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陶创意手工400例

软陶创意手工400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宁 等 著
图书标签:
  • 软陶
  • 手工
  • DIY
  • 创意
  • 黏土
  • 手作
  • 教程
  • 艺术
  • 模型
  • 儿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09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9432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28
字数:20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对软陶或者手工感兴趣的人,中小学、社区学校、培训机构等
目前软陶手工艺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在很多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软陶的精美身影。软陶作品好做实用、质韧可洗,如项链、手链、坠饰、名片盒、相框、收藏盒等,具有质感高、不易损坏、易学易做的特点,作品的观赏价值也很高。
本书作者自2008年开始接触到软陶工艺品的制作,通过拜师及反复实践,形成了自己原创的独特风格,所创千余款软陶工艺作品,受到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在国外还有专门的商店进行销售。她已成立了自己的软陶工作室,并将做软陶的基本方法义务传授給数百名国内外的学员。本书的文字都是作者几年来经验的总结,图片是作者亲自制作的各种软陶饰品,文字解说准确,图片优美,图文并茂,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爱上并学会软陶制作。
本书作者2015年曾出版了《软陶创意手工入门》一书,这是关于软陶手工制作的经典入门书。

内容简介

软陶是可以安全使用的一种陶土,将不同颜色的软陶经手工揉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可制作出项链、手链、挂件等各种饰品。软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充分满足了现代人回归自然、表现自我的审美心理,深受国内外朋友的青睐。本书首先介绍了软陶的制作、烘烤、工具及配件等内容,之后介绍了近20种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并展示了一些作品,第3章介绍了软陶与两种废弃物结合的制作方法和成品展示,最后一章展示了作者手工制作的百余种软陶手工艺品,包括工艺项链、手工编结项链、车挂件、工艺挂件、手链等。
书中各种软陶花条作品和软陶作品均为作者亲手制作,每件软陶作品都充满个性,只要读者按本书的方法和步骤操作,就能制作出各种风格、款式的软陶手工艺品。

作者简介

林宁,苏州市总工会,苏州市总工会女工部部长,2008年她接触到软陶工艺品的制作,通过拜师及反复实践,形成了自己原创的独特风格,所创千余款软陶工艺作品,受到国内外朋友的青睐。已将做软陶的基本工义务传授給数百名国内外的学员。

内页插图

目录

01 认识软陶/1
软陶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2
烘烤软陶及注意事项/3
软陶制作的基本工具及配件/3
软陶坯体的制作方法/4
02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5
卷状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6
拼条形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10
多彩软陶花条相拼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14
卷状切割组合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18
多瓣软陶双层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23
蓝白双层卷状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26
随意形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29
不同色彩花条相拼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31
拼图花样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33
不同图形组合的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38
拼条花包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40
用软陶边角料制作花条的方法及作品展示/42
多彩软陶花条相拼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46
多彩三层花形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51
黑白条形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53
规律扭转型软陶花条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55
“吉”、“福”字样软陶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58
软陶工艺鱼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61
03软陶与废弃物品的结合/63
软陶与废弃瓶结合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64
软陶与石头结合的制作方法及作品展示/69
04软陶手工艺作品欣赏/73
软陶特色工艺项链作品展示/74
软陶手工编结项链作品展示/82
软陶车挂件作品展示/92
软陶工艺耳环作品展示/100
软陶手工编绳儿童工艺项链作品展示/108
软陶工艺贴花小项链作品展示/110
软陶螺旋工艺小项链作品展示/116
软陶工艺挂件作品展示/118
软陶特色小工艺品展示/122
软陶工艺手链作品展示/124
软陶贴盘展示/128
熔铸想象的火花:陶艺的无限可能 探索泥土的语言,让双手触及创造的本质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热爱生活、渴望将日常转化为艺术的实践者的指南。它并非聚焦于软陶这一特定媒介,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陶艺世界——从最古老的泥塑技艺到现代前沿的陶瓷实验,带领读者领略塑造与烧制的魅力。 第一部分:陶艺基础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解析 本卷将带领读者系统地了解陶艺制作的理论基石,为后续的创作实践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 第一章:泥土的哲学——不同陶土的特性与选择 我们深入探讨陶土的化学构成、物理性质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 粘土的家族谱系: 区分陶土(Earthenware)、炻器(Stoneware)和瓷土(Porcelain)的矿物学差异,分析它们各自的收缩率、吸水性及最终釉面效果。 手感与塑性: 详细解析不同颗粒大小、可塑性(Plasticity)对拉坯、泥条盘筑和手捏成型的影响。 泥料的准备工作: 介绍泥料的陈腐(Aging)过程如何增强其可塑性,并详述搅拌、揉泥(Wedging)的专业技巧,确保泥料中无气泡,达到最佳工作状态。 环保与可持续性: 讨论如何安全处理和回收废弃泥料,实践绿色陶艺工作坊。 第二章:形体的诞生——成型技法的进阶教程 摒弃对单一成型方式的依赖,本部分强调多维度、多层次地构建器物形态。 泥条盘筑的艺术性突破: 不仅限于基础的圈筑,重点解析如何通过改变泥条的厚度、坡度以及粘合方式,创造出非对称、流线型或雕塑感极强的复杂结构。 泥板的结构力学: 讲解如何计算泥板的厚度以支撑较大跨度,深入剖析“粘接角”的黄金比例,并教授如何通过切割、折叠和拼接,实现如同建筑结构般的几何体创作。 脱模与灌浆的精细控制: 针对复杂或重复性模具的制作,提供石膏模具的配制、灌浆液的密度控制,以及脱模时保护细节纹理的专业技巧。 大型雕塑的骨架支撑: 探讨在制作大型陶艺作品时,如何使用内部支撑物(如金属、木材或临时纸浆骨架)来抵抗重力,并在素烧前安全移除。 第二部分:表面的对话——釉彩与装饰的视觉革命 陶艺的灵魂往往栖居于其表面。本部分专注于探索如何通过釉料和装饰手法,赋予泥土生命和独特的视觉语言。 第三章:釉药的化学交响曲 这不是简单的配方罗列,而是对釉料科学的深入解读,让创作者能够“设计”釉面,而非仅仅“使用”釉料。 烧成气氛与釉色: 详细对比氧化焰(Oxidation)、还原焰(Reduction)和木柴窑(Wood Firing)对相同釉料配方产生的戏剧性变化,解析金属氧化物(如铁、铜、钴)在不同气氛中的显色机理。 釉层叠加的视觉层次: 教授如何精确计算不同熔点的釉料,进行二层、三层叠加,实现流淌、结晶、析晶等复杂肌理。特别关注“浸釉”与“喷釉”在不同部位的精确控制。 无铅无毒的现代釉料开发: 关注环境友好的硅酸盐釉、碱性釉和石灰釉,指导读者如何在家用小型电窑中安全地模拟传统釉色。 釉下彩与彩绘技巧: 探讨金属氧化物色料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教授刮擦法(Sgraffito)、渗入法(Inlay)和分层上色法,使装饰与器型融为一体。 第四章:非泥土的装饰维度——纹理与肌理的创造 超越传统彩绘,本章探索利用外部材料和物理作用来雕琢陶土表面。 刻划与雕塑性纹理: 介绍使用工具、自然材料(如树叶、绳索)在半干泥胎上压印和刻划的技术,以及如何通过“切削”(Trimming)来强调器物的结构线条。 金属与泥土的共生: 详述金属粉末(如铜绿、铁粉)与泥土混合后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特殊反应,例如生成类似锈迹的斑驳效果。 光泽的把控: 如何通过细致的打磨(Leather hard stage)和抛光技术,在素烧或低温阶段形成哑光、丝光或高光泽的表面,完全改变器物的触感和视觉重量。 特殊烧成法的探索: 介绍烟熏(Raku)技术——其快速降温带来的独特裂纹和金属光泽,以及盐釉、糖釉等非常规的表面处理方式。 第三部分:从工作室到展览——功能与概念的融合 本篇将引导创作者将技术转化为有深度的艺术表达,关注作品的功能性、空间感及背后的叙事性。 第五章:器物的人体工程学与空间叙事 成功的陶艺作品,无论实用或纯粹雕塑,都需具备内在的平衡感和与观看者互动的能力。 实用器皿的“握感”设计: 分析杯把的弧度、碗的深度与重量分配,如何通过微小的调整来提升日常使用的舒适度。 雕塑的平衡与动势: 探讨如何运用“重量感”和“负空间”(Negative Space)来引导观众的视线,使静止的泥土作品产生内在的张力与流动性。 系列创作与主题发展: 教授如何从一个核心概念出发,通过改变尺度、釉色和形态,发展出一套连贯且富有发展性的作品系列。 第六章:窑炉的艺术——烧成系统的优化与安全 窑炉是陶艺创作的最终裁判,本章致力于优化这一关键环节。 窑炉的维护与温度控制: 讲解电窑、燃气窑和倒焰窑的操作差异,重点是如何准确设定升温曲线(Ramp Schedule)以防止爆裂和釉面缺陷。 装窑的艺术: 深入探讨装窑时作品之间的间距、支撑物的选择,以及如何最大化窑炉的空间利用率,同时确保热量均匀分布。 常见问题的故障排除: 总结因烧成不当导致的“针孔”、“釉跑”、“开片”(Crazing)等问题的诊断与预防措施。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技术与艺术并重的陶艺实践框架,鼓励每一位读者打破常规,用泥土语言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和广度真的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像很多市面上流行的教程那样,只停留在基础的捏制和简单的色彩混合上。我惊喜地发现,里面有一整个章节专门深入探讨了软陶的“肌理”表现,从模仿天然石材的纹理到创造出类似蕾丝花边的细腻感,都有非常系统化的讲解。尤其让我震撼的是关于“烤制参数”那一块,作者居然细致地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颜色的软陶在不同烤箱型号下的温度浮动和可能产生的气泡问题,还提供了应对策略。这简直是保姆级的指导,对于我这种之前经常因为烤焦或者烤不透而前功尽弃的“烘焙新手”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执着钻研,让这本书的价值立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仅仅教你怎么做,更教你如何理解软陶这种材料的物理特性,非常严谨科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小清新的典范,封面那种磨砂质感的纸张摸起来非常舒服,让人一上手就觉得心情愉悦。内页的色彩搭配也看得出设计师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种刺眼的艳丽,而是非常柔和、有层次感的莫兰迪色系,即便是初学者看那些复杂的图例也不会感到眼花缭乱。特别是书脊的处理,做得非常平整,无论是平放展示还是夹在书架里,都显得很有品味。我注意到,在介绍工具和基础材料的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清单,而是配上了非常清晰的实物照片,甚至连不同品牌基础软陶泥的质地差异,都通过微距镜头捕捉得十分到位。这对于我这种对材料辨识度要求比较高的手艺人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而且,排版上留白的处理非常到位,使得每一组作品的步骤说明都有足够的空间呼吸,阅读体验极佳,完全不会有被信息流挤压的感觉。光是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视觉享受和放松,远超我预期中的一本手工教程书的形态。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对不同难度和不同应用场景的覆盖面上,几乎是“一书多用”的典范。我发现,即便是只对制作小型的家居装饰品感兴趣,比如为马克杯做个主题挂饰,书里也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如何保证软陶作品的防水性和耐用性,甚至细致到了清洗维护的注意事项。而对于想要尝试电商销售的读者,书中最后附录的“产品拍摄建议”部分也着实给力,简单介绍了利用自然光和素色背景如何拍出能吸引眼球的商品图。这说明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不仅仅关注“制作”本身,更关注“创作的商业化落地”。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链非常完整,从入门到精进,从材料到展示,形成了一个闭环的学习系统,让我觉得这笔投入物超所值,完全不是那种只学到皮毛就戛然而止的普通教程。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读起来非常舒服。作者似乎在用一种分享老友经验的语气来传授技巧。比如在介绍“拉线”这个高难度技巧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复杂的公式,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就像拉面师傅甩面一样,找到那个收紧的节奏点”。这种生活化的语言,一下子就消除了我对复杂技巧的畏惧感。此外,书中在讲解失败案例时也处理得非常得体,它不会只展示完美的成品,而是会故意展示一些“常见错误”,比如色彩混浊、表面沾染灰尘等,然后逐一分析如何预防。这种坦诚的分享态度,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本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面对面交流,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习信心和坚持下去的动力。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里体现出来的“设计思维”而非仅仅是“模仿制作”。举例来说,它展示了一些基础的几何形体组合技巧,但随后立刻引导读者如何将这些基础技巧应用到更具个人风格的首饰设计中去。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解了如何利用光影关系来设计立体挂件,通过控制光面的曲度和哑光面的比例,使得作品在不同光照下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这已经脱离了传统手工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微型产品设计指南。我尝试按照书里的思路设计了一款耳环,原以为只是简单的圆片叠加,但经过书中“视觉平衡点”的讲解后,我调整了边缘的倒角角度,成品立刻显得高级了许多,不再是那种稚嫩的手工感。这种由点及面的引导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原创的欲望,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软陶与其他媒介(比如金属配件或流体树脂)进行更深层次的跨界融合。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也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