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全国21所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培养规模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领导专家的支持下,出版了我国自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的首版规划教材。为了很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的需要,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委托,针对首轮教材部分内容与本科重复、部分知识老化、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介绍不足等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教材《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供已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使用,编写原则是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择中医优势病种,以问题为中心,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既综述研究进展,提出新科研成果;又正视现状,解读困惑,激发灵感,引发思索,提出问题,面向未来。在表达方式上,《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以纲要性表述为主,给研究生和讲课老师留有思索和研究的空间。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下篇为各论,介绍41个内科病证临床研究概况。每一病证又分“概述”“病因病机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名家学术思想”“问题与思考”五个部分。“概述”部分不设标题,阐述本病的概念、临床特征及西医疾病范畴,简述病名的历史演变,列举别名、异名。“病因病机研究”即有关该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探析,分“历代论述”和“新说探讨”两部分,“历代论述”简要介绍《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并保持《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与本科教材的连续性;“新说探讨”则重点介绍近代对该病病因病机的新观点、新成果。“辨证治疗研究”栏目分“病证相关研究”“辨证思路研究”“治疗思路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分别讨论本病辨证、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综述并评析临床治疗进展。“名家学术思想”介绍近、现代著名医家治疗该病的特色经验和学术思想。“问题与思考”介绍本病新研究动态及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并将古今医家在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疑惑不清,难以解决,有争论分歧的问题分项列出。针对问题、观点,编者或做出应答,或将不同观点归纳分析,或将疑问留给读者,期望能引起评议、争辩、思考,激活学术气氛,启发科研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灵感。每一病种后附古典医著文献摘录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及分类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
第二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第三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病机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
第一节 疾病诊断的地位
第二节 疾病诊断的方法
第三节 辨病与辨证的关系
第四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
第一节 内科辨证基本原则
第二节 内科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则治法
第一节 治疗原则
第二节 治疗方法
第六章 中医内科疾病的预防与调摄
第一节 预防
第二节 调摄
第七章 内科临床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 选题原则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医学论文撰写
第四节 SCI论文书写
第五节 研究生学位论文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感冒
第二章 咳嗽
第三章 哮病
第四章 喘证
第五章 肺胀
第六章 心悸
第七章 胸痹心痛
第八章 心衰
第九章 不寐
第十章 眩晕
第十一章 头痛
第十二章 中风
第十三章 痴呆
第十四章 郁证
第十五章 痫病
第十六章 胃痛
第十七章 噎膈
第十八章 腹痛
第十九章 泄泻
第二十章 痢疾
第二十一章 便秘
第二十二章 胁痛
精彩书摘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
[辨证治疗研究]
(一)病证相关研究
喘证主要与现代医学中的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性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关系密切。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2011年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以及2014年发布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指南”,可为临床进行病证结合诊疗研究提供参考。
(二)辨证思路研究
张伯臾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将喘证分为实喘与虚喘两大类。实喘当辨外感内伤,共分5型:风寒袭肺证、表寒里热证、痰热郁肺证、痰浊阻肺证、肺气郁痹证;虚喘,分为肺虚证和肾虚证。方药中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喘证首辨虚实,再辨寒热,将实喘分为7型:风寒束肺型、外寒内饮型、痰湿壅肺型、风热犯肺型、燥热伤肺型、痰热壅肺型和外寒里热型;将虚喘分为3型:脾肺两虚型、肾阳虚衰型、肾阴不足型。
从辨证趋势看:①增加了一些临床常见证型,如风热犯肺型与燥热伤肺型;②虚实错杂、寒热转化尤当注意。本病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上盛下虚”证;另外可因阳虚饮停,上凌心肺,泛溢肌肤。
(三)治疗思路研究
1.从脏腑论治
(1)从肺肾论治: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日:“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提纲挈领指出实喘在肺,可根据外邪性质和痰浊、瘀血、肝郁气逆犯肺,分别辨治;虚喘责之肺肾,或补气或气阴双补。正如林佩琴《类证治裁·喘症》所言:“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2)从脾胃论治: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喘息方》中说:“痰郁肺窍则作喘,肾虚不纳气亦作喘。是以论喘者恒责之肺、肾二脏,未有责之于脾、胃者。不知胃气宜息息下行,有时不下行而转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说明脾胃升降失司也可以导致喘证的发生,用滋培汤健脾降气治疗。此外肺脾升清宣肃功能减弱,还可以表现为津液代谢失常,出现痰饮内阻,肺气不得降而喘,故从“四季脾旺不受邪”角度出发,用“培土生金”法从脾胃论治喘证,也获得较好临床疗效。
(3)从肝论治: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条达。情志不遂,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肝气、肝火上逆犯肺,导致肝肺的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肝气不得升发,肺气难以肃降,气逆于上而作喘。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提到“气分受邪,上焦气实作喘,或怒气郁结伤肝,而人壮力强,胀满脉实者,但破其气而喘自愈。”故喘证从肝论治亦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武维屏认为喘证治宜调肝理肺,疏肝解郁、平肝泻火、滋阴息风,养血柔肝,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肝用得畅,枢机得利,气机升降自如,开阖有序,而风、火、痰、气、瘀不生,无犯肺致喘之虞。
(4)从肺与大肠论治:《灵枢·本输》日“肺合大肠”。生理上,肺气宣降正常则有助大肠传导,而大肠的通畅有利于肺气的宣降。病理上,若肺气为邪所壅,肺失肃降,则大肠传导失职,腑气不通引起大便秘结;大肠热结,循经上扰,熏灼肺金,肺气不利,可出现咳喘等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故现代不少医家提出了平喘通腑法、肃肺缓下法等治喘方法,在临床上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2.从痰瘀论治痰和瘀是喘证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清代张聿青、蒋宝素两位医家对治痰加以强调,提出“喘因痰作”,“欲降肺气,莫如治痰”的观点。周学海在《读医随笔·虚实补泻论》中总结叶天士久病人络的观点:“久病必治络,其说谓病久气血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必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痰阻气道,气道壅塞,血行不畅,血滞为瘀,而痰瘀往往互生,互结,胶着难解,故从痰瘀论治已成为后世医家公认的治法。
3.从宗气论治宗气积于胸中,走气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故喘证的反复发作与宗气虚弱,卫气不固密切相关,喘证中出现血瘀亦与宗气相关。后世医家有人强调喘证多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补宗气既补充气阳,又涤痰豁痰,利气行瘀。
4.从肺络癥瘕论治喘证多病程日久,缠绵难愈,符合络病学说“久病人络”特点。“微型癥瘕,痹阻肺络”,气机升降失常而致喘。故应消散肺络之瘕瘕。络以通为用,根据“微型癥瘕”有形之邪深伏络脉的特点,在补虚荣络的基础上软坚散结、消癥通络,诸法并施,使肺络有形之邪渐消渐散,肺络通畅,恢复气机升降的功能和气血渗灌滋养的作用。用药可宗叶天士之法,“络以辛为泄”,使用辛味走窜之品内入肺络,外透皮毛腠理,引诸药达于病所。对有形久积之邪缓攻为主,宜补虚荣络同时选用搜剔经络的虫类药,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行气、化痰、祛瘀、软坚、散结,诸法并用方能收效。
5.辨证结合辨病治疗由于造成喘证的疾病很多,目前临床常采用先确立西医病名,再根据疾病特点辨证分型论治。何绍奇主编的《现代中医内科学》论述了与喘证相关的疾病如肺气肿、呼吸衰竭的辨证论治。其中肺气肿按标实本虚分型论治。标实为表证、痰浊、饮邪、瘀阻、气壅等,本虚为肺虚、脾虚、肾虚。实证分六型:风寒束肺,肺失宣降,方用三拗汤;饮邪伏肺,气机失常,方用小青龙汤;痰浊壅肺,肃降无权,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外寒内热,选小青龙加石膏汤或麻杏石甘汤;痰热壅肺型,方取定喘汤;久病肺阴亏虚,燥热复伤,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虚证分六型:元气亏虚,痰湿内生,用补中益气汤合生脉散;病久肺阴亏虚,用沙参麦冬汤;金水相传,久病及肾,肾气亏损,肾阳虚而喘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参蛤散,肾阴虚而喘者,方宜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上实下虚者,方用苏子降气汤;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者用真武汤。
……
前言/序言
本书为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规划教材,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全国21所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本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及相关专业研究生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使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培养规模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8年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领导专家的支持下,出版了我国自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的首版规划教材。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的需要,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委托,针对首轮教材部分内容与本科重复、部分知识老化、中医治疗优势病种介绍不足等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院校中医药类专业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研究生教材《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
本教材供已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后的研究生学习期间使用,编写原则是紧紧围绕研究生培养目标,选择中医优势病种,以问题为中心,突出本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既综述研究进展,提出最新科研成果;又正视现状,解读困惑,激发灵感,引发思索,提出问题,面向未来。在表达方式上,本书以纲要性表述为主,给研究生和讲课老师留有思索和研究的空间。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阐述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下篇为各论,介绍41个内科病证临床研究概况。每一病证又分“概述”“病因病机研究”“辨证治疗研究”“名家学术思想”“问题与思考”五个部分。“概述”部分不设标题,阐述本病的概念、临床特征及西医疾病范畴,简述病名的历史演变,列举别名、异名。“病因病机研究”即有关该病病因病机的理论探析,分“历代论述”和“新说探讨”两部分,“历代论述”简要介绍《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相关论述,并保持本书与本科教材的连续性;“新说探讨”则重点介绍近代对该病病因病机的新观点、新成果。“辨证治疗研究”栏目分“病证相关研究”“辨证思路研究”“治疗思路研究”和“临床治疗进展”,分别讨论本病辨证、治疗的思路和方法,综述并评析临床治疗进展。“名家学术思想”介绍近、现代著名医家治疗该病的特色经验和学术思想。“问题与思考”介绍本病最新研究动态及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并将古今医家在理论及临床研究中疑惑不清,难以解决,有争论分歧的问题分项列出。针对问题、观点,编者或做出应答,或将不同观点归纳分析,或将疑问留给读者,期望能引起评议、争辩、思考,激活学术气氛,启发科研思维,活跃创新意识,激发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的灵感。每一病种后附古典医著文献摘录和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本书的编写分工见于各章节后的编者署名。全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薛博瑜统稿审修。在筹划、审定、统稿过程中,南京中医药大学陈四清和广州中医药大学彭锐老师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研究生规划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开拓性、探索性的工作,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教材恐有疏漏不足之处,恳请各院校在使用过程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提高。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中医内科学临床研究(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