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想给你拍张照》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人生故事用一分钟,为一个陌生人拍张照,记录世间的无数相遇人文摄影师林帝浣新作品,10多年的行走与摄影、21篇旅行随笔、100余幅精彩照片,领你看见世界,看到自己。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人气摄影师青简完美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继一组“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掀起了“节气热”后,作者始终怀着对国人古老智慧的敬意,用镜头赋予堪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节气新意蕴。这也是作者将有关节气的摄影文字作品首次出版,是继《江南》、《梦里水乡》后的第三部精心之作。
★不一样的“节气歌”,感受时光流转之美的同时体验二十四地风光:作者行万里路,遍及南北,捕捉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变化,用婉约清丽的文字记录下点滴感触。书中收录120余张精选摄影作品,值得留恋传统岁时节令、热爱自然、懂得生活的人细细欣赏。
★小开本精装,轻巧精致,随书附送一枚书签,美观实用。
内容简介
《我想给你拍张照》每个人都在拍照,每天都有海量的照片被产生和被遗忘,却少有人问:我们为什么拍照?应该拍什么样的照片?
拍照,能让你看到真正的自己。
要拍有情感温度的照片——人文旅游摄影师、专栏作家林帝浣避开那些热门的旅游景点,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深入大地旅行,为每一个有故事的陌生人拍照,每张照片背后都散发着情感的温度。
拍照是为了看到真正的自己——在每一个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刻,一言一语、一颦一笑在人与人之间流动,通过他人的人生故事,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每一张照片都是一面镜子,在镜子里我们看到真正的自己。
著名人文摄影师、旅行作家林帝浣十多年的行走与摄影,沉淀成21篇旅行随笔和100余幅精彩摄影,告诉我们如何“给你拍张照”。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是一本散文、摄影集,是作者背上背包,拿起相机,踏上一次次旅途,记录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二十四节气。全书一共分为24章节,以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写了二十四个地方的景致,每篇文章都配以数张记录当地风物的摄影图片。有惊蛰时樱花烂漫的大理,有小暑时呼伦贝尔草原爽朗的夏季,有白露时节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茶峒,也有大寒时节仿佛天地白头的东北林区……本书除了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兼具的摄影作品之外,还配以冲淡隽永的旅行随笔,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
作者简介
林帝浣,广东湛江人,1975年出生,中山大学教师,人文旅行摄影师,专栏作家,画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务院新闻办图片库(CFP)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报》2012摄影影响力年度人物,蚂蜂窝旅行网2013年度旅行摄影家。著有《时光映画:镜头中的二十四节气》《广州经典游》《遇见·新疆》等。
青简,本职医生,准专业摄影师,行走与书写的爱好者。她之前拍摄的一组“二十四节气图”摄影作品网上疯传,被赞为“美得让人窒息”,曾被知名摄影网站评为年度受欢迎组照。文字及摄影作品曾发表于多家媒体,并著有个人摄影散文集《江南》及《梦里水乡》。
内页插图
目录
《我想给你拍张照》
序言 | 你好,陌生人 1
缘起 ┊ 3
我们为什么拍照 4
爱与梦旅行 8
对不起,我想搭个讪 14
掌心里的 鱼 22
旅途 ┊ 26
在路上,那一秒 我们遇见 27
大理 | 无关风月 38
巍山 | 相遇 即重逢 44
喜洲 | 你的天涯,我的海角 50
湘西 | 为了告别的 旅行 58
川西 | 世界这么大,我想慢慢看 72
乡村 ┊ 81
湛江 | 回不去的故乡 82
贵州威宁 | 草海梦飞扬 90
漳州 | 老简的茶园 97
清明艾 | 家的味道 102
城市 ┊ 107
广州 | 在自己的城市 旅行 108
绍兴 | 乡愁是一碗红酒 120
重庆 | 山城旧梦十八梯 130
藏行 ┊ 140
林芝 | 烟雨三月醉桃花 141
青藏铁路 | 55 小时的火车旅行 149
拉萨往西 | 只为与你相逢 159
山水 ┊ 175
黄山 | 幸有我来山未孤 176
新安江 | 一梦到 徽州 18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
序言:时光与我,携手同行 i
立春:国清寺访梅 003
雨水:廊桥梦 010
惊蛰:南诏花事 018
春分:春到石潭 028
清明:太湖烟波 036
谷雨:岩韵茶香 044
立夏:苏园 055
小满:黔桂行 062
芒种:晴雨浮梁间 070
夏至:雾岛荒村 077
小暑:草原 084
大暑:雪域云踪 092
立秋:鲤城记 103
处暑:北国的夏末 111
白露:边城 119
秋分:丝路废城 126
寒露:阿泰勒之秋 135
霜降:风雪色达 142
立冬:迟来的冬 153
小雪:追雪记 161
大雪:晋西南没有雪 169
冬至:那年雪乡 177
小寒:秣陵一日 185
大寒:天地白头的地方 193
精彩书摘
我们为什么拍照
每个人都在拍照,单反或手机,微博或朋友圈,每天都有海量的照片在被产生和被遗忘。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拍照呢?
从有念头买一部相机开始,经过艰苦的各种评测比较,问过许多行家,选机型,选镜头,一番折腾之后,相机终于到手。然而你会发现,你所面临的摄影问题才刚刚开始。
很多人新鲜劲头过去之后,很快会把相机束之高阁。另一些继续希望精修摄影技术的,则会慢慢产生困惑,拍出来的照片没多少人看,身边也缺乏真正喜爱痴迷的人,不知道怎样拍才是正确的,怎样的照片才算是好照片。
照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拍照?
对大多数人来说,拍拍家人,拍拍正在成长的孩子,拍拍准备吃的食物,拍拍上班路上正在开花的树,拍拍旅行中与景区招牌的合照,只是记录生活中一些好的瞬间,并不太在意拍摄技术什么的。这种态度相当正确,因为摄影最本质的功能,就是记录真实。
在战争片里,战士贴身口袋里那张家人或爱人的照片,是最珍贵的物品;钱包里的那张合照,也会是你看得最多的照片。这样的照片,其价值已经不再是拍得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人生信仰、信念的一部分。
从本质上来说,这样的拍摄,比拍些不知所云展示摄影技巧的照片,会有意义得多,因为这是你生活的记录,人生回忆最直接的载体。
如果你不满足于此,希望在摄影上再进一步,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开始困扰你。
玩摄影的人很多,都渴望得到专业的认同,各类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也热衷于办无数比赛和展览,人们也趋之若鹜。
能拿大奖的人还是少数,但中国还有遍地开花的摄影节和网上的无数摄影论坛、微博,可以展示作品,寂寞的玩摄影的人开始自动抱团,形成无数小圈子,拍的作品互相赞扬一番,约定地方喝酒聚会。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和摄影本身无关了。
把摄影玩成艺术的人,通常会忽略一点:照片和艺术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传播性。一张好的照片,如果不是被广泛传播,那么它的价值是相当低的;但如果没有迎合比赛的所谓艺术性,未能拿得大奖,又不能被传播,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对此,我能做出的判断是,从心出发。
能坚持你自己真正喜欢的,不要动摇,对于摄影来说,最难。
对于一个摄影者而言,一张照片或者一组照片红起来,并不能证明你是一个好摄影师。
独自跋涉的足迹,艰苦落寞的思考,才是你最好的作品。
对于摄影同好者的意见,你可以听取并思考,但核心的坚持,一定不要动摇。
当你彻底忘记了评委和高手的存在,他们才会开始关注你。
这是我对拍照这回事的看法。
掌心里的鱼
这是一张在家乡湛江海边拍摄的照片。
拍摄的时候,天还没亮。很早就起了床,带着相机去了海边,打算拍拍日出和劳作的渔民。
渔网正在慢慢朝岸上收拢,网里惊慌失措的小鱼乱蹿乱跳,很多冲到了沙滩上,我捡起其中一条,然后拍摄了这张照片。
这张照片的风格,可能受到了寇德卡拍摄“布拉格之春”时举起手表的照片的启发,还有一位我不记得名字的法国女摄影师拍摄的沙滩上的一排小鱼,可能还有日本某些唯美摄影的影响。
这照片在技术上是失败的,只带着50mm1。8的镜头,当时光线极暗,我只能用最大的ISO,开最大的光圈,左手举着鱼,右手单手按快门。虽然竭力保持稳定,这张照片还是有一点虚。由于光圈太大的缘故,远处的渔船、渔民和海面糊成了一片,完全看不清细节。
然而,这些都不能掩饰我对这张照片的喜爱。
图中的小鱼,在我们家乡叫“巴浪”,是海里最常见、最普通的小鱼,肉很少,味道也说不上很鲜美,通常只能用来煮点鱼汤喝喝。时至今日,这鱼在家乡市场上也只能卖到一两块钱一斤,比青菜还要便宜,因此经常会被做成腌鱼,到实在没有菜的时候下饭用。
我妈的腌鱼手艺不好,经常腌得极咸,导致我小时候非常讨厌吃腌鱼,直到离开家乡很多年之后,才开始慢慢疯狂迷恋腌鱼的味道,尽管这是一种既咸又有很多亚硝酸盐的不健康食品。
为了工作和生存,现在每年回家乡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都只是匆匆的两三天。父母已经渐渐年迈,可是他们不习惯广州的生活,广州没有新鲜的海鱼,也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于是他们还是留在家乡的海边。
每次回家,时间再短,我都会抽时间去海边一次。我当然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菜,我会拿一个小网兜去海边,等渔网快收起的时候,趁渔民没留意,捡些巴浪之类的小鱼小虾,还得提防渔民发现时的追骂。不过这个不用太担心,因为我有很多捡鱼的同伙,要做的是抢在他们之前捡到。
我当然也记得,当年父亲为了支付我上大学的学费,在工作之外,挖了一个鱼塘养鱼,每年我寒暑假回家,都要帮忙去市场卖鱼杀鱼,至今我的杀鱼手法还是非常专业的。也因此,我大学毕业之前,除了湛江和广州,什么地方都没去过。
毕业很多年之后,我爸对我说,当年他为了我的大学学费,愁掉了一半的头发。
很多年之后,我发现我无力改变我爸节省的习惯,也无力改变我妈的啰唆。但他们慢慢老了。
看到这张照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拍摄的心情是很惆怅和茫然若失的,里面或许有忧伤,有内疚,有失落,有不安。离开家乡很久之后,我不知道如何面对故乡和在故乡的父母。
就像掌心里这条还在跳动的叫巴浪的小鱼,离开了家乡的海,遍体鳞伤,越挣扎越无力,而且,就算让它再回到海里,也没法再活了。
我向来不太在意别人对我摄影技术的批评,只在意观众能否感受到我希望传达的情绪和感受。所以,我从来不渴望能得到专业评论界的什么认可,从此可以成名成家。
技术从来都不是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拍照者的情感投射、对生活的感受,能够通过摄影语言准确传递,往往比技术难很多倍。
因此,我更喜欢通过网络,让不拍照不懂摄影的人们看到,并知道他们看完照片之后的感受,这些是我不断行走不断拍摄的一个动力。
我后来做了一个名叫《直到世界尽头》的专辑,把这张照片作为第一张,或许是因为我觉得,不管世界尽头在哪里,心的尽头在故乡的那片海边。
大理|无关风月
传说中的大理,是许多人向往的理想旅游目的地:风花雪月段王爷,五朵金花蝴蝶泉,无不风流浪漫。可惜网上已有无数风花雪月顿悟人生意义的小清新游记,攻略写得具体到了每家咖啡馆每种奶茶的口感和性价比,跟着别人的旅行经验去旅行,其实挺没劲的。
看着攻略去大理,充满预期地在古城街头艳遇一位威武雄壮的白族汉子或波西米亚长裙银镯文艺女,成了许多人在大理旅行的最佳憧憬。或许,董小姐还能递给你一根兰州,管你有没有草原。
因此,好多年没再去大理。
十年前去大理的时候,和现在其实差不多。记得那时古城门口就有人打扮成悟空和八戒,招徕游客拍照。
十年后再去,悟空和八戒还站在原来的城门下,腰背都有些佝偻了,不知是否还是原来的人在演。
进了大理古城,因为没有做攻略,想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在小旅馆的藤椅上坐着,窗外有些蜂蝇在逆光飞舞。我看着它们呆坐了一下午,想不出什么头绪。
傍晚,灵骢说,来我这儿坐坐吧。
灵骢是大理一个小有名气的人像摄影师,照片拍得夺人眼球,之前交流甚少。后来听说,他原是京城金融界一风云人物,后来躲到了大理。
灵骢说,他回不去北京了,空气受不了。
后来又认识了一些常住大理的租客们,有开着书店却老是哭喊书店已死的阿德老师,有经营夜宵店的不去吃会死的美食写手许崧老师,还有整天暂停营业出去玩的客栈老板等等,操着各地的方言,都是英雄莫问出处的慵懒赖皮范儿。
他们好闲,不知道怎么赚到钱的,但似乎也都不怎么缺钱。
突然领悟到,所谓的大理生活,首先就是要不怎么缺钱。
灵骢开了一家咖啡馆,没招牌,门关着,总体来说就是不太乐意接待客人,当然有客人硬要进来,生意也不得不做一下这样子。
遇见土豪,我心情忐忑。土豪给我看了一些他的摄影作品,让我提提意见。我是个厚道人,于是就很认真地提了一些建议。
灵骢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然后他就有事出去了,我很担心是不是我太实诚,得罪了他,继续很忐忑地坐在他的咖啡馆里,喝着不知道多少钱一杯的咖啡。
后来他回来了,请我去吃饭,点的菜都是大理比较贵的菜,还请我喝比较贵的啤酒。我才知道他并没有生气,心头悄悄放下一块大石。
坐在灵骢的咖啡馆里,半天没有一个客人,于是无聊地拍灵骢家的狗。
该大白狗很喜欢哼哼,所以名字叫哼哼。它总是很懒地趴在门口看游客,路过的女游客看到了,常常会尖叫和用手机拍照,大抵是因为哼哼长得很帅又拽拽的样子吧。
后来有两个漂亮姑娘进来了,是冲着哼哼进来的,喝了两杯咖啡。不知道怎么聊起来了,她们来自洛阳,打算去丽江泡吧。
她们说,你跟我们一起去丽江吧,我们最喜欢拿着相机会拍照的人了,多给我们拍拍漂亮照片。
我说,对不起……我刚刚开始学的,一点也不懂拍照,相机是借的,镜头也是借的,祝你们在丽江玩得开心。
灵骢的咖啡馆在人民路的下半段,整个大理古城,这里算是最有自由浪漫范儿的地段了。
每到夜晚,很多年轻人会摆起小摊,赚些旅行的路费,也有各种卖艺卖唱的。
有个姑娘在手臂上喷了一句藏文,然后很担心地问回去多久才洗得掉。
一个穿着旧西装的老头举着棍子静静地坐着,棍子上挂着几串白兰花。大街上跳肚皮舞卖艺的被围观得最多,几个唱摇滚的年轻人见到有女观众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路边还有许多卖荷花的小摊子上飞满了蜜蜂。
到得深夜,人渐少,灯渐暗。沉闷地坐在深夜的小咖啡馆发呆,偶尔空荡的石板路上会有一两个夜归人过身,昏黄的路灯拉着细长的人影,伴随着嘚嘚的脚步声走远。街上还有两个矮个子秃头的老外,在烧烤摊的烟火中,举着一罐啤酒踢足球练脚法。
看着飞舞的蚊蝇发呆,看着石板路上的灯影发呆,看着风中轻拂的树梢发呆,在乡村中巴扑面送来的夏天的风里发呆,在深夜街头对着月影发呆,这样的发呆其实可以无处不在,为何是在大理?
一个人的旅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地,走到哪儿算哪儿,偶然遇到一棵被风吹动的树,就停下来好好看看它,或许也就够了。
那些漂泊在古城人民路上的过客,或许就是我们灵魂的另一面吧。
孤单地在人民路的深夜逗留了很久,再拖着路灯的影子独自走回旅馆,心里反反复复都是一首歌:“路灯高,路灯亮,路灯底下走两趟;影子短,影子长,影子和我捉迷藏……”
这是一首很生僻很遥远的童谣,或许除了我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人会唱了。
我的大理,无关风月。
……
前言/序言
你好,陌生人
旅行中,那些美丽的风景已经被渐渐淡忘,那些路上偶遇的人,说过什么样的话,有过怎样的微笑,也已经逐渐模糊了。
我们的相遇,不过短短一两分钟,甚至只有几秒,我们甚至有时连话都没说一句。
在你的记忆里我很快会销声匿迹,不会留下任何印象,绝对不会再想起,我对你也是同样。
我对你的人生故事一无所知,不清楚你的欢喜忧愁,以后也不可能知道,你对我也是同样。
所以,我想给你拍张照。
在很久很久以后,我偶然翻起了你的照片,会突然想起与你的曾经相遇。
那时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那时的你,也不会是现在的你。
然而那时的你和那时的我,曾经相遇在被凝固的那个瞬间。
照片可以使时光变慢,可以使时光加速,甚至使时光暂停。
但是,时光却不可倒流。
林帝浣
2015年夏
《我想给你拍张照》+《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京东套装共2册) 《我想给你拍张照》:定格瞬间,温情记录,捕捉生活里的闪光点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总是在匆忙赶路,忽略了身边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那些不经意间流露的笑容,家人间温暖的对视,窗外斑驳的光影,甚至是街角一朵悄然绽放的小花,都可能成为生命中最动人的注脚。然而,它们往往如指间沙,悄无声息地溜走,只留下模糊的记忆。《我想给你拍张照》正是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瞬间而生。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摄影教程,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看见”与“记录”的生活美学指南。作者以一颗细腻而充满爱意的心,引导读者去发现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诗意。它鼓励我们拿起相机,或者仅仅是手机,去捕捉那些触动心灵的画面,用影像的方式,为生命中的重要之人、重要之事,以及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留下永恒的印记。 书中,你会读到关于如何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的技巧,但这些技巧并非冰冷的技术讲解,而是融入了作者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洞察。它告诉你,一张好的照片,不仅仅是像素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如何在光影的变幻中捕捉人物最自然的神态?如何通过构图的巧妙安排,赋予画面更深的含义?如何捕捉孩子天真烂漫的笑容,又如何定格恋人之间默契的眼神?本书都将以充满温度的文字,给出详尽的指导。 它将带领你走进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场景:清晨厨房里弥漫的饭菜香,伴随着父母忙碌的身影;午后公园里,孩子嬉戏追逐的欢声笑语;黄昏时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一天见闻的温馨时刻;深夜,伴着微弱的台灯光,阅读者的专注与宁静。这些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都化作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与珍视。 《我想给你拍张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所爱之人的关系。当我们愿意花时间去为他们拍照,就是在告诉他们:“你很重要,我珍视与你共度的时光。”这张照片,可能是一份无声的告白,一份深情的承诺,一份跨越时空的思念。它可能是为了留住孩子成长的点滴,成为他们未来珍贵的童年回忆;可能是为了定格伴侣脸上岁月的痕迹,铭记一路走来的相濡以沫;也可能是为了留住远方亲人的笑容,寄托无尽的思念。 书中也包含了许多关于摄影的实用建议,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如何利用自然光线,如何后期处理照片以达到更佳的视觉效果。但这些都并非为了制造“大片”,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记录”这一目的。它强调的是“真”与“情”,而非“炫”与“技”。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拿起相机不再是一件令人畏惧的事情,它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世界对话、与内心对话的优雅方式。你会更加留意身边的美好,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拥有,也更加愿意用镜头,将这份温暖与爱,永远珍藏。这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中获得力量,在实践中收获感动的生活之书。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穿越时光的节令长卷,品味中华风土人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中最为精妙独到的智慧之一,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它不仅仅是古人观天察时的科学总结,更是融入了中国人生活肌理,渗透到饮食、起居、农耕、习俗方方面面的独特文化体系。从“立春”的萌动,到“大寒”的沉寂,这二十四道时光的门槛,串联起了中华大地上四季更迭的自然韵律,也折射出不同地域、不同风物下,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美学。《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正是这样一本穿越时光的节令长卷,它带领读者深入体味南北风物在四时节气中的千姿百态。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经,以南北风物为纬,精心编织了一幅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卷。它不仅讲述了每个节气的天象变化、农事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气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印记。你将跟随作者的笔触,跨越祖国的大江南北,感受当季的风土人情,品尝地道的时令美食,理解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习俗。 例如,在“惊蛰”时节,北方大地开始复苏,迎着料峭春风,人们开始播撒希望的种子,而南方则可能已是草长莺飞,万物争辉。书中会细致描绘北方农人如何在这时节开始忙碌,而南方则可能有着特殊的“惊蛰食桃”等习俗,以及应季而生的野菜、野味。 再比如,“夏至”时分,北方白昼最长,酷暑难耐,人们可能会有“夏至不过不食”的说法,而南方则可能进入“梅雨”季节,虽然湿热,但河塘中的荷花却开得格外娇艳,书中会娓娓道来南方人如何在这样的气候下,通过饮用凉茶、食用绿豆汤等方式消暑,以及围绕着夏至展开的各种节庆活动。 “秋分”时节,南北方都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北方人可能忙着收割玉米、高粱,而南方则可能忙碌于稻谷的晾晒,同时,中秋的脚步也渐渐临近,书中会展现不同地区在中秋节的月饼差异,以及围绕着赏月、思乡而衍生的丰富故事。 而到了“冬至”,北方大地银装素裹,寒意正浓,人们围炉而坐,吃饺子、羊肉汤,祈求新的一年温暖安康,而南方则相对温和,人们可能会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本书会细致对比南北方在冬至这一重要节气上的不同饮食习俗和文化寓意。 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节气与风物的浅层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自然与人文现象背后的深刻联系。它揭示了中华民族如何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并将这种顺应内化为一种生活哲学。那些看似寻常的食物,在特定节气食用,都蕴含着顺应天时、调养身体的智慧;那些世代相传的习俗,都是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廿四:南北风物里的四时节气》以其细腻的笔触,丰富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风情的窗口。它让你在阅读中,仿佛亲身行走在祖国的土地上,感受不同季节的独特魅力,体验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它不仅是一本关于节气的知识读本,更是一本关于“中国式生活”的百科全书,一本唤醒我们对故土深情,对传统文化认同的温情之作。读完此书,你将更加深刻地理解,为何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深沉的乡愁与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