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
《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首次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本后,据C.R.Haines的英译本译出,极大程度地保持了原作风格。
玛克斯·奥勒留
(公元121年4月26日-公元180年3月17日)
古罗马帝国皇帝,五贤帝中的最后一位,公元161年至180年在位
斯多葛派哲学家,有著作《沉思录》传世
译者
梁实秋
(1903年1月6日-1987年11月3日)
名治华,字实秋,生于北京
文学家,翻译家
代表作品: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
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沉思录》等
译序/1
卷一/003
卷二/014
卷三/023
卷四/034
卷五/052
卷六/069
卷七/088
卷八/108
卷九/128
卷十/145
卷十一/162
卷十二/178
卷二
一、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要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与恶。但是我,只因我已了悟那美丽的"善"的性质,那丑陋的"恶"的性质,那和我很接近的行恶者本身的性质--他不仅与我在血统上同一来源,而且具有同样的理性与神圣的本质,所以我既不会受他们任何一个的伤害(因为没人能把我拖累到堕落里去),亦不会对我的同胞发怒而恨他。我们生来是为合作的,如双足、两手、上下眼皮、上下排的牙齿。所以彼此冲突乃是违反自然的;表示反感和厌恶便是冲突。
二、我之所以为我,不过是一堆肉、一口气和一股控制一切的理性。丢开你的书本!不要再被书本所困惑:那是不可以的。要像一个垂死的人一般,轻视那肉体:那不过是一汪子血,几根骨头,神经和血管组成的网架。再看看那一口气,究竟是什么东西:空气而已,还不是固定的一口气,每分钟都要呼出去,再吸进来。剩下来的是理性。要这样想:你是个老年人了;不要再做奴隶,不要再做被各种私欲所牵扯的傀儡;不要再令他怨恨现世的命运并且恐惧未来的命运。
三、神的安排都是充满了神意的,就是命运的播弄也不是脱离自然的,也不能脱离由神意支配着的安排与编插。一切都是由神意而来;不过"必然性",以及"整个宇宙的福利"(而你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是有其作用的。整个的自然之所产生的,整个的自然之所进行维系的,对于自然之各个部分亦必有利。但是宇宙之保全则有赖于变化,不仅是元素的变化,且扩及于由元素复合而成的事物之变化。这样的想法对你是很充分的了,如果你引为原则来看待。放弃对书本所抱的渴望罢,以便死时了无遗憾,而能从容不迫,从心底里感谢天神。
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与古老哲人的深夜对谈。我发现,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既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又带着一种不经意的、近乎口语化的温暖。每一次翻阅,我都会被那种深入骨髓的平静所感染。在这个信息爆炸、焦虑横行的时代,我们太需要有人能用这样一种不疾不徐的语调,来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它不会给你标准答案,也不会贩卖廉价的鸡汤,它只是冷静地剖析人性中的永恒困境,然后轻描淡写地给出一种“就这样吧”的释然。我特别喜欢作者观察事物的那种角度,极其细微,却又直指核心。比如他对“接受命运”的阐述,绝非宿命论的消极,而是一种积极的、在既定框架内寻找自由的强大心境。这种领悟,需要慢慢消化,甚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某位帝王一天的所思所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实用的“精神工具箱”。我发现,每当我面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或者人际关系中的摩擦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想起书中的某一段论述。它不是教你如何去赢,而是教你如何“输得漂亮”,如何管理自己的预期,如何将注意力从外界的纷扰转移到内心的秩序上来。这种自我对话的能力,是现代人最稀缺的技能。我不再苛求环境能为我改变,而是开始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内在视角去看待环境。这种转变是潜移默化的,没有惊天动地的顿悟,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微小调整中,慢慢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在堡垒。它像一个沉默的智者伙伴,随时准备在你迷失方向时,递给你一张地图,那地图指引的,永远是回家的路——也就是回归自我本真的路。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精装的质感,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那些珍藏的老书,每一页似乎都带着油墨的香气和岁月的痕迹。我并不是那种一拿到书就急着往里钻的读者,我更喜欢先和它“相处”一段时间。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偶尔路过,就伸手摸一下那个坚实的脊背,想象着里面蕴含的智慧,那是一种仪式感。那种对于经典作品的尊重,首先体现在了它的装帧上。好的译本,就像是为一座思想的宫殿打造了一把精美的钥匙,让你在开启之前就已经心生敬畏。我尤其欣赏这种对“典藏”二字的追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让阅读这件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对精神生活的馈赠。这种用心,是那些轻薄的平装本永远无法比拟的,它告诉我们,有些思想是值得用最好的材料去承载的。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的阅读爱好者,我一直关注不同译本之间的差异,而这个梁实秋先生的译本,在我看来,是极为成功的“再创作”。它巧妙地平衡了古奥的哲学概念与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读一些早期翻译的经典,常常会遇到大量生涩难懂的词汇,让人不得不频繁查阅注释,大大破坏了阅读的流畅性。然而,这个版本处理得非常老道,他似乎懂得如何用最贴近我们日常思维的方式,去转述那些跨越千年的沉思。我试着比较了一下其他几个流传较广的版本,这个译本在保持原意的准确性上无可挑剔,同时,它的文字本身具有一种优雅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甚至可以大声朗读出来,去感受那种哲思的跌宕起伏。这种翻译的功力,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是一种灵魂的对接,成功地让一个古罗马的皇帝,用我们熟悉的中文,和我们进行了一场真诚的对话。
评分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哲学著作的读者来说,我强烈推荐从这个“精装典藏版”入手。首先,它的开本和字体设计非常考究,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其次,精装的品质带来的心理暗示作用不容忽视,它促使读者更加珍惜每一次阅读的机会,而不是把它当作可以随意翻阅的消遣读物。我体会到,对待经典作品,仪式感是通往深度理解的桥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全方位的——从指尖触摸到的封面质感,到眼睛捕捉到的墨迹排版,再到大脑吸收的深刻哲理,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令人愉悦的循环。它让我重新认识到,阅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可以被精心呵护的享受,尤其当这份享受关乎于对“如何度过这一生”这一终极命题的探讨时,更应如此郑重对待。
评分全新正品,包装完好,发货迅速!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还没开始看,后续评价
评分不错,包装物流都很好。。
评分挺不错的,包装、质感什么都排版都很精致
评分突然想看书 别人推荐的 很不错
评分朋友介紹的書,梁實秋翻譯很好,快遞挺快的。
评分《单独中的洞见》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很少有书像这本书这样,包含了如此多的见解和洞见。有人把这本书和《菜根谭》《沉思录》相对比,说它是中国版的沉思录和现代版的《菜根谭》。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比较贴切的。作者的文字既有沉思录的深意,又贴合中国人的观念和思想,但又超脱于这种固有的观念。这是一般的人写不出来的,也不是普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做得到的。作者的文字里携带的浓郁的灵性和气息,能够震撼人的心灵,让人心神愉悦。作者非常擅长运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这些比喻也是非常贴切和传神的,非常具有传播意义。可以说这是一本高质量的格言体哲理之书,也是一本内在自省之书,让人读之愉悦,悟之警醒。
评分经典,需要一定学历才能看的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