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

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玉林 著,傅璇琮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汉字
  • 中国文化
  • 国粹
  • 艺术
  • 传统文化
  • 阅读
  • 汉字书法
  • 文化艺术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ISBN:9787551900935
版次:2
商品编码:121464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阅读中华国粹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字数:1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刨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刘玉林编著的《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就是其中一本,汉字书法是通过点线组合来体现美的造型艺术,浸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情感和品格情趣。

目录

第一章 从汉字说起
第一节 汉字起源的传说
一、结绳说
二、八卦说
三、河图洛书说
四、仓颉造字说
五、图画说
第二节 有趣的造字法
一、象形:画人画鸟画山岗
二、指事:刃点刀口,末划树梢
三、会意:月在日边明
四、形声:秀才识字认半边
五、转注:音义相近的家人
六、假借:临时救场传千古
第三节 最古老的汉字:甲骨文
一、汉字之祖
二、一片甲骨惊世界
三、品读甲骨一
第四节 多姿汉字,各领风骚
一、金文:豪门贵族
二、战国文字:争奇斗艳
三、小篆:伟大的一统
四、隶书:来自民间的转变
五、草书:天地任逍遥
六、楷书:修成正果

第二章 感受书法艺术之美
第一节 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
一、用笔
二、结体
三、章法
第二节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造型之美
二、抽象之美
三、抒情之美
第三节 书法欣赏的方法
一、统分有序
二、由静观动
三、感受意境
四、知人论世

第三章 纵览书法艺术历史长卷
第一节 先秦书法,奠定基础
一、最早的书法——甲骨文
二、金文的发展
第二节 秦代书法,开创先河
第三节 汉代书法,奠基书体
一、波磔之美
二、隶书大盛
三、书体纷呈
第四节 魏晋书法,书体演变
一、钟王代起,名家辈出
二、楷、行、草三体确定
第五节 南北朝书法,南帖北碑
一、南朝书法,延续传统
二、北朝书法,魏碑为盛
第六节 隋唐书法,博大精深
一、隋代书法
二、唐代书法
第七节 五代书法,存唐遗风
第八节 两宋书法,重振辉煌
一、帖学大盛,另辟蹊径
二、大家辈出,群星璀璨
三、书风尚意,锐意创新
第九节 辽金书法,别具一格
一、辽代书法
二、金代书法
第十节 元代书法,复古求新
一、书坛领袖赵孟頫
二、复古之风
三、少数民族书法家
四、元代后期的隐士书法
第十一节 明代书法,一波三折
一、明初书坛
二、吴门书派
三、董其昌与云间书派
四、异彩纷呈的晚明书坛
第十二节 清代书法,碑学兴盛
一、清代早期书法
二、清代中期书法
三、清代晚期书法

第四章 伟大的书法家
第一节 字圣李斯
一、小篆的问世
二、李斯的篆书艺术
三、刻石流芳
第二节 书圣王羲之
一、勤学苦练,终成大家
二、书法精湛,独创一家
三、《兰亭集序》,天下第一
四、书法世家,流芳百年
第三节 楷书四大家
一、欧阳询
二、颜真卿
三、柳公权
四、赵孟頫
第四节 宋四家
一、苏轼
二、黄庭坚
三、米芾
四、蔡襄

第五章 书法艺术与其他
第一节 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
一、笔
二、墨
三、纸
四、砚
第二节 书法艺术与酒文化
一、王羲之醉写《兰亭集序》
二、“颠张醉素”
第三节 书法艺术与绘画
一、书画同源
二、元人冠冕赵孟頫
三、书画大家郑板桥
第四节 书法艺术与古典园林
一、匾额
二、楹联
三、嵌壁刻帖与刻石
四、条幅、横批及扇面

附录:各类书法珍赏
参考文献
《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是一部旨在带领读者深入领略汉字之美与中华文化精髓的读物。本书跳脱了单纯的字帖或历史陈述,而是巧妙地将汉字的艺术形态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与体验方式。 一、 汉字的视觉生命力:从点画到意境 本书的首要重点,便是展现汉字作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视觉艺术。我们不满足于仅仅介绍楷、行、草、隶、篆等基本书体,而是深入解析它们各自的形成缘由、发展脉络以及在审美上的独特魅力。 点画的哲学: 每个汉字,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一”或“丨”,其点、横、竖、撇、捺、钩、折等基本笔画,都蕴含着力与美的微妙平衡。本书将剖析这些笔画的运笔技巧,如何通过力度、速度、角度的变化,赋予笔画以生命力,使其如龙飞凤舞,又或沉稳厚重。例如,撇画的收笔,可以是如剑锋般锐利,也可以是如柳叶般飘逸,其间的细微差异,正是书家情感与技艺的体现。 结构的秩序与自由: 汉字的基本结构,如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精妙的几何美学。本书将探讨这些结构如何在布局中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同时又如何在书写时允许书家进行富有创意的变形与调整。字形的高低、大小、疏密、聚散,都将成为构建画面感的重要元素。我们将通过经典碑帖的实例,展示大师们如何在严谨的结构中挥洒自如,如何在方寸之间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墨色的层次与韵味: 书法艺术不仅是线条的艺术,更是墨色的艺术。本书将深入探讨“浓、淡、干、湿”等不同的墨色运用,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物体的质感、空间的层次以及书写者的心绪。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其墨色应当富有变化,犹如山川的阴晴雨雪,生动而富有生命力。我们会解析不同用墨方式带来的视觉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枯湿来传达情感的起伏。 意境的营造: 最终,汉字书法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传达。本书将通过解读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阐释他们如何将自然景物、人生感悟、哲学思想融入笔端。字迹的疏朗可以让人感受到空灵与宁静,字迹的凝重则能传达出力量与坚毅。我们将引导读者去“听”墨迹之声,“看”笔锋之势,感受字里行间的“气韵生动”。 二、 汉字的文化基因:字里行间的国粹密码 汉字不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揭示汉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象形到抽象: 许多汉字,尤其是古老的象形字,本身就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它们记录了先民观察自然、理解世界的最初方式。本书将追溯部分基础汉字的演变过程,从其最原始的象形意味,到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展示汉字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提炼、抽象,最终形成今天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形态。例如,“山”字的演变,从三峰并立的山峦图,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笔画;“日”字从太阳的圆形,中间加上一点,最终简化。 承载的哲学与智慧: 许多汉字的结构与含义,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如“仁”、“义”、“礼”、“智”、“信”,分析其字形如何体现其含义,以及它们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还会探讨一些描绘自然现象的字,如“风”、“雨”、“雷”、“电”,它们不仅是简单的自然记录,也常常与古人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相关。 诗词歌赋的血脉相连: 汉字是诗歌、散文、对联等文学形式的载体。本书将通过精选的经典诗词名句,展示书法如何与文学完美结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读到一句意境深远的诗,再看到与之相得益彰的书法作品,会产生双重的美学享受。我们将分析一些名句的书写风格与内容意境的契合度,例如,描写壮丽山河的诗句,往往会选用雄浑的字体;描绘细腻情感的诗句,则可能采用婉约的笔法。 民俗与节庆的印记: 许多汉字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节庆活动息息相关。“福”、“禄”、“寿”、“喜”等字,在春节、婚嫁等场合被广泛使用,它们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书将探讨这些字的字形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的应用,揭示汉字如何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 三、 阅读与体验:从静心到感悟 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强调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引导读者在“读”字的过程中,实现“悟”道。 精选碑帖与名家解读: 本书将收录大量历代书法名家的经典作品,并配以翔实的解读。这些解读将不仅仅是技法上的分析,更会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背景、书写者的心路历程,以及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读者可以通过欣赏这些原作,感受不同时代、不同书家的风骨与情怀。 互动式学习单元: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字书法的精髓,书中会设置一些互动式的学习单元。例如,针对特定的笔画或结构,提供示范练习,引导读者尝试临摹;对一些经典的成语或诗句,会引导读者思考其在不同字体下的表现方式,激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 跨越时空的对话: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与古代的书法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深奥的书法理论,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是一扇通往汉字世界的大门,也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它邀请每一位读者,用眼睛去发现汉字的形,用心灵去体悟汉字的魂,在方寸的笔墨之间,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的价值远不止于学习书法技巧,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我一直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而汉字书法,更是将这种根基以最美的形式展现出来。书中对汉字起源的追溯,让我对“字”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符号,更是承载着历史、哲学和美学的结晶。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解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作者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赏析,生动地解释了如何从笔墨的浓淡干湿、线条的刚柔曲直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流动。书中还涉及了书法与诗词、绘画的结合,让我明白,好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的结果。它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作者情感、学养和人生境界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汉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也激发了我想要去亲身实践,去感受汉字之美的愿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是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美。烫金的“汉字书法”四个字,笔画遒劲有力,仿佛能听到毛笔在纸上沙沙的摩擦声,又像是古老的钟声在耳边回响。底下的“阅读中华国粹”几个字则更加内敛,如同水墨晕染开来,带着一种温润的雅致。我一直对书法有着朦胧的好感,觉得它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心境的流淌。每次看到那些行云流水、龙飞凤舞的字迹,总觉得能从中窥见作者当时的情感,或是激昂,或是沉思,或是洒脱。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有机会可以走近这扇门,去了解那些藏在笔画里的故事。我期待它能像一位耐心而又博学的老师,一步步地引导我,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开始,到不同书体的演变,再到历代大家的名作赏析。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一笔一画倾尽心血,为什么古人能从书法中体悟人生哲理。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我们民族精神的书。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让那些古老的文字,带着它们沉淀千年的智慧,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汉字本身就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艺术。我之前对书法的理解非常片面,总觉得那是少数专业人士的事情。但《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打开了我对书法世界的大门。它没有上来就讲很多枯燥的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笔画讲起,用生动的语言解释每一个笔画的写法和要领。然后,它又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不同书体的发展,比如隶书如何从篆书演变而来,楷书又是如何规范化,以及行书和草书的自由与洒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代书法大师作品的解读,不仅仅是展示字本身,更会深入分析他们的用笔特点、结构安排,以及这些作品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比如,当我看到书中对颜真卿楷书的分析,那种雄浑、端庄,仿佛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代忠臣的浩然正气。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笔每一划都不是随意写就的,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思想和情感。它让我重新审视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汉字,发现原来它们如此丰富、如此有力量,也如此充满着艺术的美感。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把我从一个对汉字一知半解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想要深入其中的探索者。我一直觉得,作为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字应该有更深的了解和热爱。以前,我只是觉得汉字很美,但美在哪里,我却说不清。这本《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地为我揭示了汉字的奥秘。它从汉字的起源讲起,解释了象形、指事、会意等造字法,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字看起来像一幅画,或者像一个故事。然后,它又很系统地介绍了各种书体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比如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欧颜柳赵”四大名家各自的风格差异,以及草书那种“连绵不绝”、“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狂放不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书体如何适应不同载体(比如竹简、纸张)的讨论,这让我看到了技术发展对艺术形式的影响。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是讲解知识,还会穿插一些书法家的轶事和他们的创作理念,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时代,与古人对话。

评分

读了这本《汉字书法/阅读中华国粹》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日常使用的汉字,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深厚的艺术和文化底蕴。我一直以为书法就是把字写得好看一点,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最根本的笔画讲起,比如“横”、“竖”、“撇”、“捺”,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独特的形态和力量感,而且不同的书写方式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书中对各种书体的演变也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从甲骨文、金文的古朴庄重,到篆书、隶书的规整秀丽,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的飘逸灵动,仿佛看到了汉字几千年来一次次“变形记”。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这是谁谁谁写的”,而是会分析他们的用笔特点、结构章法,甚至他们的创作心境。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赞美它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更是详细剖析了王羲之在创作时的那种“流觞曲水”的畅快淋漓,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人生感慨。这种结合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冰冷的技艺,而是有温度、有灵魂的艺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