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艺术轻技术、重宏观轻细部”一度成为“中国式”通病,细部忽视导致的形象粗陋、场所丢失,使建筑的品质大打折扣。随着国民文化品位的提高,徒有其表的粗放作业和不规范作业将失去市场,为人摒弃。与此同时,国外建筑师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进入中国。如何使自身的设计理念与细部生产技术尽快与国际接轨?面对挑战和竞争,中国建筑师何去何从?
为弘扬细部意识,自2003年起,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立足德国DETAIL杂志的高级平台,出版了《建筑细部》(Architecture & DETAIL)(中英文双语版,双月刊), 通过引进世界水平的细部理念与细部手法,为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工程公司和生产厂商等提供丰富、及时的细部信息参考和互动的交流空间,实现技术与艺术、设计与生产的同构,从而提高相关专业人士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
本期《建筑细部》杂志的主题是“透明与半透明”。
清晰、透明与民主。这些原则对德国的战后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透明,作为一种有意将波恩共和国建筑与过去区别开来的一种手法,对德国新的公共建筑来说具有一种象征涵义。在本期杂志中,我们将为您呈现透明在当代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项目位于法国、爱沙尼亚、中国和德国,涵盖了小教堂、公寓楼、博物馆、大学的院系大楼等等。这些建筑拥有透明、半透明的立面外观,狭窄的活动窗扇,精心打造的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景观。
本刊作者为位于德国慕尼黑的DETAIL杂志社。DETAIL是具有五十余年历史的世界高水平建筑与工程杂志。作为德国建筑与工程细部方面大获成功的专业杂志,DETAIL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魅力绽放——多语种(德、汉、英、法等)的发行网络覆盖欧、美、亚等洲,为各地的读者提供前沿、深入、细致的行业资料。
目录 Contents
编者按? Editorial 8
报道 Reports
里斯本艺术、建筑与科技博物馆? MAAT Lisbon 10
2016细部奖? DETAIL Prize 2016 14
Animago建筑奖? Animago Award Architecture 18
1200?Intrepid办公楼? 1200 Intrepid 20
纽伦堡某信贷机构? Credit Institute in Nuremberg 23
芝加哥作家剧场? Writers Theatre, Chicago 28
新罗马EUR会议中心和酒店“云”? New Rome/EUR Convention Hall and Hotel “the Cloud” 33
感知波? Sensing the Waves ? 39
细部专题探讨 Discussion
鲜活的历史? Vivid History 44
工程实录 Documentation
圣雅屈埃德拉-朗德市政厅?? City Hall in Saint-Jacques-de-la-Lande 54
旺夫某出版公司? Publishing House in Vanves 58
牛津布拉瓦特尼克政治学院? Blavatnik School of Government in Oxford 63
耶拿某教研大楼?? Departmental Building in Jena 70
南京某教堂? Chapel in Nanjing 74
卢布尔雅那某公寓住宅? Apartment House in Ljubljana 78
维也纳某医院? Hospital in Vienna 82
施皮茨的图书馆和玩具图书馆? Library and Toy Library in Spiez 88
塔尔图市爱沙尼亚国家博物馆? Estonian National Museum in Tartu 94
日内瓦某办公楼? Office Building in Geneva 101
菲拉赫某体育大厅? Sports Hall in Villach 107
新技术 Technology
功能性半透明玻璃? Performative Translucence 114
木材的透明设计? Transparency in Wood 125
全方位的立面设计? Sweeping Facade Design 128
新产品 Products
构造? Construction 136
厨房? Kitchens 140
玻璃? Glass 144
墙面和地面瓷砖? Wall and Floor Tiles 147
室内墙体、天花板和隔声材料? Interior Walls, Ceilings and Acoustics 150
现场报道? On the spot 154
《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让我对“光”在建筑中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编辑团队围绕“透明与半透明”这个主题,精选了一系列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案例,它们展现了建筑师如何利用光线来塑造空间、引导视线、以及营造氛围。我被书中那些能够将建筑“消隐”于自然,或者与周围环境“对话”的设计深深打动。这些设计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不同类型透明材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对建筑能耗和舒适度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透明”,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工程考量和设计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公共建筑的案例解读,它们如何通过透明的立面设计,将内部的活动向外展示,拉近了建筑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对于住宅设计,则看到了半透明材料如何巧妙地平衡了隐私与通透的需求,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层次感的居住空间。本书的摄影作品也十分精彩,它们将建筑的光影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每一张图片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通透”的故事。
评分这期《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透明”和“半透明”在建筑设计中的多重可能性。过往,我可能更多地将它们视为实现采光和视线连接的手段,但这本书则将它们提升到了一个更具哲学和艺术的高度。书中对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透明材料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技术水平。比如,对早期玻璃温室的介绍,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现代建筑中,玻璃幕墙的广泛应用,则又呈现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语境,它既是技术进步的象征,也可能带来眩光、能耗等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这些“透明”背后的复杂性,并提供解决之道。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小型、独立式建筑的案例分析,它们往往能在有限的尺度内,通过对透明和半透明元素的精妙运用,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空间效果。比如,一个简易的艺术工作室,如何通过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将自然光引入,同时模糊室内外的界限,让艺术家在创作时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互动。这种对微观层面的关注,也让我对“细部”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建筑材料的刊物,不如说是一本关于“边界”与“弥合”的设计探索。编辑们以“透明与半透明”为切入点,巧妙地勾勒出建筑师在处理内外空间、实体与虚体、遮蔽与开放之间关系的种种智慧。我被书中对那些能够模糊建筑与环境界限的案例深深吸引,那些将建筑“嵌入”自然,或者让建筑“融化”于风景的设计,都展现了对材料属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空间体验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一些特殊透明材料的应用,例如超白玻璃、磨砂玻璃、以及具有特殊光学性能的玻璃,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辅以实际项目的图片和节点图,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将设计想法落地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参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如何在保证建筑隐私的前提下,最大化引入自然光线的案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玻璃选择问题,更涉及到遮阳、反射、以及室内空间布局的整体考量。通过这些案例,我开始意识到,透明和半透明并非只是简单的“开窗”,而是可以作为一种主动的设计语言,参与到建筑的叙事之中。
评分《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如同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建筑设计中那些关于“光”、“影”与“空间”的无限可能。编辑们在“透明与半透明”这个主题下的选材,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我被书中那些能够将建筑“消隐”于环境,或者与自然光线“共舞”的案例深深吸引。它们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更是对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不同类型透明材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对建筑能耗和舒适度的影响,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透明”,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工程考量和设计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公共建筑的案例解读,它们如何通过透明的立面设计,将内部的活动向外展示,拉近了建筑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对于住宅设计,则看到了半透明材料如何巧妙地平衡了隐私与通透的需求,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层次感的居住空间。本书的摄影作品也十分精彩,它们将建筑的光影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每一张图片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通透”的故事。
评分读完《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我脑海中充斥着无数个关于光线穿透、空间流动、以及材质对话的画面。编辑们选题的精准性,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建筑设计前沿趋势的深刻洞察。无论是宏伟的公共建筑,还是精致的私人住宅,亦或是充满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只要涉及“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都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读和启迪。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能够巧妙运用光影来塑造空间氛围的案例的深度挖掘。例如,某些建筑通过利用不同透光度的材料,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光影效果,使得建筑本身仿佛拥有了生命,与自然的光线一同呼吸。这种动态的设计理念,让我对建筑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静态的形态,而是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书中对于一些新型透明材料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比如那些能够改变透光率的智能玻璃,或是具有自清洁功能的玻璃,它们为建筑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考究,精美的摄影图片与清晰的图解相得益彰,将复杂的技术问题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这期《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为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建筑的“表皮”以及它与“内在”的关系。编辑们以“透明与半透明”为主题,精心挑选了一系列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案例。我尤其被书中对那些能够“模糊”内外界限的建筑设计所打动。这些设计不仅仅是简单地使用大面积的玻璃,而是通过对材料的特性、光线的变化以及人们的视线引导进行精心的考量,创造出一种流动、开放、且充满互动性的空间体验。书中对一些公共空间设计的解读,让我看到了透明材料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叙事”的载体,它既可以展示建筑的功能,又可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同时,书中对于半透明材料的运用,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例如,如何在满足采光需求的同时,通过不同材质的组合,营造出丰富的光影层次,或者如何通过半透明的隔断,在保证空间独立性的前提下,保持视觉的连贯性。这些案例的呈现,让我深刻认识到,建筑细部不仅仅是构造的连接,更是对空间、光线、以及使用者体验的精妙控制。
评分这期《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让我对建筑的“轻盈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编辑们以“透明与半透明”为主题,搜集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案例,从宏观的建筑形态到微观的节点构造,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能够模糊室内外界限的设计的解读,它们通过对材料的巧妙运用,使得建筑仿佛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书中对于不同类型透明材料的性能介绍,以及它们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都为设计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半透明材料来控制光线,营造出丰富空间层次的案例。这些设计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考量,更是一种对使用者情感和感知的深刻洞察。通过这些案例,我开始认识到,建筑细部不仅仅是连接的构造,更是对材料特性、光影变化以及空间体验的一种精妙把控。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十分出色,精美的图片和清晰的图解,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
评分这本《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翻开书页,仿佛置身于一个由光影、材质和空间构筑的奇妙世界。编辑团队在“透明与半透明”这个主题下的选材可谓是匠心独运,既有对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也有对前沿设计的敏锐捕捉。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玻璃幕墙在不同气候条件下表现的探讨,那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参数罗列,而是真正结合了地域特色、使用需求以及美学考量,展示了建筑师如何在极端环境中实现“轻盈”与“通透”。书中对不同类型透明材料的性能对比分析也十分详尽,从 low-e 玻璃到夹胶玻璃,再到如今备受瞩目的智能调光玻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甚至未来发展趋势都被娓娓道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又避免了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丰富的图例、精美的渲染图以及清晰的逻辑阐述,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那些案例分析,有的展示了如何通过透明元素打破室内外的界限,创造流动的空间体验;有的则巧妙地利用半透明材质,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引入柔和的光线,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层次感的氛围。整本书的编排也十分用心,从宏观的理论引入,到具体的案例解析,再到细致的节点构造,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尤其是在如何运用光和材料来塑造空间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多的灵感。
评分对于《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我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材料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光”的诗集,或者说是“通透”哲学在建筑实践中的生动演绎。编辑团队挑选的案例,无一不围绕着“透明”与“半透明”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但他们并没有将主题局限于字面意义上的材料运用,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对建筑精神的探索层面。书中对于“隔与透”、“内与外”、“实与虚”的辩证关系,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建筑实例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特别欣赏那些关于公共建筑和文化空间的案例,它们如何通过透明的立面设计,将内部的活动向外部开放,吸引人们的目光,拉近建筑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我也看到了透明元素在住宅设计中的巧妙运用,比如如何利用半透明隔断,在保证功能分区的前提下,保持空间的通透感和视觉的连续性,创造出更具流动性和呼吸感的居住环境。书中的摄影作品也堪称一绝,那些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条件下拍摄的建筑照片,将透明与半透明材料的质感、光影效果以及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每一张照片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光的故事。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建筑细部不仅仅是构造上的连接,更是对材料特性、光线变化以及空间感知的一种精妙把控。
评分《建筑细部》(2017.1期 透明与半透明)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关于“轻盈”和“通透”的全新思考。以往,我们可能更多地将建筑理解为一种“实体”的存在,而这本书则通过对透明与半透明材料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建筑如何能够“消隐”于环境之中,或者如何通过“虚”来营造“实”的空间感。书中对一些地景式建筑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建筑师如何利用透明材料,将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景观无缝连接,使得建筑仿佛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半透明材料的性能分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语境下的应用,比如磨砂玻璃如何提供隐私,但又不失光线的引入;而穿孔金属板则能在提供遮蔽的同时,形成富有韵律的光影效果。这些细致入微的分析,对于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本书不仅仅是介绍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设计中运用这些材料,来达到预期的空间效果和情感表达。读完此书,我对建筑“细部”的理解,从单纯的构造连接,升华到了对材料的质感、光线的变化以及空间体验的整体把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