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22年至1937年是青岛近代建筑形成的重要阶段。与德国租借地时期的德式建筑以及第1次日据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相比,这一时期的建筑文化日趋丰富,风格更加多元,除了各种流派的欧洲近代建筑风格外,还出现中国式、日本式传统风格以及刚刚出现的现代主义风格。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建筑注重城市属性,强调在体量、格局等方面与既有建筑保持协调,使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建筑,在整体上延续城市风貌,提供亲切宜人的生活空间与场景,并潜移默化的塑造着市民性格与城市精神。《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以1922年至1937年青岛近代建筑为对象,讲述这些建筑和这座城市的故事。
作者简介
金山,1982年出生于山东青岛,2004年至201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筑系学习,2010年取得德国工学硕士学位,2015年取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青岛近代城市发展建设与建筑研究,现任青岛市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理事,翻译出版《单威廉与青岛土地法》(2010年),参与编写《大鲍岛——一个青岛本土社区的成长记录》(2012年)。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引言
第一章 理想之城
一、城市化的开端
1.规划与功能格局
2.城市肌理
3.建筑语汇
4.建筑与街道
5.山海之城
二、扩张与发展
1.第一期和第二期工事
2.路网布局与街道空间
3.公有建筑
4.开放空间
5.建筑语汇
三、回归与繁荣
1.市政当局与建设主管部门
2.城区空问扩张
3.建筑的多元与繁荣
第二章 市政楷模
一、城市形象的塑造者
1.栈桥与回澜阁
2.水族馆与水产研究所
3.青岛市礼堂
4.青岛市体育场
5.中小学校舍
6.国术馆
7.海军招待所
二、平民精神的温情
1.平民住宅
2.车夫休息亭
三、拥抱自然的公共空间
1.城市与山体公园
2.栈桥与海滨公园
3.海水浴场
四、未完成的梦想
1.中央市场
2.市立图书馆
3.大运动场
五、文化隔离与复兴
第三章 商业传奇
一、中山路上的财富路线
1.庄俊与交通银行大楼.
2.明华大楼
3.亚当斯大厦
二、公园变身银行区
1.中国银行
2.大陆银行
……
第四章 文化地标
第五章 里院乾坤
第六章 花园范式
第七章 公寓形态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后记
前言/序言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是一部基于本地原始档案文献,就城市特定历史时期建设理念、模式、经验进行的研究,也是一次系统地对青岛传统街区、建筑进行的档案与调查结合的学术梳理。这项研究不仅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同时对青岛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本土城市化发展路径的思考,都具有借鉴意义。
作为20世纪早期中国城市化的一个模范案例,青岛的城市化推动经过了殖民和后殖民两个迥然不同的阶段,奠基和不曾停止的本土再生探索,构成了城市寻找理性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逻辑线索,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青岛自1898年全面启动近代城市化进程,历经德租、日据、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等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城市建设目标一致,建设内容彼此衔接、相互传承,又各具特色。伴随着城市发展与空间扩张,城市建设一面继承和积累既有经验,一面通过接纳新观念、新技术不断得到更新,并在1922年至1937年形成了新一轮建设高峰。
以街道和沿线的城市建筑为元素构成的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是这一时期青岛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物质呈现。在这15年中,青岛市政当局积极筹建礼堂、学校、学术研究机构、运动场、公园等建筑和设施,提升城市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休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商业机构与文化团体兴建了为数众多的银行、旅馆、交易所、会馆、教堂庙宇等不同类型与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筑,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金融贸易影响力,丰富了文化生活。此外,更大数量的平民里院和花园住宅显著拓展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与内容。这些建设活动激发了城市活力,丰富了城市内容,改善了居住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进步,为城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建筑同时也是都市文化的重要呈现。伴随着青岛1922年至1937年间的建设与发展,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入与融合共生,在保持城市风貌和谐性的前提下,现代性和时代感不断增强,民族风格与特征不断增加,亲和自然的观念不断增长。就这个意义而言,青岛近代城市建筑,也是这座城市开拓与进步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标志。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性始终是这一时期青岛建筑文化的标志,也是青岛建筑文化的精神主体。围绕着现代性展开的种种城市建筑实践,指引了青岛城市化拓展的方向。
《青岛近代城市建设档案研究课题》是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近期重点推进的档案编研工作之一。研究课题与金山博士合作,基于城建档案与其他历史资料,从多个角度对青岛1922年至1937年间的建设与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解读,以档案编研为契机,利用与“文化青岛”的本土优势紧密结合,发掘、发现、发扬城市成长的文化基因,促进城市的文化传承与人文精神塑造。
作为研究成果,这部文稿展现了青岛近代城市建筑一个重要篇章。第一章对青岛近代城区的发展以及建筑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第二章介绍了政府主导建设完成的市政公共建筑,第三章和第四章讲述私人领域完成的具有特殊功能和形象的建筑,第五章和第六章关注以里院为代表的一般商住建筑和独立花园住宅,第七章对作为新生事物的集合住宅以及一个以集合住宅为典型社区进行了描述,第八章对这一时期建筑的特点以及由其共同组成的城市风貌进行了总结。
当前,国内外已经出版了一系列关于青岛近代建筑的书籍,在此基础上,本次研究着重在特定的历史时间范围内,对研究对象类型和研究重点进行了拓展。在研究对象方面,当前研究大多以具有鲜明形象和重要功能的建筑为描述对象,本次则将作为城市建筑大多数的普通商业与居住建筑纳入了研究范围。此外,传统的近代建筑研究往往关注建筑本身的风格特征,而本书将关注的视野拓展到建筑的城市属性,阐述建筑样式与功能格局的内在规律,介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交流与相互影响,通过建筑还原城市建设与风貌特征。
青岛市城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是本次研究视野拓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建设档案,不但记录了诸如土地类型、建造师、业主与建造年代等信息,也可以通过图纸,直观还原与反映建筑最初的外观样式、平面格局与功能设想。同时,对于那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分期建造,或者进行过改建的建筑,建设档案还忠实记录了其产生与改变的过程。这些信息,对于研究那些因历史原因而与原始状况相差巨大的建筑,有着决定性意义。特别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建设档案的综合性、贯通性研究,可以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用途的建筑进行系统比对、还原,从中发现青岛城市化开发与建设中的逻辑线索与规律性元素。
在研究与文本撰写过程中,青岛市城建档案馆与同济大学出版社及青岛本地文史学者进行了多次交流,并邀请青岛文史专家李明先生对全部书稿进行了认真的通稿与校对。青岛市城建档案馆的孔繁生先生、张艳波女士和同济大学出版社江岱女士对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辛勤的工作。
本书以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建筑审批档案和市政当局的行政记录等一手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部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其中涉及大量历史时间与事件、人物在表述上互有出入,尽管我们对上述内容尽最大努力进行了校对和验证,但疏漏与错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使关于我们城市成长史的描述,更加客观,更加接近历史真实。我们愿意以这项工作为契机,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一起共同努力,为本土文化的传承,为城市丈明的发扬光大,贡献出微薄力量。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Modern Urba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1922-1937]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Modern Urba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1922-1937]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Modern Urba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1922-1937]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Modern Urban Architecture in Qingdao 1922-1937]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