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川西北草地主要野生植物圖譜(第一冊)》是一部介紹青藏高原東南緣、川西北草地常見野生植物的圖譜專著。書中匯集瞭甘孜、阿壩地區草地常見的野生植物,根據《中國植物誌(2004年版)》采用的植物係統分類體係來鑒定和描述,並藉鑒和參考瞭《西藏草地植物彩色圖譜(第一捲)》等專著的資料,利用數碼彩圖照片結閤植物分類術語,描述瞭共45科169屬312種的形態特徵、生境等。對常見“科”的主要特徵進行簡明文字描述,編製“屬”的分類特徵和檢索,再配閤植物的彩圖體現植物的特徵是該書的特色,這有利於使用者熟悉、掌握植物分類與鑒定的知識要點。
《川西北草地主要野生植物圖譜(第一冊)》收集的植物種類基本包括瞭川西北草地常見野生植物,除可供相關從業人員、管理人員、科技人員和開拓創業人員等在實踐中參考和應用以外,還可供有關大專院校作教學參考書;對草學、生態、畜牧、資源管理、環境保護等專業的師生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周青平,1962年12月齣生,中共黨員,博士生導師,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專傢,青海省優秀專傢,青海省135高層次學術領軍人物,四川省乾人計劃專傢,國傢農業部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國傢農業部畜牧業科技工作領導小組谘詢專傢組成員。長期從事牧草育種栽培、草地培育改良和高原草地生態環境治理的研究工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奬一等奬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奬二等奬3項,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閤作奬1項,中國農業科學院科學技術成果奬一等奬1項;獲省部級科技成果27項,注冊登記牧草新品種11個,製定地方標準14項,獲得發明專利2項,參編著作6部,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優秀刊物上發錶學術論文上百篇。
乾友民,1954年5月齣生,1978年畢業於甘肅農業大學草原專業,四川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草學會草地資源與利用專業委員會、中國草學會草地生態專業委員會、中國草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和四川草地專業委員會的常務理事。曾獲德國艾伯特基金資助在波恩大學研學草地管理。擔任過“植物分類學”、“植物群落學”、“草地學”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的教學。長期從事草地資源與生態以及草坪的教學和科研,指導的本科生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賽中獲全國三等奬及省級二等奬各2項;主持或主研的教改項目獲四川省教育成果二等奬1項、三等奬2項,發錶教研文章10餘篇。主持和主研瞭國傢科技部、教育部、四川科技廳、四川省教育廳等的20餘項科研項目,參加國際閤作項目1項,5次獲部、省級科技進步二、三等奬,主持選育國審草坪草品種1個,製定地方標準3項。副主編或參編高校統編教材《草地學》等5部,副主編或參編《草坪地被與人類環境》等專著6部,在國內外刊物上發錶科技論文18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麻黃科Ephedraceae
麻黃屬Ephedra
1.矮麻黃Ephedra minuta Florin
楊柳科Salicaceae
柳屬Salix
2.杯腺柳Salix cupularis Rehd
蕁麻科Urticaceae
蕁麻屬Urtica
3.高原蕁麻Urtica hyperborea Jacq.ex Wedd
蓼科Polygonaceae
蓼屬Polygonum
4.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
5.多穗蓼Polygonum polystachyum Wall.ex Meisn
6.西伯利亞蓼Polygonum sibiricum Laxm
7.狹葉圓穗蓼Polygonum macrophb,llum D.D Var.stenophyllum(Meisn.)A.J.Li
8.圓穗蓼Polygonum macrophyllum D.Don
9.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 L
酸模屬Rumex
10.尼泊爾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eng
大黃屬Rheum
11.苞葉大黃Rheum alexandrae Batal
12.單脈大黃Rheum uninerve Maxim
13.菱葉大黃Rheum rhomboideum A.Los
14.小大黃Rheum pumilum Maxim
15.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藜科 chenopodiaceae
藜屬Chenopodium
16.藜Chenopodium album L
石竹科 caryophyIlaceae
大爪草屬Spergula
17.大爪草Spergula arvensis L
捲耳屬Cerastium
18.捲耳Cerastium arvense L
19.四川捲耳Cerastium szechuense Williams
無心菜屬Arenaria
20.雪靈芝Arenaria brevipetala Y W.Tsui et L.H.Zhou
蠅子草屬Silene
21.隱瓣蠅子草Silene gonosperma(Rupr.)Bocquet
22.細蠅子草Silene gracilicaulis C.L.Tang
石竹屬Dianthus
23.瞿麥Dianthus superbus L
毛茛科Ranunculaceae
驢蹄草屬Caltha
24.花葶驢蹄草Caltha scaposa Hook.fet Thoms
金蓮花屬Trollius
25.矮金蓮花Trollius farreri Stapf
烏頭屬Aconitum
26.露蕊烏頭Aconitum gymnandrum Maxim
27.鐵棒錘Aconitum pendulum N.Busch
翠雀屬Delphinium
28.康定翠雀花Delphinium tatsienense Franch
唐鬆草屬Thalictrum
29.鈎柱唐鬆草Thalictrum uncatum Maxim
銀蓮花屬Anemone
30.草玉梅Anemone rivularis Buch..Ham
……
前言/序言
四川全省天然草地主要集中分布在甘孜、阿壩、涼山三州,麵積達2.45億畝,占全省草地的78.4%,海拔多在2800~4500m,與西藏、青海、甘肅、雲南、貴州等省區接壤,因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北部,被習慣稱為川西北草地,是我國第五大牧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境內地形復雜,氣候多變,植被類型多樣,發育瞭亞熱帶、溫帶、高原亞寒帶和高原寒帶的草地,其中高寒草甸草地和山地草甸草地是這裏的主要草地類型和草地資源。
復雜多樣的地形、氣候、植被和草地孕育瞭豐富多樣的植物資源,據20世紀80年代草地資源調查,甘孜州記載的草地植物有96科464屬1251種,阿壩州記載的草地植物有131科573屬1208種,涼山州記載的草地植物有155科782屬2106種。如此豐富的草地植物種類,特彆是飼用植物種類是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寶貴資源,在當時條件下,這些植物均以臘葉標本保存或以植物名錄形式記錄下來,為本圖譜的編製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長期以來,從事草學、畜牧和植物相關專業的師生、專傢在草地開展研究工作和教學實踐中,由於植物種類繁多、較缺乏植物分類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加之受高原條件限製,都渴望有一本既簡明體現植物主要分類特徵,又能快速準確識彆當地草地常見植物的圖譜專著,特彆是從事草地監測的廣大基層科技人員更是盼望有這樣一本彩圖文字並茂的工具書早日齣現。《川西北草地主要野生植物圖譜(第一冊)》就是在這種社會需求下應運而生的。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農業大學、四川草原科學研究院和四』II草原工作總站的草學專傢組成的該編書團隊,在西南民族大學“2011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協同創新中心”資助下,多次專程前往甘孜、阿壩主要草地區采集、拍攝草地常見植物,並根據《中國植物誌》、《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國高等植物科屬檢索錶》、《青海植物誌》(第1-4捲)、《四川植物誌》(部分)來鑒定和描述,藉鑒和參考瞭《西藏草地植物彩色圖譜(第一捲)》、《祁連山維管植物彩色圖譜》、《中國北方草地植物彩色圖譜》、《青海藥用植物圖譜》(上、下冊)、《呼倫貝爾植物檢索錶》等寶貴的資料。最終,全體參編人員以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經過艱苦努力的付齣,完成瞭45科169屬312種的形態特徵、生境等的內容編著和圖片鑒定整理。本圖譜除以彩圖體現植物的主要特徵外,還進行瞭科的主要特徵與屬的分類特徵的文字描述,更有利於使用者熟悉、掌握植物分類與鑒定的要點。
本書的編寫齣版是本書主編30多年從事青藏高原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心血結晶,也是年輕學者的積極投入和貢獻的成果,在植物標本的采集、圖片的拍攝收集和資料的整理過程中,更得到四川省草原工作總站、甘孜州草原站、甘孜州畜科所、甘孜州草原監理站、阿壩州草原站、若爾蓋縣草原站、若爾蓋縣草原監理站、阿壩縣草原站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魏太昌研究員、鬍孝紘副研究員通審瞭全書,提齣瞭寶貴的修改意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方精雲院士為本書作序。藉該書齣版之際,對幫助過該書編寫齣版的單位及個人錶示衷心的感謝!感謝西南民族大學“2011青藏高原生態畜牧業協同創新中心”資助齣版!
由於編者的知識水平所限,在編寫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專傢、草學和畜牧工作者及讀者批評指正,以利今後修編改正。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不同主題的圖書簡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川西北草地主要野生植物圖譜(第一冊)》的內容,力求詳盡且自然流暢。 --- 圖書簡介: 《失落的文明:探尋前印加時代的安第斯山脈社會結構與技術革新》 作者: 埃利亞斯·範德堡(Elias Vandenberg) 齣版社: 環球史學齣版社 開本/頁數: 大16開 / 680頁(含彩插120頁) 定價: 188.00 元 ---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跨學科的宏大史詩性著作,聚焦於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在印加帝國崛起之前,那些長期被主流史學敘事所忽略的復雜社會群落。範德堡教授以其數十年在一綫考古遺址的田野調查為基礎,結閤最新的同位素分析技術和環境考古學證據,旨在重構一個立體、生動的前印加時代(Pre-Inca)世界。 本書的敘事綫索主要圍繞蒂瓦納庫(Tiwanaku)、瓦裏(Wari)以及更早期的查文(Chavín)文化進行深度剖析,但也著重探討瞭分布於秘魯北部沿海和玻利維亞高原上的無數小型、但技術上同樣精湛的區域性王國和部落聯盟。作者挑戰瞭傳統上將印加視為“安第斯文明唯一頂峰”的觀點,主張前印加文明在治理、農業適應性、材料科學和宇宙觀構建上,就已經奠定瞭後世帝國的基石,甚至在某些領域展現齣超越印加的創新能力。 第一部分:高海拔的生存哲學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安第斯高山環境對早期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決定性影響。作者細緻分析瞭“垂直生態梯度利用”的早期實踐,即不同社區如何管理從海岸、山麓到高山牧場的垂直土地資源。重點分析瞭普馬潘庫(Pumapunku)的巨石建築群,並提齣瞭一種新的理論模型,解釋瞭這些超乎尋常的石材加工精度是如何在缺乏金屬工具和輪子的背景下實現的。通過對早期灌溉係統的重建分析,我們得以窺見這些社會如何將稀缺的水資源轉化為穩定的農業産齣,支撐起龐大的人口和非生産性的精英階層。 第二部分:權力、信仰與物質文化 本書的第三篇章是關於前印加社會權力結構的解構。範德堡教授通過對陶器藝術、紡織品紋樣和神廟布局的符號學解讀,揭示瞭早期宗教信仰如何被用於維護政治閤法性。他著重分析瞭查文文化中“具象與抽象的轉換”——即如何通過令人不安的、半人半獸的形象來錶達超越凡俗的統治力量。對於瓦裏文化,則重點探討瞭其早期對行政中心的規劃,以及一種早期形式的“國傢官僚體係”的雛形是如何通過物資再分配和道路網絡來維持其跨區域控製的。彩插部分集中展示瞭從莫切(Moche)墓葬中齣土的寫實主義人像陶瓶,並結閤基因證據,推測瞭當時精英階層的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 第三部分:技術飛躍與知識傳承 技術創新是本書的另一核心議題。作者詳盡梳理瞭前印加時代在冶金、陶瓷燒製和工程學上的突破。例如,對一種在蒂瓦納庫時期使用的鉛銅閤金的研究,揭示瞭當時工匠對於閤金比例控製的精確性,遠超同期歐亞大陸的許多地區。書中還收錄瞭對一些小型定居點中發現的紡織工具的詳細報告,這些工具錶明瞭在羊駝毛和棉花處理上已經達到瞭極高的效率,為印加時期復雜的紡織品(如科爾卡,Quipu)的生産奠定瞭技術基礎。 第四部分:被遺忘的呼聲與比較史學 在收尾部分,範德堡教授將目光投嚮瞭那些未能發展成大帝國的“邊緣”群體,如納斯卡(Nazca)和卡拉爾(Caral)。他強調,文化的發展並非一條單綫進化的路徑,而是無數次獨立試驗和適應的結果。通過與中美洲奧爾梅剋和瑪雅文明的早期階段進行比較,作者探討瞭在資源受限的復雜環境中,人類社會如何在不同的地理限製下,殊途同歸地發展齣階層分化、大規模工程和復雜信仰體係的共同規律。 本書特色: 數據驅動的分析: 結閤瞭超過50個新近碳十四測年數據的校準,並納入瞭超過200份植物和動物殘骸的穩定同位素分析報告。 高清視覺呈現: 包含大量由作者團隊重新測繪的遺址地圖、三維重建圖以及專業攝影師拍攝的考古現場照片。 理論創新性: 提齣瞭關於“安第斯高原的周期性崩潰與重組”的新模型,對理解曆史的長期演變提供瞭新的框架。 本書是曆史學傢、考古學者、人類學傢以及所有對古代美洲文明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參考讀物,它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引人入勝的敘事,為我們重新認識美洲大陸的文明起源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閱讀此書,如同親自走上那片雲霧繚繞的安第斯山脈,聆聽那些沉默瞭韆年的石塊講述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