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小实验(套装共2册)(2017年新版) [3-6岁]

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小实验(套装共2册)(2017年新版) [3-6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吉塞拉·吕克 著,[德] 海克·弗里德尔 绘
图书标签:
  • 亲子互动
  • 科学实验
  • 儿童科普
  • 益智游戏
  • 动手能力
  • 早期教育
  • 3-6岁
  • 实验教程
  • 家庭教育
  • 亲子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121758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80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3-6岁
  德国自然科学早期教育研究成果
  获德国化学工业基金会文学奖

内容简介

  第一册:
  在很多学生问卷调查中,自然科学课程被排在“受欢迎课程”的最后。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父母就和他一起在厨房里进行了首次自然科学实验,甚至可能回答了他当时的所有提问,并向他展示在普通玻璃杯中能制造何种自然奇景,那么获得这些入门知识的孩子,会比他的同学更加喜爱自然科学课程。
  本书作者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化学教授,她长期研究“幼儿的自然科学教育”,并一直在幼儿园为孩子们传授化学知识。她认为家长在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方面,作用非常巨大,因此经过长期实践与教学,她在本书中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26个适合亲子一起边玩边学习的化学、物理小实验,在某个悠闲的午后、在家中的餐桌旁就可以进行!
  这些实验,都是使用安全无毒又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制定的实验方案即使是让孩子自己动手也能顺利完成,实验的时间也非常合理(不会耗时过长,消耗孩子的积极性)。更关键的是,这些实验所涉及的知识非常成体系(共分为五大主题),基本囊括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符合这个年龄的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能非常有效地训练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实验的成功率已经过作者的团队多年的实践检验,孩子从中能充分享受实验的成就感。
  (随书附赠《“一起玩1”科学实验记录表》,可以让他们用图画或文字或者密码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如何使用,全凭孩子心意。
  
  第二册:
  在《小实验2》中,同《小实验1》一样,长期研究自然科学早期教育的化学教授吉塞拉·吕克,亲自为孩子们挑选了24个化学、物理的小实验。这些实验仍是使用安全无毒又廉价易得的实验材料,但稍有不同的是,《小实验2》针对的是学龄孩子,或动手操作过《小实验1》中实验的学龄前孩子。这些不同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即对自然科学实验中的动手能力的要求和对实验原理的解说:在动手能力上,学前儿童的精细动作机能有些许欠缺,而小学阶段的孩子动手能力通常有显著提高,而且能够在更长的时间段内全神贯注地进行实验要求的每一个步骤,观察发生的变化,所以,《小实验2》的实验难度加大,对孩子的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在实验原理解说上,小学阶段的孩子对实验原理的探究更富有热情,而且他们通常也更加希望去记录实验,写下实验结果——随书附赠的《“一起玩2”科学实验记录表》,可以让他们用图画或文字或者密码的形式记录实验结果。如何使用,全凭孩子心意。(当然,《小实验2》也随书附赠《“一起玩1”科学实验记录表》

作者简介

  吉塞拉·吕克,目前在比勒菲尔德大学担任化学教授,专注于研究幼儿早期科学教育。在向低幼的孩子们传授化学知识方面,她有着丰富的经验。她著有许多科普图书,如《鸡蛋的智慧:由鸡蛋发现化学和物理的天地》《瑞士的乳酪和金属有何关系?》《自然科学教育手册》等。


目录

第一册:
前?言---1
第一章? 为什么香蕉是弯的 ——??5 ~ 7 岁的孩子通常什么都想知道--- 1
探索非生物世界 ---3
日常用语的错误导向:不存在“什么都没有” 的情况,也没有东西会简单地“消失”--- 6
本书选取实验有哪些标准? --- 9
用食物做实验 ? --- 12
“这些不都是旧的吗!”--- 13
实验开始前 --- 14
第二章? 实? 验 --- 17
关于空气的实验 --- 19
? 空气并非“什么都没有”! --- 19
? 不是瓶妖,一切只是热空气捣的鬼--- 22
? 倒空气 --- 24
关于蜡烛的实验 --- 28
? 熄灭蜡烛--- 28
? 自制迷你灭火器 --- 32
? 仔细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 --- 35
? 蜡烛的熄灭——来点数学 --- 38
关于水的实验 --- 41
? 为什么小宝宝的纸尿裤能长时间保持干燥? 吸水性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 41
? 为什么冰漂浮在水上? --- 46
? 盐、糖的溶解度与水温的关系 --- 50
? 大自然中没有东西会消失,盐也不会 --- 54
? 水也有皮肤 --- 56
? 科学地观察油和水 --- 60
关于食物的实验 --- 64
? 柠檬里面有什么? --- 64
? 煮熟了的鸡蛋还能变回来吗? --- 68
? 胡萝卜的颜色打哪儿来? --- 71
? 千变红甘蓝 --- 75
? 天然去污剂 --- 79
? 自制汽水粉和柠檬汽水 --- 82
? 化学法去蛋壳 --- 86
? 自制钙垢清洗剂 --- 89
? 补充实验:用可乐除垢? --- 91
其他实验 --- 95
? 关于叶绿素的实验:为什么秋天叶子会 变得五彩斑斓? --- 95
? 黑色毡头笔的神奇色彩--- 99
第三章 “孩子能理解吗?”或 “以后再向你解释” --- 103
让·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先驱 --- 107
埃里克·埃里克森——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 发展阶段论 --- 109
幼儿园小朋友——对自然怀着强烈的好奇和 求知欲的探索者--- 113
“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内在动机在学前 和课外学习中的意义 --- 118
第四章 实验和“感官体验” --- 121
语言和思维在神话与哲学中的意义 --- 123
描述蜡烛燃烧时的语言困境--- 125
幼儿时期语言和感官的合作 127
第五章 我该怎么向孩子解释自然现象? --- 129
科学语言 VS“有灵魂的”日常语言 --- 131
拟人化也得有个度 --- 135
第六章 孩子想通过媒体知道哪些有关自然科学的内容,媒体又给他们提供了什么? --- 137
哪些媒体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对孩子产生了 哪些影响? --- 140
电视上的自然科学节目 --- 141
自然科学和书虫们 --- 146
《大象的故事》是怎么理解自然科学的 --- 148
为孩子设计的实验箱 --- 151
科学中心、儿童实验室以及儿童大学 --- 153
儿童网站 --- 156
第七章 自然科学知识真的那么重要吗?--- 157
自然科学与国民经济 --- 160
参与环境政策的制定 --- 161
第八章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的物理化学知识 --- 163
参考文献 --- 167
第二册:
第一章? 您应该知道的 1
自然科学再受重视 3
“新”在哪里? 4
为什么早日开始自然科学探索如此重要? 6
一点发展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 8
究竟为什么要探索非生物世界? 13
印象深刻的经验 ——童年时认识自然现象的积极经验 14
从学前到小学阶段的变化 15
选择实验的标准 19
讲故事:化学和物理实验的漂亮包装 27
“快看,油不想和水在一起!” ?? ——通过拟人和类比的方式解释自然现象 32
实验需要哪些材料? 35
实验开始前 41
第二章? 实? ? 验 43
1. 一滴墨水在两种分离的液体中的旅行 45
2. 如何用黑炭做净化? 52
3. 科尔蒂纳冷饮店停电了 56
4. 冰凉柠檬水——没冰箱照样行! 63
5. 糖溶于食用油吗? 67
6. 自制薰衣草香水 70
7. 精油是什么油? 74
8. 提取柠檬油 77
9. 橙子油烟火 80
10. 什么东西会使桶中的水溢出来? 82
11. 玻璃杯中的北极 87
12. “冰上”的油 90
13. 自制“密度测试器” 92
14. 回形针赛跑 94
15. 怎样顺利地穿过白色的玉米淀粉湖? 98
16. 烛?? 火 103
17. 蛋壳和牙齿的相似之处 107
18. 为什么夏天穿白衣服比穿黑衣服舒服? 111
19. 小糖熊想登高望远,或:哪种材料导热? 115
20. 沙子城堡干了怎么办,或:不用胶水怎么粘? 118
21. 自制淀粉糨糊 123
22. 化学鉴定法 126
23. 面包师克林格尔曼的面粉在哪里? 128
24. 珠宝店里的脚印 131
25. 健忘的窃贼 136
26. 最后:为家长量身定制的实验 140
参考文献 144
致? 谢 150






精彩书摘

  第一册:
  不是瓶妖,一切只是热空气捣的鬼
  在上个实验中,小糖熊们体验了“干燥”的潜水之旅,这清楚地表明:要呼吸“新鲜空气”并不是非得跑到“室外”,空气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一个不显眼的、貌似空空如也的杯子里。虽然空气不可见,但它并非“什么都没有”。
  下面这个常被冠以“瓶妖”之名的实验将再次证明这一点。不过,同所有物理化学现象一样,这个实验和妖精、魔法毫无关系。
  所需材料
  一个空玻璃瓶,即只装有空气
  一枚硬币
  一个深腹碗
  开水
  瓶口应当毫无损伤且完全与桌面平行,硬币也必须十分平整,不能有凹凸,以免空气泄漏!
  实验过程
  嘘!做本实验必须尽量保持安静,因为听觉效果在这里极其重要!首先,在深腹碗中灌入开水,达到其容积的三分之二。让孩子把硬币平放在瓶口,保证瓶口完全被盖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放入装有开水的碗中,注意不要让硬币滑动,并且双手紧握瓶身,使其不至倾倒。现在请集中注意力,保持绝对安静!观察到什么?硬币发出一记清脆的响声。
  解释
  在开水的作用下,瓶中的空气渐渐升温、膨胀,将平放在瓶口的硬币略微顶起来一点。当硬币再次落回瓶口时,便发出了响声。如果瓶子之前在冰箱里冷冻过,实验效果会更加明显。因为冷空气在热水中会膨胀得更厉害。瓶子越大,装的空气越多,实验就会越成功。?
  拓展实验
  我们也可以用气球来代替硬币,用气球嘴套住瓶口,确保不透气。当瓶子浸入开水中时,气球会有所膨胀,那是由于瓶中的空气膨胀后进入了气球中。这个实验虽然没有硬币实验那么夺人眼球,但有其优势:孩子可以重复冷却瓶子并再次把它放入开水中,而且实验肯定会成功。倒空气通常来说,把液体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是件毫不复杂的事。同样,把沙或糖等固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也很简单。但请您尝试一下,把空气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
  所需材料
  一个装有半碗水的透明的大沙拉碗
  两个玻璃杯
  实验过程
  做这个实验需要手脚敏捷,水很可能会溅到桌子上。
  您先示范一遍这个实验,这样孩子做起来会简单些。
  把其中一个玻璃杯装满水,然后将其浸入沙拉碗中,在水中将其倒转,使杯口朝下,且确保杯里的水平面不下降。现在用另一只手将那只空杯子杯口朝下按入碗中,并使两个杯子紧挨在一起。现在让装满空气的那个杯子杯口斜向上,置于装满水的杯子的下方,使得出现的气泡进入装满水的那个杯子。
  观察到什么?气泡进入装满水的杯子后,往上升,并把杯子里的水一点点排挤出去。最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量水被空气挤出了杯子。
  解释
  空气比水轻,会往上跑。它若进入装满水的杯子中,也会往上跑,并将水挤出杯子。如果我们尝试像倒柠檬水或牛奶那样把空气从一个杯子倒入另一个杯子,那是无法成功的,因为一个杯子里的空气若要到达另一个杯子的底部,那么它必须比另一个杯子里的空气重才行。总体上,可以这样说:在水外,可以很容易地将液体或固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但是,浮力很大的气体,或者说,比水轻很多的材料,只有在水下才能转移成功。
  第二册:
  一滴墨水在两种分离的液体中的旅行
  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两种液体总能相溶。如果手中有杯红酒,那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在这个杯子中不仅水和酒精能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其他的液体物质也都是如此,而不会认为密度比水低的酒精会浮在水面上(否则我们在倒第一杯红酒时,就得使用一些技巧了)。均匀混合的液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醋是浓度约为5%的醋酸溶液,果汁和水的混合物也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但也有一些液体互不相溶,比如水和油。如果在这两种液体中滴入一滴墨水,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墨水的这一旅行紧张有趣,结尾富有美感,并且向我们传达了许多关于液体特性的信息。
  所需材料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
  自来水
  食用油
  吸入蓝墨水的自来水笔墨水囊或装有蓝墨水的带滴管的墨水瓶
  实验过程
  让孩子往玻璃杯中倒入食用油,直到杯底的油达到一拇指宽的高度。接着加入自来水,水面达到玻璃杯高度的一半。等待大约一分钟,待杯中溶液恢复平静,再挤压墨水囊,小心地往杯中滴入三四滴墨水。也可以用滴管从墨水瓶中吸取墨水再滴入杯中。尽可能地将墨水从同一位置滴入杯中,这样墨水便能集中在一起。
  观察到什么?
  把水倒入油中时,两者短暂地混合在了一起。但几秒钟后,您就会清晰地看到,刚形成的乳浊液又分离了:水沉到杯子底部,而油则浮在上部。接着,墨水滴进入了液体中。墨水的颜色和其他两种液体不同,所以我们能很好地观察它的运动路径。墨水滴首先进入油中,慢慢地往下沉,直至油和水的分界处,之后停了下来,并且保持球状。
  一段时间后,墨水滴穿过水油分界面,进入水中,直到沉入水的底部。
  几分钟后,墨水滴渐渐以条纹形式散开来,最终完全溶于水中。
  解释
  水和油不相溶,因为两种液体的构造不同。简而言之,水分子的构造更接近球形,油分子则是长条形。因为“相似相溶”,即球形溶于球形,长条形溶于长条形,所以水和油无法相溶。(那么酒精分子的构造是什么样呢?)由于油的密度比水小,油便浮于水面——就像俗话所说:“肥的总浮在上面。”
  (参见《小实验1》,“科学地观察油和水”,第60页)
  现在墨水进来了:墨水密度比油大,所以开始下沉。但为什么墨水不溶于油呢?为什么它长时间地“驻足”在水和油的分界面上,且形成了水滴状或者说球状?
  墨水不溶于油也是因为“相似相溶”的原理。墨水想和油划清界限,把它可能“遭受攻击”的面积,即受力面积,降到最小。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球体与其他几何体相比,具有最小的表面积,所以墨水就形成了球状。当一种液体要和其他物质分离的时候,便会形成球状。水在对抗空气的时候,也会减小自己的受力面积,形成球状,以雨滴的形式自由掉落到地上。若仔细观察,也能发现墨水即将变成雨滴状的征兆,因为在穿越油层的过程中,其球体底部稍稍变得平坦了些。
  墨水滴在水和油的分界面上逗留了很长时间,因为穿过这一分界面需要更多的能量。为什么呢?当两种物质间形成分界面时,这一分界面会特别稳定牢固。油中的墨水滴的表面要抵抗来自油的作用力,比其内部稳定牢固得多。同样,水滴和空气的分界面也会形成牢固的“表皮”,这一表皮甚至能承受大头钉、胡椒粒或图钉的重力(参见《小实验1》,“水也有皮肤”,第56页)。我们也用“表面张力”这一概念来解释这一稳定的表层。基于各自的分子构造,在与空气接触的地方,水的表面张力非常大。a油和水之间也会形成具有表面张力的分界面。它不同于液体内部,很难穿越,所以墨水滴在水和油的分界面上停留了很久。
  说明:何时形成球体?何时产生分界面?
  当一种物质包裹住另一种物质时,后者常常就会形成球体,以使两种物质的接触面达到最小。比如空气中的雨滴,以及油中的墨水滴。当两种物质只有一个面相接触时,就会形成分界面,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平面使两者的接触范围达到最小。
  我们继续来关注墨水滴的旅行:现在它慢慢穿过分界面,进入水中。有时墨水滴会径直沉到杯底,清楚地表明它比水的密度要大。渐渐地,墨水滴在水中溶解了。它首先在杯底开始扩散,然后往上逐渐溶入水中。墨水滴溶于水的事实证明,它和水有着相似的构造,因为“相似相溶”的法则也适用于此处。
  现在我们来看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墨水比水的密度大,为什么还能完全溶于水呢?
  我们先试着从另外的例子中找出同样的现象:某人洒上香水后,香味会迅速在其近旁挥发开来(否则的话,其他人的鼻子就闻不到了);茶里的冰糖也会慢慢溶解,逐渐扩散到茶水的上层,就像我们的墨水滴,只是没有后者明显罢了。
  一种物质在液体或气体中“运动”,其原因在于扩散现象。扩散被用来解释由物质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的现象。19世纪初,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固体粒子在悬浮液(比如含淀粉的水)中的运动。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布朗分子运动。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通过液体或气体中的热量,分子(和弹球差不多)不断相互撞击,并由此改变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扩散也是如此。虽然墨水滴不是固体,没有在水中形成悬浮,但墨水粒子还是会不断地被“撞到”,从而向各个方向运动。这些墨水粒子的运动间接地向我们展示了水杯中发生的一切:虽然杯中的水是静止的,但水分子们却不断地互相撞击,向各个方向运动,墨水由此逐渐均匀地溶于水中。水温越高,物质在溶液中扩散的速度越快。
  但此时您可别又顺从孩子,马上去观察墨水滴在温暖的洗澡水中的旅行。
  ……

前言/序言

  您第一次真正接触自然科学是什么时候?我不是问您什么时候第一次对自然现象感到惊讶,提出“为什么太阳是热的”、“星星之间是什么物质”、“为什么冰比水轻”等问题;我更感兴趣的是,您何时第一次得到有关这些问题或类似问题的回答。
  您几岁时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并且有人清楚明了地向您解释了实验的化学过程?
  如果您接受的是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那么,您在第一次接触物理化学课程时,可能已经是七八年级的学生了。当时的您,还会像小孩子一样对自然现象惊讶不已吗?学校的课程能解答您的疑问吗?最为关键的是:化学和物理是您最喜欢的课吗?统计表明,这几乎不可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这些自然科学课程在“最受欢迎课程”中排在最后三分之一。
  也许您很幸运,在向自然科学领域迈出第一步时,没有遵循德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也许在您童年时,有人回答您关于自然科学的提问;也许您的父母曾和您一起在厨房里进行了第一次自然科学实验,向您展现了在普通的玻璃杯中就能制造出的自然奇景,甚至可能回答了您当时所有的提问。如果确是这样,那您真的非常幸运,因为您以后可能再也不会像在幼儿时期一样对自然科学问题有如此浓厚的兴趣。由于这些曾经获得的入门知识,您会比您的同学更加喜爱自然科学课程。也许正是孩提时获得的这些知识对您后来的职业选择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它们肯定也有助于您适应这个日益科技化的时代。
  本书给您提供了一些建议,帮助您正确引导孩子开始其观察和理解自然世界的旅程。其中最主要的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验并对实验过程进行说明。
  祝您和您的孩子在观察和理解自然现象的过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在科学的奇妙世界里遨游:亲子共学的趣味探索之旅 想象一下,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与您心爱的孩子一同沉浸在科学的神奇魅力中,开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亲子互动,更是一次点燃孩子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培养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宝贵契机。我们为您精心呈现的这套图书,正是为此而生,它将带领您和您的孩子,走进一个充满乐趣与发现的科学世界。 这套图书专注于为3-6岁的学龄前儿童设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他们的好奇心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着疑问与探索的欲望。他们善于模仿,乐于动手,并且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这套图书正是抓住了这一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将枯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验活动,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探索中成长。 核心理念:玩中学,学中玩 本书最核心的理念便是“玩中学,学中玩”。我们深知,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强迫性的学习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所有的实验设计都紧密围绕着“玩”展开。每一个小实验都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游戏,孩子们会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地接触到科学的奥秘。例如,通过简单的水和油的混合实验,孩子们会好奇为什么水和油不能混在一起,从而引出关于物质特性的初步认知。又比如,利用气球和吸管制作简易火箭,孩子们会在发射的乐趣中理解到反作用力的原理。 这种“玩中学”的方式,不仅能够最大程度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立起对科学的初步好感,消除对科学的畏惧感,为他们未来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中玩”则强调在趣味性的活动中,融入科学的知识点。每一个实验不仅仅是好玩,更是对某个科学现象的直观展现。家长可以借此机会,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还有什么可能?”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编排:循序渐进,趣味盎然 这套图书的编排充分考虑了3-6岁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内容设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确保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探索项目。 基础启蒙:认识身边有趣的科学 初期,图书会带领孩子从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发掘身边蕴含的科学小知识。例如,关于“影子”的形成,可以通过手电筒和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孩子观察影子的变化,理解光线的直线传播。关于“水的浮沉”,可以通过各种大小、材质不同的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初步了解密度和浮力的概念。这些看似简单的现象,却是科学思维的起点,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动手实践:亲手搭建科学的乐趣 接着,图书会引导孩子进行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实验。这些实验所用的材料,大多取自家庭常见物品,如纸张、塑料瓶、气球、吸管、食用色素、面粉、鸡蛋等,易于获取,安全环保。例如,制作“火山爆发”的实验,利用小苏打和醋的化学反应,让“火山”喷涌而出,模拟火山喷发的地质现象。又或者,用肥皂水吹出五彩斑斓的泡泡,探索泡泡的颜色和形状,了解表面张力的原理。这些动手实践的环节,不仅锻炼了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精细动作,更让他们通过亲身操作,深刻体会科学的魅力。 探索进阶:理解简单的科学原理 随着孩子对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图书会进一步引导他们去理解一些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但仍然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例如,关于“声音的传播”,可以通过制作土电话,让孩子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关于“颜色的混合”,通过简单的颜料混合,让他们了解红黄蓝三原色,以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新的颜色。这些进阶的实验,在趣味中渗透科学知识,帮助孩子建立初步的科学概念。 设计特色:细节之处,匠心独具 这套图书在设计上也充满了匠心,力求为家长和孩子提供最佳的阅读和实践体验: 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书中大量的插图都经过精心绘制,色彩鲜艳,形象可爱,能够迅速吸引孩子的目光。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配有清晰的图示,让孩子一目了然,家长也能轻松引导。文字部分则简洁明了,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方便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和理解。 安全提示,周到细致 安全是亲子实验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图书中在每个实验的开头,都会有明确的安全提示,告知家长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哪些实验需要在成人的监护下进行。例如,涉及热水、尖锐物品或化学反应时,都会有醒目的安全提醒,确保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进行探索。 家长指导,互动性强 图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为家长和孩子搭建沟通的桥梁。每一页都配有“家长小贴士”或“给家长的建议”,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提问、思考,以及如何将实验与生活中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这些建议旨在帮助家长成为孩子科学探索的得力助手,而不是仅仅提供材料的旁观者。通过这些互动,亲子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拓展思路,激发想象 许多实验在完成基本操作后,图书还会提出一些“试试看?”或“还能怎么做?”的问题,鼓励孩子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例如,制作完简易火箭后,可以提问“如果改变气球的大小,火箭会飞多远?”或者“能不能用不同的材料来制作火箭?”这种开放式的提问,能够极大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实践价值:不仅仅是游戏 这套图书的实践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它通过科学的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孩子: 1. 培养科学精神: 鼓励孩子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敢于尝试,不畏失败,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2. 发展观察能力: 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细节,孩子能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3. 提升动手能力: 亲自动手操作,完成实验,能够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建立逻辑思维: 在实验过程中,孩子会主动思考因果关系,尝试推断结果,逐渐建立起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5. 丰富科学知识: 在玩乐中,孩子能够接触并理解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为日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 增进亲子关系: 共同参与实验,分享发现,讨论问题,能够创造宝贵的亲子时光,拉近彼此的距离。 结语:播撒科学的种子,点亮智慧的火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孩子从小接触科学,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是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套《家长和孩子一起玩的小实验》[3-6岁](2017年新版)将成为您开启这段奇妙旅程的最佳伙伴。让我们一起,在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在游戏的乐趣中学习,为孩子播撒下科学的种子,点亮他们智慧的火花,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无限可能,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很多打着“亲子互动”旗号的书籍都有点审美疲劳了,大部分不就是把一些简单的手工流程图照搬过来,没什么新意。但是这套书(我指的是我目前在看的另一套关于自然观察的图鉴)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它的视角非常独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知识灌输,而是真正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身边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自然现象。比如,它引导我们去追踪一只蚂蚁的行进路线,记录它每天的活动范围,这比单纯认识“蚂蚁是群居动物”要来得生动有趣一万倍。我们家那个小家伙,现在出门散步都成了一项“侦查任务”,他会主动告诉我:“爸爸,你看那片叶子边缘是不是有小虫子咬过的痕迹?”这种主动探索精神,是我最希望看到的。这本图鉴的配图非常精美,手绘风格,色彩柔和,文字描述也非常简洁准确,即便是大人读起来也不会觉得枯燥。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户外探险指南,而不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忙碌的现代父母,只需要抽出周末的一个下午,就能带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套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与提问中的那套书不同),那套绘本针对3到6岁孩子的情绪波动,设计得真是巧妙。我家的那个小魔头,脾气上来的时候简直是“六月飞雪”,说翻脸就翻脸。以前我总是采取吼叫或者冷处理的方式,结果往往是两败俱灰。自从看了这套绘本后,我们找到了一个缓冲地带。比如,里面有一本专门讲“生气”的故事,主人公把自己的“大大的怒火”想象成一个可以装进瓶子里的东西。我们模仿着书里的做法,在他快要爆发的时候,我会轻声问他:“你的‘怒火’是不是快要溢出来了?我们一起把它收进‘冷静瓶’里好不好?”这并不是说每次都奏效,但至少给了我们一个共同应对情绪的“暗号”。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里的角色处理问题的方式很成熟,不是简单地压抑,而是找到情绪的源头并进行疏导。这套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更是给家长提供了一套实用的沟通工具和思维模型。它教会我,面对孩子的情绪,我首先需要做的不是阻止它,而是理解它、命名它,然后才能一起解决问题。

评分

最近我买了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初阶启蒙读物(请注意,并非提问中的实验书),它的切入点非常聪明,完全避开了枯燥的年代和人名堆砌。它不是按照时间线来讲述,而是选取了几个标志性的“发明”或“发现”作为章节,比如“轮子的诞生”、“文字的力量”、“地图的绘制”。通过这些具体的、孩子能够理解的事物,来串联起不同文明的发展脉络。我儿子对恐龙和古埃及的故事尤其感兴趣,这本书里把古埃及的金字塔建造过程描绘得像是超级工程,他听得津津有味。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讲述这些历史事件时,会穿插一些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人们吃什么、穿什么衣服,这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小切口、大视野”的叙事方式,非常有效地抓住了学龄前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娱乐中建立起初步的历史时间感和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我发现他现在看其他讲故事的动画片时,都会试着去对比和思考:“哎呀,他们那个时候可没有电灯啊!”这种联想能力是阅读这本历史启蒙书带来的巨大收获。

评分

我正在看的一套针对儿童的艺术启蒙书籍,主打的是“放下画笔,用身体和生活中的物品作画”,这和传统的教孩子如何握笔画苹果、画小狗的教材完全不同。这套书强调的是材料的再利用和创意的无限可能。比如,它会教我们如何用土豆切开盖上颜料做印章,如何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色彩斑斓的“水下世界”,甚至是用咖啡渣来描绘秋天的落叶。我发现,我的孩子在进行这些“非传统绘画”时,那种专注度和投入度是空前的。她不再担心画得不像,因为重点在于“体验”和“创作过程”。有一次,我们用不同质地的布料和颜料进行拓印,她忙活了一个下午,最后呈现的作品虽然看起来有点“抽象”,但她却能滔滔不绝地给我解释每一个色块和纹理代表着什么——那是她内心的激动、是阳光的温度、是想象中的小怪兽。这套书的价值不在于培养未来的画家,而在于解放孩子的感官,让他们明白,美和创造力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愿意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它成功地把艺术课变成了一场充满惊喜的“寻宝游戏”。

评分

这套书真是太棒了,我儿子现在正是充满好奇心的时候,看到什么都想拆开看看,但总有些东西不适合他自己动手。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里面那些安全又有趣的实验,让我们父子俩度过了无数欢乐的亲子时光。记得有一次,我们按照书里的指导做了那个“火山爆发”的小实验,儿子兴奋得不得了,看着那些“岩浆”冒出来,眼睛都亮了。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验不仅仅是好玩,还巧妙地融入了科学原理,虽然我们不用特别去讲解那些复杂的术语,但在动手的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就接触到了因果关系和物质变化的初步概念。比如那个关于浮沉的实验,他一开始只是凭感觉把东西往水里扔,后来我们一起观察,他自己发现了“轻的会浮起来,重的会沉下去”这个简单的规律,那种成就感是看书本学不来的。我们现在已经把这套书里的好几个实验都试过了,每次做完,儿子都会缠着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呀?”这时候,我就可以顺势引导他观察和思考,而不是直接给他答案。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真的比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亲子关系和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家长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