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林徽因再傳弟子客觀、全景再現多麵林徽因。
作者的恩師羅哲文教授曾師從梁思成、林徽因,從他那裏,作者獲得大量有關林徽因的真實資料,再加上搜集、考證瞭其他曾與林徽因親密交往過的朋友、學生、傢人的迴憶,進行瞭多方應證,真正做到瞭內容詳實、有理有據、邏輯嚴密,擺脫瞭以往林徽因傳記普遍存在的內容不足、臆想來補的華麗堆砌路綫,是一部爆料充足的林徽因考傳。
2. 通過作者的男性視角,展現林徽因不一樣的風華絕代。
與市麵上大多數由女性所著的林徽因傳記不同,作者開啓獨特的男性視角,觀察角度更新穎、文風更理性、語言更幽默,在市麵上可謂獨樹一幟。
3. 內附林徽因創作的繪畫、書法、詩歌、建築草案手稿。
林徽因之所以能成為現代女性成功的典範被世人仰慕幾十年,是因為她在事業、愛情、傢庭等方麵都做到瞭。好到什麼程度?僅靠文字描述是不夠的,所以,本書內附精選齣來的林徽因詩詞、繪畫、設計手稿等真跡,真正做到有圖有真相,便於讀者更近距離地感受女神的精神之美。
林徽因無疑是近代中國令人著迷的女子:她是一個相見恨晚的朋友,是一個可以患難與共的妻子,是一個纔情橫溢的詩人,是一個入木三分的評論傢,更是一個成就卓越的建築學傢……本書講的是彆人沒有講到、講到卻沒講透的林徽因:她在人格上的獨立和思想上的自由,以及她頑強奮勇、百摺不撓的精神;她遭受的一切苦難和不幸,都是她灑嚮這個世界的陽光和雨露,至今仍散發著芬芳,浸潤著世界,並激勵著韆韆萬萬的現代女性,成功,就是做自己。
張海燕,又名張天驥,山西左權人。羅哲文研究專傢、林徽因再傳弟子,羅哲文墓聯撰主。著有羅哲文研究專著兩部。現為某報副總編輯。
目錄
樓一角,亭一角,戲颱清夢知多少 001
句句是真情 009
馬背,上的美人 015
奢靡貴婦 023
最美演講者 032
留學生中最耀眼的星 040
多纔設計師 048
語言天纔 056
美麗老師 064
社交名媛 072
幽默風趣、字字珠璣 082
傾情綻放終不悔 093
一生傢國夢,全傢赤子心 103
慧眼識纔,諄諄師恩 112
齣生豪門貴族,還需素手調羹 119
長媳長女 132
我的貓也是“愛的焦點” 139
談笑鴻儒、往來白丁 144
書畫傢 154
無處說淒涼 160
國徽:集體智慧的結晶 170
清華大學:你就在我的因緣際會裏 175
寂寞過客 183
做自己的主人 191
民國纔女 197
古建情緣 209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216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229
慈愛母親 239
你是人間四月天 253
後記 266
林徽因還有過騎馬這種有國際範兒的生活?值得探究一下。
……
北京西紳俱樂部的跑馬場,大概位於今天的西便門外蓮花池附近,麵積大約200畝,原來是清王室的馬場,在庚子事變以後,外國人就從順天府裏要瞭這塊地,開始辦西式馬術比賽。1911年建成,每年春、鞦兩季舉行賽馬會。久而久之,圍繞跑馬場周邊,彆墅、高爾夫球場、打獵俱樂部等設施開始慢慢多瞭起來,比較荒涼的蓮花池成瞭北京外國人的樂園。據說每逢有賽馬或什麼活動,都有上萬人聚集在這裏。
絮絮叨叨這麼多,好像沒提到林徽因騎馬的事兒。這篇短文的目的,是為瞭分析蕭乾在括號內寫的那句話:她常和費正清與夫人威爾瑪去外國人俱樂部騎馬。林徽因能在外國人俱樂部騎馬,說明幾個事實:作為海龜,林徽因和美國人的關係不錯;作為官二代,林徽因的生活還不錯,屬於有錢又有閑的階層;喜歡騎馬,這是女王綜閤徵之一。
這也說明,林徽因的病,梁思成治不瞭……
我的貓也是“愛的焦點”
林徽因喜歡養寵物,是從楊絳發錶文章後纔眾所周知的。按照常理,林徽因患有嚴重的呼吸係統疾病,是最忌諱養帶毛的寵物的。從“身份”來看,貓奴們都知道,貓是寵物界的皇上,多數時候是人圍著貓轉,求著貓陪自己玩耍;而貓多數時候負責高冷、睥睨眾生的,還有就是伺候不到位時扇耳光。幾乎與貓一樣,林徽因也喜歡彆人圍著她轉,如果世界不是以她為中心,那麼這個世界就毫無意義,可謂生無可戀。
綜閤各種資料,林徽因各種角色中,始終沒有引起注意的角色,就是鏟屎官。說最應該注意,是曾經寫文章嘲諷林徽因的鄰居錢鍾書喜歡為自己的貓和林徽因傢的貓打架,之後錢鍾書的老婆楊絳寫瞭文章,我們纔知道,原來林徽因這麼喜歡貓。
……
楊絳在《記錢鍾書與圍城》裏寫道:
解放後,我們在清華養過一隻很聰明的貓。……貓兒長大瞭,半夜和彆的貓兒打架。鍾書特備長竹竿一枝,倚在門口,不管多冷的天,聽見貓兒叫鬧,就急忙從熱被窩裏齣來,拿瞭竹竿,趕齣去幫自己的貓兒打架。和我們傢那貓兒爭風打架的情敵之一是近鄰林徽因女士的寶貝貓,她稱為她一傢人的“愛的焦點”。
……
林徽因的兩個知己金嶽霖和徐誌摩,也喜歡養寵物。老金喜歡養雞,是很多人知道的軼聞。老金的雞,是脫離瞭低級趣味的雞,是有高級品位的雞——早在80多年前,老金的雞就享受今天中産階級纔有的待遇,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所有中國人都不知道魚肝油的存在(今天知道的恐怕也不多),而老金傢的雞就開始吃這種高級貨;而且老金傢的雞,還享受和人一樣的待遇,可以跳到桌子上陪主人共享美餐。到瞭昆明和李莊時期,金嶽霖的雞地位下降,吃不起魚肝油瞭,而且必須下蛋——因為林徽因要吃雞蛋。抗戰勝利後,金嶽霖迴到北京,好像中斷瞭養雞大業。
與林徽因一樣,徐誌摩也非常喜歡貓,還專門寫過一首詩《我的貓,一個詩人》。徐誌摩死後,鬍適寫過一篇悼念文章,和自己傢名為獅子的貓一起懷念朋友:“獅子,你好好睡吧,你也失去瞭一個好朋友。”
初讀《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我便被書名中那份詩意與時代交織的韻味深深吸引。林徽因,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的光環與傳奇,她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是建築、文學、藝術等多領域的傑齣代錶。然而,比她更吸引我的,是關於她“往事”的探索,是那份在曆史長河中被無數次提及卻又總有新意的故事。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通常會選擇一幅能夠喚起人對那個時代、對林徽因本人想象的畫麵,可能是她穿著旗袍的身影,也可能是她設計的某個建築的局部,又或者是她筆下的詩句意境。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近距離感受林徽因的生活軌跡,去理解她在那動蕩年代的抉擇與堅持,去體會她與那些同樣閃耀的名字——梁思成、徐誌摩、金嶽霖——之間的情感糾葛與思想碰撞。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是羅列史實,而是能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她作為一個鮮活個體,她的喜怒哀樂,她的理想與失落,她的纔情與掙紮。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關於一位傳奇女性的深度對話,一次對那個時代文化氛圍的沉浸式體驗,一次對美與智慧的追尋。
評分《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這本書,給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它試圖呈現的林徽因,是一個有著豐富情感世界和深刻思想的女性。書名中的“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生命力蓬勃、多姿多彩的意象,這或許正是作者想要傳達的林徽因的生命狀態。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她與梁思成在保護中國古建築方麵的貢獻的詳細闡述。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夠將精力投入到搶救和研究瀕危的文化遺産上,這份遠見和魄力令人敬佩。書中對她早期參與“新月派”詩歌創作的描述,我也非常感興趣,想瞭解她在文學上的纔華是如何展現的,她的詩歌又為何能成為那個時代的獨特風景。同時,書中對她與金嶽霖之間那種“最懂”的默契和情感,也讓我充滿遐想,這是一種超越瞭世俗定義的陪伴,是精神上的契閤。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對林徽因多麵人生的一次全景式展現,是對她內心世界的一次深入剖析,也是對那個時代文化浪潮的一次生動注解。
評分我始終認為,評價一位曆史人物,不應僅限於其成就,更應深入其內心世界,理解其成長的軌跡。《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這本書,在我看來,恰恰是在做這樣一件事情。書中對林徽因的童年經曆、傢庭教育的描寫,我期待能從中找到她性格形成和纔華綻放的根源。同時,我對書中關於她與梁思成在學術研究上的閤作,以及他們共同麵對的時代挑戰有著極大的興趣。我希望書中能展現齣他們作為夫妻,不僅是生活伴侶,更是事業上的夥伴,是如何共同推動中國建築學的發展的。書中對於她與徐誌摩之間那段被浪漫化的情感,我希望能看到更為理性、更具深度的分析,例如,這段關係在當時是如何被看待的,它對林徽因的創作和人生選擇又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她晚年身體狀況的描寫,以及她在病榻上依然保持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事業的追求。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林徽因的書,更是一部關於在時代變遷中,一位獨立女性如何堅持自我、追逐理想的生動史詩。
評分我拿到《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所打動。厚重而典雅的紙張,細緻的印刷,傳遞齣一種時光沉澱後的質感。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並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風格,仿佛一位老友在嚮你訴說一段塵封的往事。書中對於林徽因的描寫,我特彆關注她作為女性的獨立意識和她所處的時代背景。那個年代,女性的社會地位遠不如今日,但林徽因卻憑藉著她的纔華、膽識和對知識的渴求,在男性主導的學術和藝術界闖齣瞭一片天地。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傢庭環境、教育背景,以及她個人的性格特質,造就瞭她如此超越時代的獨立精神?書中對她與梁思成婚姻生活的描繪,以及她與徐誌摩之間那段被文學作品反復演繹的“飛蛾撲火”般的愛情,我都希望能有更深入、更 nuanced 的解讀,不僅僅是八卦,更是對那個時代愛情觀、婚姻觀的一種摺射。我對書中提及的她參與建築設計的部分尤其感興趣,希望能夠瞭解她在那些經典的建築背後,扮演瞭怎樣的角色,付齣瞭多少心血。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扇窗口,透過它,我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一個立體、真實的林徽因,一個在曆史洪流中熠熠生輝的靈魂。
評分讀完《林徽因往事: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的開頭部分,我腦海中勾勒齣的林徽因形象,已經不再是教科書上那個簡單標簽式的“纔女”。這本書似乎在試圖打破一些固有的認知,將她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語境中去審視。我特彆留意書中對於她青年時期留學經曆的描述,以及她如何在那段時期接觸到西方先進的建築理念和藝術思潮。這種跨文化的學習和碰撞,無疑對她日後的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我期待書中能更細緻地展現她與梁思成在學術上的協作,以及他們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同時,書中對於她與徐誌摩、金嶽霖等人的關係,我也希望能看到一些更為深入的分析,不僅僅是錶麵的情感糾葛,更可能觸及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之間復雜的人際關係和思想交流。書中對她晚年生活和疾病的描繪,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種人性的溫度,以及她在麵對睏境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豁達。這本書,在我眼中,是一次對林徽因人生軌跡的深度挖掘,是對她內在精神世界的一次細緻探訪,也是對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群像的一次生動描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