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技政策研究之評價方法》按照評價方法的學科特點,結閤科技政策、科技項目、科研機,梅和科技人纔的評價需求,從科技政策研究的事前評價、事中評價和事後評價三個維度,在對評價方法進行分類對比的基礎上,對每種方法的墨本原理、適用問題、優勢與不足、替代方法、與真他方法的關聯使用以及前沿發展方嚮等進行瞭係統的介紹,並結閤典型案例進行解釋。
內頁插圖
目錄
叢書序 i
前言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科技政策研究與評價 2
第二節 評價活動的需求導嚮 4
一、科技政策評價 4
二、科技計劃評價 6
三、科研機構評價 8
四、科技人纔評價 9
第三節 評價理論與方法概述 10
一、社會學方法 11
二、統計學方法 14
三、經濟學方法 17
四、文獻計量法 18
第四節 內容要點與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 文獻調查法 25
第一節 文獻調查法概述 25
第二節 文獻調查的步驟 26
一、文獻搜集 26
二、鑒彆整閤 27
三、分析評價 27
第三節 與其他方法結閤 28
第四節 文獻調查法的特點 31
應用實例: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谘詢評議報告 32
第三章 專傢評議法 34
第一節 專傢訪談法 35
第二節 同行評議法 37
一、同行評議概述 38
二、同行評議係統 39
三、同行評議過程 40
四、注意事項 43
應用實例: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際專傢診斷評估 45
第四章 履曆分析法 57
第一節 履曆分析法概述 57
第二節 履曆分析法的應用 58
一、國傢層麵 58
二、科學共同體層麵 59
三、科研人員個體層麵 60
第三節 數據來源與分析步驟 62
第四節 方法局限及未來發展 64
應用實例:博士後經曆對科研人員職業發展影響評價 66
第五章 社會網絡法 74
第一節 社會網絡法概述 75
一、構成要素 75
二、方法原理 76
三、分析視角 77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資料收集 78
第三節 數據處理與結果展示 81
一、鄰域和密度 83
二、中心度分析 84
三、子群和派係 85
四、輔助軟件的使用 86
應用實例:評價理論研究網絡及其可視化 87
第六章 統計分析法 99
第一節 比較分析法 99
一、絕對數與相對數 100
二、數據比較的標準 101
三、適用條件與範圍 101
第二節 迴歸分析法 102
一、綫性迴歸的數學模型 102
二、迴歸方程顯著性檢驗 103
三、適用條件與注意事項 104
第三節 因子分析法 107
一、因子分析法的數學模型 108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109
三、求載荷矩陣與因子得分 110
四、與主成分分析法的異同 113
第四節 聚類分析法 114
一、數據標準化 114
二、相似性測度 115
三、聚類分析算法 118
四、需注意的問題 124
應用實例:基於聚類和因子分析的科技評價指標構建 125
第七章 成本收益法 139
第一節 分析步驟與基本假設 139
一、與目前的狀態進行對照 140
二、以特定政策為分析單元 140
三、評估對比可替代性手段 141
四、兼顧分配效果與公平性 141
第二節 價值測度方法與指標 142
一、基本測度指標 142
二、市場價值評估 142
三、非市場價值評估 143
第三節 成本收益法的新發展 143
應用實例:研發活動收益的評價 144
第八章 效用函數法 149
第一節 基本邏輯思想 149
第二節 指標權重設置 150
一、變異係數法 150
二、相關係數法 151
三、熵權法 152
第九章 層次分析法 154
第一節 層次分析法概述 155
第二節 層次分析法建模 156
一、建立層次結構 157
二、構建判斷矩陣 158
三、計算要素權重 162
四、判斷矩陣檢驗 163
五、總排序與決策 164
第三節 方法改進與發展 167
應用實例:基於層次分析法的科技發展戰略評價 168
第十章 數據包絡分析法 184
第一節 確定數據DEA模型 185
一、基於不同生産可能集假設的DEA模型 185
二、基於不同測度的DEA模型 188
三、蘊含不同偏好的DEA模型 190
四、基於變量類型的DEA模型 191
第二節 非確定數據DEA模型 193
第三節 數據包絡分析法的應用與發展 194
一、生産效率 194
二、規模收益 195
三、其他應用 195
應用實例:中外大學技術轉移效率評價 196
第十一章 綜閤指數法 205
第一節 科技評價指數 206
一、全球競爭力指數 206
二、世界競爭力指數 207
三、全球創新指數 208
四、歐盟綜閤創新指數 209
五、國傢創新指數 210
第二節 指數編製方法 211
一、確定樣本空間 211
二、構建指標體係 212
三、數據收集整理 213
四、閤成評價指數 214
第十二章 標杆基準法 216
第一節 標杆基準法概述 216
第二節 標杆基準的“錨定”過程 217
一、戰略分析 217
二、標杆“錨定” 218
三、學習改進 220
應用實例:美國能源部國傢實驗室績效評價 220
第十三章 戰略地圖法 224
第一節 組織戰略與績效測度 224
第二節 科研機構的戰略地圖 226
一、委托人視角 226
二、內部運作視角 227
三、學習和成長視角 229
四、財務視角 230
五、戰略地圖構建 231
應用實例:基於戰略地圖的研究所績效評價 232
第十四章 元評價方法 236
第一節 元評價方法的産生與發展 236
第二節 元評價方法的分類與應用 239
一、內容分析法 239
二、經驗總結法 239
三、信度分析 239
四、效度分析 240
應用實例:美國教育方案、計劃及材料評估標準 240
參考文獻 243
前言/序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評價在我國逐漸興起,成為政府及科研機構的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並一直是科技界乃至社會關注的熱點。在科技政策研究中,麵臨的評價問題往往會涉及政策分析、科技項目管理、機構評價、成果評價、人纔評價、競爭力分析、績效管理、技術預測等諸多方麵,這些評價又可按時期分為事前評價、事中評價、事後評價以及元評價等。伴隨著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評價的大量需求,評價方法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在科技政策、科技計劃、科研機構及科技人纔等的評價中,社會學方法、統計分析法、經濟學方法、文獻計量法、運籌學方法和綜閤評價方法等諸多方法相互滲透、交叉融閤。麵對日益復雜的科技政策問題和日趨多樣的評價方法需求,科技政策研究者越來越需要多學科理論及研究方法與手段的綜閤應用。
但就目前情況看,由於對評價理論與評價方法的梳理歸納和係統研究比較薄弱.,對科學方法的基本規律與使用條件認識不足,尤其缺乏針對方法與問題匹配、理論與需求結閤的總體研究,在實際應用中經常會齣現方法不正當或不規範,以及不能選用閤適方法的情況,因此製約著我國科技評價水平的提升以及科技政策研究水平的提升。
本書旨在根據科技政策的研究主題梳理並集成各類評價方法。從評價方法起源、分析步驟、數據處理、結果展示、適用條件與注意事項及與其他方法結閤使用等方麵,對各種評價方法的科學性、適用性、準確性和全麵性做齣總結與分析,並結閤典型實例進行論述,以供廣大讀者藉鑒和參考。
本書的十四個章節大體可分為兩部分。第一章緒論部分,係統地闡釋瞭科技政策研究中的評價過程、評價內容及需求特徵,以評價理論與方法的發展為主綫,按學科將評價方法分類,並以錶格形式給齣科技政策研究主要評價方法的特點、適用條件及典型應用實例,以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和參考本書,針對科技政策問題遴選評價方法。第二部分的十三個章節則是以社會學方法、統計分析法、經濟學方法、運籌學方法和綜閤評價方法這樣的學科分類為主綫,對評價方法進行梳理和應用實例的介紹,以便讀者更好地分析和解決問題。
社會學方法主要介紹瞭文獻調查法、專傢評議法、履曆分析法及社會網絡法等四種常用方法。結閤目前轉型期中國社會所麵臨的科技政策熱點問題及對社會學方法規範研究和整閤使用的現實需求,每種方法的介紹都結閤典型實例展開。這些實例以筆者最新的研究成果為主,如基於社會網絡法的評價理論研究網絡及其可視化,是第一次結閤方法原理係統地齣現在此類著作中;除此以外,還參考和藉鑒瞭中國科學院管理創新與評估研究中心研究團隊的代錶性工作,如“中國科學院研究所國際專傢診斷評估”“博士後經曆對科研人員職業發展影響評價”等。
統計分析法主要介紹瞭比較分析法、迴歸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等四種常用方法。在科技政策研究中,統計學方法是最基礎,也是應用最多的評價方法。為更好地使讀者把握統計分析法的本質,本部分內容在方法介紹時都是從基本原理和數學模型齣發,結閤前人研究成果和筆者推導測算,著重說明每種方法的適用條件與注意事項,尤其是統計參數的含義與解釋,以避免方法應用不當造成“錶麵上的科學性掩蓋著實際上的不科學性甚至僞科學”的問題。
《跨界融閤: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生態構建與治理》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中數字技術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深刻變革,聚焦於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富有活力、富有韌性的創新生態係統,以及如何對這一復雜係統進行有效、前瞻性的治理。全書緊密結閤理論前沿與鮮活的實踐案例,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産業領袖、科研機構及關注創新的社會各界,提供一套係統、可操作的分析框架與實施路徑。 第一部分:數字經濟的時代圖景與創新生態的內涵重塑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加速滲透,傳統産業邊界被打破,要素流動性空前增強,數字經濟已成為重塑全球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力。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數字經濟”的內涵與外延,強調其不僅僅是信息技術産業本身,更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閤所形成的全新經濟形態。我們詳細梳理瞭數字經濟發展所依賴的關鍵技術基礎、基礎設施支撐(如5G、工業互聯網、算力網絡)以及數據要素的價值化過程。 在此基礎上,本書對“創新生態”進行瞭革命性的重塑性定義。傳統的綫性創新模式(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市場應用)在數字時代已讓位於網絡化、協同化的復雜係統。數字創新生態強調的是多主體(初創企業、大型平颱、科研院所、政府部門、用戶群體)間的動態交互、資源共享、知識溢齣與價值共創。我們引入瞭“多中心治理”與“平颱賦能”的概念,探討在高度互聯的網絡結構中,創新活動的湧現性(Emergence)如何影響傳統意義上的創新效率與質量。 第二部分:創新生態的要素解析與協同機製構建 一個健康的創新生態係統,必須具備清晰的要素構成和高效的協同機製。本書將創新生態拆解為四個關鍵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1. 製度環境與政策引導: 探討政府在塑造創新生態中的角色定位,從“管理者”嚮“賦能者”的轉變。重點分析瞭知識産權保護在新技術領域的適應性挑戰,如算法和數據確權問題。同時,係統梳理瞭促進跨界融閤的政策工具,包括稅收激勵、研發補貼的精準化設計,以及打破“數據孤島”和“市場壁壘”的監管沙盒(Regulatory Sandbox)機製的有效性研究。 2. 基礎設施與共享平颱: 關注數字基礎設施的普惠性與前瞻性。深入分析瞭“共享算力”、“開放數據接口”和“中立的數字基礎設施”在降低創新門檻方麵的關鍵作用。我們通過對比國際經驗,提齣構建麵嚮特定産業集群(如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的專業化數字創新平颱的可行性路徑,確保技術和數據的有效復用,避免重復建設。 3. 人纔驅動與知識流動: 強調復閤型人纔(既懂技術又懂行業應用)在數字創新中的核心地位。分析瞭教育體係如何響應數字經濟的需求,培養具備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的人纔。同時,研究瞭企業內部的知識管理體係如何與外部的開源社區、行業聯盟實現無縫對接,加速知識的外部化與再吸收。 4. 風險分擔與文化培育: 創新必然伴隨失敗。本部分著重探討瞭如何構建適應高風險、高不確定性環境的風險分擔機製,包括風險投資(VC/PE)的結構優化、政府的容錯機製,以及社會對“快速失敗,快速學習”文化的接納程度。文化層麵,我們強調瞭開放性、包容性和長期主義思維對數字創新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影響。 第三部分:數字平颱的主導性、競爭與治理挑戰 數字平颱作為當前創新生態的核心樞紐,其影響力與治理難度並存。本書投入大量篇幅,係統分析瞭超級數字平颱(Super-Platforms)在創新生態中的雙重角色——既是創新的基礎設施提供者,也可能是競爭的扼殺者。 我們采用産業組織理論和網絡外部性理論,解析瞭平颱利用網絡效應和數據飛輪效應所形成的天然壟斷優勢。討論瞭“搭便車”與“自我偏袒”(Self-Preferencing)行為對中小創新主體的擠壓效應。 治理是本部分的重中之重。我們探討瞭針對平颱經濟的反壟斷、數據治理(Data Governance)的全球趨勢,特彆是數據跨境流動與數據主權之間的平衡藝術。本書主張的治理路徑並非簡單的“拆分”或“過度管製”,而是要建立一套適應數字經濟特性的“動態監管”體係,強調監管的透明度、預見性,以及監管機構與創新主體間的持續對話機製。 第四部分:未來展望與區域實踐案例 最後,本書將理論分析應用於具體的實踐場景,精選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區域案例(如聚焦於特定技術領域的産業集群、具有領先數字治理模式的智慧城市項目),剖析其在構建和治理創新生態方麵所采取的獨特策略及其成效。 展望未來,本書提齣瞭應對“技術倫理風險”(如算法偏見、深度僞造)和“技術霸權”挑戰的戰略思考。核心觀點是:成功的數字創新生態必須是“負責任的創新生態”,要求技術發展必須內嵌社會價值和倫理規範。 本書麵嚮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製定者、緻力於數字化轉型的企業管理者,以及期望理解當代技術變革深層邏輯的學術研究人員,提供瞭一份審慎而富有洞察力的路綫圖。它強調,在數字經濟時代,創新不再是綫性的綫性演進,而是復雜係統的協同湧現,治理的藝術在於激發活力而非抑製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