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书系囊括新中国成立以来,著名科学、科幻作家经典获奖作品。
本书从大量的历史文献中精选出对人类认识血液、理解血液的功能、医治血液疾病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勾勒出一条人类对血液从迷信崇拜到经验观察和思辨推理,再到科学考察和实验研究的演进轨迹,讲述了不同文化传统关于血液的传说,不同历史时期医学家探究血液奥秘的事迹。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院院长、医学部公共教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医学史教研室主任。梁永钰,原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研究生。
第1章 血液为什么是红的
第2章 从神秘崇拜到科学探索
第3章 现代血液学的建立
第4章 输血:从观念到实践
第5章 从“皇室病”谈起
第6章 血液与感染
第7章 血液与治疗
我热烈祝贺“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的出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领导人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得多么深刻!本书系的出版,正是科普工作实干的具体体现。
科普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1953年,毛泽东同志视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时说:“我们要多向群众介绍科学知识。”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双翼。1995年,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而科普工作是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既是科普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宣传内容;不是科学的发展,实质上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科普创作肩负着传播知识、激发兴趣、启迪智慧的重要责任。“科学求真,人文求善”,同时求美,优秀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带给人们真、善、美的阅读体验,还能引人深思,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造力,从而提高个人乃至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国民素质是第一国力。教育的宗旨,科普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只有全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了,中国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实现领导人同志最近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普事业经历了1949—1965年的创立与发展阶段;1966—1976年的中断与恢复阶段:1977—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阶段:1990—1999年的繁荣与进步阶段;2000年至今的创新发展阶段。6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科技水平已达到“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地步,而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我国的科普工作也早已是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结出了累累硕果。同时,展望明天,科普工作如同科技工作,任务更加伟大、艰巨,前景更加辉煌、喜人。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正是在这60多年间,我国高水平原创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书系中一部部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普创作走过的光辉历程。为了保证书系的高品位和高质量,编委会制定了严格的选编标准和原则:一、获得图书大奖的科普作品、科学文艺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学小品、科学童话、科学诗歌、科学传记等);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入选中小学教材的科普作家的作品;三、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时代精神与人文精神俱佳的优秀科普作品;四、每个作家只选编一部代表作。
在长长的书名和作者名单中,我看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的名字,倍感亲切。作者中有许多我国科技界、文化界、教育界的老前辈,其中有些已经过世:也有许多一直为科普事业辛勤耕耘的我的同事或同行;更有许多近年来在科普作品创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后起之秀。在此,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科普事业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更需要开拓、创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节奏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迅速变化。新的形势要求科普创作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更新、创新。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科普创作的队伍中来,只有新的科普创作者不断涌现,新的优秀科普作品层出不穷,我国的科普事业才能继往开来,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不断为推动科技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更好、更多、更新的贡献。
“中国科普大奖图书典藏书系”承载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科普创作的历史——历史是辉煌的,今天是美好的!未来是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我深信,我国社会各界有志之士一定会共同努力,把我国的科普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古籍里的烟火气》这本书,说实话,初看书名有点平淡,但我翻开之后,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而是真正深入到古代的“厨房”、“街道”和“闺房”里的实录。作者的功力体现在对细节的掌控上,比如对宋代点心“雪藕糍”制作工艺的还原,那描述得简直让人垂涎欲滴,甚至连温度、湿度、香料的配比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更妙的是,作者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串联起了当时的社会结构、经济往来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历史,而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古代生活体验营。它成功地打破了历史与现代之间的那道冰冷屏障,让我意识到,即便是相隔千年,人们对美食、对舒适生活的追求,是何等的相通与恒久。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感”有了全新的理解——历史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由无数个细微的、温暖的瞬间编织而成的锦缎。
评分《城市边缘的低语者》是一部令人不安,却又极具洞察力的社会观察报告文学。作者像一个隐形的记录者,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被遗忘的棚户区、深夜的便利店、以及那些在算法推荐中被边缘化的小众群体。他没有使用煽情的语言,而是用冷静、近乎冰冷的镜头记录下那些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他们独特的生存逻辑。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信息茧房”的案例分析,作者通过追踪几位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在信息流中建立起各自的“平行世界”,揭示了现代社会结构下,个体被日益孤立和异化的残酷现实。这本书读完后,你无法再用过去那种轻飘飘的“理解”来面对那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它强迫你直面那些被“进步”的表象所掩盖的裂痕。这是一部有力量、有担当的作品,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并思考我们这个“高度连接”的社会,究竟连接了什么,又割裂了什么。
评分这本《星辰的低语》简直是科幻迷的福音,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入微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个体挣扎的未来世界。故事的主角,一个在失重环境中成长的天才工程师,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微小的决定,都仿佛牵动着整个星际联邦的命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重新构建,它不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一张复杂交织的网,不同的文明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共存、碰撞,那种时空错乱带来的迷失感和宿命感,让人读得心惊肉跳。书中的物理设定,虽然是基于高度推演的理论,但描述起来却丝毫不晦涩,充满了诗意,比如“当引力波的涟漪抚摸过冰冷的钛合金外壳时,宇宙才真正开始歌唱”。整本书的节奏把握得极佳,高潮迭起,又在关键时刻收拢,留下让人回味无穷的哲思。它不仅仅是一部太空歌剧,更是一次对人类文明未来走向的深刻叩问。通读全书,我仿佛置身于那片深邃的、闪烁着未知光芒的星海之中,感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荣耀与孤独。
评分对于《未定义的几何》,我必须说,这是一次对传统数学思维的彻底颠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循规蹈矩,反而更像是一位智者与读者进行的一场场高难度的智力游戏。作者似乎很享受这种挑战读者的过程,他不断地引入新的公理体系,然后带领我们跳出欧几里得的舒适区,进入一个“四维以上”甚至“负维度”的空间探索。我承认,有些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三四遍,甚至需要借助草稿纸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快感。它不再讨论“为什么是这样”,而是探讨“如果不是这样会怎样”。书中关于“拓扑学与美学的边界”那部分讨论,尤其精彩,它暗示了数学结构本身就蕴含着超越实用性的终极美感。这本书不适合碎片化阅读,它需要你全身心地投入,像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虽然艰难,但顶峰的视野绝对值得。
评分《禅意与机械之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看似矛盾的结合体——东方哲学的空灵与现代人工智能的精确性。作者巧妙地将“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与深度学习算法的迭代过程进行了类比。他探讨了一个非常前沿的问题:当机器的决策复杂到人类无法完全理解时,我们该如何赋予其“信任”?书中对于“黑箱问题”的哲学阐释尤其精彩,它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或许真正的“智能”,需要的不是更快的计算速度,而是对“不确定性”的优雅接纳。那种笔调是极其舒缓而富有禅意的,即便在讨论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时,也充满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我喜欢作者反复引用古诗词来解释复杂的算法概念,这种跨界的融合,不仅让内容易于理解,更增添了一种永恒的韵味。读罢全书,我仿佛在喧嚣的数字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湖泊,让人心绪沉淀,对未来科技的走向保持一种审慎的乐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