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播音主持学术文丛 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有口语传播与文化、口语传播与网络、口语传播与表达三个主要议题,集中展现了我国口语传播研究的新成果。以大数据为基础对脸书、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口语传播进行实证研究,折射口语传播的文化内涵;对微时代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和语用功能的探究,揭示网络语言的发展规律;对媒介融合背景下个人媒体的公众表达和公共媒体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语言创新的思考,探寻口语传播的表达策略。
《播音主持学术文丛 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紧贴实际,视野广阔,对口语传播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意义。
作者简介
罗幸,广西艺水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担任编导、记者、播音员及主持人长达16年,个人及所主持的节目多次获得各种奖项。在多个学术组织担任重要职务。近年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自治区及校级科研教改项目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口语传播与文化
在建制化与数字化之间:“微”传播时代下人文主义的追寻
从“符号融合理论”看反核脸书中核电真实之共构:社群媒体大数据
探勘下的“覆诵”
“微”时代下青年亚文化自我表达的转向思考
——以开心麻花团队的“春晚”作品为研究对象
视觉传播与口语传播的共生
口语传播与网络
微时代自媒体传播对语言及信息文化安全的影响
“微”传播形式下的广告文案
“微时代”背景下90后大学生网络流行用语研究
网络流行语“××体”生成、传播机制探究
微信语音:传播特点与偏向
微传播环境下我国网络流行语探析
汉字的网络传播维度与交往功能
一——以“赞”为例说起
微媒体时代的个人与公众
流行通讯软件对口语传播的影响
——以微信为例
口语传播与表达
“微传播”时代个体媒介近用权对公共话语偏见的反抗
——基于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报道的批判话语研究
庄子对人类语言沟通困境的反思与超越
新媒体传播语境中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变革与创新
广播主持人胜任特征的模型构建
——以北京交通广播36位主持人为对象
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传播格局
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功能重设与话语重构
全媒体语境下加强主持人非言语传播研究的必要性
说服之生成
——微传播时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化之探讨
媒体融合环境下口语新闻传播系统创新及重构
媒介融合背景下主持人的角色重构与传播策略研究
电视公开课的口语传播创新实践
——以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为例
刍议“微”时代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创作地位与身份之变
新媒体冲击之下主持人的胜出之道
——以中央电视台《风云会》和腾讯体育《第一时间》分别对郎平的访谈为例
前言/序言
2015年12月12日,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台湾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隆重举行。本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世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安徽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30余所高校,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卫视等媒体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媒体从业代表共一百多人出席研讨会。参会的大部分论文都收录进了这本论文集。本人作为此次学术研讨会主办方的召集人和论文主编,尤其期盼能充分利用两岸传媒教育资源,探索合作共赢的语言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下,微观的媒介生态格局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宽带互联网、3G、4G网络迅速蔓延的形势下,智能手机、超级本、平板电脑、车载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媒体终端极为多样化,新媒体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功能应用层出不穷,虚拟社区、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网络游戏、网络动画、IPTV、RSS、APP等新媒体形态发展迅猛,媒介传播格局早已今非昔比,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流程,改变了受众对信息的接收习惯,甚至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力。本届研讨会上,重点关注各种流行的微媒介对语言的影响,探索新时代下口语传播研究的新突破点和口语传播实践的规律。
研讨会分主题论坛和分论坛,主题论坛嘉宾分别就“口语传播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微媒体时代的个人与公众”“真人秀之真:网上迷群和跨文化传播”“在建制化与数位化之间:‘微’传播时代下人文主义的追寻”“全媒体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人才培养实践”等议题展开研讨。
参加主题论坛发言的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王群教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蒋敏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张玮玉博士、台湾世新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学系主任夏春祥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主任高贵武博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展博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首席主持人牛力博士、上海东方卫视主持人于飞和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院长兼语言传播系主任罗幸教授。
王群教授的主题发言是《口语传播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他从口语传播能力评价体系意义、评价项目、评价方法三个方面着手,对全面、系统、立体认知口语传播能力分别作出阐述,总结评价项目的科学性,力求做到穷尽(不遗漏)、准确(不偏误)、辩证(不片面)、合理(不失重),最后对口语传播能力评价方法做了简要介绍。
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的精选论文,聚焦当下“微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的深刻变革与多元面向。在这个信息爆炸、传播碎片化、互动即时的时代,口语作为最直接、最鲜活的传播媒介,其形态、功能、价值和挑战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本书的出版,旨在深入探讨这些新变化,为学界、业界和社会提供一个理解和应对微时代口语传播新趋势的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第一部分:微时代口语传播的理论视域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微时代口语传播的理论基石。从宏观层面,探讨了“微时代”这一概念的界定及其对传播生态的颠覆性影响。文章分析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如何重塑信息传播的底层逻辑,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渗透到口语传播的各个环节。 微时代与传播范式的转移: 专家学者们从传播学经典理论出发,审视微时代如何挑战和重塑传统的传播模型。他们讨论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从大规模传播到精准传播的范式转移,以及口语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例如,一些文章深入分析了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分发和接收方式,使得个体能够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性进行即时、双向的口语交流。 技术赋能与口语的演变: 本部分也重点关注了新技术对口语形态和传播效率的影响。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即时翻译、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人机交互的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际间的口语交流。文章探讨了这些技术如何打破语言障碍,提高传播效率,同时也引发了对口语的规范性、创造性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思考。例如,智能语音助手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使得“说”成为获取信息、完成任务的重要途径,而这种“说”的模式也开始影响着我们日常的口语表达习惯。 媒介融合与口语的边界消融: 在微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界限日益模糊,口语传播也呈现出跨媒介、跨平台的特点。本书的文章探讨了短视频、直播、播客等新兴媒介如何成为口语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及这些媒介如何催生新的口语表达形式和传播策略。例如,短视频平台上的“斜杠青年”通过口语分享知识、经验和生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品牌和社群连接。 后真相时代与口语的挑战: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快速性、碎片化和去中心化,也为“后真相”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土壤。谣言、虚假信息、情绪化表达在口语传播中可能迅速蔓延。本部分的文章对这些挑战进行了深入反思,探讨了如何构建健康的口语传播生态,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辨别能力,以及如何发挥口语传播在澄清事实、凝聚共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部分:微时代口语传播的多元面向 本部分从不同角度深入考察了微时代口语传播的具体实践与应用。 媒介化口语的特征与策略: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口语传播越来越受到媒介的塑造。本书的文章分析了直播带货、短视频讲解、播客访谈等媒介化口语的独特性。这些口语形式往往需要更强的表现力、节奏感和互动性,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注意力、传递信息并促成转化。研究者们探讨了成功的媒介化口语主播如何运用语言技巧、情感投入和场景构建来增强传播效果,以及这些策略对传统口语表达带来的启示。 公共领域口语的重塑: 在微时代,公共领域的讨论空间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交媒体成为了重要的公共话语场,公民通过口语表达观点、参与讨论、形成舆论。本书的文章关注了网络公共讨论中的口语特征,例如情绪化表达、标签化论述、群体极化等现象,并探讨了如何促进理性的公共讨论,如何识别和抵制网络暴力,以及如何运用口语传播来凝聚社会共识。 教育领域口语的应用与创新: 在教育领域,微时代的技术革新也为口语教学和学习带来了新的机遇。在线课程、翻转课堂、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口语的实践和反馈提供了更多可能。本书探讨了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工具来辅助口语的训练和评价。例如,在线口语测评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发音、流利度和准确度反馈,帮助他们更有效地提升口语水平。 跨文化口语传播的挑战与机遇: 微时代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便捷。然而,语言、文化差异仍然是跨文化口语传播中的重要挑战。本书的文章探讨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进行跨文化口语沟通,如何克服文化隔阂,如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研究者们分析了在跨文化语境下,语言的运用、非语言的沟通以及对文化背景的理解如何影响传播效果。 企业传播与品牌构建中的口语力量: 在商业领域,口语传播在品牌塑造、客户关系维护和市场营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书的文章分析了企业如何运用口语来传递品牌价值,如何通过公关活动和危机沟通来管理公众形象,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销售口语来驱动业绩增长。特别是,在社交媒体时代,企业需要更具亲和力、更具说服力的口语来与消费者建立连接。 第三部分:海峡两岸口语传播的交流与展望 本部分聚焦于海峡两岸在口语传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两岸口语传播的比较研究: 专家学者们从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对海峡两岸的口语传播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分析了两岸在语言使用习惯、传播媒介偏好、话语建构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并探讨了这些差异对两岸民众认知和情感的影响。 促进两岸口语传播交流的路径: 本部分的文章提出了多种促进两岸口语传播交流的建议,包括加强学术研讨、推动文化互访、鼓励媒体合作等。通过这些交流,旨在增进相互理解,化解误解,从而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面向未来的口语传播研究: 面对不断变化的微时代,本书的研究者们对未来的口语传播研究提出了展望。他们强调了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重要性,呼吁关注新兴技术对口语传播的潜在影响,并期待在口语传播的理论创新、技术应用和社会实践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总结: 《微时代的口语传播:第二届海峡两岸口语传播学术研讨会文集》不仅是对当下口语传播现象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研究。本书为理解微时代背景下口语传播的复杂性、多元性和重要性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洞见,对于促进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深化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以及应对信息时代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内容丰富,视角多元,语言严谨,充分展现了与会学者们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口语传播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参考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