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自甫,杨俊蓉,万晓榆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保障
  • 应急预案
  • 有效性评估
  • 应急管理
  • 信息安全
  • 风险评估
  • 预案管理
  • 通信工程
  • 安全工程
  • 可靠性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9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71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公共突发事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方法及应用(12XGL01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应急通信预案体系有效性评估理论和方法(11YJA630016)”课题的研究成果,以管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适用于我国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模型与方法。《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应急通信管理现状,建立了基于流程、故障树、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对预案编制体系、内容结构和文本表述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建立应急通信预案响应分级、应急通信物资调度、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等模型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中的分类分级、资源调度、物资存储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

作者简介

  樊自甫,男,研究生,副教授。现任重庆市规划和测绘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司法鉴定人(通信类),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主任。主要从事通信运营管理、应急管理、下一代网络技术等领域研究。近五年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

目录

第1章 应急通信发展概况、问题及对策研究 1
1.1 应急通信概述 1
1.1.1 应急通信基本概念 1
1.1.2 应急通信主要特点 2
1.2 应急通信发展概况 2
1.2.1 国外应急通信发展概况 2
1.2.2 我国应急通信发展历程 7
1.2.3 我国应急通信技术概况 9
1.2.4 我国应急通信管理概况 12
1.3 现阶段我国应急通信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1.3.1 应急通信管理架构问题 21
1.3.2 应急通信政策法规问题 23
1.3.3 应急通信保障工作问题 24
1.4 我国应急通信发展的对策建议 26
1.4.1 优化应急通信管理架构 26
1.4.2 强化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28
1.4.3 完善应急通信政策法规 32
参考文献 34
第2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36
2.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36
2.1.1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国内外现状 36
2.1.2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37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8
2.2.1 评价指标体系 38
2.2.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41
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46
2.3.1 确定评语集 46
2.3.2 单因素模糊评价 46
2.3.3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7
2.3.4 二级模糊评价 47
2.4 案例分析 48
2.4.1 案例介绍 48
2.4.2 具体算例 48
2.5 结论及建议 50
2.5.1 结论 50
2.5.2 建议 51
参考文献 52
第3章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53
3.1 灰色系统理论 53
3.1.1 灰色系统含义 55
3.1.2 灰色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 56
3.1.3 白化权函数基本原理 56
3.2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指标 60
3.3 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62
3.3.1 评价等级的确定 62
3.3.2 基于AHP指标权重计算 62
3.3.3 评价样本矩阵确定 65
3.3.4 评价灰类确定 65
3.3.5 计算灰类评价系数及权矩阵 66
3.3.6 多层次综合评价 67
3.4 案例分析 67
3.4.1 案例介绍 67
3.4.2 具体算例 68
3.5 结论及建议 71
3.5.1 结论 71
3.5.2 建议 71
参考文献 72
第4章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73
4.1 应急流程概述 73
4.1.1 应急流程含义 73
4.1.2 应急流程识别 75
4.2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构建 78
4.2.1 应急通信的整体流程识别 78
4.2.2 基于流程的应急通信预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78
4.2.3 基于流程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分体系构建 87
4.3 案例分析 90
4.3.1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 91
4.3.2 《湖北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95
4.3.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安徽有限公司太湖县分公司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研究 100
4.4 结论及建议 105
4.4.1 结论 105
4.4.2 建议 106
参考文献 107
第5章 基于故障树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及应用 109
5.1 故障树分析法概述 109
5.1.1 故障树的定义 109
5.1.2 故障树分析法的起源和发展 109
5.1.3 故障树分析中的常用符号说明 110
5.1.4 故障树分析中的相关概念 111
5.2 基于故障树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 112
5.2.1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 112
5.2.2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标准故障树的建立 113
5.2.3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应用流程 116
5.3 案例分析 118
5.3.1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118
5.3.2 省部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119
5.3.3 地市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120
5.3.4 企业级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 121
5.4 结论及建议 122
5.4.1 结论 122
5.4.2 建议 123
参考文献 124
第6章 基于优势粗糙集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响应分级模型及应用 125
6.1 粗糙集理论 126
6.1.1 粗糙集 126
6.1.2 优势粗糙集 132
6.2 应急通信分类分级指标 134
6.2.1 应急通信分类标准界定 134
6.2.2 应急通信分级指标 135
6.3 基于优势粗糙集的应急通信分级模型 138
6.3.1 样本获取,建立初始应急通信分级决策表 138
6.3.2 数据预处理 139
6.3.3 属性约简 140
6.3.4 规则生成 140
6.3.5 检验级别确定精度 141
6.4 实证分析 141
6.4.1 指标预处理 142
6.4.2 建立初始应急通信分级决策表 142
6.4.3 数据预处理及近似质量 143
6.4.4 属性约简结果 143
6.4.5 识别规则库形成 144
6.4.6 模型精度检验 145
6.5 结论及建议 145
6.5.1 结论 145
6.5.2 建议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7章 基于**控制理论的通信保障应急资源调度模型及应用 151
7.1 **控制理论概述 151
7.1.1 **控制理论的起源 151
7.1.2 **控制理论的思想 152
7.1.3 **化技术及基本方法 152
7.2 基于**控制理论的应急通信资源有效调度模型 153
7.2.1 模型假设 153
7.2.2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模型的构建 153
7.2.3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模型的求解 160
7.3 案例分析 162
7.3.1 案例介绍 162
7.3.2 模型参数选取 163
7.3.3 案例求解结果 165
7.4 结论及建议 173
7.4.1 结论 173
7.4.2 建议 173
参考文献 174
第8章 基于多目标规划的通信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库选址模型及应用 176
8.1 多目标规划概述 176
8.1.1 多目标规划的思想 176
8.1.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177
8.2 中断风险下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决策分析 179
8.2.1 中断事件分类及其特征 179
8.2.2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的布局及调度特征 180
8.2.3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决策与评价 181
8.3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选址与规划系统分析 183
8.3.1 选址与规划的各项目标 183
8.3.2 选址与规划的输入 183
8.3.3 选址与规划的输出 185
8.4 中断风险下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可靠性选址模型设计 185
8.4.1 基本假设 185
8.4.2 应急通信物资储备库可靠性选址模型设计 185
8.4.3 基于NSGA-II的模型求解流程 187
8.5 算例分析 190
8.5.1 算例介绍 190
8.5.2 算例仿真结果与分析 190
8.5.3 帕累托可靠性选址方案分析 194
8.6 结论及建议 196
8.6.1 结论 196
8.6.2 建议 197
参考文献 198
附录A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199
附录B 《北京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204
附录C 《佛山市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213
附录D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故障分析表 217
附录E 原始分级决策信息表 221
附录F 完备分级决策信息表 223
附录G 全局**分配方案的Excel运算结果报告 225
附录H 应急通信资源调度分配的MATLAB程序代码 230
附录I 全局**分配方案的MATLAB计算过程及结果 236
附录J MATLAB仿真编码部分核心代码 245

精彩书摘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美国应急通信系统主要是从民用应急通信和专用军用应急通信网两个方面进行构建的。民用应急通信建设主要由国家安全应急准备计划(通信网)、组建政府专网、美国紧急报警系统、城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四个部分组成。专用军用应急通信网由国防卫星通信系统(DSCSIII)、最低限度应急通信网(MEECN)、国防通信系统等专用军用网组成。
  1)国家安全应急准备计划(通信网)
  美国将民用应急通信建设纳入了“国家安全应急准备计划(通信网)”(下称:“计划”)中,可见,相对于军事领域,民用应急通信的建设同样关系到国家安危,具有较高的战略地位;此外,该计划还涉及了商用网络抗毁性、商用卫星互联、政府应急电信服务、通信优先服务四个影响民用应急通信建设的关键要素。以上计划较为细致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民用应急通信建设的计划性更强,可行性更高。
  2)政府专网
  为了提升政府对于紧急突发事件的指挥调度能力,美国在三十年前便开始研究和着手建设应急通信网络,并在美国的政府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建设一个更为安全的应急通信系统,“9·11”事件后,美国投巨资建设了政府应急专网方便政府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专用网络与公众通信网络之间实行物理隔离,并为政府开辟了一个应急通信专用通道,以避免在通信出现故障或发生重大灾害时,通信设备损毁所造成的网络中断以及话务量骤增导致的网络拥塞等事故,同时,给政府等指挥调度部门工作带来了便捷,降低了影响故障修复和抢险救灾的时效性的程度。
  组建政府专网是美国民用应急通信建设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专网主要是建设与因特网相互隔离的专用lP网、在因特网上嵌入抗分布式拒绝服务DoS技术、推行“通信优先服务”。通信优先服务是一种对基本无线业务进行改进的无线优先服务,NS/EP(国家安全、应急准备)用户的无线呼叫被排列到优先服务队列,以便提供优先呼叫服务。基于公网的通信优先服务推广是为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相关政府指挥部门的通信畅通开辟一条“绿色通道”。
  3)美国紧急报警系统
  紧急报警系统、琥珀报警系统和全灾难报警系统共同组成了美国紧急报警系统。值得关注的是,紧急报警系统与数千个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卫星公司等相连。琥珀报警系统基于英特尔技术,使得报警信息在不同类型的电信网中传递。全灾难报警系统由美国国家海洋局、国家气象台等政府部门组成。这三大报警系统使美国紧急报警系统形成了一张无形的政企联动的报警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灾害预警、故障监测、重要信息传递等服务。在紧急情况下,为政企联动、信息的发布与传递以及指挥调度等提供了有利的信息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
  4)城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
  911中心、911法案、下一代E911、VoIP技术等构成了美国城市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应急通信的设备和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美国提出了下一代应急通信服务,将WiMAX、VoIP、WiFi、卫星通信技术、即时消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进行综合,提高应急通信服务水平。WiMAX技术具有组网简单,覆盖半径大等特点,可以连接灾区设立的临时性WiFi热点,在光缆、电缆等有线链路中断时利用无线连接进行信息传输。在救助中心、避难所等场所,无线VoIP是最实用的话音通信手段之一。由于不受地面灾害影响,卫星通信技术可以为大面积灾难的应急通信提供可靠保障。这样的高新通信技术应用到应急通信专网的建设中,可以全面提高应急通信专网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为提升美国政府职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美国相当重视在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中运用新技术、研发新设备,以全面提升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军事、民众提供高效的应急通信保障。
  ……

前言/序言

  在公共突发事件来临时,能否保证通信畅通、快速高效地恢复受损通信系统,是整个突发事件响应、指挥、调度、救援的关键。作为应急通信保障的行动指南,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是否合理、有效、可行,关系到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优劣,进而影响到整个应急救援行动。然而,目前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特别是政府预案,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预案的分类分级不够科学、具体,预案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评估。在此形势下,作者从2010年开始对我国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和应用,并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庆市战备应急通信办公室等相关课题。为了全面梳理前期项目研究成果,扩大研究成果共享度,完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编制水平,丰富我国预案评估理论与方法,作者组织撰写了本书。
  本书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在构建理论模型基础上,对国家、部分省市和通信运营企业的样本预案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针对性修订建议。本书注重点面结合,分层次研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问题,在面上,通过建立模型对预案编制体系、内容结构和文本表述问题进行了评估研究;在点上,重点研究了预案编制中的分类分级、资源调度和物资储备等问题,以提高预案响应分级、资源调度和物资储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全书共8章:第1章梳理了我国应急通信发展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应急通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2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对预案整体编制体系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第3章构建了基于灰色多层次评价法的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对预案编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纵向和横向评价;第4章构建了基于流程的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对预案内容结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第5章构建了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预案有效性评估模型,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文本表述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第6章构建了基于优势粗糙集的预案响应分级模型,建立了面向通信保障应急响应分级判别的决策规则库;第7、8章建立了应急通信物资调度、储备库选址模型,明确了应急通信物资调度与储备的相关原则。
  本书由主编樊自甫统筹、架构、设计并编写第2、3、4章,副主编杨俊蓉承担课题理论研究的应用并编写本书第1、5、6章,副主编万晓榆参与课题研究设计并编写本书第7、8章,重庆邮电大学研究生胡佳婷、林小雪、王丽花、王蕾、孙红、徐俊贤、陈煜舟作为课题研究成员参与了本书整体内容的撰写。
风起云涌,通信无界——《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深度解析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通信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生命线”,其稳定可靠至关重要。无论是城市运转、经济发展,抑或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离不开高效畅通的通信网络。然而,自然灾害、重大事故、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是难以预测、瞬息万变的,它们可能瞬间击溃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成为保障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关键环节。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一书,正是聚焦于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剖析了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理论基础、构建原则,以及一套严谨、实用的评估体系。本书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无数通信保障从业者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不仅为通信保障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实践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操作性的工具。 一、 理论基石:应急预案的本质与通信保障的特殊性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其核心在于“预防”与“响应”。预防,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通信系统造成的影响;响应,是为了在事发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恢复通信功能,将损失降至最低。然而,通信保障的特殊性在于其网络的复杂性、连接的广域性以及对时间的高度敏感性。 本书从根本上阐释了应急预案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规章制度,更是动态的、以应对不确定性为目的的系统性规划。预案的有效性,并非仅在于其内容的完整性,更在于其在实际危机中能否发挥作用,能否真正实现“未雨绸缪”、“化险为夷”的目标。 对于通信保障而言,这种特殊性体现在: 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更新: 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新的通信模式、新的设备层出不穷。预案必须紧跟技术发展的步伐,能够适应不同技术架构下的风险与挑战。 网络的分布与互联: 通信网络遍布城乡,其物理线路、基站、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分散各地,且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单一环节的故障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也可能需要多方协同才能解决。 信息的价值与敏感性: 通信承载着海量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涉及国家安全、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等,其泄露或中断将带来巨大的风险。 时间的严苛要求: 在突发事件中,每一秒的通信中断都可能意味着生命财产的损失。因此,应急预案必须具备极强的时效性,能够快速启动、高效执行。 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基础,为读者建立起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深刻认知,理解为何需要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 二、 方法论创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跨越 长期以来,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评估,往往停留在“有没有”的层面,即预案是否被制定,是否包含了一些基本的要素。然而,这种评估方式无法真正衡量预案的实战能力。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评估的重点从“有没有”提升到“好不好”,即预案的有效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以及应对真实危机的能力。 本书提出的方法论,涵盖了以下几个关键维度: 体系化设计: 应急预案的构建并非孤立的环节,而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本书强调了预案的体系化设计,包括风险评估、威胁识别、资源配置、行动方案、演练与更新等环节的协同性。 多维度评估指标: 为了科学地衡量预案的有效性,本书构建了一套多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不仅关注预案本身的完备性,更注重其在模拟演练和实际事件中的表现。例如,响应时间、恢复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信息通报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组织协调的顺畅度等,都将作为重要的评估依据。 量化与定性相结合: 评估并非完全依靠感性判断,而是力求做到科学量化。本书介绍了如何将定性的评估要素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同时也保留了定性评估在复杂情境下的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复盘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对预案的应对策略进行定性评价。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预案的有效性评估并非一次性的工作,而是需要持续进行的动态过程。本书强调了将评估融入预案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预案编制阶段的预评估、演练评估以及事后评估,确保预案能够不断地适应新的情况并得到持续优化。 三、 核心内容解析: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 本书的具体内容,围绕着“理论”与“方法”两条主线展开,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指南。 (一) 理论篇:夯实根基,深化认知 通信保障的风险与挑战: 详细分析了通信系统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技术故障(如设备老化、软件bug)、人为破坏(如网络攻击、恐怖袭击)、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影响下的通信需求激增)等。并深入剖析了这些风险对通信网络功能、性能、安全以及用户体验可能造成的具体影响。 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 详细阐述了构成一个有效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 目标与原则: 明确预案制定的目的,以及在危机响应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生命至上”、“快速响应”、“资源共享”等。 组织机构与职责: 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各部门、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协同工作的机制。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 系统地识别潜在的威胁,并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为预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预防与减缓措施: 提出在非危机状态下,为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轻潜在影响而应采取的措施,如设备冗余、网络备份、安全加固等。 应急响应程序: 详细规定了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下,应启动的响应流程、通信保障恢复的步骤、以及信息发布的机制。 资源保障: 明确了通信抢修、设备调配、人员调度、资金支持等各类资源的储备、管理和应急调动机制。 演练与培训: 强调了定期组织演练的重要性,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提升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预案的更新与维护: 规定了预案需要定期审查和更新的机制,以适应技术发展、环境变化以及经验教训。 预案有效性的评价维度: 详细阐述了衡量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是否有效的关键维度,例如: 完整性与逻辑性: 预案是否涵盖了所有关键要素,各个环节是否衔接顺畅,逻辑是否严谨。 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预案中的措施是否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实现,是否具备可执行性。 适应性与灵活性: 预案能否应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突发事件,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否进行灵活调整。 响应速度与恢复能力: 在危机发生时,预案能否促使通信系统迅速响应,并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功能。 资源保障的充分性: 预案能否确保在危机发生时,所需的各类资源能够及时有效地到位。 人员的熟练度与协同性: 参与应急响应的人员是否熟悉预案内容,是否能够高效协同工作。 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预案能否保障在危机期间,相关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递给内外部相关方。 (二) 方法篇:实战导向,落地生根 风险评估方法: 介绍了多种风险评估技术,如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脆弱性评估等,并结合通信网络的特点,指导读者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识别和量化通信风险。 情景构建与模拟: 详细讲解了如何基于风险评估结果,构建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突发事件情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推演。 评估指标的量化模型: 提供了具体的量化模型和计算方法,用于衡量预案在响应时间、恢复概率、资源利用率等方面的表现。例如,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演练数据,量化评估预案的响应效率。 评估方法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评估方法应用于预案的编制、演练和事后总结等各个阶段。 编制前的预评估: 在预案初稿形成后,通过模拟和专家评审,对其潜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预先评估。 演练过程中的评估: 在组织演练时,如何设置评估点,收集数据,并进行实时评估。 演练后的总结评估: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找出预案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事后事件的复盘评估: 在真实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对预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复盘,分析经验教训,为预案的更新提供依据。 评估工具与技术: 介绍了辅助评估的工具与技术,如仿真软件、数据分析平台、信息可视化技术等,帮助读者更高效、更科学地完成评估工作。 案例研究与实践指导: 本书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过程,并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等,给出具体的预案评估要点和方法。 四、 价值与意义:引领行业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一书的出版,其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提升通信保障能力: 通过科学、系统的评估,能够有效识别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薄弱环节,为持续改进预案提供依据,最终提升通信保障体系的整体能力。 降低突发事件损失: 更有效的应急预案意味着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恢复通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经济影响。 推动理论研究创新: 本书为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向更深入、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促进实践工作规范化: 本书提供的量化评估指标和操作方法,有助于规范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评估工作,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服务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 通信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可靠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本书的价值在于,为构建更加健壮、更具韧性的通信保障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结语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洪流中,通信的使命愈加重要,也愈加艰巨。 《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理论与方法》一书,正是肩负着这一使命,以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创新的方法论和丰富的实践指导,为通信保障从业者提供了一盏明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保障我们信息时代安全运行的基石,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利器。通过深入学习和应用本书的理论与方法,我们能够构建起更加坚固的通信保障防线,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通信的脉搏都能持续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时,并没有局限于单一的维度,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加宏观和全面的视角。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预案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需要从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来综合考量。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组织协同能力评估”的部分。很多时候,预案本身可能条理清晰,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导致整个应急响应效率大打折扣。作者通过引入“跨部门协同评估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量化和改进组织协同能力的思路。这个模型详细分析了信息共享机制、决策流程、人员培训等关键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评估指标和改进建议。这对于我所在的单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不同团队在紧急情况下拧成一股绳,共同应对挑战,而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无疑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它让我明白,评估一个预案的有效性,不仅仅是看预案本身,更要看它是否能带动起背后强大的执行力和协同力。

评分

通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理论构建的严谨和对实践应用的重视。书中在阐述通信保障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时,引用了大量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标准规范,构建了一个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理论体系。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在理论的支撑下,详细介绍了各种评估方法的应用场景和优劣势。例如,在探讨“风险评估”部分,书中不仅列举了常用的风险识别技术,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风险因素对预案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并给出了相应的量化模型。更让我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而是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来介绍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评估操作。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详实,涵盖了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通信保障事件,从灾害通信到重大活动通信保障,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地展示了评估方法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读者理解了在真实复杂环境下,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学习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为什么”和“怎么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实战能力”。我一直觉得,很多预案写得再好,最终还是需要经得起推敲和实践的检验。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通过一系列创新的评估理论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体检”预案的科学体系。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情景模拟与压力测试”方法,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不再是简单地阅读预案条文,而是通过构建逼真的模拟场景,让预案在“模拟战争”中接受检验。这种方法能够直接暴露预案在资源调度、信息协同、应急响应等关键环节的薄弱之处。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和执行这些模拟情景,包括如何设定关键评估指标,如何收集和分析模拟数据,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修订和完善预案。这使得评估工作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真正能够驱动预案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实践导向的指引,让通信保障应急预案不再是“摆设”,而是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利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有效性评估”这一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理论高度,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评估,往往停留在“是否完整”或者“是否符合规范”的层面,而这本书则进一步深入到“是否真正有效”的根本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基于能力的评估模型”,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仅仅是检查预案的文字内容,而是着眼于预案所支撑的实际通信保障能力。例如,它会评估预案是否能确保在极端条件下,关键通信链路的畅通;是否能支持高效的信息传递和指挥调度;是否能在有限资源下实现最优的配置等等。书中对这些能力的评估,采用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并且结合了案例分析,使得理论的阐述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能力衰减模型”的探讨,它揭示了在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下,预案支撑的通信保障能力可能出现的下降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使得我们能够更主动地去识别潜在的风险,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后才去被动处理。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具前瞻性和实效性的预案评估思路。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方法论上的创新,特别是针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有效性评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原则层面,而是深入到了评估的具体步骤和技术细节。我尤其对书中提出的“多维度评估框架”感到惊艳,它不仅仅关注了预案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还巧妙地将“响应时间”、“资源复用率”、“信息传递准确性”等一系列量化指标融入进来,使得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客观。举个例子,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仿真技术来模拟不同场景下的预案执行效果,并通过数据分析来识别预案中的瓶颈和不足。这种“以数据说话”的评估方式,比起传统的专家评审,更能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为改进预案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探讨了不同类型通信系统(如卫星通信、地面无线电通信)在应急场景下的特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差异化的评估侧重点,这对于实际工作的参考价值非常高。我一直觉得,应急预案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的优化和迭代,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的工具箱,让“纸上谈兵”的预案真正能经受住实战的考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