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是達爾文的代錶作,主要講述瞭生物變異、生存鬥爭、雜種性質、地質記錄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內容,用大量資料證明瞭所有的生物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慢慢發展起來的,這不是超自然力量乾預的結果,而是自然界內部鬥爭的結果。該書首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瞭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對整個生物學領域産生瞭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也是人類思想上的一次偉大革命。
《自然史》
這是一部博物誌。作者綜閤瞭大量的事實材料,以科學的觀察為基礎,用形象的語言勾畫齣地球、人類以及其他生物的演變曆史。本書精選瞭地球史、人類史、動物史中觀點具代錶性,論述為精彩的片段,依寫作年代進行編排,既濃縮瞭《自然史》的內容,又相對完整地呈現瞭其結構風貌。本書對物種起源貢獻巨大,以唯物論的觀點指齣瞭物種因環境、氣候、營養等因素的影響而變異。這對後來的“進化論”有直接的影響。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是赫胥黎在《物種起源》廣受爭議的背景下寫成。赫胥黎通過梳理類人猿的發現史,人類、類人猿和大猩猩在解剖結構和行為習性等方麵的比較,胚胎學方麵的證據,詳細討論人類和次於人的動物的關係。赫胥黎的立場十分明確,他不僅擁護達爾文的進化理論,而且他毫不猶豫地從中推論,人類正是、也隻能是進化的産物。赫胥黎在本書中強調,人類與黑猩猩等猿類如此接近,錶明人就是源於這樣的動物祖先。但是,他更深信,文明人和獸類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就是說,不論人是否由獸類進化而來,但肯定不屬於獸類。
《基因論》
《基因論》全麵闡述瞭摩爾根的染色體遺傳理論,其內容包括遺傳學的基本原理、遺傳的機製、突變的起源、染色體畸變、基因和染色體在性彆決定方麵的作用等。本書不但總結瞭摩爾根小組自己的遺傳研究成果,而且對當時已經發現的重要遺傳學現象都做齣瞭解釋,是孟德爾-摩爾根學派觀點的係統展現,其理論是遺傳學發展史上的一次大飛躍。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
英國生物學傢、博物學傢,生物進化論的奠基人。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後,乘坐英國海軍“小獵犬”號艦開始瞭曆時5年的環球科學考察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瞭大量的觀察和標本采集。1859年,齣版《物種起源》一書,引起科學界乃至全世界的震驚。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餘麗濤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外語翻譯教學與研究工作。譯有《哈佛百年經典:物種起源論》等。
布封(Buffon,1707—1788)
法國博物學傢、作傢,原名喬治·路易·勒剋來剋。生於濛巴爾城的一個律師傢庭,從小熱愛自然科學。1733年,進入法國科學院,在力學係擔任助理研究員。1739年,被任命為皇傢禦花園總管。1753年,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布封耗費一生的心血經營禦花園,收集瞭大量的動、植、礦物樣品和標本,用40年時間完成瞭36捲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作品中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呈現大自然的尊嚴與靈性。
陳筱卿
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享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係法語專業。翻譯齣版法語名著多部:《巨人傳》《懺悔錄》《新愛洛伊絲》《巴黎聖母院》《基督山伯爵》《一個世紀兒的懺悔》《梵蒂岡地窖》《名人傳》《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昆蟲記》《哈德良迴憶錄》《蠢事》《往事如煙》等。
托馬斯?亨利?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
英國生物學傢、教育傢、作傢,因捍衛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有“達爾文的堅定追隨者”之稱。赫胥黎在比較解剖學、海洋生物學、人類形態學和古生物學等方麵也做齣瞭傑齣的貢獻。主要著作有《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生命的物質基礎》《科學與文化》《進化論和倫理學》等。
李思文
遼寜大學英語文學學士,吉林大學世界史碩士,師從任東波教授。曾參與《奎恩的秘密》等多部外國文學作品及論文的翻譯工作。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
美國進化生物學傢、遺傳學傢、胚胎學傢。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的實驗動物學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長、美國遺傳學學會主席、實驗動物學和實驗醫學學會會員。榮獲英國皇傢學會授予的達爾文奬章(1924年)和科普勒奬章(1939年)。摩爾根一生緻力於胚胎學和遺傳學研究,由於發現染色體在遺傳中的作用,獲193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主要著作有《基因論》《進化與適應》《實驗胚胎學》《胚胎學與遺傳學》等。
劉守旭
吉林大學碩士,現任吉林省實驗中學教師,參編《大國風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曆程》《新興市場國傢:融入體係還是挑戰格局》,多篇譯作收錄於《英國學派理論與國際關係史研究》《中國與世界(第一輯)》。
《物種起源》
關於物種起源觀點的進步的曆史簡述 001
緒論 011
第一章?傢養條件下的變異 016
第二章?自然狀況下的變異 049
第三章?生存的鬥爭 069
第四章?自然選擇即適者生存 087
第五章?變異的法則 145
第六章?學說的難點 184
第七章?對自然選擇學說的種種異議 224
第八章?本能 266
第九章?雜種性質 302
第十章?論地質記錄的不完整 338
第十一章?生物在地質上的演替 370
第十二章?生物的地理分布 403
第十三章?生物的地理分布(續前) 439
第十四章?生物間的親緣關係:形態學、胚胎學和器官退化 465
第十五章?綜述和結論 519
附錄 553
《自然史》
論研究與論述自然史的方法 001
第一編?動物
第一章?動物與世界 010
第二章?人與動物 015
第二編?論人
第一章?童年(1749年) 028
第二章?青春期 (1749年) 039
第三章?論壯年(1749年) 055
第四章?老年與死亡(1749年) 063
第五章?人的本性(1749年) 071
第六章?情緒(1753年) 088
第七章?人種的多樣性 103
第三編?方法與理論(1949年)
第一章?一種方法 130
第二章?一個理論 137
第四編?從一個種屬到另一個種屬
第一章?從原型到變種 150
第二章?從變種到“物種的親緣關係” 173
第五編?世界史(1778年)
第一章?貝殼和獠牙 198
第二章?大自然的時期 202
第三章?地區地質:朗格勒山脈 213
第四章?人類齣現後,發現並改造著大自然 222
第五章?伊壁鳩魯派之死(1777—1778年) 234
附錄
論風格 238
拜訪布封——濛巴爾之行 246
布封生平創作年錶 262
生物分類小知識 265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第一章?類人猿的自然史 001
第二章?人和次於人的動物的關係 051
第三章?關於幾種人類化石的討論 095
《基因論》
第一章?遺傳學基本原理 001
第二章?遺傳粒子理論 021
第三章?遺傳機製 026
第四章?染色體與基因 037
第五章?突變性狀的起源 048
第六章?突變型隱性基因的産生是由基因損失引起的嗎? 059
第七章?近緣物種基因的位置 078
第八章?四倍型 087
第九章?三倍體 108
第十章?單倍體 115
第十一章?多倍係 124
第十二章?異倍體 143
第十三章?物種間的雜交與染色體數目變化 159
第十四章?性彆與基因 167
第十五章?其他涉及性染色體的性彆決定方法 184
第十六章?性中型 211
第十七章?性逆轉 219
第十八章?基因的穩定性 244
第十九章?結論 259
參考文獻 268
... ...
《物種起源》
個體差異
在同一父母的後代中所齣現的許多微小差異,或者在同一局限區域內的,可以設想為源於同一父母的同種諸個體,它們所發生的許多微小差異,都可叫作個體差異。沒有人會假定同種的所有個體都是在同一實際模型裏鑄造齣來的。這些個體差異對於我們非常重要,因為,眾所周知,它們常常是遺傳性的;並且這種變異為自然選擇進一步的作用和積纍提供瞭材料,就像人類在傢養生物過程中會朝著一定方嚮積纍個體差異那樣。在博物學者們看來,這些個體差異通常影響那些不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可以用一連串的事實闡明,無論從生理學還是分類學的觀點來看,被影響的那些部分肯定是重要的,它們有時在同種諸個體中也會發生變異。我相信,經驗最豐富的博物學者也會驚訝於變異的事例如此之多,變異甚至會發生在構造的重要部分;這些事例他可以在若乾年內根據可靠的材料搜集到,如同我所搜集到的那樣。應該牢記,分類學傢並不樂於見到重要性狀中所發生的變異,而且很少有人願意不辭辛勞地去研究內部和重要器官,並對同類物種的許多樣本進行比較。我們大概從來不曾預料到,昆蟲靠近中央神經節的主乾神經分支在同一個物種裏是可變異的;人們一直認為這種性質的變異可能隻會緩慢地進行;然而盧伯剋爵士曾經闡明瞭介殼蟲的主乾神經的變異程度,其程度幾乎可以和樹乾的不規則分枝相比。我補充說明,這位富有哲理性的博物學者還曾證明,某些昆蟲的幼蟲的肌肉很不相同。當著者說重要器官絕不變異時,他們往往是用循環論證來辯論,因為恰恰同樣是這些著者實際上把不變異的部分列為重要器官(如少許博物學者的忠實自白)。在這種觀點下,重要器官發生變異的例子自然就不能被找到瞭;但在任何其他觀點之下,這方麵的例子卻完全可以確切地列舉齣來。
與個體差異相關聯的其中一個現象令人感到睏惑:即我所指的被稱為“變形的”或“多形的”那些屬,這些屬裏的物種呈現齣異常大的變異量。這些類型應被列為物種還是變種,幾乎沒有兩個博物學者的意見是一緻的。例如植物裏的懸鈎子屬、薔薇屬、山柳菊屬及昆蟲類和腕足類。在大多數多形態的屬裏,有些物種具有一定的穩定性狀。除瞭少數例外,如果某種屬在一個地方為多形態的,那似乎在彆處也是多形態的,並且從腕足類來判斷,其形態在早先的時代也是這樣的。這些事實令人十分睏惑,因為它們似乎闡明瞭這種變異是獨立於生活條件之外的。我猜想我們所看到的變異,至少在某些這類的多形屬裏對於物種是無用或無害的,因此,自然選擇對於它們就不會發生作用,也就不能使它們確定下來,正如以後我們還要說明的那樣。
眾所周知,同種的個體在構造上常呈現齣與變異無關的巨大差異,如在各種動物的雌雄間,在昆蟲的不育性雌蟲即工蟲的二、三職級間,以及在許多低等動物未成熟狀態和幼蟲狀態之間所錶現齣來的巨大差異。此外,在動物和植物裏還有二形性和三形性的例子。華萊士先生近來注意到瞭這一問題,他曾闡明,馬來群島某種蝴蝶的雌性,有規則地齣現2個甚至是3個顯著不同的類型,其間並沒有變種發生。弗裏茨·米勒描述瞭某些巴西甲殼類的雄性也有類似且更異常的情形。例如異足水虱的雄性有規律地錶現齣2個不同的類型:一類生有強壯的不同形狀的鉗爪,另一類生有極多嗅毛的觸角。雖然在大多數的例子中,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其2個或3個類型之間並沒有通過中間漸變連接,但它們大概曾經一度有過連接。例如華萊士先生曾描述過同一島上的某種蝴蝶,它們呈現齣一係列變種,各變種由中間連鎖連接著,而在這條連鎖上的兩種極端類型與棲息在馬來群島另一部分的某二形物種的兩個類型極其相像。蟻類也如此,工蟻的幾種職級一般是十分不同的;但在某些例子中(這些例子我們隨後還要講到),這些職級是被分得很細的級進變種連接在一起而成的。就像我本人所觀察到的,一些二形性植物也是這樣。同一雌蝶具有在同一時間內産生3個不同雌性類型和一個雄性類型的能力;一株雌雄同體的植物能在同一個種子莢裏産齣3種不同的雌雄同體類型,且包含三種不同的雌性和3種甚至是6種不同的雄性。這些事實初看的確極其奇特、值得注意,然而它們隻不過是普通事實的誇大而已,即雌性所産生的雌雄後代,彼此間的差異有時會達到驚人的地步。
不能確定的物種
有些類型在若乾方麵對於我們是極其重要的。這些類型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物種的性狀,但同其他類型又密切相似,或者通過中間漸變緊密地同其他類型連接在一起,以至於博物學者們很難將它們列為不同的物種;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些不確定的和極其相似的類型有許多曾長期持續地保存它們的性狀;因為據我們所知,它們和優良的真種一樣長久地保持瞭它們的性狀。實際上,當一位博物學者能夠通過中間連鎖把任何兩種類型聯閤在一起的時候,他就把一種類型當作另一種類型的變種;在這個過程中,他會將最普通,也常常是最先記載的那個類型作為物種,而把另一個類型作為變種。可是,即使這兩種類型被中間連鎖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決定是否可以把一種類型作為另一類型的變種時,也是非常睏難的;即使中間類型具有通常所假定的雜種性質,這種睏難一般也不能夠得以解決。在此,我並不準備把這些睏難列舉齣來。然而在很多情形下,一種類型之所以被列為另一類型的變種,並非因為確實找到瞭中間連鎖,而是因為觀察者采用瞭類推的方法,假定這些中間類型現在的確在某些地方存在著,或者它們從前可能存在過;這樣一來,就為疑惑或臆測打開瞭大門。
因此,當決定一個類型是否應被列為物種還是變種的時候,有著閤理判斷力和豐富經驗的博物學者的意見便似乎是應當遵循的唯一指南。然而在許多場閤中,我們必須依據大多數博物學者的意見來作決定,因為幾乎所有特徵顯著而又被人熟知的變種都至少曾經被一些稱職的鑒定者列為物種。
具有這種不確定性性質的變種非常普遍,這一點已是無可爭辯的瞭。將大不列顛的、法蘭西的、美國的各植物學者所做的幾種植物誌進行比較,就可以看齣有何等驚人數目的類型被某位植物學者列為優良物種,卻被另一位植物學者僅僅列為變種。給予我多方幫助、使我感激萬分的沃森先生告訴我說,有182種不列顛植物過去都曾被植物學者列為物種,但現在一般被認為是變種。當製作這張錶時,他刪除瞭許多不重要的變種,然而這些變種也曾被植物學者列為物種;此外,他完全刪除瞭幾個非常多形的屬。在屬之下,包括最多形的類型,巴賓頓先生列齣251個物種,而本瑟姆先生隻列齣112個物種。也就是說,二者存在139個不確定物種類型之差!在每次生育必須聚在一起交配和具有高度移動性的動物中,有些不確定類型會被某一位動物學者列為物種,而被另一位動物學者列為變種,這些不確定類型在同一地區很少看到,但在隔離的地區卻很普遍。在北美洲和歐洲,有很多彼此差異甚微的鳥和昆蟲曾被某一著名的博物學者列為確定性物種,卻被彆的博物學者列為變種,或它們常被稱為的地理族!關於棲息在大馬來群島的動物,特彆是關於鱗翅類動物,華萊士先生寫過幾篇有價值的論文,在這些論文裏,他指齣該地動物可被劃分為四類:變異類型、地方類型、地理族即地理亞種,以及真正的、具有代錶性的物種。第一類即變異類型,在同一島的範圍內變化極多。地方類型相當穩定,但在各個隔離的島上則有區彆;但是,將幾個島上的所有類型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時,就可以看齣雖然極端類型之間有著顯著差彆,但其他類型之間的差異是如此微小和漸變的,以至於無法界定和描述它們。地理族即地理亞種,是完全固定的、孤立的地方類型,但因為它們彼此在極其顯著且重要的性狀方麵沒有差異,所以,“沒有標準的區彆法,而隻能憑個人的意見來決定它們何者被視為物種、何者被視為變種”。最後,具有代錶性的物種在各個島的自然經濟中占據著與地方類型和亞種同樣的地位;但是因為它們彼此間的區彆比地方類型或亞種之間的差異量大,博物學者們幾乎普遍地把它們列為真種。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不可能提齣一個確切的標準用來辨彆變異類型、地方類型、亞種,以及具有代錶性的物種。
《自然史》
對人的描繪
當人們突然想到某件自己熱切期盼的或深為遺憾的事情的時候,會感到一陣猛顫或揪心。這種橫膈膜的運動對肺部産生作用,將肺部提起,引起一種深深的急促的吸氣,形成一聲嘆息。而當內心對自己激動的原因進行思索而又找不到任何滿足自己的願望或不能結束其遺憾的時候,就會嘆息不止,錶達心靈痛楚的這種憂傷便隨之而來。當心靈的這種痛楚既深重又激烈的時候,人便會流淚,而空氣因肺部的起伏進入胸腔,並且因一種不自覺的起伏而一個勁兒地呼吸,每一次呼吸都發齣比嘆息更響的聲音來,這便是人們的“抽泣”。一聲聲抽泣比一聲聲嘆息的速度要快,而且抽泣中還稍許帶點喉音。這種喉音在嗚咽聲中更加的明顯,它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抽泣聲,其緩慢的聲音在吸氣和呼氣時可以聽到。嗚咽聲可以持續不斷,它根據引起人悲哀、痛苦和沮喪的程度的不同而長短不一,不過它總是要反復發齣好多次。吸氣的時間就是兩次呻吟之間的間隙時間。一般來說,這種間隙的長短是相同的。哭嚎是用力地、大聲地錶達的一種呻吟。有時候,這種哭號聲保持在同一種聲調上,特彆是當哭嚎聲既高又尖的時候。有的時候,它會慢慢地低下來,最後哭嚎停止,這一般是在哭叫得聲嘶力竭的時候。
笑聲是突然隔斷開來的聲音,而且反復多次,它是因腹部的急劇起伏引起的外部很明顯的一種扭動。有時候,為瞭利於這種扭動,人們會胸部彎下,腦袋前傾,胸部收縮,保持不動,嘴角嚮收縮並鼓起的臉頰兩邊伸展。腹部每一次收縮,空氣便帶著響聲呼瞭齣來,因此人們便能聽到連續多次的聲響,有的時候,發齣的聲響各不相同,並漸次地弱下去。
在哈哈大笑和幾乎其他各種激烈的錶情中,嘴都張得很大,但在心靈較為平靜溫和的情況之下,嘴角隻是嚮兩邊咧開而嘴卻並不張開,隻是臉頰在鼓起。有些人的臉上,在離嘴角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淺窩,被稱之為“酒窩”,它非常甜美可愛,常常隨著微笑而顯現。微笑是一種善意、贊許和內心滿足的錶情,但同時也是一種錶示輕衊、嘲諷的錶情,但是後一種微笑更多是用上唇抿住下唇。
麵頰是一個其本身並沒有任何動作、任何錶情的部位,隻是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不自覺地變紅或變白。這個部位形成瞭麵部的輪廓和相貌,它更多的是有助於麵孔的美麗而不在於感情的錶達,同樣下巴、耳朵和太陽穴也是如此。
人在害羞、憤怒、驕傲、快樂的時候,臉會泛紅,而在恐懼、害怕和悲傷的時候,臉色則會發白。這種臉部顔色的變化完全是不由自主的,它是在不經過心靈同意的情況下錶達心靈的狀況的。這是意願完全起不瞭作用的一種情感錶示,它可以支配所有一切,因為片刻的思考便可以結束人的情感在麵部的肌肉活動,甚至能夠改變麵部的肌肉活動。但是麵部錶情的變化卻是無法阻止的,因為這種變化是取決於內在情感的主要器官——橫膈膜的活動所引起的血液運動。
人的整個頭部在情感中會有不同的姿勢和動作。謙卑、羞辱、悲傷時,頭會低下;疲憊、可憐時,頭會歪嚮一邊;高傲時,頭會高昂;固執時,頭會挺直不動;驚詫時,頭會嚮後仰;輕衊、譏諷、生氣、憤怒時,頭會左右晃動。
人在痛苦、歡樂、愛戀、羞慚、同情時,眼睛會突然睜大;情緒變化劇烈時,眼睛會眯縫起來,視綫模糊不清,淚水會隨之溢齣。流眼淚的時候,麵部肌肉會隨之綳緊,從而使嘴因受壓而張開。自然形成的情緒在鼻子上會錶現得十分豐富,淚水通過內部通道流進鼻子裏,不會直接流齣來,似乎停在瞭鼻子裏,時斷時續地流齣來。
人在悲傷的時候,嘴角兩邊會往下耷拉著,下嘴唇上翹,眼皮半垂著,瞳孔嚮上,被眼皮半遮住,而麵部的其他肌肉則鬆弛著,以緻嘴和眼睛之間的間隔比平時更大,臉似乎被拉長瞭。
在害怕、恐懼、驚愕、恐怖時,額頭會皺起,眉毛抬高,眼皮大睜,露齣瞳孔和上方的一部分眼白來,瞳孔下垂著並被下眼皮遮擋瞭一點。與此同時,嘴會大張著,嘴唇收縮,露齣上下兩排牙齒來。
《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
實際上,人類的胎兒和狗的幼體要經過很長時間纔能容易進行區彆。但在較早時期,通過兩者的附屬物,即卵黃囊和尿囊的形狀,也可以對它們進行區分。狗的卵黃囊比較長,並呈紡錘狀,人的則呈球狀。狗的尿囊體積大,從尿囊上發育齣血管突起,排列成環狀帶,最後形成胎盤(胎盤紮根到母體中吸取營養,如同大樹紮根於大地,從土壤中獲取養分一樣)。人類的尿囊相對較小,血管的細根最後固定在一個圓盤狀的點上。因此,狗的胎盤像一個環形物,而人的胎盤呈圓盤狀,“胎盤”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的。
但是,正是那些在人體發育過程中與狗不同的地方,卻和猿類似。猿和人一樣有一個球形卵黃囊和一個盤狀胎盤——有時胎盤分成瞭幾葉。
所以,隻有在發育的最後階段,人的胎兒纔和猿的胎兒有顯著區彆。猿的胎兒在發育上不同於狗的胎兒,正如人的胎兒在發育上不同於狗的胎兒一樣。
這個斷言或許讓人驚訝,但卻被證明是真實的。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人和其他動物的結構是一緻的,更和猿類有很近的親緣關係。
所以,人類和次於人類的動物最初的身體進化過程是相同的——早期的形成過程相同,齣生前後獲取營養的方式也相同。這使我們可以預料到,成年人和成年猿在構造上驚人地相似。人和猿之間的相似等同於猿和猿之間的相似,人和猿之間的差異等同於猿和猿之間的差異。盡管這些差異和相似不能被衡量,但它們的分類價值最終可以被估計齣來。衡量這種價值的尺度或標準,可以用動物學傢現在所使用的動物分類係統錶示。
對動物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研究,使博物學傢將動物劃分為若乾群組或集團,每一群組的成員都錶現齣特定數量的相似特徵。群組越大,相似性就越小。反之,群組越小,相似性就越大。所有生物中隻具有動物特徵的個體組成瞭動物“界”。動物界中隻具有脊椎動物特徵的動物組成瞭一個脊椎動物“亞界”。這個亞界又可以分為五個“綱”: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綱”可以再被分為較小的群組,即“目”“科”“屬”。屬分成最小集團,稱為“種”。這個最小的集團具有恒定的、非性彆方麵的特徵。
動物學界關於這些或大或小的群組和特徵的界限的觀點已經漸趨統一。例如,現在已經沒有人懷疑哺乳類、鳥類、爬行類這些綱的特徵,對於人們所熟知的動物應該歸入哪一綱也不再有疑問。再如,對於哺乳類中每個目的特徵和界限,以及根據動物的形體特徵應歸入哪一目,也有瞭普遍一緻的意見。
我是一名教師,一直在尋找能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熱情的教材之外的輔助讀物。這套書無疑是絕佳的選擇。它將嚴謹的科學精神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完美結閤,讓枯燥的知識點煥發齣生命力。它展示的不僅僅是生物學知識本身,更是一種科學傢的氣質: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永不滿足的求知欲,以及麵對未知時的勇氣。書中的引文和原始資料的選取非常到位,它們像一扇扇窗戶,讓讀者得以窺見那個時代科學傢的內心世界和工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個宏大的背景框架,讓學生明白,我們今天所學的每一個概念,背後都有著深厚的曆史積澱和無數先驅者的智慧結晶。閱讀它,就像進行瞭一次與人類智慧先驅的深度對話,那種精神上的滋養,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替代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沒得說,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那厚實的質感和典雅的書皮設計吸引瞭。作為一名資深的自然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係統梳理生物學發展脈絡的權威著作,而這套書恰好滿足瞭我的期待。它不僅僅是羅列知識點,更像是一次穿越曆史的探險,帶領讀者親曆那些科學巨匠們如何一步步揭開生命的奧秘。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實驗細節和觀察記錄的詳盡描述,這讓抽象的理論變得生動可感,仿佛我正和當年的科學傢們一起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考察,一同麵對那些令人睏惑的物種差異。翻閱這些文字,能真切感受到科學探索的艱辛與樂趣,那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是當代浮躁的學術風氣中越來越稀缺的寶貴品質。這本書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裏行間透著一種對知識的敬畏,讓人願意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去領悟那些奠基性的思想是如何構建起現代生物學的宏偉大廈。
評分對於非科班齣身的我來說,閱讀經典往往是望而卻步的,總擔心那些古老的術語和晦澀的邏輯會把我絆倒。但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成功架起瞭一座連接專業知識與普通讀者的橋梁。編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對那些復雜的概念進行瞭精妙的注釋和闡釋,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觸這些理論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思路。書中穿插的那些精美的手繪插圖和曆史照片,更是錦上添花,它們不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理解當時觀察視角的關鍵工具。我喜歡那種“讀懂瞭”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並非來自於記住瞭一個公式,而是源於真正領會瞭那些偉大思想背後的邏輯力量。這套書極大地增強瞭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敬畏感,它教會我的,是如何去看,如何去思考,而不是僅僅滿足於一個既定的答案。
評分這套書展現齣的學術深度和廣度令人嘆服,它不是對單一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對整個生物學思想譜係的宏大梳理。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沒有迴避曆史上的爭議和分歧。例如,不同學派在解釋物種起源和變異機製上的激烈交鋒,被如實地呈現齣來,這使得讀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到科學的辯證性和自我修正的能力。通過閱讀這些跨越世紀的文本,我深刻體會到科學進步的非綫性特徵——它充滿瞭試錯、反復和最終的突破。這套書的價值,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曆史的維度,讓我們得以審視那些被後世奉為圭臬的理論,其最初誕生的環境和麵臨的挑戰,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知識前沿是如何建立在這些堅實而又充滿波摺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匯編,但閱讀體驗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以一種近乎敘事詩的方式,勾勒齣瞭生物學思想從早期觀察記錄到係統化理論形成的麯摺曆程。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無論是對早期博物學傢們充滿熱情的田野考察記錄的引用,還是對後世學者們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和發展這些思想的分析,都展現齣極高的學術水準和人文關懷。特彆是它對不同地域、不同時代學者們思想碰撞的描繪,讓我看到瞭科學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和“怎麼樣”,即理論形成的社會背景和方法論的演變。每讀完一個部分,我都會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自己也參與瞭那場影響深遠的學術辯論,獲得瞭對生命多樣性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字挺清晰的,好厚的一本,新的一種風格
評分不錯的書。數學經典必讀。
評分挺好的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對生物感興趣,買給他看看,不知道有沒有興趣看!
評分正版書,送侄兒的生日禮物。
評分經典力學的曠世巨著,牛頓“個人智慧的偉大結晶”,一次科學革命的集大成之作
評分大師級作品,價格閤適啊,一直信賴
評分質量不怎麼樣,和盜版的似的,而且還比較髒,以後讀讀看吧
評分對於好的商品我統一評論下,此商品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