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外经典的一本教材,作者是业界非常有名的一位教授,出版过数字系统方面的多部著作。
本书结构严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数字电路设计的优秀教材,旨在教会读者关于数字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全书共分10章,内容涉及数字逻辑的基本理论、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寄存器和计数器、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寄存器传输级设计、半导体和CMOS 集成电路、标准IC和FPGA实验、标准图形符号、Verilog HDL与数字系统设计等。全书结构严谨,选材新颖,内容深入浅出,紧密联系实际,教辅资料齐全。
M. Morris Mano,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的教授,出版过多部有关数字逻辑、计算机设计基础的教材;Michael D. Ciletti,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
Contents
Preface i x
1 Digital Systems and Binary Numbers 1
1.1 Digital Systems 1
1.2 Binary Numbers 3
1.3 Number-Base Conversions 6
1.4 Octal and Hexadecimal Numbers 8
1.5 Complements of Numbers 10
1.6 Signed Binary Numbers 14
1.7 Binary Codes 18
1.8 Binary Storage and Registers 27
1.9 Binary Logic 30
2 Boolean Algebra and Logic Gates 38
2.1 Introduction 38
2.2 Basic Definitions 38
2.3 Axiomatic Definition of Boolean Algebra 40
2.4 Basic Theorems and Properties of Boolean Algebra 43
2.5 Boolean Functions 46
2.6 Canonical and Standard Forms 51
2.7 Other Logic Operations 58
2.8 Digital Logic Gates 60
2.9 Integrated Circuits 66
3 Gate-Level Minimization 73
3.1 Introduction 73
3.2 The Map Method 73
3.3 Four-Variable K-Map 80
3.4 Product-of-Sums Simplification 84
3.5 Don?ˉt-Care Conditions 88
3.6 NAND and NOR Implementation 90
3.7 Other Two-Level Implementations 97
3.8 Exclusive-OR Function 103
3.9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 108
4 Combinational Logic 125
4.1 Introduction 125
4.2 Combinational Circuits 125
4.3 Analysis Procedure 126
4.4 Design Procedure 129
4.5 Binary Adder¨CSubtractor 133
4.6 Decimal Adder 144
4.7 Binary Multiplier 146
4.8 Magnitude Comparator 148
4.9 Decoders 150
4.10 Encoders 155
4.11 Multiplexers 158
4.12 HDL Models of Combinational Circuits 164
5 Synchronous Sequential Logic 190
5.1 Introduction 190
5.2 Sequential Circuits 190
5.3 Storage Elements: Latches 193
5.4 Storage Elements: Flip-Flops 196
5.5 Analysis of Clocked Sequential Circuits 204
5.6 Synthesizable HDL Models of Sequential Circuits 217
5.7 State Reduction and Assignment 231
5.8 Design Procedure 236
6 Registers and Counters 255
6.1 Registers 255
6.2 Shift Registers 258
6.3 Ripple Counters 266
6.4 Synchronous Counters 271
6.5 Other Counters 278
6.6 HDL for Registers and Counters 283
7 Memory and Programmable Logic 299
7.1 Introduction 299
7.2 Random-Access Memory 300
7.3 Memory Decoding 307
7.4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312
7.5 Read-Only Memory 315
7.6 Programmable Logic Array 321
7.7 Programmable Array Logic 325
7.8 Sequential Programmable Devices 329
8 Design at the Register
Tr a n s f e r L e v e l 351
8.1 Introduction 351
8.2 Register Transfer Level Notation 351
8.3 Register Transfer Level in HDL 354
8.4 Algorithmic State Machines (ASMs) 363
8.5 Design Example (ASMD Chart) 371
8.6 HDL Description of Design Example 381
8.7 Sequential Binary Multiplier 391
8.8 Control Logic 396
8.9 HDL Description of Binary Multiplier 402
8.10 Design with Multiplexers 411
8.11 Race-Free Design (Software Race Conditions) 422
8.12 Latch-Free Design (Why Waste Silicon?) 425
8.13 Other Language Features 426
9 Laboratory Experiments
with Standard ICs and FPGAs 438
9.1 Introduction to Experiments 438
9.2 Experiment 1: Binary and Decimal Numbers 443
9.3 Experiment 2: Digital Logic Gates 446
9.4 Experiment 3: Simplification of Boolean Functions 448
9.5 Experiment 4: Combinational Circuits 450
9.6 Experiment 5: Code Converters 452
9.7 Experiment 6: Design with Multiplexers 453
9.8 Experiment 7: Adders and Subtractors 455
9.9 Experiment 8: Flip-Flops 457
9.10 Experiment 9: Sequential Circuits 460
9.11 Experiment 10: Counters 461
9.12 Experiment 11: Shift Registers 463
9.13 Experiment 12: Serial Addition 466
9.14 Experiment 13: Memory Unit 467
9.15 Experiment 14: Lamp Handball 469
9.16 Experiment 15: Clock-Pulse Generator 473
9.17 Experiment 16: Parallel Adder and Accumulator 475
9.18 Experiment 17: Binary Multiplier 478
9.19 Verilog HD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Rapid Prototyping with FPGAs 480
10 Standard Graphic Symbols 488
10.1 Rectangular-Shape Symbols 488
10.2 Qualifying Symbols 491
10.3 Dependency Notation 493
10.4 Symbols for Combinational Elements 495
10.5 Symbols for Flip-Flops 497
10.6 Symbols for Registers 499
10.7 Symbols for Counters 502
10.8 Symbol for RAM 504
Appendix 507
Answers to Selected Problems 521
Index 539
第五版前言
自从《数字设计(第四版)》出版以来, 基于数字技术来接收、 控制和传输信息的设备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新的手机和手持移动设备层出不穷, 性能也在大幅提升。在这些美观的用户界面之下,使用二进制代码进行数据传输的二进制系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些系统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然而制造商对某些核心理论的完善, 以及现代化设计工具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因此, 为适应新技术, 本书精炼了内容并且加强了对数字器件的传统理解和现代设计方法介绍。
《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的内容大部分建立在前面四个版本基础上的, 除此之外, 用户的反馈也帮助我们确定了一部分内容编写的方向。 这个版本中的内容更侧重于数字设计的基础课程以及当今主流数字系统设计技术——CMOS电路。 本书适合的读者范围很广,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工程以及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均可阅读。 本书的核心内容包括: (1)布尔逻辑, (2)逻辑门, (3)同步有限状态机, (4) 数据通路控制器。所有这些都是要通过数字系统的设计来实现的。
该版同时取消了一些电子电路的内容,所以读者可能无法再找到有关异步状态机或者双极型晶体管的描述。 另外, 随着网络上有关的辅助材料越来越多, 我们减少了关于FPGA的篇幅。 现在的设计者更倚重于硬件描述语言(HDL), 《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应用上, 以及怎样才能思路清晰地使用Verilog HDL对数字系统进行设计和开发。
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法。称作VARK的学习方法区分了四种主要的学习模式: (V) Visual, 视觉; (A) Aural, 听觉; (R) Reading, 阅读; (K)Kinesthetic, 动觉。 VARK方法以及范例可以用来支持课堂教学。本书中提供了高标准的图例图解(Visual), 对于大量的范例及讨论, 学生使用免费的模拟器进行实验, 内容包括怎样设计一个逻辑系统并使它正常工作(Kinesthetic), 而最后的听觉(Aural)部分的内容则交给教师来完成。 因此, 使用《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来开展数字设计课程教学, 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且循序渐进的学习体验。
有些人可能会对本书的内容以及第一堂课就涉及硬件描述语言(HDL)抱有疑问,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 伴随着新生的为集成电路设计的CAD工具的大量普及, 当今工业界已经逐步淘汰了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基于原理图的设计。原理图创造了一种用接线图对系统功能进行描述的方法, 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任何人来说, 想要在较短时间内没有任何仪器的帮助和说明书, 仅由画在纸上的逻辑电路原理图来确定电路功能无疑是很困难的。因此工业界转而把目光放在硬件描述语言(诸如Verilog HDL)上, 开始使用HDL来描述逻辑功能的设计, 并且囊括了功能说明、 模拟、 仿真测试以及与实际硬件系统(如标准ASIC或FPGA单元)的综合调试。原理图方法只有通过对详细的并且精确分级的设计模块文档的仔细分析, 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较旧的范例中,设计者们依仗多年的经验来制作电路原理图以说明其功能。而在当今工业的设计图中, 设计者们使用硬件描述语言来更直接、 更有效地说明数字系统的功能, 而不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 同时通过综合的模拟工具来自动生成原理图作为参考。工业实践证明传统原理图带来的低效能如果不被新的分析方法取代, 将会给新一代大型复杂集成电路的设计带来巨大困难。
我们再次说明, 在《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的第一课就涉及硬件描述语言, 并不代表要摒弃传统基础理论和手工设计方法。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硬件是如何工作的仍然非常重要。 因此我们保留了详尽的组合和连续逻辑模块的内容。手工设计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 将结果与HDL范例中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 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硬件知识的理解。无论如何, 我们想强调的是“硬件是如何设计的”, 为学生将来在工业上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适用性
书中内容的次序很好地适应了课程需求, 是由基于传统手工工艺的数字电路设计、 使用硬件描述语言的数字电路设计和在两者之间或两者混合的课程组成。因为当今综合性设计工具的高度自动化使得逻辑分析最小化。卡诺图以及其他相关的主题可以被最优化地呈现在数字设计的开始或者在使用硬件描述语言测试、 设计、 模拟电路之后。本书的内容包含了手工设计电路和基于硬件描述语言设计电路的范例。通过每章结尾前后参照的习题, 让传统手工设计任务变成采用硬件描述语言并且需要同伴一起完成的任务。通过在模拟结果、 习题的解答和手工设计的解决方案中添加注释, 将传统手工设计和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电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内容的更新
《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遵循最新的IEEE 1364标准, 此次修订后的版本更新如下:
● 去除了一些非典型的逻辑电路(诸如RTL、 DTL、 射级耦合逻辑电路)。
● 在每章的最后加上了有关“网络搜索主题”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扩展阅读。
● 每章最后对大约三分之一的问题进行了复习。
● 包含所有新的习题的解答手册。
● 有关卡诺图化简的内容更加合理。
● 增加了基本的CMOS技术在逻辑门上的应用。
● 附录中包含了有关半导体技术的介绍。
设计方法论
这个版本对于如何在数字系统中设计状态机来控制数据通道提供了一种比较系统的方法论。 此外,这些材料的框架用来解决控制器如何处理数据通道发出的信号等实际问题,例如系统反馈(响应)的问题。 因此, 我们提供了设计复杂交互数字系统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论在人工以及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设计中都可以得到运用。
合适的HDL内容
仅仅局限于介绍硬件描述语言的语法是远远不够的,书中只在需要的地方提供了这些Verilog语法元素, 而且正确的语法并不意味着这个电路模块就能够正常实现它的功能或者顺利组合成一个物理硬件。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生产实践,确认手工模型能够有效地被综合成物理硬件电路。如果不能做到这点会导致软件竞争问题的出现, 并会造成模拟的结果与综合成物理硬件后的结果不符。同样, 设计时不进行生产实践也许能够得到正确的模拟结果, 但因为设计者的方法不同, 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会不经意地造成硬件闭锁。而工业实践会给我们提出无竞争和无闭锁的设计要求, 所以对学生来说, 在生产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硬件描述语言模型而不是仅仅依赖于综合工具是十分重要的。验证
在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检验电路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现在的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足够地重视验证这个环节, 而是仅仅关注设计本身,验证通常被看成是第二位的。这种观点会带来一种“这个电路将会很好地工作”的不成熟的想法。同样,生产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分析模型是否“可读、 可携带、 可回收”来对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模型进行检验的。通过对硬件描述语言模型进行检验, 可获取可观的收益。我们将对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使用进行讨论。同时本书还将提供测试题和所有练习的解决方案, 用来(1)检验电路是否正常工作; (2)强调测试中的重点内容; (3)通过自测题介绍重要的概念, 例如测试平台的自检。我们提倡并推荐通过测试方案的研究去指导测试平台的研制, 我们会在教材中图文并茂地介绍和推荐一些测试的方法, 并且在教材结尾的习题答案中扩展它们。
硬件描述语言课程的内容
我们确保教材中所有的范例和所有的解决方案符合设计数字化硬件的工业生产标准。像上一版一样,硬件描述语言内容被放置在一个单独的部分, 这样可以按照教学安排进行删减,这个版本并没有减少关于手工设计的论述,也没有制定讲课的顺序。书中的论述适合同时学习数字电路和硬件描述语言的初学者。本书旨在帮助学生自主设计一个项目并且在以后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中取得成功。
教师资源相关的教师资源申请方式请参见书后的“教学支持说明”。
教师可以在 www.pearsonhighered.com/mano处下载课程资源, 包括: ● 所有的硬件描述语言示例的源代码和测试题。
● 教材中所有的数据和表格。
● 所有在手工解决方案中的硬件描述语言模型源代码。
● 可下载的用于课堂教学的图形化解决方案。
HDL 模拟器
本书推荐使用两个由SynaptiCAD(www.syncad.com)提供的模拟器。第一个是VeriLogger Pro, 这是一个传统的能模拟硬件描述语言示例和检验硬件描述语言问题的模拟器。此模拟器符合IEEE��1995标准,对旧的模型十分有用。另一个是一种交互的模拟器——Verilogger Extreme, 符合IEEE��1995和IEEE��2001标准。这个模拟器允许设计者在完成对模型的模拟之前对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和分析。这种技术对学生十分有用, 它可以快速输入布尔逻辑和D触发器以及锁存器的表达式来校验等价性和测试触发器及锁存器。
各章摘要
下面简要介绍各章的要点。
第1章: 介绍了用于表达数字系统信息的各种二进计数制, 解释并说明了二进制数和二进制代码, 给出了带符号的二进制数及BCD十进制数的加减法举例。
第2章: 介绍了布尔代数的基本定理, 描述了布尔表达式与其对应的逻辑图之间的相互关系, 研究了两个逻辑变量的所有可能的逻辑运算, 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数字系统设计中最有用的逻辑门。本章还介绍了基本的CMOS逻辑门。
第3章: 介绍了布尔表达式的卡诺图化简法,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简化由“与或”门、 “与非”门和 “或非”门构成的数字电路; 讨论了其他所有可能的两级门电路及其实现方法, 给出了Verilog HDL用于简单门级建模的例子。
第4章: 概述了组合电路
对于学习Verilog语言而言,这本书的实用性看起来非常突出。我从它的书名就可以预见到,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强调实际的编程实现。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Verilog语法、模块化设计、行为级建模以及RTL设计的详细讲解。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Verilog的书籍,但有些过于偏重理论,或者例子不够贴近实际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大量高质量的Verilog代码示例,并且这些示例能够覆盖各种常见的数字逻辑模块,从简单的寄存器到复杂的总线接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Verilog代码的,以及在编写代码时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最佳实践。例如,关于时序约束、同步复位和异步复位的使用场景,以及如何编写可综合的Verilog代码,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开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指导。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色彩搭配沉稳,一看就是那种学术气息浓厚的著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容易泛黄的廉价纸,印刷清晰,排版合理,看着就让人有学习的欲望。我刚开始接触数字设计领域,对各种理论和工具都还在摸索阶段,这本书的光是目录就让我觉得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从最基础的逻辑门到复杂的系统设计,让我对整个学科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翻阅的几章内容,其逻辑性和条理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比较严谨的,段落之间的过渡自然,概念的引入和解释都循序渐进,不像有些书上来就抛出一堆术语,让人云里雾里。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一本能够清晰引导我入门的书籍至关重要,从这本书的编排来看,我对此充满信心。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状态机设计、时序逻辑分析等章节的讲解,因为这些是我目前觉得比较难理解的部分,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浅出的解释和生动的例子,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示绝对是亮点,每一个重要的概念,无论是逻辑门符号、时序图,还是电路结构图,都绘制得非常清晰、准确,色彩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突出关键信息。我之前看过的很多技术书籍,图示往往模糊不清,或者只是简单地堆砌,很难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而这本书的图文结合做得非常出色,很多复杂的概念,通过一幅幅精心绘制的图,就能瞬间豁然开朗。尤其是书中对于时序逻辑电路的讲解,其状态转移图、时序波形图的绘制,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范例,清晰地展示了信号的变化过程和状态之间的跳转,这对于我理解异步和同步电路的差异,以及如何分析时序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仔细对照文字和图示,但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无疑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让理解变得更加直观和高效。
评分从我这几天的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相当可观。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试图从更深层次的原理出发,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例如,在介绍组合逻辑电路时,他不仅给出了真值表和卡诺图的简化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不同逻辑函数的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考量。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或许会带来一定的挑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然而,正是这种深入的讲解,才能真正构建起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更复杂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石。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电路分析方法的多样性展示,从时序图到波形图,再到抽象的逻辑表达式,作者提供了多种视角来理解电路的行为,这对于培养全面的分析能力非常有帮助。我注意到书中还引用了一些历史性的发展脉络,这让我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数字设计学科的演进和重要性,这种人文关怀的设计,让枯燥的技术学习过程增添了一丝趣味。
评分作为一名已经从业多年的硬件工程师,我一直关注着数字设计领域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拿到这本《数字设计与Verilog实现(第五版)》,我第一反应是它是否能跟上最新的行业发展。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阅读,但从其目录和前言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理论的层面。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FPGA设计流程、IP核集成以及验证方法学的相关章节,因为这些是当前硬件开发的核心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帮助我们这些从业者在实际工作中更有效地利用Verilog语言和相关工具。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案例分析,或者对某些设计模式进行深入剖析,那就更好了。很多时候,理论知识是一方面,但如何将其转化为高效、可靠的实际设计,才是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思路,避免我们在实际项目中走弯路,提升工作效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