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世界各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定义和分类,监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政府行政手段、民间机构、技术手段和专项行动等方面出发进行编写,共分六章。第一章“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定义、分类及危害”,系统给出不良信息的定义和分类原则,后续章节针对不良信息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监管措施;第二章“世界各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法律”,围绕法律法规展开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世界各国约束互联网的行政行为”,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出发阐述行政手段在不良信息治理中的作用;第四章“各国参与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的民间机构”,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阐述民间自律在不良信息监管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各国网络治理技术及手段”,从监听、过滤、分析、对抗等角度出发介绍世界各国的技术系统;第六章“全球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专项行动”,系统阐述针对不良信息的清理和惩治行动。
序言
互联网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已成为驱动创新、促进发展、惠及全人类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国际社会正在形成相互依赖的命运共同体。自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互联网必将在中国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更加广泛的普及和更加巨大的影响。
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积极稳妥地应对这些挑战,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其中,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应对互联网各种不良信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困扰。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不断加强互联网依法治理力度,坚决打击网络暴力、恐怖、色情,遏制网络谣言,整治网络欺诈,着力涤清互联网上的“污泥浊水”,筑牢网络安全底线,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网络空间未知远大于已知,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网络空间日渐清朗的期盼,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还有许多规律需要探索和把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和民间组织在加强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有效办法和有益经验。认真研究与总结这些办法和经验,对于推进我国的互联网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委托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方滨兴院士,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对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的政策、制度、技术和手段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撰写了《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一书。本书对世界各国关于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定义和分类,政府和民间机构监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技术手段和专项行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强调世界各国虽然国情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互联网发展程度和治理模式不同,甚至存在一些分歧和争议,但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网络空间和平、安全、合作的愿望是一致的,有些方式方法也是普遍有效的。本书的出版,不仅对我们提高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增进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交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人类因互联网而更加紧密,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加精彩。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领导人总书记提出的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四项原则”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五点主张”,全面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深入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国际交流合作,坚决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深入开展网络生态综合治理,积极鼓励全民参与网络治理,传播正能量,消减负效应,共同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这个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中国人民,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副主任 庄荣文
前言
《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是在中国工程院重大战略课题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参与课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其他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的。
本书从世界各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定义和分类,监管所涉及的法律法规、政府行政手段、民间机构、技术手段和专项行动等方面出发进行编写,共分六章。第一章“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定义、分类及危害”,系统给出不良信息的定义和分类原则,后续章节针对不良信息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监管措施;第二章“世界各国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法律”,围绕法律法规展开详细的介绍;第三章“世界各国约束互联网的行政行为”,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出发阐述行政手段在不良信息治理中的作用;第四章“各国参与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的民间机构”,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阐述民间自律在不良信息监管中发挥的作用;第五章“各国网络治理技术及手段”,从监听、过滤、分析、对抗等角度出发介绍世界各国的技术系统;第六章“全球互联网不良信息治理专项行动”,系统阐述针对不良信息的清理和惩治行动。
本书由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编著,参与调研和编写的人员还有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的相关科研工作者:方滨兴院士负责本书的总体策划和布局,贾焰教授负责本书内容安排和组织,参与编写的还有(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海龙、王忠儒、田志宏、李欲晓、安伦、杜阿宁、杜春来、时金桥、杨晓波、江荣、张文涛、林彬、尚燕敏、姜伟、徐克付、崔聪聪、韩毅,在此表示感谢!
这本书《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的厚度,让我感觉里面内容一定很扎实。我是一名对网络信息传播和治理比较关注的读者,平时也会看一些相关的文章和报告。但是,国内在这方面的公开信息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很多时候我们只能看到结果,看不到过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给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让我能透过它去了解其他国家是如何在这个复杂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的。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一定是那些具体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比如,他们是如何定义“不良信息”的?这个界定标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是否存在一些可以自动化识别的通用规则?而在技术层面,书中会详细介绍哪些工具或平台?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识别和移除儿童色情内容、恐怖主义宣传信息等方面,有没有什么成熟的、可以借鉴的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信息,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的政策层面的讨论。同时,我也想了解,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其文化、法律体系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在信息监管方面会产生哪些显著的不同,这些不同又会带来哪些启示。
评分这本《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的封面设计颇具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字体,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之前对这个领域一直很好奇,总觉得网络世界无边无际,信息洪流裹挟着各种各样的内容,其中不乏一些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危害性的信息。那么,其他国家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呢?他们的监管机制又是什么样的?这本书似乎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契机。我尤其关注“方法和技术”这几个字,这暗示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探讨具体的操作和实现手段。比如,他们是如何界定“不良信息”的?是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识别,还是依靠人工审核,亦或是两者的结合?在技术层面,又会涉及到哪些前沿的科技,例如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在信息溯源中的应用,或者是更高效的审查系统?这些都是我非常期待在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内容治理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也可能会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思考我们自身在信息监管方面可以借鉴或改进的地方。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到这本《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监管”这个词总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而且“国外”的视角也可能与我们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然而,在翻开几页后,我却被书中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所吸引。作者并非只是简单罗列各种法规条文,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在面对互联网不良信息时所采取的策略和遇到的困境。我特别留意到书中对于“言论自由”与“信息安全”之间平衡的探讨,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哲学和实践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对此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处理方式。书中对这些差异的呈现,让我意识到,信息监管并非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需要根据社会现实和价值取向进行动态调整的。此外,书中对技术手段的介绍也相当具体,比如如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识别仇恨言论,或者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追踪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技术在信息治理中的强大力量,同时也引发了我对隐私保护和数据滥用的担忧。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对这个复杂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这本书,从封面到书名,都透露着一种“硬核”的科技感和政策深度。我一直觉得,互联网发展太快了,信息量爆炸,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网络谣言、诈骗信息、甚至是更恶劣的传播内容,这些都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那么,在遥远的国外,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呢?是靠高压政策,还是有什么更巧妙的“技术流”?这本书似乎就是为我解答这个疑惑而来的。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具体会介绍哪些“方法和技术”。是像我们常听说的“防火墙”那样的大规模封锁,还是更精细化的内容过滤和预警系统?书中会不会提到一些先进的算法,比如如何通过机器学习来识别新型的不良信息?或者在技术层面,有没有什么新发明,能够让不良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困难?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哇塞”的感觉,让我看到科技在信息监管领域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希望它能引发我对“度”的思考,如何在保障网络安全的同时,又不扼杀正常的交流和创新。
评分这本书《国外互联网不良信息监管:方法和技术》的入手,纯属偶然。我平时对科技新闻和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看到这个书名,觉得可能会讲到一些我不知道的新鲜玩意儿。拿到手后,粗略翻了翻,发现里面确实有不少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比如,书中提到了很多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运用各种技术来“抓”那些不该出现的信息,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实用。它不像有些理论书籍,只讲大道理,而是告诉你具体怎么做。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关于“内容审查”的技术部分,书里会不会讲到一些人工智能如何识别虚假信息、色情内容,或者如何监测网络欺凌?这些在日常上网时经常能遇到,了解背后的技术原理,能让我对网络世界的运行有更深的认识。而且,这本书还提到了不同国家在这方面的不同做法,我很好奇,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管得这么严,而另一些国家似乎就比较宽松?这些差异背后一定有复杂的文化、法律和社会因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这些深层的原因,让我不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而是能够“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