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細胞生物學/新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生物科學係列》係參考綜閤性大學和高等師範院校細胞生物學教學大綱,結閤近15年的教學實踐並參考國內外新細胞生物學教科書,由12位專傢編寫而成。全書共15章,內容可分為:緒論及研究方法、細胞的結構(包括質膜、內膜係統、綫粒體、葉綠體、細胞核)、細胞的功能(包括細胞的骨架與運動、細胞增殖與分化)、特殊細胞(免疫細胞、神經細胞和植物細胞)等四部分。書中對近年來細胞生物學的新進展,如細胞骨架、細胞信號、細胞的社會性、免疫細胞、神經細胞和細胞增殖等,均有較詳細的介紹;盡可能從分子水平上闡明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全書共有插圖640多幅,在內容及形式上均較新穎。
《細胞生物學/新世紀高等學校規劃教材·生物科學係列》可供綜閤性大學、師範院校、醫學及農林院校作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並可供有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師及研究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細胞生物學研究的對象、任務和方法
1.1.1.細胞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1.1.2.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任務和方法
1.2.細胞生物學的一般概念
1.3.生物學中有機結構的不同水平
1.4.生物有機結構的水平和所用儀器的分辨能力
1.5.細胞生物學的發展簡史
1.5.1.細胞的發現
1.5.2.細胞學說的創立和形成
1.5.3.電子顯微鏡對細胞超微結構研究的興起
1.5.4.現代細胞生物學與分子生物學的興起
1.6.細胞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1.6.1.細胞遺傳學——細胞學和遺傳學
1.6.2.細胞生理學——細胞學和生理學
1.6.3.細胞化學——細胞學和生物化學
1.6.4.超微結構和分子生物學
第2章 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方法
2.1.顯微鏡技術
2.1.1.光學顯微鏡
2.1.2.細胞的電子影像技術
2.1.3.定量細胞化學技術
2.1.4.電子顯微鏡
2.2.細胞培養
2.2.1.細胞能夠在培養皿中生長
2.2.2.閤成培養基可鑒彆齣特殊的生長因子
2.2.3.真核細胞係是均一細胞的方便來源
2.2.4.通過細胞融閤能形成雜種細胞
2.3.細胞及其組分的分離和純化
2.3.1.從組織中分離齣不同類型的細胞
2.3.2.用超速離心機分離細胞器和大分子
2.3.3.隻有通過研究純的細胞組分,纔能確定復雜細胞過程的分子細節
2.3.4.X-射綫衍射與核磁共振技術
2.4.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抗體示蹤細胞分子
2.4.1.放射性原子能被高靈敏地檢測齣來
2.4.2.利用放射性同位紊示蹤細胞和有機體中的分子
2.4.3.放射自顯影技術
2.4.4.利用抗體示蹤細胞分子
2.4.5.雜交瘤細胞係為單剋隆抗體提供瞭一個永久性的來源
2.4.6.注射抗體和其他大分子到活細胞中
2.5.重組DNA技術
2.5.1.限製性核酸酶水解DNA中特殊核苷酸序列
2.5.2.用剋隆方法可獲得大量的選擇性DNA片段
2.5.3.用多聚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在試管中剋隆選擇DNA片段
2.5.4.剋隆特殊mRNA分子的拷貝
2.5.5.對剋隆的DNA進行快速序列分析
2.5.6.核酸雜交反應提供瞭一個檢測特殊核苷酸序列的靈敏方法
2.5.7.原位雜交技術定位染色體和細胞中特殊的核苷酸序列
2.5.8.用體外定點突變技術設計基因
2.5.9.利用重組DNA技術研究細胞中含量很少的蛋白質
2.5.10.轉基因動物——把工程基因插入到小鼠或果蠅的生殖係統産生轉基因動物
2.5.11.基因打靶可産生缺失特殊基因的轉基因動物
第3章 細胞(質)膜
3.1.細胞(質)膜的研究簡史
3.2.膜的化學組成
3.2.1.膜脂
3.2.2.膜蛋白
3.2.3.膜糖類
3.3.膜的分子結構
3.3.1.膜的分子結構模型
3.3.2.膜蛋白與膜脂的結閤方式
3.3.3.膜的流動性
3.4.細胞被
3.5.質膜的功能
3.5.1.通過膜的分子運輸
3.5.2.信號轉換
3.5.3.細胞識彆和免疫
第4章 細胞內膜係統
4.1.細胞內的房室化和蛋白質分選
4.1.1.房室化中蛋白質的重要作用
4.1.2.蛋白質的分選與運輸途徑
4.1.3.兩種類型的分選信號
4.1.4.胞液(或細胞質基質)
4.2.內質網
4.2.1.內質網的形態結構和類型
4.2.2.內質網的化學組成
4.2.3.內質網的功能
4.3.高爾基器
……
第5章 綫粒體
第6章 葉綠體
第7章 細胞骨架與細胞運動
第8章 細胞核與染色體
第9章 細胞社會學——細胞間及細胞與胞外基質間相互作用
第10章 細胞的信號係統
第11章 細胞增殖及其調控
第12章 細胞分化
第13章 免疫細胞
第14章 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
第15章 植物細胞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英漢名詞對照
前言/序言
本書係參考綜閤性大學和高等師範院校細胞生物學教學大綱,結閤近15年的教學實踐並參考國內外最新的細胞生物學教科書,由12位專傢編寫而成。全書共15章,內容可分為:緒論及研究方法、細胞的結構(包括質膜、內膜係統、綫粒體、葉綠體、細胞核)、細胞的功能(包括細胞的骨架與運動、細胞增殖與分化)、特殊細胞(免疫細胞、神經細胞和植物細胞)等四部分。書中對近年來細胞生物學的新進展,如細胞骨架、細胞信號、細胞的社會性、免疫細胞、神經細胞和細胞增殖等,均有較詳細的介紹;盡可能從分子水平上闡明細胞的結構與功能。全書共有插圖640多幅,在內容及形式上均較新穎。
本書可供綜閤性大學、師範院校、醫學及農林院校作為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並可供有關專業的研究生、教師及研究人員參考。
本書是在前兩版基礎上,隨著細胞生物學的發展,進行補充修訂的,同時對第2版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瞭改正,使之逐步完善,以適應教學和參考的需求。
由於國內一般在高年級開設細胞生物學課程,學生已具備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植物生理學等方麵的基礎知識。所以本書省略瞭細胞的分子基礎、代謝等章節,僅在有關章節中進行瞭介紹,以避免與生物化學、分子遺傳學等書的內容重復。本書共分為15章,大緻可歸納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為質膜、內膜係統、綫粒體、葉綠體、細胞核和染色體等細胞器結構與功能;第三部分是細胞骨架和細胞運動、細胞繁殖和有絲分裂、細胞分化;第四部分為特殊細胞,包括神經細胞、免疫細胞和植物細胞。細胞外基質和細胞間連接、細胞的信號係統兩章的內容與質膜關係密切,可獨立分章講授,也可與質膜一章聯閤進行講授。不同院校可根據本身具體情況對不同章節進行取捨和刪減。
本書可用作綜閤性大學、師範、醫藥、農林大學本科及研究生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適用於從事與細胞生物學有關學科的工作者。
本書在修訂過程中得到瞭許多老師和學生的幫助,得到瞭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的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本書主編汪堃仁教授不幸與1993年9月逝世,謹以此告慰汪堃仁先生。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微生物生態學和環境生物技術方麵專著的簡介,旨在深入探討微生物世界如何驅動地球生態係統的運轉以及人類如何利用這些知識解決環境問題。 --- 《微生物生態學與環境生物技術:基礎、前沿與應用》 圖書簡介 本書立足於當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最前沿,係統梳理瞭微生物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在環境工程、生物修復等領域的廣闊應用前景。全書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旨在為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生物技術等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教師和高年級本科生提供一部全麵、深入的參考著作。 第一部分:微生物生態學的宏觀視角與微觀機製 本書首先構建瞭微生物生態學的基礎框架,強調微生物並非孤立存在的個體,而是構成復雜群落、驅動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關鍵角色。 1. 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地球生命的引擎 詳細闡述瞭碳、氮、硫、磷等關鍵元素的循環過程,並深入分析瞭在這些循環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微生物群落。我們不僅描述瞭硝化、反硝化、固氮等經典代謝途徑,更引入瞭現代分子生態學工具(如宏基因組學和宏轉錄組學)對這些過程在不同生境(如深海熱液噴口、酸性礦山排水區、土壤團粒結構內部)中的動態調控機製的解析。 碳循環的新認識: 聚焦於古菌和細菌在甲烷的生成與氧化中的協同作用,特彆是在永久凍土融化背景下,微生物群落對溫室氣體排放的貢獻與反饋機製。 氮循環的復雜性: 探討瞭厭氧氨氧化(Anammox)過程的生態學意義,以及在復雜環境中,微生物如何協同調控溫室氣體N₂O的排放。 2. 微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多樣性 深入剖析瞭影響微生物群落構建的關鍵生態學理論,包括競爭、捕食、共生以及環境過濾作用。 生境異質性與群落形成: 探討瞭物理化學梯度(pH、氧化還原電位、有機質可利用性)如何塑造特定生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引入瞭“中性理論”與“生態位理論”在解釋微生物群落多樣性中的應用與局限。 微生物互作網絡: 采用網絡分析方法,係統地解讀瞭微生物群落內部的協同(如互營性)與拮抗(如抗生素産生)關係,展示瞭群落功能實現並非依賴於單一物種,而是依賴於整個網絡的穩健性。 3. 宿主-微生物互作:從細胞到生態係統 將視角轉嚮宏觀生物體與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這是理解動物、植物乃至人類健康的關鍵。 植物根際微生態: 詳述瞭根係分泌物如何“播種”和“篩選”根際微生物群落,以及共生固氮菌、叢枝菌根真菌等如何影響植物的營養獲取和抗逆性。 動物腸道微生物組: 探討瞭腸道菌群在宿主消化、免疫調節和行為塑造中的“器官”功能。對比瞭不同物種(如反芻動物、嚙齒動物、人類)腸道微生物組的結構特徵與功能側重。 第二部分:環境生物技術的前沿探索與應用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實踐工具,聚焦於環境生物技術領域的最新突破。 1. 微生物在汙染治理中的應用:生物修復技術 係統迴顧瞭利用微生物降解或轉化環境汙染物的核心技術,並著重介紹當前的研究熱點。 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生物降解: 深入分析瞭微生物對多氯聯苯(PCBs)、多環芳烴(PAHs)等難降解汙染物代謝的酶學基礎和基因調控網絡。討論瞭如何通過“代謝工程”增強特定降解菌株的效率。 重金屬的生物固定與生物淋洗: 闡述瞭微生物如何通過胞內富集、細胞外吸附或改變金屬氧化還原態來降低重金屬毒性或實現資源迴收。重點介紹電化學驅動的微生物修復係統(Bioremediation coupled with electrochemistry)。 微塑料的生物降解: 這是一個新興領域。本書詳細介紹瞭發現並鑒定能夠降解聚乙烯、聚酯等塑料的微生物菌株,分析其酶(如PETase)的作用機製,並討論擴大規模化應用的瓶頸。 2. 新興的生物技術工具與策略 介紹瞭用於環境微生物研究和應用開發的最先進技術平颱。 閤成生物學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 探討如何設計和構建具有特定環境監測或修復功能的“細胞工廠”。例如,構建能夠響應特定汙染物信號發齣熒光的生物傳感器,或設計能高效吸收重金屬的工程菌株。 環境微生物組的精準調控: 討論瞭如何超越傳統的接種方法,利用噬菌體療法、CRISPR-Cas係統靶嚮乾預特定有害微生物,或利用益生元(Prebiotics)精準“喂養”目標有益菌群,實現對環境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定嚮優化。 3. 生物能源與資源迴收中的微生物作用 本書將微生物生態學與可持續能源發展緊密結閤。 厭氧消化與沼氣生産: 詳細剖析瞭厭氧消化過程中産氫菌、産乙酸菌和産甲烷菌之間復雜的相互協作機製,並提齣瞭通過優化反應器設計和微生物接種來提高沼氣産率和穩定性的工程策略。 生物燃料的前景: 討論瞭利用藻類、藍細菌以及特定的異養微生物生産生物柴油、生物乙醇和生物氫氣的技術路綫,並對其經濟性和環境可持續性進行瞭客觀評估。 結語:邁嚮可持續的生物圈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展望瞭未來研究的方嚮,強調瞭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特彆是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與環境微生物學相結閤,以期更高效、更精確地理解和利用微生物的力量,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和汙染治理等全球性挑戰。本書緻力於培養讀者從整體生態係統層麵理解微生物功能,並能批判性地評估和設計生物技術解決方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