容充滿瞭無限遐想。它會細緻地描繪戰場的殘酷與英勇嗎?還是會深入挖掘那些在後方默默奉獻的普通人的故事?我期盼著,這本書能夠以一種深刻而又不失溫度的方式,帶領我走進那個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去感受那段歲月的艱辛,去理解那代人的付齣,去銘記那段無法磨滅的抗爭史。
評分一本關於1937-1945年那段令人心碎歲月的書,我還沒來得及翻開,但單看它的書名,就足以讓我的思緒飄迴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我曾無數次在紀錄片、曆史書籍中捕捉過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影像:硝煙彌漫的戰場,疲憊卻堅毅的麵孔,以及在艱難睏苦中依然閃耀的人性光輝。1937年,當盧溝橋的炮火撕裂瞭黎明,似乎也點燃瞭無數中華兒女心中不屈的火焰。我無法想象,在那漫長的八年抗戰中,究竟有多少人付齣瞭生命的代價,又有多少傢庭因此而支離破碎。書名中的“抗擊”二字,在我看來,不僅僅是武器的較量,更是意誌的較量,是民族精神的呐喊。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勾勒齣那段艱苦卓絕的鬥爭畫捲,它會聚焦於宏大的戰役,還是會深入到普通人的視角,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曆史的厚重,理解那一代人的犧牲,以及他們為我們今天和平生活所付齣的巨大努力。這本書,對我而言,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口,我期待著透過它,去觸碰那些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悲歡離閤,去感受那段屬於我們民族的,無法磨滅的記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