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到《毛诗品物图考》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听起来很有趣,我以为会是那种轻松的图文赏析,没想到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如此之大。书里对每一株草木,每一只飞禽走兽的描绘,都不仅仅是外形的介绍,更像是揭开了一层层历史的帷幕。例如,书中对“燕”的描写,不仅让我们看到它在诗经中的意象,更追溯了燕子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甚至牵扯到了当时人们对时令的观察和预测。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螽斯”的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从植物学的角度解析了这种昆虫的繁殖习性,然后将其与《诗经》中“螽斯衍衍”的篇章联系起来,阐释了其作为多子多孙象征的文化根源。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广阔和深邃。我从未想过,一本关于“品物”的书,竟然能引发我对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民俗文化的诸多联想。
评分《毛诗品物图考》这本书,坦白讲,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一本比较枯燥的学术著作。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却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诗经》中的那些看似零散的自然事物,串联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古代生活画卷。比如,书中对“葭菼”的描述,不仅仅是介绍了芦苇的生长环境和形态,更深入探讨了它在古代造纸、编织以及作为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作者还考证了“葭菼”在《诗经》中的象征意义,比如与离别、思念相关的意象。这种将自然物与人文精神巧妙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非常新颖。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在“讲解”《诗经》,而是在“讲述”《诗经》背后的世界,讲述那些被文字承载的,鲜活的生命和故事。
评分翻开《毛诗品物图考》,我最先被其精美的插图所吸引,那些细致入微的描绘,仿佛能将读者带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书中对“桑”的阐释,从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到其果实“葚”的食用价值,再到其叶片作为养蚕原料的意义,都一一进行了梳理。作者还引用了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桑”在古代诗歌、神话传说乃至祭祀仪式中的重要地位。这让我对“民以食为天”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也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在古代都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评分我最初接触《毛诗品物图考》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对《诗经》本就有些兴趣,但总觉得那些文字有些晦涩难懂,难以进入。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不仅仅是介绍诗歌中的动植物,更像是在为这些意象注入灵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鱼”的描写,作者从不同的诗句出发,介绍了当时人们捕鱼的方式、鱼的种类,以及鱼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比如与丰收、吉祥的联系。同时,书中还穿插了大量古代的渔具模型、渔猎图谱,让这些文字和象征意义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我感觉作者对于古代物质文化的研究也是相当深入,通过对这些“品物”的考证,勾勒出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古代社会生活图景,也让我对《诗经》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这部名为《毛诗品物图考》的书,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但拿到手里后,发现它所呈现的内容,远超我最初的设想,也让我思考了很多。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诗经中的花鸟虫鱼,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品物”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实际用途,以及它们如何融入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审美情趣。比如,书中对“桃之夭夭”的解读,不仅仅是描写桃花的盛开,更将其引申到古代婚姻的吉祥寓意,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习俗。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证方面的严谨,对于一些已经失传的植物品种,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比对,结合古代绘画和器物上的描摹,力图还原其最接近的真实形态。读来宛如穿越时空,与古人一同在庭院中赏花,在田野间采撷。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对《诗经》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深刻。它让那些曾经遥远的文字,变得鲜活、触手可及。
评分《毛诗品物图考》为解释中国古代靠前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动物与植物,分为草、目、鸟、兽、虫、鱼共6个类别,包含其中较为常见的物种,形式图文并茂,并加以解析,书中200余幅图画,都属于工笔描绘,形态逼真,纤毫毕见。
评分很好。快递速度很快!
评分内容丰富,装帧印刷都不错,非常喜欢
评分价格便宜送货快,不错不错,赞一个!!!
评分给家人买的,还不错
评分bdbznzjjzjzjsjjzjzkksknnz
评分好书,装帧稍嫌不够大气
评分bdbznzjjzjzjsjjzjzkksknnz
评分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