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振声 著,徐彗子,李周 整理
图书标签:
  • 王振声
  • 日记
  • 近代史
  • 史料
  • 民国
  • 历史
  • 珍本
  • 手稿
  • 地方史
  • 档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259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3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0
字数: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王振声(1842-1922),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徽州知府等。所著《心清室日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记载了其间的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的种种情形。

目录

前言
癸卯春闱日记
光绪二十九年
光绪三十年
乙巳出守日记(附丙午正二月)
光绪三十一年
光绪三十二年
光绪三十三年
光绪三十四年
宣统元年
宣统二年
宣统三年
民国元年
民国二年
民国三年
民国四年
民国五年
民国六年
民国七年
民国八年
民国九年
民国十年
民国十一年

精彩书摘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
  备收荐卷簿正大光明四本,十八房簿十八本,供事记房本,汉监试记堂本,满监试监视用荐戳,写荐条。
  十四日(4月29日)是日微雨。带匠刻题纸与头二场同,总裁处门封即上堂监视分卷、收荐卷。戌刻发题纸,总裁公服送出,与头场同。微雨终日未止,北风甚凉。晚榜吏送来三场题纸。
  共进五千四百十一名,某省若干本,令礼部供事列表登记。
  十五日(4月30日)是日半阴半晴。辰刻上文明堂监视分卷,至酉刻头场卷分完,共荐卷二百本,每堂五十本,每房荐卷装匣上锁,令榜吏送来,即须对钥匙,开卷匣,写收条,注某房某日第几次荐卷几本,交榜吏连匣带回。旋即查堂表,粘堂签,用荐戳,供事登十八房分簿,监试官登四总裁总簿,而总簿之中又按房分十八页登记。凡日期、次数、房分、省分、字号、数目处处对读、处处防错。官吏终日皆五官并用,心力俱疲,退食后犹有荐卷送监试处者,则收下付回条归,明日呈荐。
  换凉帽,上堂收掌官委员皆道喜,外官礼也。
  是日检出一卷,头一篇题目上边灯火烧一残边,二层幸不伤字,旋开门问外监试,知此例由考生,因其求收卷官免贴,故送进内帘与收掌商酌,权且分房,与房官商办。
  十六日(5月1日)是日晴。辰刻开门,进二场卷三千九百九十余卷,归文明堂,内收掌用戳,齐后再分卷,故今日未上堂,即在监试处收荐卷。前总裁奏折批回,由外监试交内监试传进,令委员呈交总裁。刻字匠一名病重,开门扶出。
  是日荐卷二百二十八本,每堂五十七本。
  十七日(5月2日)是日晴。辰起开门进二场卷齐,仍归文明堂,内收掌用戳。二场卷照头场红号分房,无庸内监试掣签,仍回,便衣在监试处收荐卷。总裁处原派有写字书吏每堂一名,因不敷用,再传藩属书吏四名。是日收荐卷二百三十二本,每堂分五十八本。二场卷分各房,外场知贡举发折奏明进场人数,请旨定额。
  十八日(5月3日)是日淡阴。辰刻开门进覆试印题纸二千张,进三场卷三千余本,收掌仍在文明堂。知二场卷三场卷用戳,监试收荐卷所在监试处。午后陆凤翁来字,因抄写卷书手不得力,再传好书手入闱。裕中堂亦来信,每堂好书手须二名,即传点开门,达知外帘。外帘回报无好书手可以派拨,即往见裕、陆两总裁商酌。据云壬寅乡试(裕、陆是科主考)借闱时,因书手不好,系传藩属书手入内帘,可援照办理,即出传知外帘监试从速赶办,务令次日早人闱。家人查出刻字刷印匠聚赌,即令听差役传来头目二名,供出系伙夫倡赌,即传来,重责五十板。又供出刷印匠一名同赌,又传来,责五十板,匠头记责。是日收荐卷二百零八本,每堂荐五十二本。
  十九日(5月4日)是日晴,大风扬沙。辰刻开门,进三场卷齐。昨日倡赌之伙夫送出,交外监试(内监试移文交外监试)。藩署书手八名点入内帘,由监试处看写字样,分送总裁处。每堂二名,随到总裁处领覆试题目。申刻停住荐卷,传刻字刷印匠,知会内收掌封监试处门刻题纸。原出题系《礼记》经义一,史论一,礼部供事忽持则例来云,终增则例举人覆试系四书义,上科即出四书题,现题目系经义,恐与例不符,即持则例,开门往见总裁裕、陆改出四书题,回监试处,赶即写好发刻。酉刻刻成,印刷印齐,十二钟印,共一千七百张。
  是日收荐卷一百二十本,每堂荐三十本,因刻题纸申刻停住荐卷。
  二十日(5月5日)是日晴。辰刻令榜吏将刻成题纸分送总裁,每堂一张。外帘传鼓开门,监试、收掌送出题纸,总裁不送,即封门。又发出禁赌示谕六张,贴内帘各处,仍回监试处收荐卷。是日收荐卷二百二十四本,每堂五十六本。
  覆试举人一千五百十名。
  ……

前言/序言

  本书原名《心清室日记》,是清人王振声的日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记其前后20年间之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
  王振声(1842-1922),字劭农,一作少农,自号黄山遁叟,北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徽州知府等。后乞归,一意作画。尝手绘意拓园图,以寓退隐之意。善书、画,承家学,花鸟得华岩逸韵。宣统三年作《梅花读书图》。除其日记外,现存尚有《梦余集》、《京曹集》、《小桃园集》、《澹静草庐集》等诗文,以及函稿、禀稿若干篇。日记被影印出版,其他则均未刊行。
  从王振声的简历中可以看出,他的一生中较有实质内容的生活当是其担任科举考官和徽州知府两事。《心清室日记》中记载内容较为详细具体的,就是这两段经历。
  王振声于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和五月,先后出任该科会试同考官和殿试监试官。
  光绪二十九年,清廷决定补行辛丑、壬寅恩正两科合并的会试。本科正考官孙家鼐,副考官徐会澧、荣庆、张英麟,同考官除王振声外,还有恽毓鼎、夏孙桐等十七人。因为贡院设在河南开封,须离京前往。考官们要从户部领取路费,从兵部领取勘合,自己则要同时预备马鞍、脚蹬、官衔纱灯、雨衣、雨帽等出行所需之物。王振声是一个画家,想必有同僚和地方官要索字求画,因此他还另外准备了笔墨、纸砚和折扇等。赴贡院途中,皆食宿于当地公馆,并有所经之地知府、知州、知县等迎送,可见规格不低。总裁写题、刻题、发题,举子分三场答卷,房官阅卷、荐卷,核查落卷,写批进呈,写榜,发榜,经过这若干环节之后,会试考试即告结束。王振声在该科担任同考官即阅卷官,具体负责完成所分派各份答卷的阅判、推荐及落卷的覆阅、推荐。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科举规则程序虽然非常严格,但也有随时调整的情形。如王振声所在的河南道该科,“接河南布政使咨文二件,知照嘉庆年上谕,试卷不准写卦画,即古篆字并用蓝笔蓝戳等语,印文系咨西经房,殊诧异”,看来是有点不太合适,于是经过磋商予以驳回(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七日)。另外,以往都是总裁请考官六人到聚奎堂写题并监刻题纸,但“此次总裁自写题,即在总裁处封门刻题纸,未请房官,惟内监试满一员在总裁门外坐,汉一员在门内监刻题纸”(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八日),可见总裁的权力很大,可以临时变动某些规则程序。
  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三日,王振声奉旨任殿试监试。监试顾名思义就是监督考试,从刻写题纸、分发题纸,到收卷、封卷,再到分卷、监督阅卷,最后是监试读卷大臣校封试卷并标明二甲三甲的名次,监试的差使即告完竣。虽然在殿试的每个环节都要到场,但仅仅是巡视监督,因此要轻松许多。
  光绪三十年二月初六日,王振声再次奉旨担任该年恩科会试之监试,考场仍是河南道贡院,赴行过程略如上年。由于王振声这次担当会试监试,尽管参与的环节比房考官要多出许多,但毕竟只负监督之责,不用做最基本的工作,亦不比在朝堂任殿试监试时那般慎兢,所以,我们看到他也有时间拜会同僚甚至与他们书画往来。不过,令我们感兴趣的仍是考场上一些随机性的变化。如:“申刻接布政使咨文三封五件,因系封口,不知何事,遂拆阅,不过照例知照之事,惟不由巡抚咨知贡举,竟由藩司直投内帘,不合体制。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 引言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个人日记往往如同点点星光,虽然个体微不足道,却能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我们理解历史的深邃视角。它们是历史洪流中个体生命痕迹的真实记录,是宏大叙事背后鲜活情感、细腻观察与真实体验的载体。那些尘封于时光深处的珍贵手稿,一旦得以整理、出版,便能为历史研究者提供宝贵的原始素材,也为普通读者打开一扇窥探往昔世界的窗户。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系列,便是致力于发掘、整理并公开这些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献,旨在填补史学研究的空白,丰富历史研究的视角,为学界和社会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认识。本辑《王振声日记》,作为该丛刊的第四辑,聚焦于一位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身份的人物——王振声先生的私人日记。这批日记的出版,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学术成果,它将以其独有的方式,为我们展现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独特侧影。 王振声其人与他所处的时代 理解《王振声日记》的价值,首先需要勾勒出王振声先生的人生轨迹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虽然日记本身将提供丰富的细节,但在此,我们暂且从宏观层面进行一个大致的设定,以便读者在阅读日记时,能有一个更清晰的定位。 假设王振声先生是一位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重要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或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他可能经历了辛亥革命的曙光,目睹了民国初年的动荡与建设,感受了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经历了国共内战的曲折,并最终走向新中国的成立。他的人生,不可避免地与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变革、思想的碰撞、政治的起伏、经济的转型以及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 他可能是一位学者,毕生致力于某个学科的研究,日记中或许记录了他学术思想的形成、研究过程中的困惑与突破、与同仁的学术交流、以及他对当时教育体制和学术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他可能是一位教育家,投身于民族教育事业,日记中或许闪烁着他对学生们的关爱,对教育理念的探索,对学校发展的规划,以及他对国家教育政策的看法。他可能是一位实业家,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怀揣报国热情投身于民族工业的建设,日记中或许洋溢着他对事业的激情,对市场运作的分析,对技术创新的追求,以及他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建议。他可能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改良、救亡图存等运动,日记中或许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他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与行动。 无论王振声先生的具体身份如何,他所处的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最为动荡、也最为变革的时期之一。从帝制的终结到共和的建立,从军阀割据到统一的尝试,从抵御外侮到民族解放,从旧中国的孕育到新中国的诞生,每一个历史节点都充满了戏剧性与深刻的意义。那个时代,既有觉醒的民族意识,也有复古的逆流;既有科学民主的呼唤,也有传统文化的反思;既有短暂的繁荣,也有深重的苦难。 《王振声日记》的史料价值 《王振声日记》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第一手史料的不可替代性。与官方档案、已出版的著作、回忆录等二次、三次史料不同,日记是作者在事件发生时或事后不久,以相对自由、不受约束的心态记录下来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它更接近事件的原貌,更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当时社会真实的氛围。 1. 填补宏大叙事中的微观视角: 历史研究往往倾向于宏大叙事,关注政治、经济、军事等重大事件。然而,这些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普通人,乃至具有一定社会地位但非核心决策者的个体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王振声日记》的出现,恰恰能够弥补这一不足。通过王振声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挣扎、适应与选择。他记录的日常生活点滴,如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喜怒哀乐,虽然看似琐碎,却能串联起整个社会的肌理,展现出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2. 展现特定群体的生活与思想: 日记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集中反映特定群体或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情感、困境与追求。如果王振声先生属于某一知识分子群体、某个行业从业者、或是某一地域的居民,那么他的日记将为我们深入了解该群体在那一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思想变化、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提供宝贵的材料。这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结构、职业群体的演变、以及区域历史的特殊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记录非官方的历史记忆: 官方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立场、宣传等因素的影响,而个人日记则更倾向于记录作者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包括一些可能不为官方所“认可”或“记录”的事件和观点。因此,《王振声日记》可能包含一些官方史料中难以寻觅的“隐性”历史信息,如民间的情绪、潜在的社会矛盾、以及某些事件的细节和背景,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辩证地理解历史。 4. 还原历史事件的细节与复杂性: 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日记可能提供当时参与者或旁观者的第一手观察和感受。王振声先生的日记,或许会记录他在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他与周围人的交流。这些细节,即使是官方记录中不曾提及的,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件的发生过程、人物的动机、以及事件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从而展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5. 探索个人思想的演变与心路历程: 日记是个人思想的“私人空间”,记录了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下的思考、反思和转变。通过阅读《王振声日记》,我们可以追踪他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他如何接受、质疑、内化、或反叛当时的主流思潮。这种对个人心路历程的揭示,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以及社会思潮的变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6. 了解口语化表达与时代语言特征: 日记的语言风格往往更接近口语,能够保留当时的语言习惯、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地方性或行业性的词汇。这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语言的发展、口语化表达的特点、以及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生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振声日记》的潜在研究价值 《王振声日记》的出版,无疑将为众多学术领域的研究者打开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空间。 政治史研究: 记录当时政治事件的细节,反映政治人物的言行,揭示政治决策背后的个人考量,以及普通民众对政治事件的反应。 经济史研究: 记录当时的经济状况、物价、就业、市场活动,以及个人对经济政策的看法和感受。 社会史研究: 描绘当时的社会结构、阶层关系、社会风俗、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问题的存在与演变。 思想史研究: 记录当时的思潮、学术观点、哲学思考、宗教信仰,以及个人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文化史研究: 记录当时的文化活动、艺术审美、文学阅读、报刊传播,以及文化变迁对个体的影响。 文学研究: 记录当时的文学作品、作家、创作动态,以及文学观念的演变。 妇女史研究(如果日记涉及): 展现女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社会地位、思想观念和参与度。 区域史研究: 如果王振声先生是某个特定地域的居民,其日记可以为该地域的近代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微观史料。 人物传记研究: 为撰写王振声先生本人的传记提供最直接、最翔实的素材,也可能为研究与他交往过的其他人物提供旁证。 结语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的问世,并非仅仅是一本旧稿的堆砌,而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是对学术研究的贡献,更是对后人的一份馈赠。它将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侧面;它又如同一条暗流,涌动着历史深处的真实情感与生活细节。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这批日记的深入解读与研究,历史的面貌将更加立体、更加生动,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将因此而获得更清晰的呈现,更深刻的理解。 这批日记的价值,有待史学研究者们进一步的发掘与阐释。它们将是探究历史真相、理解民族命运、以及反思当下与未来的重要基石。本丛刊的出版,正是希望能够汇聚更多的力量,共同挖掘与解读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让历史的经验与智慧,在新的时代,依然能够照亮前行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对历史产生更深层次理解的材料,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本书所记录的,并非是那些被浓墨重彩描绘的历史大事件,而是属于一个普通人,王振声先生,在他所处的时代留下的个人印记。这种“稀见”的性质,恰恰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我仿佛透过作者的眼睛,看到了一个更为真实、也更为立体的历史。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写,比如他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他对身边人的看法,甚至是一些日常的感悟,都让我觉得格外亲切,也极具启发性。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普通人的情感波动,他们的生活压力,以及他们在面对时代变迁时的无奈与适应。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它就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之中,而这些被忽略的、被遗忘的细节,恰恰是构成历史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走向和时代的影响。

评分

最近翻阅《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真实面貌,往往藏匿于微观之中。这本书并没有讲述什么轰动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记录什么叱咤风云的人物,它所呈现的,是属于一个名叫王振声的个体,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生活轨迹。然而,正是这种“日常”的记录,才显得格外珍贵。我仿佛通过这本日记,与作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笔下的点点滴滴,关于他的个人经历,他的思考,甚至是他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生活细节的关注,例如他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描述,对物价变动的记录,甚至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观察,这些看似零散的片段,汇聚在一起,却能勾勒出当时社会的真实图景。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这些微观的、个人的记录,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批珍贵的史料,其中《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更是让我爱不释手。尽管书中内容并非我所熟悉的主流历史叙事,但正是这种“稀见”的特质,使得它在我眼中更具价值。书中记录的日常琐事,那些鲜为人知的时代侧影,仿佛是将我拉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得以窥见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理想与失落。这与教科书上宏大的叙事不同,它更具人情味,也更能引发我的共鸣。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细致地捕捉和记录下那些转瞬即逝的生活片段,那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的微妙情感。每一页都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户,让我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的描述,它们生动形象,仿佛一幅幅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本书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关怀的展现。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历史,往往隐藏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里。而《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挖掘”的渴望。初读之下,我被书中朴实无华的文字所吸引,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没有波澜壮阔的描写,然而,正是这种平淡,才更显真实。我仿佛置身于王振声先生的生活之中,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体会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氛围。书中对一些寻常事物的细致描写,比如对衣食住行的点滴记录,对人情世故的观察,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对其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印象深刻,它们往往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比如某个小小的习俗,某个地方的物价,甚至是人们日常的交谈,都可能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由伟人书写,普通人的生活同样构成了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这些“稀见”的史料,往往能够填补我们认知的空白,让我们对历史有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第四辑:王振声日记》,我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稀见史料”听起来就有些晦涩难懂。但当我真正沉下心来翻阅时,却被其中别样的魅力所吸引。这本书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而这些画面,往往是我们从宏大历史叙事中难以窥见的。我被其中一些朴实无华的文字所打动,作者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记录下了他的日常生活,他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一些思考。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却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关系、人际交往的描写很感兴趣,它们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处世之道。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进行深入的交谈,我能从中汲取到很多关于那个时代的“鲜活”信息,这些信息,是任何一本理论著作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一个系列的 经典名作 写的非常好 物美价廉 推荐给大家

评分

王振声(1842-1922),同治十三年进士,曾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徽州知府等。所著《心清室日记》起于光绪二十九年正月,止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记载了其间的日常起居、宦场行踪及书画写作、人际交往的种种情形。此书很好,值得购买。

评分

印刷包装都还可以,送货及时,还是很不错滴滴滴滴

评分

满意度

评分

参考书多多益善,精读书损之又损

评分

参考书多多益善,精读书损之又损

评分

好书

评分

每次活动都买一大堆,真是受不了忽悠,书多了买书架,书架多了又买书,恶性循环,光买不看

评分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