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发现历史

在台湾发现历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杨渡 著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61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202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杨渡以一支温热的笔,带读者在台湾寻找被遗落的历史,其中,既有消失的先住民,又有农民组合的抗争;既有处于“边缘”却未曾消失的台湾共产党员的传奇和往事,亦有1945年国民党去接收台湾时的样貌与民情;更有绕不过去的“二二八”,其中的纠结与悲悯……

  须有钱穆所说的“温情”,才能探知杨渡的“温度感”。


内容简介

  从消失的凯达格兰人,到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在大时代的飓风中飘荡的简娥和汤德章,再到巨变下的一九四五年、“二二八”中沉默的母亲林江迈、迷雾中的将军李友邦……这一段段温暖悲哀的岁月,鲜活而又荒谬。《一百年漂泊》之后,杨渡再度以文学的笔触,以穿透史料的思考,以因关注深切而生的勇气,为读者继续讲述台湾故事。书中十篇文章,脉络一贯,表里如一,或可去胸中“寒气”,使人有“温度感”。

作者简介

  杨渡,1958年生于台湾台中市,诗人、作家、媒体人。曾任《中时晚报》总主笔、辅仁大学讲师、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秘书长。曾出版过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及传记作品《南方》《飘流万里》《民间的力量》《红云:严秀峰传》等十数种。2016年推出简体版作品《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被评为年度十大“华文好书”之一。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在台湾这些年来的政治氛围里,杨渡写这些文章,出这本书,是要有些道德勇气的。在有些人的眼里,他是“本土人”,应有“本土意识”,他的言论,或可目为离经叛道的政治不正确。杨渡写的是“台湾历史”,这叫我想起一则“历史”故事: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禁烟,关山万里,国脉民命,前途多艰。当时中国zui有头脑的知识分子之一龚自珍,给林则徐建言,指出困难所在,并一一试为解答。林则徐途中复谢,誉之为“非谋识宏远者所不能言,而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

  谋识宏远属知识层面,关注深切则是道德层面。后者尤为难得,此杨渡之书所以使人有“温度感”也。

  ——张作锦

  

  杨渡既有学者的一面,又有诗人的一面、文学的一面,他写出的效果就不一样——真的,蛮难找到这样的作者,好像是文学家,又好像是历史学家;而且杨渡还参与现实政治,一直很落地。不像有些人,一当上“艺术家”,就不在地上了。zui好的情况是,他们只谈艺术;zui坏的情况,只谈钱,谈当官,谈房地产……内地很少有艺术家、文学家具有大视野。

  ——陈丹青

  

  读杨渡的书,感受zui强的,就是他带着整个情绪,带着我们走进来。所以这样的书非常让人感动,它能让“外面的人”看得懂,也满足了“本地人”对它的批评、接受和认同。以我在台湾很多年的阅读经验,也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和大陆的知识分子朋友聊天,也缺乏这样的书。

  ——陈冠中

  

  (杨渡台湾故事第yi本《一百年漂泊》中)在指出了台湾发展经验的沉重代价后,杨渡说了一个宝贵的“然而”——“然而,一如台湾民间所信持的,无论多么扭曲、多么变形,至少有些不变的人性,还是值得人去活、去坚持的。”

  ——赵刚


目录

推荐序非关注深切者不肯言也张作锦

自序有温度感的台湾史

壹/1624-1895

最后的凯达格兰人

贰/1895-1945

风中之叶:简娥和汤德章的故事

带着小提琴的革命家:简吉的故事

台湾农民组合大事记

一个台湾人的抗日之路:李友邦的故事

叁/1945

一九四五,巨变下的台湾容颜

肆/1947-

寻找“二二八”的沉默母亲:林江迈的故事

“二二八”的六个最基本问题

以大历史的悲悯看“二二八”

伍/2000-

海洋之心:新台湾人的故事


精彩书摘

  杨渡/自序

  一

  一九八三年秋天,阳明山上阳光灿烂,下午的山风开始有微微的凉意。

  我在图书馆里,把古老的《台湾民报》找出来,一大本一大本地抱着,到窗户边的桌子上,就着斜斜的光,一张一张地翻阅,一页一页地寻找,所有与文化活动、戏剧表演有关的报导,都不放过。

  报纸是如此的老旧,蒙着浓浓的一层灰尘。在窗户边的桌子上,老报纸翻开的瞬间,那些夹在内页里,沉埋了几十年的灰尘都飘了起来,一粒一粒,晶晶莹莹,像许多记忆的精灵,在空气中飞舞。

  古老的印刷字体,虽然被时间沉积得有些苍黄,微微模糊,依旧可以辨认。

  ……且时间迫切,又降雨连绵,不得已演剧终止,而变易为文化讲演,以免辜负民众之热诚,是夜虽大雨,而听众不下千人,其热心可嘉也。

  翌夜七时起在妈祖宫内开该地有志者大恳亲会,定刻,会员不论何种职业,冒雨纷纷而来会者不下千人,着席后,先由陈煌氏叙礼,次会员五分间演说,来宾演说,余兴有奏乐文化剧(彰化留学生文化剧团一行)第一出演《社会阶级》,第二出演《良心的恋爱》,至十二时,剧毕,由周天启氏代表一行述谢,连太空氏吟诗以为告别,最后郭戊已氏述文化剧之精神为闭会辞。当演剧中有柳川巡查部长正式临监,而无持详细之脚本,对照取缔,亦能得平稳通过,可见当道之刁难证据充分也。

  一九二五年十月十一日《台湾民报》

  即使隔了六十年的时空,那时代的反抗热情仍动人心弦:至十二时还未曾休息的演讲会,在纷纷雨中观看文化剧而不愿离去的上千双眼睛,如晶莹之光,在阳明山秋日的空中飞舞。

  一九八三年的台湾,台湾史研究依然是禁忌,我想做的“日据时期台湾戏剧运动”,只能靠着有限的资料,甚至从旧报纸中,拼拼凑凑,把无政府主义运动、黑色青年联盟、张维贤、张深切等人的作品与行迹,依照时间,慢慢联结,构成一幅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台湾社会与文化运动的形貌。

  从秋天到冬天,整个过程虽然很艰辛,资料也难寻又敏感,但重新看见历史而展开的视野,寻找到台湾文化人心灵的知心感,以及了解自己的父祖之辈曾拥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曾参与如此深沉而壮烈的反抗运动,曾和日本的、世界的社会运动合流,一起脉动,那种看见而且触摸到父祖心灵的感觉,让我常常独自徘徊在阳明山的冬雨中,感到一种既温暖又孤独的欢喜。

  然而,麻烦也来了。我找不到指导教授。研究历史的学者是有的,但他们不知道戏剧运动要如何着手;研究戏剧的学者是有的,但以传统戏曲为主,与社会运动结合的戏剧研究,实未曾有过。几度碰壁后,终于有一位老师指点我说,有此开创气魄的学者,可能只有曾永义老师。所幸,在曾永义老师的指导下,我顺利通过论文和口试。

  一九八六年之后,环保运动卷起台湾社会运动的浪潮,随后的解除“戒严”、“本土化”,让台湾史与台湾研究成为显学。然而,一如历史所见证的,所有过度的压制一旦放开,就会反弹到对立的一面,直到力气耗尽,才会再平衡回来。由于“戒严”时代对台湾研究的压制,它果然走向反面,在“过度喧嚣的呐喊”中,台湾、台湾史、台湾文化、“台湾意识”逐渐变成一种反抗的政治符号,它不再是我最初在阳明山上所感受到的那种来自古老的情感与温暖,而是一种缺乏温度的、尖锐如剑的口号。

  我知道有些什么温暖的情感正在失落,永远也回不来了。

  二

  任何历史,一旦变成政治符号,就失去了真实性;任何研究,一旦变成媚俗,千篇一律走到相同的结论,就失去了探究的乐趣;任何理念,一旦变成政治的召唤,就失去思想的独立,而只是动员的工具。台湾史的悲哀在于此。在“统独”言论霸权的争夺中,它不再是父祖的血脉故事,而是交锋的利剑。

  一旦成为利剑,即再无真实的考究,更遑论人性的理解,世情的悲悯,历史的宽容。可失去了宽容与理解,历史还有什么感动人的力量?

  例如,凯达格兰大道。当政者为了表示对威权的反抗,用

  “凯达格兰大道”取代“介寿路”。但凯达格兰人在北台湾的生命史,有人去关心吗?那个曾经和我们生活在这一片相同的土地上,只是和我们隔了百年时空的人群呐,为什么我们如此陌生?

  是以本书中,我特地选了《最后的凯达格兰人》为开篇,试着用文学的笔触,描述这个消失族群的历史。他们曾是北台湾最活跃的族群,像南岛语系的民族一样,几千年前,他们流浪而来,定居台湾,有着自己的传说和语言。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了许多汉族移民和欧洲人之后,他们逐渐失去生存空间;至清朝,终至于在山地住民与平地开垦汉族的夹缝中,艰难抉择。他们无由自主,打不过山上的住民,只能生存于平地,最后是“我族归顺清廷”,完全同化于汉族社会中。

  许多“台湾民族论”者喜欢用血统论来证明台湾是一个“新兴民族”,有别于汉族,以取得台湾“独立”的正当性。而其依据,即是移民来台的汉族,不分闽南人、客家人,以男性居多,必然与平埔人或先住民通婚,所以“有唐山公无唐山嬷”,以此显示通婚之后,台湾绝大多数人都有先住民血统。如此就不是纯种汉族。

  表面上看来它尊重了甚至认同了当地先住民的母系血统。但从凯达格兰人的立场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汉族不仅娶了他们的女性,同化了凯达格兰人,连同他们的血统代表性都要据为己有,这样,就可以号称代表了台湾,拥有台湾。明明是一个后来移民者,却号称代表这个土地的原来主人;不仅霸占了土地,还要霸占他者的血统代表性,这未免太过分、太不厚道了吧!

  即使是美国人,那些欧洲来的移民后裔,也不敢声称他们是新兴民族,他们有美洲印第安人的血统,所以他们是美洲原来的主人,可以代表美洲的先住民族吧。

  写作这一篇故事,是为了向这片土地上,台湾原来的主人致意。虽然他们已经永远消失了,但生活在这土地上的我们,还是要存着深深的感念之心。

  三

  在日据时期台湾文化运动时,我曾看见了台湾的反抗运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全世界左翼运动风潮同步,包括文化启蒙、无政府主义运动、农民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等;但当时我最感到好奇的是,会员高达两万多人的“台湾农民组合”甚至和日本的劳动农民党、农民组合串联,互相支援,共同反抗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压迫。但这些活生生的反抗,却很少在台湾史研究范畴之内。某些人更热衷于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现代化的贡献”,或者“日本如何在台湾办了第一场博览会”“建了嘉南大圳”之类的。

  是直到二○○四年认识日据时代农民运动领袖简吉的公子──简明仁先生,通过简吉的经历,我才了解农民运动的完整历史。

  简吉,日据时期的农民组合创建者,组织起全台湾两万四千农民,齐力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在日本军国主义兴起而镇压社会运动后,他组织“赤色救援会”,协助坐牢的政治犯家属,继续抵抗,直到他也被捕入狱。光复之后,他参加三民主义青年团,维持政权轮替之时的台湾社会秩序,后来参与“二二八事件”,在嘉义组织“台湾自治联军”;“二二八”之后“潜行”于北台湾建立地下组织,反抗国民政府的统治。最后在恐怖时期被枪决。这整个贯穿台湾反抗史的过程,他全程参与。这大约是台湾人之中绝无仅有的一个。

  然而,历史总是冷酷中有温暖,杀伐中有人情,毁灭中有希望。即使是反抗者,也充满传奇的故事。

  日据时代农民运动的三大美人之一──简娥,她的父亲是西来庵事件的受害者,但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却拯救了当时被杀的日本派出所所长的儿子,那个儿子,就是后来在“二二八事件”中被杀害于台南、示众数日而不得收尸的汤德章。汤德章的妈妈是台湾少数民族,所以姓汤。简娥与汤德章的命运交响曲,仿佛是台湾与日本命运交织的写照。那情感的纠葛,国仇家恨的交织,个人认同的彷徨,为理想牺牲之壮烈,其复杂的程度,是任何编剧本的人都难以想象的吧。

  每每念及于此,很难不掩卷叹息。

  四

  当然,最复杂的是“二二八”。有关“二二八”的讨论,已被简化为外来政权的压迫、族群的冲突、军队的镇压、清乡的残杀……相关的真相已经很难冷静讨论,更麻烦的是它被去除了历史的脉络。

  例如:台湾光复当时的社会是一种什么样的面貌?当中华民国政府还未来临前,谁在维持社会秩序?在政权轮替之际的无政府状态下,台湾人从日本的军国主义统治下解放出来,如何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被殖民五十年的台湾人懂得自主自治吗?那时的台湾人有没有对未来的梦想?

  如果不了解当时台湾社会,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台湾会从光复初期的充满理想希望,迅速转变为幻灭失望的历程。本书中,我试图从一九四五年《台湾新报》的新闻报导,来重建一个真实而贴近庶民生活的面貌。

  然而,即使是隔了那么久的“旧闻”,当我看到日本被原子弹大轰炸的新闻时,那报导里对原子弹的全然无知,日本军方那种强自镇定的分析口气,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悲悯。世间战争死亡之惨重,莫过于原子弹,而燃烧灼杀之残忍,亦莫过于原子弹。可死者却大多是日本百姓。那发动战争的日本天皇,可曾有一丝悲悯之心?一九四五年的台湾,有战争,有混乱,有欢欣,有悲伤,在政权转换之际,那人间的容颜真是最难得一见的人性真实。那一年的确是值得“深深凝视”的一年。

  然而,随之而来的“二二八事件”却是让台湾从欢欣走向沉默悲情的转捩点。有关“二二八”的研究早已汗牛充栋,但我后来发现,真正采访到当事人的报导非常少,反而各种以讹传讹的夸大描述特别多。

  因此,我做了纪录片《还原二二八》,以当事人的口述访问为主,重现当年场景。最难得的是访问到一个不可能的人:“二二八事件”的主角林江迈的女儿──林明珠。受访时她已七十多岁,回忆起和母亲在重庆北路一带卖香烟的童年往事,以及二月二十七日,事件爆发之际,她所见的一切,依然历历在目。这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现场“二二八”,那才是当时最真实的记忆。

  最不可思议的是,本该怀着被迫害的痛苦度过余生的林江迈,竟把她的女儿嫁给了陈诚的警卫队长,并且得到家族的祝福。这一对夫妻走过几十年岁月,患难与共,相扶相持,恩爱不渝,这大约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内幕吧。

  在这本书中,我试着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来刻画林江迈和她女儿的生命故事。这个故事特别的重要,原因在于:如果林江迈都可以抛弃恩怨,选择自己的人生,为什么后代的人还要怀抱着仇恨走下去呢?

  当然,要解除“二二八”的魔咒,最重要的仍是除去历史的断层,还原历史真相。

  它有三个功课:第一,要从台湾光复初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政治光谱等来分析,了解光复初期两岸社会发展阶段的差距,才能看清“二二八”的结构性根源。第二,要了解日据时代社会运动的脉络,才能明白一九四五年光复后的台湾社会,也才能明白是谁在“二二八”之时起了领导的作用。第三,“二二八”之后,台湾社会如何演变,如此大的全面冲突事件,竟可以因为军队镇压而彻底消失吗?台湾人这么容易臣服而不反抗?

  如此一追溯,我们就会看见“二二八”镇压后,伴随着大陆社会主义革命而开展的地下反抗运动,是如何联结到五十年代白色恐怖清乡,并影响后来的土地改革。现在,这个脉络大体被淡化甚至去除了,只剩下“外来政权压迫”这样的政治口号。但简化的口号对我们理解真正的历史是毫无帮助的。

  失去真实的历史,只剩下政治口号的对抗,这样的历史,怎么让我们向孩子交代?难道,我们还要孩子带着这种被欺骗的历史,被扭曲的心灵,去走向一个仇恨的未来?

  五

  重编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祖母形容父亲的一个朋友说:“他做人有情有义,总是静静地来看望,时间久了,才知是‘有深缘’的人。”

  “有深缘”是一个微妙的台湾话。我已经很久未曾听到了。它形容一个人珍惜人情义理,交朋友久了,互相了解,才会有较深的缘分,这叫“深缘”。

  我所感受的台湾人台湾史,是有温度的,是父祖的生命与记忆。如此贴近,如此温暖,但它需要一点时间去了解,去疼惜。它不是冰冷的剑,是温暖的茶,是“深缘”。

  但愿这一本书,可以让我们自我凝视,在凝视的沉静中,带给我们对这一片土地的“深缘”。

  ……



在台湾发现历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在台湾发现历史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在台湾发现历史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在台湾发现历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之前买了作者另一本书,现在还没看。让我坚持购买的原因是作者的写作角度,我很喜欢。

评分

比较薄的一本书,不过三联出品必属精品,内容不错。

评分

包装印刷精美,纸张质量好,内容完整,值得购买阅读。

评分

书挺好的,搞活动买的,推荐哟。

评分

给媳妇买的~~~~~~~~

评分

等待采购,书本完好,比较满意。

评分

送货很快,包装的也不错,一如既往的好评,有需要还会再来的。

评分

这次活动屯书 特别划算 物流迅速

评分

书很好是正版,物流非常给力,购物买书一直京东,品质保证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在台湾发现历史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