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语言学研究者和爱好者 陈平先生是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师从吕叔湘先生。治学严谨,文章经典。本丛书是陈平教授的研究论文经典的集结。
内容简介
陈平,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讲座教授。毕业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及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 语言学系,获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UCLA、美国俄勒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学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 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至今。陈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历史语言学。
作者简介
陈平,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讲座教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系,获现代汉语硕士学位,及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语言学系,获语言学硕士、博士学位。曾在UCLA、美国俄勒冈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及香港城市大学担任教学与研究工作,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工作至今。陈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语法、话语分析、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及历史语言学。
目录
引进·结合·创新——关于国外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研究关系的几点思考
描写与解释:论西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系统中的对立——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句法分析: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到转换生成语法学派
话语分析说略
话语分析与语义研究
从现代语言学经典论著看语言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语言民族主义:欧洲与中国
政治、经济、社会与海外汉语教学——以澳大利亚为例
从结构主义语义学角度看“荤(菜)”与meat的释义和翻译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陈平语言学文选 引进·结合·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
因此,民主的最佳标记就是大家都使用当时社会精英所用的标准法语。雅各宾派同时更认为,法语是国家的象征,是中央集权的象征,少数地区族群语言有碍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应禁止使用。一语、一族、一国的原则就此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基石。Judge(2000)认为,150多年来,历届法国政府在语言问题上基本上都秉持这种观点。多份官方文件反复强调,法语是法兰西民族国家的柱石,法国没有自己的国家宗教,将法国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除了地理和历史因素以外,就是全国统一的法律、行政系统和法语。1992年版法国宪法中,法语与法国国歌和国旗并列,是代表国家的崇高象征。对于法国人来讲,法语既是法国国家的标记,也是法兰西民族的标记。法国人口统计不允许问宗教和语言问题,政府长期不太愿意承认少数民族语言的法律地位,甚至否认少数民族的存在,认为如果承认了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就会产生新的社会阶层,有违这个民族国家里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同时,许多法国人信奉法语优越论。法语在16世纪取代拉丁语成为法国的通用语言,18世纪成为欧洲多国的宫廷语言以及国际外交语言。自19世纪开始,法语的地位日益受到英语的挑战。法国的应对方法是在国内采取保护主义政策,为各个领域的新术语制定法语术语,并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外来语的使用,在国际上则支持法语国家以种种方法推广法语。
除了法语,法国也有其他所谓地区性语言,一般归为七大类,每一类实际上又包含许多方言变体,有的属于日耳曼语族,有的属于凯尔特语族,还有的归属不明。近年来主要是在欧洲议会的压力下,法国政府开始承认少数族群语言和文化的地位,不再一概视其为妨碍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障碍,而是把它们看作法国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不再反对媒体和学校使用这些地区性语言,但法语仍是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唯一通用语言。法国也有少数民族,主要是集中居住在西南部的巴斯克人、西北地区说凯尔特语的Breton人以及科西加岛上的科西加人。法国境内信奉语言民族主义、以自己所讲的少数族群语言为标志要求民族独立的人只占极少数。
……
《陈平语言学文选:引进·结合·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是一部深刻剖析语言学发展脉络,融汇中西学术思想,并致力于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创新与发展的思想集成。本书并非简单罗列理论,而是通过陈平先生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论述,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宏大的语言学知识图景,并指明了中国语言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一、 引进:融通世界的语言学智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工具和交流媒介,对其本质、功能、结构和演变的研究,一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现代语言学作为一门高度发展的学科,历经百年积淀,孕育了诸如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功能主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众多流派和理论。这些理论,无论其关注的焦点是普遍语法、句法结构,还是语义关系、语用原则,抑或是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的互动,都为我们理解语言的复杂性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框架。 《陈平语言学文选》的“引进”部分,正是以一种批判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态度,将这些世界顶级的语言学智慧引入中国学术界。陈平先生在这一部分,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对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介绍。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理论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核心思想,剖析其理论优势与局限,并审视其在中国本土语言研究中的适用性。 例如,在介绍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时,陈平先生可能不仅仅复述了转换生成规则,更会探讨其背后关于人类语言能力普遍性的深刻哲学思考,以及这种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语言习得、普遍语法存在的证据等问题所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同时,他也会敏锐地指出,生成语法在处理汉语等黏着语或分析语的特点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需要如何调整和发展理论以适应不同语言的实际情况。 再如,在阐述功能主义语言学时,陈平先生可能会强调语言的沟通目的和语境在语言结构形成中的作用。他会引介不同功能主义学派的观点,如戴维·克里斯特尔(David Crystal)的语料库语言学视角,或迈克尔·哈利迪(Michael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后者对于汉语的分析尤为重要,其关注语言的“意义”以及语言在不同语篇和社会情境中的“功能”。陈平先生会探讨这些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汉语词汇、语法、语篇的组织方式,以及语言如何服务于社会交际。 “引进”并非照搬,而是一种启迪。陈平先生通过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精炼阐释,为中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一套更为精密的“工具箱”,让他们能够以更科学、更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中国语言的丰富现象。这为打破过去一些研究中存在的经验主义、碎片化倾向,提升中国语言学研究的理论站位和学术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视角与理论重塑 “结合”是本书的核心命题之一,它强调的不是简单的理论嫁接,而是将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普适性框架与中国语言研究的丰富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在此过程中,重塑和发展理论。中国语言,尤其是汉语,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语音系统、复杂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以及多样的方言。对这些独特性的深入研究,不仅是丰富语言学知识的宝库,更是检验和发展现有语言学理论的绝佳场所。 陈平先生在“结合”部分,通过对大量中国语言现象的细致分析,展现了如何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正和创新的观点。这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与音系学: 汉语的声调系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一直是国际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陈平先生可能会运用音系学理论,分析声调的音位性质、声调的组合规则、声调与韵律的关系,以及声调在汉语词汇和语法中的功能。他可能会探讨,西方语言学中关于音高的理论是否能够完全解释汉语声调的复杂性,或者是否需要发展出更为精细的音系模型。同时,汉语的切分、连读、变调等现象,也为韵律语言学和语音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陈平先生可能会结合这些现象,探讨语音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词汇与语义学: 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如单音节词、多音节词、合成词,以及词汇的抽象性、多义性,为语义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陈平先生可能会探讨汉语词汇的语义场、语义网络,以及词汇在语境中的动态生成。他可能会结合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分析汉语中“意合”的句子结构与“形合”的欧洲语言在语义表达上的差异。对汉语成语、谚语、俗语的深入研究,更是可以揭示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这些都为语义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材料。 语法与句法学: 汉语作为一种分析语,其语法结构与印欧语系的屈折语有着显著的区别。陈平先生可能会重点探讨汉语的语序、虚词(如“的”、“了”、“着”、“过”)、助词、量词等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他可能会结合生成语法、依存语法、功能语法等理论,分析汉语的句子层次、词语搭配、信息结构等。例如,对于汉语中“把”字句、“被”字句的分析,不仅可以检验现有语法理论的解释力,还可能催生新的语法范畴或分析方法。陈平先生可能会强调,汉语的“意合”性,即通过语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的关系,而非高度发达的屈折变化,这为句法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语用与篇章语言学: 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功能和意义,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方向。陈平先生可能会结合语用学理论,分析汉语的会话含义、推断、面子理论、礼貌策略等。他可能会探讨汉语的委婉表达、含蓄叙事、委婉语的使用,以及这些现象与中国文化背景的深层联系。对汉语的篇章结构、衔接手段、信息流动的研究,也能为篇章语言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并帮助我们理解汉语在不同语篇中的组织和表达方式。 “结合”的过程,并非单向的理论应用,而是双向的互动。中国语言研究的丰富实践,为现代语言学理论提供了检验、补充、甚至修正的机会。陈平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以扎实的本土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话和碰撞,激发了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活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并为中国语言学研究开辟新的理论空间。 三、 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语言学话语体系 “创新”是《陈平语言学文选》的最终目标,也是其学术价值所在。在“引进”和“结合”的基础上,陈平先生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又能与国际学术前沿对话的语言学话语体系。这意味着,中国语言学研究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和消化外来理论,而是要积极主动地贡献中国智慧,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 陈平先生的创新可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的再建构与发展: 在结合中国语言特点的过程中,陈平先生可能会对现有的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视角或模型。例如,他可能会尝试在生成语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更适合分析汉语结构特性的“中国化”生成模型;或者,在功能主义框架下,构建出更能体现汉语语用特征的“中国式”功能语法。他可能会强调,语言学的理论发展,不能脱离语言本体和语言使用者,而应以充分的实证研究为基础。 提出新的研究范式: 陈平先生可能会倡导或发展出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例如,他可能会强调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语言学研究,形成更为宏观和深刻的视角。他可能会推动计算语言学与汉语研究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新的维度揭示汉语的规律。 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意蕴的语言学理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必然要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相结合。陈平先生可能会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逻辑、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并尝试构建能够解释这些深层联系的语言学理论。例如,他对汉语中“意会”的理解,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探讨,对中国式话语模式的研究,都可能成为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可能会提出,理解中国语言,必须深入理解中国文化,而理解中国文化,也离不开对中国语言的细致分析。 培养本土学术人才与推动学术交流: 创新不仅仅体现在理论成果上,也体现在学术生态的建设上。陈平先生通过其著作和学术活动,无疑是在为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奠定基础,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他也通过“引进”和“结合”,为中国语言学界与国际学界的交流搭建桥梁,促进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实现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陈平语言学文选:引进·结合·创新——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是一部充满思想深度与学术前瞻性的著作。它以陈平先生的学术思想为主线,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吸收外来智慧,到立足本土实践,再到贡献中国创新的发展路径。本书不仅为中国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思路,也为所有对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深入理解语言奥秘的大门。它所倡导的“引进·结合·创新”的精神,对于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