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电影《冈仁波齐》受到俞敏洪、史航、老狼、朴树、苏芒、毒舌电影等一致赞赏,一跃成为年度文艺大片,让当代人重新思考理想与信仰。《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导演张杨的首部文字作品,他深情讲述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背后的藏地传奇故事。
张杨在《通往冈仁波齐的路》中,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电影寻梦之旅,传奇的经历与颇具张力的行文风格,无不展露着张杨独特的艺术观与坦诚的人生观。
收录大量精美绝伦的藏地摄影,并附赠导演手记册子,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11个人、1辆车、100万次的匍匐、1场艰辛的朝圣之旅……你我心中,都有一个冈仁波齐。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著名导演张杨的首部文字作品,张杨在书中回顾了自己二十年的从影历程,以及《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背后的藏地故事。传奇的经历与颇具张力的行文风格,无不展露出张杨独特的艺术观与坦诚的人生观。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收录了张杨在拍摄期间写下的导演手记,以及在西藏拍摄的大量精美绝伦的图片。张杨回忆了多年扎根西藏,几次命悬一线,只为了拍摄从内心长出来的电影。在万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拍摄出《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他深情回顾了多年来与西藏的屡次结缘,以及自己的电影寻梦之旅。
作者简介
张杨
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著名导演、编剧。
1997年,张杨凭借处女作《爱情麻辣烫》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佳导演处女作奖和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佳导演 ,之后,凭借《洗澡》和《向日葵》分别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佳导演奖,《昨天》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叶归根》获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佳电影奖。
精彩书评
一部电影,没有太多的情节,没有一个专业演员,看着看着就让人眼泪流了下来。《冈仁波齐》和我们的人生何其相似。生,在路上;死,也在路上 ;《冈仁波齐》和我们创业者又是何等相似……在创业者眼里,远方的圣山是自己上路的呼唤。
——俞敏洪
这样一个没有折扣的电影,让我特别感动。它是导演张杨作品中,我*喜欢的一部。如果说《爱情麻辣烫》是从窗户向外张望着世界,那么《落叶归根》是拿一个相机记录着一路的风景,《昨天》是一面镜子,让你正视自己的内心,《冈仁波齐》是一面圣洁的湖水,照着天,映着人,让你看到这个世界的一切。
?——史航
自然温和扎实而且没觉得闷。没有局也不自说自话。被感动到了。好电影。朴素自然,心生敬意。
?——朴树
对于像我这样的城市人来说,我想可能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能义无反顾走上朝圣之路,这也是我来看《冈仁波齐》的原因,想找到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一个答案。
——老狼
这样一部没有任何明星的纪录风格的文艺片,六天突破一千六百万票房,说明我们的市场和观众开始多元化了!导演采取了一种纪录-戏剧Docu-Drama的样式,让我们近距离地接近和感受了一次藏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实属可贵!我在西藏拍过两部电影,知道张杨导演要花多大的力量、吃多少苦才能拍得这么好,这么深入。从这点讲,怎么夸奖都是不过分的。”
——谢飞
朝圣路上的行人,身上令人动容不是命运里的人如何搏斗挣扎,而是人的接受,人的低首伏耳,人从容慷慨地拥抱了命运里的每个时刻。所以,《冈仁波齐》也许不是一个西藏故事,它是人类的故事。他们的行进和休憩和他们经过的四季,即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缩影,无可避免,无法逃避,但无论遇到什么,山仍然会在那儿,而他们终将到达。
——鞠白玉
早年在西藏拍过戏,看张杨导演的《冈仁波齐》,仿佛还能感到高原冷冽刺骨的风。漫漫朝圣路,唯信仰给人力量,让人无惧生老病死,从平凡中也能生出伟大。值得一看!”
——李冰冰
电影*正常的生态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是谁愿意看什么电影就有什么电影可看,可我们现在除了小鲜肉的观众以外,别的电影类型已经基本死亡了,这是非常不正常的状态。《冈仁波齐》这样的电影,在目前的中国影坛中非常罕见,还有人在坚持这样去做,把它作为反映社会真实的一个影片,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尊重。
——芦苇
目录
目录
Part1. 起源:西藏,我的灵感之地
Part2. 寻找:迷茫与彷徨
Part3. 规划:孕育与诞生
Part4. 筹备:那些让我落泪的面孔
Part5. 拍摄:跋涉与坚持
Part6. 变奏:《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
Part7. 尾声:我心中的冈仁波齐
附录:张扬作品年表
精彩书摘
我心中的冈仁波齐
从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到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底,我除了有两天下到成都去见了个演员之外,整整一年时间基本都待在高原上。
我们车队总共有十一辆车,有六辆是新买的车,从高原上下来后,都跑了四万多公里。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的总长是两千多公里,所以来来回回地不知道跑了多少趟。再加上选景时候走过的路程,这一年真的是围着地球转了一圈多。
虽然我们是在高原上,又要沿着公路拍摄,但我*欣慰的是,整个一年里,剧组没出过任何安全方面的事故。很多地方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戴着安全帽拍摄。有时候正在工作,突然就听到石头哗啦啦往下滚,大家就赶紧找地方躲避,只要被一块石头砸中,人就没了。
我们*发生的意外是,电影全都拍完了,车队从西藏回云南的路上,撞了一头牛,赔了一万多块钱。所以要感谢菩萨保佑,感谢冈仁波齐神山的庇护。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底,电影《冈仁波齐》在冈仁波齐神山杀青,一年的拍摄工作画上了句号。这一年中,好多次经过这里,从四面八方的各个角度,无数次眺望过这座神山,但那都是因为工作,心里想的全是电影的事情。这一次,我终于可以从繁琐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带着索朗尼玛和两个剪辑师,踏踏实实地转一次山。
虽然已经在高原上待了一年,但转山对我们而言依然非常艰难,五十多公里的路程走下来,体力像被掏空了。从海拔五千米的高度往海拔五千七百米的卓玛拉山垭口攀爬时,每走几步路就要停下来喘气,休息一会儿后再往前走。大家就这样安安静静,一步步往前挪动。这个时候谁也帮不了谁,只能心无旁骛,靠着自己的意志坚持下来。
拍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两个三十多岁的苯教信徒。他们每天都会按照逆时针的方向,围着冈仁波齐反着转一圈,计划是转一千圈。我们到时,他们已经在山脚下住了两年多,转六百多圈了。我们转山用了两天,跟佛教徒的转山方式一样,是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走,所以每天都会遇到这两位信徒。大家碰面后打个招呼,然后擦身而过,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他们虽然面容黝黑,衣衫破烂,但眼神里却都是虔诚和执着,我常常被他们的眼神感动。
冈仁波齐是很多教派的神山,大家都为着自己心中的信仰转山。我自己虽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我对佛教有亲近感,佛教有很多方法论,帮助一个人去修行,通过这种修行会把内心深处的很多东西看得更明白。
我自己这一路的拍摄,不正是一种修行吗?在电影的道路上,我也是信徒,这一年的拍摄,也是我的一种朝圣—— 电影的朝圣,而我想到达的目的地正是一个导演心中的冈仁波齐—— 一座电影的神山。
就像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说的,这座电影的神山可能只存在于理想国里,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都是那个完美电影的复制品,只能努力接近,可能永远也无法到达。但我依然要心无旁骛,回到创作的初心,坚定地去寻找心中的神山。
只要是在这朝圣的路上,心里便已是极其幸福的了!
前言/序言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生选择、信仰力量与心灵净化过程的史诗级作品。它以极具张力的叙事,勾勒出一条通往内心圣殿的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这本书并非简单的游记或冒险故事,而是一次对人性深处最纯粹渴望的挖掘,对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的致敬。 故事的主人公,或是一位身处人生十字路口的普通人,或是一位怀揣某种隐秘信念的探索者。他的生活可能被世俗的纷扰所裹挟,被日常的琐碎所捆绑,心中却始终燃烧着一团不灭的火光,指向那片传说中的神圣之地——冈仁波齐。这片被誉为世界中心的雪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坐标,更是无数人心灵寄托的终极象征,代表着新生、净化与觉醒。 主人公的旅程,从踏上那条未经充分准备的“路”开始,便注定是一场炼狱般的洗礼。这条路,并非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而是充满了未知的艰险:险峻的山路、变幻莫测的天气、稀薄的空气,以及更深层的——自我怀疑、恐惧与内心的冲突。他将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挑战,更是来自自身灵魂深处的拷问。一路上的遇见,将成为他人生轨迹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他可能会遇到那些同样踏上朝圣之路的同道者,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怀揣着各自的理由,却在共同的目标下,短暂地交织出生命的片段。有历经沧桑却依然眼神坚毅的老者,他们的故事中藏着岁月的智慧;有年轻气盛却心怀迷茫的追寻者,他们渴望在朝圣中找到人生的方向;也可能有那些在尘世中跌跌撞撞,却依然不放弃一丝希望的普通人。 每一次对话,每一次相遇,都可能成为主人公审视自我的镜子,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脆弱与坚韧。他可能会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启发,也可能在某个瞬间,成为别人仰望的榜样。这些人物的群像,共同构筑了这趟朝圣之旅的真实图景,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所能爆发出的复杂情感与顽强意志。 更重要的是,主人公将不得不面对他过去的阴影。那些被遗忘的遗憾、未竟的承诺、甚至是曾经犯下的错误,都可能在这条纯净的道路上,以更加尖锐的方式浮现。他需要学习如何与这些“内在的敌人”和解,如何放下沉重的包袱,才能轻装前进。冈仁波齐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目的地,更是心灵净化的终极目标。每一次的攀登,每一次的坚持,都是一次对自我的超越,一次对执念的抛弃。 书中对环境的描写,将是细腻而充满力量的。那高耸入云的雪峰,那浩瀚无垠的星空,那凛冽刺骨的寒风,都将以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呈现。自然的力量,在此刻显得如此宏大与神秘,它既是阻碍,也是一种指引。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主人公逐渐学会谦卑,学会敬畏,学会理解生命本身的脆弱与伟大。当他仰望星辰大海,当他感受风的低语,他会发现,自己与这片古老的大地,与这片宇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连接。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并非宣扬一种宗教的狂热,而是探讨一种普遍的精神追求。它深入人心,触及了每一个渴望摆脱平凡、追求更深层意义的灵魂。这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心灵的远征,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能够支撑一个人穿越绝望,如何能够点亮暗淡的生命,最终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圆满。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将是诗意与写实的结合。既有对壮丽景色的生动描绘,也有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它不会刻意制造戏剧性的冲突,却能在平凡的叙事中,流露出最动人的情感。每一个细节,每一次顿悟,都将成为串联起整个故事的珍珠,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超越物质的真实。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审视自我、寻找内在力量的契机。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探索,去勇敢地踏上属于自己的“冈仁波齐之路”。这条路,也许并不遥远,也许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等待着被唤醒,被践行。 这本书的主题,可以延展到人生中的任何一次重要的选择,任何一次对自我的挑战。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痛苦与挣扎;而真正的收获,则在于心灵的升华。当主人公最终伫立在冈仁波齐的神圣之地,他所获得的,可能并非预期的某种物质奖励,而是一种全新的生命视角,一种对存在的深刻理解,一种对人生的无限感恩。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一次关于坚持、关于勇气、关于信仰的庄严礼赞。它鼓励我们在迷失中寻找方向,在困境中发现希望,最终,找到那个最真实的自我,与最纯粹的生命力量。这本书,将成为那些渴望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到不平凡意义的读者的心灵指南。它是一份邀请,邀请你一同踏上这场改变生命的旅程,去发现,去体验,去抵达。 书中对“路”的阐释,也将是多层次的。它既是物理上的行走,也是精神上的攀登。每一个脚印,都可能留下一个深刻的感悟;每一次喘息,都可能积攒一份坚定的信念。主人公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不断地重塑自我。他将明白,通往圣地的路,并非终点,而是整个过程本身。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与孤单为伴,学会了与恐惧对话,学会了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这本书所传递的,是一种关于“放下”的智慧。放下执念,放下得失,放下对未来的过分担忧,也放下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只有当内心变得足够纯净,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片土地的神圣与宁静。这种“放下”,并非消极的放弃,而是一种积极的释然,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接纳。 《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是一部能够引起读者强烈共鸣的作品,因为它触及了人类最根本的精神需求——对意义的追寻,对超越的渴望,对纯净的向往。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期盼;它也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在迷茫中的前行之路。它用最真挚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如何找到内心安宁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