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史阅世、读史明智、读史育人、读史资政。夏昆老师的《历史知道答案》让您开卷有益,让您读史而立世。
2.本书作者夏昆老师是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赛第五期擂主,文史知识渊博,曾出版过《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广受读者喜爱。
3.夏昆老师的读史既不同于正史的严肃晦涩,也不同于八卦、戏说的杜撰、漫无边际,而是兼具史学的严谨和文学的趣味。书里不时闪现出来的许多锐利见解和生动流畅的议论,不但给读者的思想观念造成一定冲击,而且在对历史的照察和体悟方面予人智慧的启迪。
本书是夏昆老师的历史点评文集。夏昆老师的文字,幽默却不戏谑,既呈现正史中的乱弹,又展现野史中的真相。作者对历史的解读犀利、独到又不偏颇,通过深挖细剖历史的细节,以符合时代特点的语言和观点,使读者拨开云雾见月明。夏昆说历史,说前朝兴衰的往事,说各个时代的缩影,说人性的善恶真相,也说今人要学的处世之智和立世之本。
夏昆,《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作者,2015年度中国诗词大赛第五期擂主。七零后,早生一年就成六零后,本想做音乐,因考了师范而只好当老师,毕业后开始教一群七零后。现在成天跟一群零零后厮混,于是发现教育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长大我变老。爱看电影,爱听音乐,有时间也写字。写了不少文章,出了几本书,多染指教育、历史、音乐、电影、诗词,但想出的不是书,而是专辑。
1.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2. 重要的不是正义而是政权
3. 快意恩仇还是睚眦必报?
4. 阴谋家陈平
5. 血浓于水 利浓于血
6. 生存还是死亡 这是个问题
7. 三个好朋友的苍凉人生
8. 小人的复仇
9. 那些犯二作死的官二代
10. 老炮儿和新贵的恩怨情仇
11. 汉武帝家的女人们
12. 我是坏人,你放心
13. 不能跟着领导一起糊涂
14. 我的地盘我做主
15. 新官上任不点火
16. 意识形态的二皮脸
17. 2000年前的严打风暴
18. 嘴皮子 枪杆子 印把子
19. 没能熬出头的大师
20. 必然的替罪羊
21. 李陵日记
22. 异化成甲虫,或者野兽
23. 有礼貌就是好孩子
24. “老实人”的机心
25. 蓝颜祸水
26. 培养出李白苏轼的汉代校长
27. 完美男人
28. 宁愿相信有报应
29. 权力游戏——一场致命的高利贷游戏
30. 漫话大臣
31. 小人
32. 要人命的“个性解读”
33. 最可爱的人
34. 高危职位
35. 犯我强权者 虽远必诛
36. 王莽身后的女人
序:历史有答案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鲁迅说:“二十四史,二十四姓家谱而已。”他还说,中国历史每页都藏着“吃人”两个字。
打开电视,与历史相关的影视作品,大多不是戏说,便是神剧,或者穿越与宫斗齐飞,秘史与权谋争艳。古代的历史为现代的影视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后者可以拿来毫无顾忌地对今天的观众“放毒”。
二十年前,我开始读史,之前之中以及之后我都在不断地问自己:除了读书人应该读书的原因之外,我读史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也一直在寻找问题的答案。
后来我终于明白,也许,我就是想在历史中寻找答案。
曾经有朋友善意地提醒我,中国历史中毒素不少,阅读的时候要注意解毒。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汉书》之后,史书修撰逐渐为朝廷垄断,基于权力的历史,其核心肯定是权力的争夺史。帝王将相,皇后妃嫔,外戚内宦,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阴谋诈术,三十六计,宫斗心机层出不穷。看中国历史,很容易看成一部丛林史,一部杀伐史,甚至一部厚黑史:
刘邦厚颜无耻,狡诈多变,最后却荣登大宝;
项羽残忍凶狠,杀人无数,却赢得后人同情;
范雎玩人丧德,睚眦必报,居然位极人臣;
石奋不学无术,全靠谄媚,居然家族五人担任二千石;
张耳、陈余从金石之交始,至不共戴天终,所谓友谊,也经不起一个将印的试探……
史书中充满了人性的黑暗与残忍,狡诈与凶暴。因此,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每页都藏着“吃人”二字是有道理的。也就难怪在很多导演、编剧眼里,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权谋史,一部宫斗史,甚至一部厚黑史。
但是,黑沉沉的书页里,仍然掩不住会透出一些亮光:
文翁兴学巴蜀,将当时几乎还处于蛮荒之地的四川变成文教兴盛之地,为后世的李白、苏轼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丙吉抗颜天威,以死保护皇孙,在腥风血雨的巫蛊之乱中站立出了一个人的形象;
季布能屈能伸,一诺千金,让人知道何谓大丈夫;
田横五百壮士义不帝汉,从容蹈海,千载之后,仍然感动着著名画家徐悲鸿;
曹参萧规曹随,绝不扰民,这与有些政绩官员急功近利,导致民怨沸腾相差何啻天壤……
这让人想起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中所说的: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而更让我掩卷浩叹的,是那些挣扎在历史大潮中的一个个鲜活却渺小的人物:
晁错力主削藩,皇帝起初对其言听计从,但当七国之乱爆发,位高权重的他也只能成为替罪羊,朝衣东市,让人兴黄犬东门之叹;
贾谊年少英杰,才高于世,但在一个论资排辈的社会里,他却没能熬出头,《鵩鸟赋》一语成谶,预示其悲凉人生;
萧何与刘邦布衣之交,又是刘邦夺取天下的首功之臣,但为避免皇帝猜疑,也必须给自己蒙上污名,以此避祸;
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身践王庭,横挑单于,兵败投降,却被诛杀满门,更成为后世所谓叛臣的代称……
仍然套用鲁迅先生的话说,祖先留下的大宅子,徘徊不敢进的是孱头,放一把火烧光的是昏蛋,欣欣然蹩进卧室吸鸦片的则是废物。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答案。
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答案的,只不过有些答案是错误的。
历史有权谋,有宫斗,有心机。
但历史不是权谋,不是宫斗,不是心机。读史若只看到这些,甚至沉醉于这些,无异于吸毒。
历史是一种亮光,他让我们看到长河中挺立的礁石,不为潮流所动,沉默地坚持着,如山,仰之弥高;
历史是一种亮光,他让我们看到无数呻吟在车轮下的“小”人物,让我们看到他们的渺小与无奈,激发出我们作为人的内心的恻隐与悲悯。
历史就是这样的一种光,在黝黑的夜晚,照亮我们脚下光荣的荆棘路。
这本书的出版,首先感谢鹭江出版社的董曦阳编辑,是他说服我将二十年来读历史零星写下的一些感悟结集成书出版,也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丹丹,不辞辛劳帮我修改拙作。本人的专业并非历史,读史纯粹是业余爱好,书中观点纯属个人意见,书中也不免有错谬之处,见笑于方家,望各位朋友见谅。
夏昆
2017年6月29日星期四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展现了一种非线性的、非常具有创意的编排思路。它不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推进,而是像一首交响乐,在不同的主题乐章间进行跳跃和回响。比如,某一章聚焦于战争的残酷,紧接着下一章就可能转入对战后重建时期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这种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张力和情感冲击力。这种错落有致的叙事节奏,有效地避免了线性叙事可能带来的平铺直叙和审美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如何通过引入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来构建历史的全景图,从宫廷贵族的密诏到市井小民的口述记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被巧妙地缝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巨大而错综复杂的历史挂毯。这种多维度的审视,使得历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所有参与者的合奏。这种处理方式,对我来说,是阅读体验的一次全新升级。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愉悦度来看,这本书的后劲非常足。很多历史书读完后,内容很快就会淡忘,只留下几个核心的日期和人名。但这本作品不同,它似乎在某些章节中植入了一种情绪代码,使得那些逝去的场景和人物的命运,能够持续在读者的脑海中回响。我发现自己会在做其他事情时,时不时地想起书中描述的某个场景——可能是某个傍晚的剪影,也可能是某场辩论的高潮——这些画面感极强,仿佛不是在读文字,而是在观看一部制作极其精良的纪录片。这种持久的感染力,主要来源于作者对人性和普遍情感的深刻洞察。它探讨的那些关于忠诚、背叛、理想与妥协的主题,是超越特定历史背景的,因此,尽管我合上了书页,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却久久没有散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和身边的人分享这份震撼。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以一种既古典又充满现代反思的笔触重新唤醒。我尤其欣赏它在描绘历史转折点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克制,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深入剖析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洪流中的复杂纠葛。比如,书中对于某位古代权力斗争核心人物的心理侧写,其深度远超一般传记文学。作者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好”或“坏”的定论,而是展现了其行为背后的逻辑链条——那种在极端压力下,理性与情感如何交织、最终扭曲决策的过程,读来令人不寒而栗,却又不得不承认其真实性。更妙的是,文本中穿插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哲学思辨,像是点缀在宏大历史画卷上的精致星辰,虽然微小,却能引导读者跳出事件本身,去思考“选择”与“命运”的永恒母题。阅读体验就像是沉浸式地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你既是旁观者,又是被邀请的深度思考者。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被处理得既庄严又不失阅读的流畅性,实属不易。
评分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处理“空白地带”的方式。你知道,很多历史记载在关键节点上总会留下模糊不清的记载,或者互相矛盾的叙述。这部作品在面对这些历史“黑洞”时,并没有采取臆造情节来填补,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科学求证的态度,清晰地标注出哪些是确凿的事实,哪些是基于当时证据链推导出的最合理假设。这种坦诚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它没有试图扮演全知全能的上帝,而是扮演了一个严谨的“历史侦探”。这种诚实,在当下很多过度解读、甚至为了戏剧效果而篡改史实的读物中,显得尤为珍贵。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我学习到了一种如何审视历史资料、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方法论。它教育了我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填充了我的知识库,这是我认为任何严肃的历史作品所应具备的最高价值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挑战性,它不像市面上流行的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速度和即时满足感,反而更像是在品味一坛需要时间才能散发醇厚香气的陈年佳酿。我指的是那种对词语的精准锤炼,每一个动词、每一个形容词的选择都仿佛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避免了任何陈词滥调。有那么一两处描写,涉及到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作者竟然能用极其精炼的几笔,勾勒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人仿佛能闻到当时空气中的尘土味和香料味。这种写作功力,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历史积累,但一旦你适应了这种节奏,你会发现它带给你的回报是巨大的——那是一种对文字力量的重新认知。它不只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构建”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过去维度。我常常在想,作者是如何平衡这种文学的精密度与史实的准确性的,这种平衡感处理得极其高明,没有丝毫的生硬或勉强。
评分帮朋友买的,不错。。
评分印刷精美,可读性强,包装完整,值得购买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他们的东西?
评分京东的活动还是很给力,书非常好
评分京东上购买图书非常便捷,送货上门,速度很快。同时还有活动,保证正版又物美价廉。
评分印刷精美,可读性强,包装完整,值得购买
评分印刷精美,可读性强,包装完整,值得购买
评分挺好………………………………
评分活动价格太划算了,买了好些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