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对过去的那段历史充满好奇,却看着军事文学大部头觉得头晕眼花,对复杂纷繁的战役进程理不清头绪,也不想要苦苦咀嚼生涩枯燥的战史卷宗,那就来读读这套《战场决胜者:史上*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吧。曲折的故事,丰满的人物,生动的口吻,简洁的表述……任何小白都可以读懂的历史经典战役通俗演义就在这里!
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鉴戒未来;我们讲述战争,是为了呼唤和平。《战场决胜者:史上zui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 3》将目光聚集在战争发起者的身上,去挖掘战争的起源和本质,去见证畸形时代催生的国家悲剧,去衡量道德与价值的取舍,去反思历史的沉痛教训。仇恨、报复、贪婪、私欲……国家间的矛盾无法化解,决策机构中的各股势力明争暗斗,微妙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如何提防强大又狡猾的敌人?
这是一套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通俗历史小说系列。本书从德意志统一战争、第yi次世界大战、卢沟桥事变……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以战争发起者之一的口吻,用他们的思维、判断和情绪,用他们的真实经历来去理解战争的偶然和必然,去体会政治斗争的复杂和艰险。
在第yi、二辑中,我们分别以霸气侧漏的“统帅”和浴血奋战的“战士”为主角,而本辑则收录了堪称“罪魁”的人物——铁血宰相俾斯麦、一战名将兴登堡、侵略战论者石原莞尔,他们的手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沾满了人民的鲜血。三则故事,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背后,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时代烙印。回旋厮杀、鏖战不休的画面固然令人热血,但胜败必然、人心所向的力量更值得深思——这一辑里,我们更可以看到,狂热的人民,被利用的民意,被挑拨的民族情绪,同样负有战争的罪责。
张炜晨,湖北武汉人,爱好文学、旅游、摄影。自幼研读历史,尤喜战争题材,常写有历史随笔。曾在报刊上发表过旅行游记,也曾出版过摄影集,闲来写作一二,渐渐也积攒许多。
德意志统一战争@奥托·冯·俾斯麦,
我对自由和专制、民主和王权、议会和王室的斗争压根就不在乎。谁有利于德意志的统一大业,我就支持谁。如今重生的德意志帝国将是货真价实的统一国家。而这一切,尽管我努力表现出谦虚,还是不得不说都是拜我俾斯麦所赐。
第一次世界大战@保罗·冯·兴登堡,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施利芬精心策划了15年,意图在西线重现“坎尼之战”的“施利芬计划”最后功亏一篑,没能实现,我和鲁登道夫却在东线造就了一个“坎尼”。
卢沟桥事变@石原莞尔,
这一次皇军为什么不能如法炮制,占领华北呢?当然不能。“满洲事变”是我的杰作,是精心计划的产物,也是我成功的起点。军事和政治的双重冒险使大日本帝国得以完全控制满洲,实现了我战略构想的第一步。
“不用多说了,我只做‘德意志的皇帝’(Kaiser von Deutschland),否则就不干。”威廉一世——这个已经74四岁的老人像个孩子似地在办公室里向我咆哮:“我受够了,你这个该死的首相。”
我微微眯着眼,面对暴跳如雷的老国王,仍旧不疾不徐地说:“微臣还是坚持陛下应使用‘德意志皇帝’(Deutscher Kaiser)为帝号。这也是联邦议会所批准的。”
“议会?首相先生,你什么时候也开始倾听议会的意见了?”威廉一世嘲笑道:“整个普鲁士都在你的掌控之下,你完全能够不听从议会——但不能不听从我的命令!”
“微臣不敢!”我立定站好,将腰板挺得笔直,但又高傲地抬起下巴,默想着:“我只服从符合普鲁士和德意志长远利益的命令——可惜老头子下达这样的命令的时候并不多。”
我进言道:“陛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用形容词表示的‘德意志皇帝’和用名词第二格表示的‘德意志的皇帝’只是语法和暂时的区别。陛下切不可为这些细枝末节烦恼。”
威廉一世的脸开始涨得通红,经过精心打理的八字胡因愤怒而高高向上翘起。他的书桌挨了重重一拳,继而屋里响起连串咒骂。我相信此时等候在走廊上的大公、侯爵、将军们一定都正屏气凝神,猜测谁能赢得这场争论的胜利。是我——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还是第二天即将登基的威廉一世?
老国王是我的伯乐。我永远不会忘记,9年前,正是他将我这个当时在普鲁士政界还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从法国召回,委以首相的重任,重组内阁。我对陛下的忠诚从未打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放弃自己的主见。而这10年来的事实证明,我的主见比国王更为高明。施展权谋也好,明争暗斗也罢,历经苦辛,我已经领导普鲁士接连战胜了三个大国。此刻距离德意志的统一就差最后一步了,而这老家伙竟然还要耍脾气,以拒绝登基相要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威廉一世说:“既然仅仅是语法上的区别,为什么就不能按我的意思来?既然我的哥哥能够拒绝称帝,那么我也能。”
他竟然搬出了先王来说服我。
1849年,当时的普鲁士国王,也就是威廉一世的兄长——腓特烈·威廉四世曾被德意志邦联设在法兰克福的国民议会推举为统一的德意志皇帝。当然这只不过是个名誉头衔罢了,各个德意志邦国依旧独立,皇帝只能在自己的普鲁士地盘上发号施令。于是腓特烈·威廉四世说:“我不会接受一个街上捡来的皇冠。”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重生的德意志帝国将是货真价实的统一国家。而这一切——尽管我努力表现出谦虚,但还是不得不说——都是拜我俾斯麦所赐。
老家伙真是老糊涂了。这些拥有高贵血统的国王们——虽然不是全部——就像女人一样,总是为了许多奇怪的愿望而罔顾实际。如果我们所争论的真是如语法问题那样单纯就好了。
我打开房门,将屋外那些竖着耳朵的人都请进来。既然要辩论,那就正经辩一场吧。反正这既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我的上帝,我手头还有无数的公文、电报和密札需要审阅;等候我指示的各级官员恐怕已经排队到了楼梯口。可我此刻必须首先说服一个情绪激动的老人不要在无聊的小事上意气用事。唉,外部的矛盾可以用暴力解决,内部的分歧只能用耐心、耐心、再耐心。
我说:“‘德意志的皇帝’听上去您是对其他非普鲁士邦国有领土要求的,那些邦国君主可能会抵触;而‘德意志皇帝’则顺耳多了……”我抬起左手,“谦卑”地制止了威廉一世即将脱口而出的反驳。“是的,我知道‘德意志皇帝’只是荣誉性质的称号,但这有什么要紧呢?您是真正的皇帝,帝国的统治者!”
威廉一世嚅嗫了几声,看上去动摇了,但还不服输。
我补充说:“陛下,人们都说‘罗马皇帝’,可曾听说过‘罗马的皇帝’?沙皇自称‘俄罗斯皇帝’,也不是‘俄罗斯的皇帝’。”
他又立即开始就俄语翻译问题向我质问。我只好招来一位大家公认的俄语专家——宫廷顾问施耐德尔面呈,这才让老国王哑口无言。最后我使出了撒手锏,掏出一枚腓特烈大帝当政时的银币,请国王过目。银币上清清楚楚铸着一行小字:“普鲁士国王”(Borussorumrex),而不是“普鲁士的国王”(Borussiaerex)。
看到这里,老国王呜呜啼哭起来:“我不同意,不同意。我就要同老普鲁士告别了!”
不,您永远是普鲁士国王,但从明天开始,您必须首先是德意志皇帝。普鲁士将领导德意志,普鲁士也将融入德意志。
……
本辑所述三篇故事的主人翁分别来自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读者将处于令人不快的“正义的反面”,对此笔者深感歉意。笔者只是希望读者能暂时抛弃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用当事人的立场经历历史后,能够更为深刻地领悟德、日两国的历史教训,那就是:讲政治比拼武力更重要;以一种错误或者不与时俱进的方式崛起,终将会被打回原形。
笔者创作时均站在当时亲历者的角度行文,但并不代表作者同意其观点主张,特此声明。他们的思考和决策还往往带有局限性,甚至错误,笔者也尽量予以保留,使读者能体会到当年的氛围。
文中有些语句为当时人物的原话改编,均已糅合到文中,为保持阅读流畅,恕不一一标注。
◎关于《德意志统一战争》
歌德曾云:“一想到德国人民,我常常不免安然神伤,他们作为个人来说,个个可贵,作为整体来说,却又那么可怜……”
历史上,在这片被称作“德意志兰”、居住着日耳曼人的土地上,曾产生过1789个大大小小的独立政权,其中规模小的仅相当于一个村落。当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瑞典、俄罗斯都先后形成统一民族国家后,德意志仍旧分裂成大小不一、数目浮动的王国、公国、大公国、侯国、自由市等。这些政权组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体,美其名曰“神圣罗马帝国”,即德意志第一帝国。它们各自为政,离心离“德”。在欧洲悲惨的“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期间,这些德意志国家成了欧洲列强的肉脔,惨遭蹂躏和摧残。这就是让歌德痛心疾首的原因。
但德意志的统一意识在“拿破仑战争”中开始觉醒了,其现代民族主义伴随着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逐渐兴起。1862年俾斯麦担任普鲁士王国的首相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就像它的工业化进程一样,抛弃了四轮马车,坐上了蒸汽火车,呼啸着一路向前。普鲁士用短短10年的时间就将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德意志国家统一到了一个新帝国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至此,现代意义上的“德国”才终于出现。这里固然有诸多时代精英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统一德意志是德意志民族的共同心声,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普鲁士开始仅仅是德意志东部的一处穷乡僻壤。经过霍亨索伦家族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了19世纪中叶,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实力最强大的王国之一,同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奥地利平起平坐。当时统一德国有两个方案,即以奥地利为主,包含所有德意志邦国的“大德意志”方案,以及以普鲁士为主,剔除奥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
相比之下,奥地利具有很多先天优势,但它只满足于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架构,既无决心亦无实力建立真正的牢固的德意志民族国家。于是历史的车轮踏上了另一条道路,一个伟大的现代德国在普鲁士的领导下横空出世。
19世纪是欧洲工业化革命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普鲁士一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方面却固守军国主义、国家主义和专制主义,以强有力的手段和较少的流血实现了德国统一。然而正是这三大主义又将强盛的德国拖入穷兵黩武的深渊,致使德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惨败。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每每读起德国史,总感叹德国人为何总处处招惹是非。从腓特烈大帝时代的征战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每一次德国都遭到他国围攻,每一次都落得差点儿亡国的境地。
这个国家出过克劳塞维茨、俾斯麦、老毛奇这样盖世奇人;也出过布吕歇尔、施利芬、曼施坦因这样的军事天才,为何一再犯下如此致命的战略错误呢?倘若把德国比作技术高明的赌徒,那么打败他的,便是联合起来的,赌本几乎无限大的庄家。德国不是败在技不如人,而是败在“贪婪”和“焦躁”,逆大势而动,纵有一时之胜利,也难以长久。
在欧洲“七年战争”期间,腓特烈大帝为了霸占奥地利的西里西亚,接连得罪了奥地利、法国、俄国、瑞典等国。在这些国家的联合攻击下,柏林被围,腓特烈大帝甚至已经准备好了自杀的毒药。幸而俄国人忽然倒戈,转而支持普鲁士,才使得腓特烈大帝逃过一劫。那时腓特烈已经50岁,其前半生可谓叱咤风云,经过这次失败后,他老成了很多,开始一心一意发展国计民生,方得善终。
到了威廉二世时代,德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急速猛增。随着国力增强,当权者的贪婪之心也开始膨胀。德国不满足于当时欧洲的利益分配格局,要挑战旧有的秩序,并且开始在陆地、海洋两个领域里冒险。然而德国自始至终都没有找到一条双赢的出路——既不损害别国利益,甚至有利于别国,又得以发展自己。只要自己赢得够多,就算对手也得了好处,长远来看还是对自己有利。
可就算到了纳粹时代,德国仍然面临所谓“生存空间不足”的老问题。此外,整个国家还患上了严重的“民族焦躁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强加给德国的苛刻条约使德意志民族时时刻刻都希冀废除“凡尔赛体系”,还德国一个大国地位。客观地说,德国的要求是合理的,除了法国外,英国、美国、苏联都可能放德国一马。但是德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被希特勒利用且无限放大了,随之而来的战火也造成了更加彻底的毁灭。
◎关于《卢沟桥事变》
本文以一名日本陆军参谋的视角来审视“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所以不可避免地站在日本人的角度思考怎样对付中国,以日本军人的口吻来阐述这些战争狂人的侵略逻辑。当然这些并不是作者支持的立场,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荼毒戕害、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都是不容忘却的历史。
二战日军并非如一些影视作品中那样公式化的残暴、愚忠、狡诈,而是一个存在巨大矛盾的军事系统,彼此间有尔虞我诈,有阳奉阴违,有欺上瞒下。他们当中既有丧心病狂的疯子——比如绝大多数参谋,也有冷静客观的明白人——比如文中的“我”。这种矛盾给别国如何正确处理日本问题带来了很大困难。这也正是美国政府在二战后期专门委托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撰写《菊与刀》,以便于其战后统治的原因。
当然在是否要进行战争这一问题上,日本军队的决策者们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仅仅在于何时发动战争,如何展开行动,怎样确定规模和范围。
所谓持“和平主义”立场的“我”其实是更为险恶的敌人,请读者们一定要认清这点,保持警惕。
张炜晨
2017年3月
拿到这本书时,我最担心的是内容会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导致整体失衡,毕竟要涵盖如此跨越时空的宏大主题,难度可想而知。但作者的平衡感处理得非常老道。他似乎懂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缘政治背景下,重点应该放在何处。比如,他对早期冲突的侧重,似乎更偏向于对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崛起的探讨;而到了后期阶段,笔锋则转向了工业化、技术革新对战场形态的彻底重塑。这种渐进式的叙事结构,让读者能清晰地追踪“战争”这一概念本身是如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我个人对作者处理信息密度的方式印象深刻——信息量巨大却丝毫不显杂乱,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珠宝匠,将无数散落的宝石打磨后,镶嵌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使得整本书熠熠生辉,读来酣畅淋漓,让人完全停不下来。
评分这本书的定价绝对物超所值,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对军事史有着深深着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本来只是想找一本关于宏大战争叙事的通俗读物,没想到它给我的惊喜远超预期。作者的叙事功底着实了得,他没有将历史简单地堆砌成枯燥的年代记,而是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导演,将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刻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呈现在我们眼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硝烟的味道,听到士兵们的呐喊,感受到指挥官们在棋盘般的地图前运筹帷幄时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复杂战役的复盘分析,逻辑清晰得令人拍案叫绝,完全摆脱了传统军事史的晦涩难懂,成功地将深奥的战略战术转化为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精彩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转折点”的捕捉和剖析,那种对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战争复杂性的认知。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沉浸式体验,我向所有对人类冲突史感兴趣的朋友强烈推荐。
评分坦白说,我习惯于阅读那些专注于某一小型战役的深度研究,所以一开始对这种涵盖多个世纪、多次重大冲突的“大跨度”作品持保留态度。然而,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种“主题串联”的手法,而非简单的时间线性排列,成功地将看似孤立的战役串联成一个关于“力量、冲突与权力再分配”的宏大史诗。每一次战役的分析,都像是在为前一个主题提供新的例证或修正,又像是为后一个主题埋下伏笔。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具有极强的连贯性和内在逻辑性,避免了传统合集类书籍容易出现的“跳跃感”。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逻辑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厚重的历史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内文的字体选择和行距安排,即便是在长时间的夜间阅读中,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更不用说那些精准插入的地图和示意图,它们的功能性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辅助说明,简直是叙事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晰标注的兵力部署、进攻方向和关键地理要素,完美地填补了文字描述可能留下的空间空白。我甚至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地图仔细揣摩某个战术包围圈是如何形成的,这种图文结合的深度互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理解的深度。可以说,这是一本在内容深度和阅读体验上都做到了极致的优秀作品。
评分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军事胜利或失败的罗列,深入挖掘了决策背后的“人”性与“非人性”。我常常在想,那些站在历史风口浪尖上的将领们,他们是如何承受那种巨大的心理负荷的?这本书给了我一些深入的窥见。它不仅仅记录了哪些部队如何调动,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领导力、士气、后勤压力以及政治博弈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战局的最终走向。这种对“人祸”与“天意”之间拉扯的细腻描摹,使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庸才”,而是更接近于真实人性的复杂个体。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新闻中关于国际冲突的报道时,视角也变得更加多维和审慎,不再轻易下断言,这大概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后遗症”了。
评分这系列第三本,内容还不错
评分对于战略的深度解析很有意思。
评分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鉴戒未来;我们讲述战争,是为了呼唤和平。《战场决胜者:史上zui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 3》将目光聚集在战争发起者的身上,去挖掘战争的起源和本质,去见证畸形时代催生的国家悲剧,去衡量道德与价值的取舍,去反思历史的沉痛教训。仇恨、报复、贪婪、私欲……国家间的矛盾无法化解,决策机构中的各股势力明争暗斗,微妙复杂的政治形势之下,如何提防强大又狡猾的敌人?
评分非常好 下次还要买 谢谢!!
评分内容一般。买时200-100.6.18时是160-60,还能用卷200-100。合算下来0.315折,买早了买贵了。以后,不到6.18不买书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大家一看的
评分很好的书,包装很新
评分这本是帮朋友买的,了解历史上的战役复盘
评分这是一套关于战争的好书,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