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 内容简介: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领袖和导师。本书以伏尔泰的人生经历魏先生,向读者展现其的重要著作和思想,使读者从中感受那个造就思想者的风云时代给予他的非凡智慧和犀利思想。雨果评价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作者简介
邓玉函,云南个旧人。法学博士,任教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民族政治学研究。近年来,主持教育部项目一项、省级项三项,参与完成多个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有专著、主编和参编著作六部,在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序言
第1章 童年与成长
能背诵《摩西亚特》全诗的3岁神童
“坏家伙!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宣传者”
第2章 从反政府诗人到悲剧作家
两进巴士底狱的法国最优秀诗人
《俄狄浦斯》将批判矛头直指宗教神学思想
《亨利亚特》凸显启蒙思想的理性原则
第3章 流亡英国的三十四个月
盛赞英国在哲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
《哲学通信》标志着伏尔泰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成熟
第4章 自然神论和反教权主义的思想家
多产的文学家和剧作家
“哲学式的爱情”
谈锋犀利、妙语连珠的文学家
第5章 奇特的政治生涯
与普鲁士国王的友谊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与法兰西学院院士
路易十五王室的侍臣
第6章 《路易十四时代》:不仅写历史,同时也写精神的史书
只有哲学家才配写历史
文明的进步有赖于理性
人类精神处于最高地位的启蒙精神
第7章 《风俗论》:别具一格的人类智慧史
启蒙主义历史观的正式形成
人类文化的精神史
中国文化的赞美者
第8章 全力呵护《百科全书》的编撰事业
与“百科全书派”的接触
百科全书派分裂
定居日内瓦
第9章 《竷第德》:“一部西洋来的《镜花缘》”
以苏格拉底作为精神的远祖
戳穿“先天和谐论”的画皮
“开垦自己的园地”
第10章 《论宽容》:
批判与自然法则背道而驰的不宽容
“消灭败类”的缘起
“卡拉的恩人”
宽容的意义在于思想自由和个人自由
第11章 《哲学辞典》
物质的永恒存在
自由和平等是人类的自然权利
用理性主义看待宗教问题
第12章 “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生命里最后的荣誉
凯旋巴黎
1791年葬入巴黎先贤祠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前言/序言
引言
“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欧洲由野蛮走向文明,经历了“需要和产生巨人”的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时代。那是一场(在有的国家是一场又一场)狂飙、一阵怒潮,席卷和涤荡着神权、君权、贵族权、庄园主之权……以及为它们服务的一切迷信邪说,“人”又重新放声歌颂自己,“人”又夺回了在社会中应有的地位。法国大革命更是启蒙运动的成果,运动的领袖正是彼此呼应而各有千秋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伏尔泰(1694~1778)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恩格斯评价伏尔泰说:“整个欧洲都在聆听他的声音。”雨果说:“伏尔泰的名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是一位极有声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诗人,同时又是杰出的哲学家。就其社会影响而言,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堪称当时欧洲思想界的泰斗。法国著名的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伏尔泰评传》中曾这样说:“正如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一样,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他以罕见的胆略,遒劲的笔力,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为催促未来的共和国的诞生吹响了号角。他以极其多样而有益的社会活动,赢得了广泛的声誉。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整个社会都倾听着他的意见。单就其赫赫的威望而言,他对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就比同时代的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启蒙作家要大得多,正如同时代的评论家杜威尔纳所说:“任何国君也不能有如此类似的威望来控制舆论。”《法国大革命年鉴》中记载了对伏尔泰的著名评论:“他的笑声中有一种革命性。在教堂或者王宫里,人们是不能笑的,至少不能开怀大笑。农奴在主人面前连微笑的权利都没有。只有平等的人之间才可以笑。伏尔泰的笑声远比卢梭的哭声破坏性更大。”在文坛上,伏尔泰是个多产作家。他尝试过各种文艺体裁,先后写过抒情诗、讽刺诗、诗简、短歌行、史诗;创作过悲剧、喜剧和哲理小说;编纂过历史书籍、风俗政论;撰写过哲学著作和自然科学的通俗读物。他的全集有七十卷之多,搜集各类著作二百六十余种。在文学方面,以诗歌和戏剧居多,以哲理小说为最佳。由于他在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因此,人们称赞他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毕生的社会实践与艺术贡献,完全无愧于这样光荣的称号。
伏尔泰是一位言简意赅的作家,然而,他留下的却是洋洋数百万言的皇皇巨著。本书不可能一一列举伏尔泰的所有作品,而是随伏尔泰的人生经历铺展开来,向读者展现伏尔泰的重要著作,从中感受那个造就思想者的风云时代给予伏尔泰的非凡智慧和犀利思想。
书摘2:
凯旋巴黎
在费尔内,伏尔泰虽然过着富裕安逸的生活,但他心中依然常常惦记着繁华而浪漫的巴黎。因为那里是他生长的地方,也是他初露头角的地方。碧波荡漾的塞纳河,留给了他许多美好的记忆;迷人的花都之夜,激起他无尽的遐想;恢宏的法兰西喜剧院,给他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誉。爱米莉去世后,伏尔泰已有二十九年没有到过巴黎了。自从他离开学校,走上人生道路之后,还从没有在哪个城市连续生活过两年以上的时间。他认为自己还远不如普鲁士、英国、瑞士、荷兰等国的旅行家熟悉那座欧洲的橱窗。伏尔泰想趁暮年之际再度探望巴黎。虽然官方没有正式禁止他回巴黎,但是路易十五曾多次对伏尔泰这样的愿望置之不理。现在这个专横暴虐的国王已经不在人世了,刚即位不久的路易十六,虽然也是一个胸怀狭窄的人,从路易十五那里承袭了对启蒙思想家的仇恨,可是鉴于国内财政的枯竭,人民怨声载道,他已无法阻挡伏尔泰返回巴黎的行动了。
1778年2月初,德尼夫人一行先期动身前往巴黎。两天后,在瓦格瓦埃的陪同下,伏尔泰乘坐他的可卧式马车,带着一个长柄炭炉出发了。当他到达巴黎郊外的入城关卡时,稽查人员请他停车检查,并询问他是否携带了违反国王命令的东西,这位老人幽默地说:“这里除了伏尔泰之外,没有其他违禁品。”2月10日傍晚,伏尔泰终于来到了他梦牵魂绕的巴黎。启蒙泰斗的骤然降临,一下子轰动了全城。妇孺老幼奔走相告,成群结队的市民热烈地欢迎伏尔泰的凯旋。人们在咖啡馆、在公园、在街上、在自己的家里都在谈论着伏尔泰。昨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有关战争的消息、宫廷的绯闻、皮奇尼派和格吕克派的论战,现在全都被人们抛到了脑后。伏尔泰最初住在维莱特侯爵的府邸,临近的波纳路和塞纳河沿河路成为巴黎最为热闹的街道。成千上万的居民从四面八方赶来,都想一睹“费尔内教长”的风采。各界知名人士也纷纷前来向他们敬仰的大师表示敬意。法兰西学院打破惯例,派遣代表赶来拜谒;法兰西喜剧院的演员们集体前来拜访伏尔泰,向这位为他们写过二十多部剧本的文坛巨匠致敬。许多自由思想家,如内克尔夫人、杜尔哥、里舍利厄公爵和狄德罗、达兰贝尔、马尔蒙代夫等也纷纷前来探望他们的精神领袖。维莱特侯爵的府邸一时被朝拜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伏尔泰在巴黎还接待了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来访。富兰克林当时正在法国访问,试图协调美法关系,缔结共同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同盟。伏尔泰过去没有见过富兰克林,只收到过别人带来的一封信,他也曾托德波卡哥夫人转寄给富兰克林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起义者的同情和支持。当富兰克林带着孙子本杰明·富兰克林·巴赫前来拜访这位欧洲元老的时候,他要巴赫跪在伏尔泰的面前,请求老人为他赐福。老态龙钟的伏尔泰万分激动,他颤抖着用英文说道:“我的孩子,上帝和自由,记住这两个词。”然后紧紧地拥抱了这个可爱的孩子。欧洲第一名流与富兰克林爷孙戏剧般的相会场面令在场的二十多位宾客感动得热泪盈眶。4月29日,伏尔泰和富兰克林又在法兰西科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不期而遇,人们认为他们分别是旧世界和新世界宽容的代表。他们在会上亲切地握手,但是激动的人群还觉得不过瘾,四面八方的人们一致叫喊着,要求他们按照法兰西的礼节,来一次热烈的拥抱。两位新、旧时代的伟人,按照人们的要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互相吻着对方的面颊。顿时,宽阔的会议大厅内掌声如雷鸣般响起,欢呼、叫好声连绵不绝。后人曾将此次相会说成是“民主政治与自然神论的握手”,是“梭伦和索福克勒斯的拥抱”。
伏尔泰在离开费尔内之前,又完成了一部悲剧《伊莱娜》的创作,他将其交给法兰西喜剧院排演。这部悲剧讲的是君士坦丁堡一位篡夺王权的阴谋家强迫公主伊莱娜和他结了婚,而伊莱娜却热烈地爱慕着合法的王位继承人阿雷克西,阿雷克西也爱恋着伊莱娜。阿雷克西后来在人民的支持下,起兵清除了篡权者,重登王位,他准备娶伊莱娜为妻。但伊莱娜做僧侣的父亲坚决主张他的女儿必须遵循国家的风俗,丈夫死后不得再次改嫁,而必须进修道院以终其身。伊莱娜不能与自己理想的意中人结合,又不甘心进修道院了此一生,结果,她只能悲愤地自杀殉情。《伊莱娜》在排演时,演员们的意见分歧很大,伏尔泰担心公演会受到影响。假如《伊莱娜》公演失败,他肯定会遭到人们的耻笑,而这是这位正处于荣誉巅峰的老人所不愿意看到的。回到巴黎后,他亲临排演现场,设法统一演员们的意见,积极指导排练。他写信给弗里德里希说:“我竭力在巴黎避免两件事:嘲笑和死。我在84岁上要能逃过这两种致命的疾病才是有趣的呢。”3月11日,法兰西喜剧院隆重上演经过精心准备的《伊莱娜》,盛况空前。伏尔泰并未受到人们的嘲笑,恰恰相反,人们更加如醉如痴地追随着他,赞美着他。
3月30日,伏尔泰乘坐一辆绘着金星的蓝色马车来到法兰西学院参加会议。由于大家都知道伏尔泰要出席这次会议,四十位院士中,除了兼任神职的院士有意回避外,其他人都等在门口迎接他的到来。当他到达学院时还有两千多人聚集在罗浮宫的庭院里,他们高喊着:“伏尔泰先生万岁!光荣啊,世界的伟人!”伏尔泰从欢呼的人墙中走过,院士们陪同他来到了会场,会议开始后,院士们以鼓掌通过的方式选举他为以后三个月的会议主席。伏尔泰非常高兴,虽然已到风烛残年,但依然充满着年轻人的活力。他与院士们亲切交谈,并草拟了一个宏伟的计划,他建议由法兰西学院牵头编纂一部法文大辞典,这一提议很快获得通过,伏尔泰自告奋勇地承担了A字条目卷的编纂任务。
伏尔泰返回巴黎产生了空前轰动的效果,举国民众莫不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赞美老人辉煌的业绩,衷心祝福慈祥的老人健康长寿。但是对伏尔泰凯旋式的返回,凡尔赛宫却似乎无动于衷,宫廷成员没有人来看望他,除了同窗好友里舍利厄公爵和达让塔尔外,其他贵族也很少露面,这使伏尔泰非常失望。他甚至还对路易十六寄予过希望,满以为路易十六会不再计较自己与他父辈的恩恩怨怨了。作为三朝元老,路易十六完全应该来看看自己,至少可以派王后前来探望一下,然而,路易十六根本就没有这样做。一辈子寄希望出现开明君主的伏尔泰又一次失望了。
1778年2月25日,伏尔泰在指导法兰西喜剧院演员们排演《伊莱娜》时,由于奔忙过度,开始吐血。伏尔泰开始预感到自己不会久留人世了。为了对世人有所交代,他抱病写下了一首不长的抒情诗《与生命诀别》。在这首著名的短诗里,他回顾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道路,发出了对教会仇敌的诅咒,为学究、宗教狂热者和伪善者画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身后命运的担忧。
伏尔泰写道:“在光荣的世界舞台上,我们所起的作用都不大,我们全都迂回曲折地走去,我们都要受到世人的嘲骂。我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大家都同样地痛苦和悲愁:大主教,司法官,拘于礼节的乡愿。让看守圣器的人在感到临终的征兆后,高举着铃铛,匆匆跑到床旁,让主任祭司为受了委屈而迷惑的灵魂,做临终的祈祷——这种庄严的样子对人们来说真是滑稽可笑;他们在任意诽谤中伤之后,整个一天都说一些无聊的闲话,而到明天他们就会把你忘掉,闹剧也就在这儿完结了。”
这铿锵有力的诗章,是一代哲人对生活哲理的剖析,也是伏尔泰一生的自我总结。他德高望重,却不居功自傲;他为社会正义不懈地战斗,但从不夸大个人的历史作用;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经垂危,但他仍不放弃对宗教伪善的揭露与嘲讽。
1778年5月30日晚上7点多钟,巴黎高尔蒂埃和圣苏尔庇斯区两位神甫一起来到了伏尔泰的病床边,他们是自己找上门来为伏尔泰作临终忏悔的。床上的老人已僵卧不动、气息奄奄。神甫们希望临终的伏尔泰能对自己一生对基督教的不敬“幡然悔悟”。忏悔师戈特神甫别有用心地问道:“我的孩子,您是否相信耶稣基督的神性呢?”伏尔泰听了这话,便使劲地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他颤抖着将手伸给其中一位神甫,让他吻着。伏尔泰说:“那么,劳驾您,让我安静些吧。”他讨厌神甫的啰唆。但是,毫不知趣的神甫还是赖着不走,他们既然来到这里,是不会轻易放过这位弥留之际的老人的。神甫反复地问道:“我的孩子,您是否相信耶稣基督的神性呢?”神甫总想得到他们满意的回答才肯罢休。虽然伏尔泰也曾和神学妥协过,甚至晚年还在费尔内建造过一座小教堂,但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强迫他和基督妥协。他是自然神论者,他相信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他始终怀疑耶稣基督的存在,并强烈反对由此引发的宗教狂热。当神甫喋喋不休地向这位毕生与封建教会和宗教狂热分子作殊死斗争的老人提出这一愚蠢的问题时,弥留之际的伏尔泰再也难以忍受心头的怒火,他骤然伸出手臂,张开手掌,绝望地叫道:“让我安静地去死吧!”但是不知趣的神甫还一再坚持要伏尔泰作答,临死的老人被逼得狂怒起来,他使出自己最后仅有的一点点余力,握紧拳头狠狠敲打着床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谁也听不清他在呼叫着什么。然后,他在最后倒下去的时候,留下的一句话却让在场的人都听得很清楚:“请永远不要向我谈到基督!”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成了伏尔泰留给世人的最后嘱托。
当晚11点整,一代大师伏尔泰带着他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深深眷恋,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溘然长逝了!一颗辉耀了八十四年的巨星从法兰西的天空上陨落。伏尔泰逝世后,自由思想家的敌人果然没有放过他,教会宣布他为无神论者,政府和教会都不同意把他葬在巴黎。亲友们只得按照事先的计划秘密将其遗体运到香槟省,安葬到了塞里耶尔修道院。
《大家精要》丛书:伏尔泰 图书简介 书名: 《大家精要》丛书:伏尔泰 作者/编者: (此处留空,实际出版信息为准) 出版时间: (此处留空,实际出版信息为准) 开本/页数: (此处留空,实际出版信息为准) --- 导言:启蒙之光,思想的永恒回响 《大家精要》丛书致力于深入浅出地梳理人类历史上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的毕生学识与核心贡献。本册聚焦于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伟大的哲学家、历史学家、剧作家——弗朗索瓦-马里·阿鲁埃,即我们更为熟知的伏尔泰 (Voltaire)。 伏尔泰的一生,是与专制、愚昧和不公抗争的一生。他以其犀利的笔触、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和对理性、自由、宽容的坚定信仰,深刻地重塑了十八世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精神面貌。阅读伏尔泰,如同置身于一场思想的暴风雨之中,他抨击的是当时根深蒂固的社会弊病,他倡导的是面向未来的普世价值。 本卷“伏尔泰”精选与汇编了其思想体系中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核的篇章与论述,旨在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且充满活力的伏尔泰形象,而非枯燥的学术堆砌。 --- 核心内容精要 本册《大家精要:伏尔泰》精选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模块展开,这些模块构成了伏尔泰思想世界的基石: 第一部分:哲学与宗教批判——对迷信的无情审判 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深受英国洛克经验主义的影响,他以坚定的自然神论者(Deism)身份,对天主教的教条主义、教会的政治干预以及一切形式的宗教狂热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 1. 《哲学辞典》(Dictionnaire philosophique):智慧的碎片与闪光 本书精选了《哲学辞典》中关于“宽容”、“迷信”、“神迹”、“教条”等核心词条的论述。伏尔泰在此书中,以条目化的形式,将复杂的哲学思辨融入日常的讽刺与笑话之中,使深刻的批判更具穿透力。读者将看到他如何论证“理性至上”,如何揭示宗教仪式背后的政治算计,以及他为何坚信人类的进步依赖于对盲从的摒弃。 2. 对“上帝的干预”的质疑:自然法则的捍卫 深入探讨伏尔泰对神意的怀疑。他接受一个“伟大的钟表匠”创造了宇宙,但坚决反对上帝在人类事务中的持续干预。这种立场是对天主教“神授君权”论的根本性挑战,为后世的政教分离思想奠定了基础。 3. 《里斯本大地震书简》:对“现世最优论”的反驳 集中呈现伏尔泰对莱布尼茨“现世最优论”(All is for the best in this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的激烈反驳。通过对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灾难的深刻反思,伏尔泰质疑了盲目乐观主义和教条式神学解释的合理性。他指出,面对人类的苦难,哲学家不应回避现实,而应致力于减轻痛苦,而非空谈天意。 第二部分:政治与社会批判——争取公民自由的呐喊 伏尔泰是毋庸置疑的社会改革家。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了对开明专制的推崇(在特定历史阶段),以及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坚定信念。 1. 捍卫公民自由与言论自由 本卷收录了大量关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精神的论述(尽管原话并非完全如此,但其精神内核在此体现)。重点解析伏尔泰如何通过其书信和著作,抨击法国的秘密警察制度、政治迫害和任意逮捕,倡导建立透明、公正的司法体系。 2. 论“开明君主制”的实践与局限 系统介绍伏尔泰与腓特烈大帝等欧洲君主的交往,以及他对“哲学家国王”的期待。这部分内容探讨了伏尔泰对于改革路径的选择——在无法实现完全的民主宪政前,利用君主的权威推行改革、废除酷刑、解放劳力,是当时务实的政治选择。 3. 司法不公的控诉:卡拉斯事件的永恒意义 详尽介绍“卡拉斯事件”(Calas Affair)。这是一个因宗教偏见导致的冤案。伏尔泰倾尽全力为无辜的卡拉斯平反,此案成为了他反抗司法黑暗、捍卫无辜公民权利的标志性行动。本部分重点分析了他为之撰写的呼吁书及其对法国法律体制改革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文学与历史创作——讽刺的艺术与历史观的革新 伏尔泰不仅是哲学家,他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叙事方式。 1. 《老实人》(Candide):最伟大的讽刺小说 精选《老实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和对话,剖析其叙事结构和讽刺手法。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在经历了地震、战争、背叛和瘟疫后,最终领悟到“我们必须耕耘我们自己的园地”(Il faut cultiver notre jardin)。这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对空洞哲学说教的拒绝,是对实践、劳动和有限责任的肯定。 2. 历史学的革命:从“国王编年史”到“人类精神史” 梳理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等历史著作的特点。他摒弃了传统史学中仅关注君王功业和战争胜负的模式,转而将目光投向社会风俗、科学进步、艺术发展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他将历史视为人类理性发展和文化演变的长河。 结语:对现代性的贡献 《大家精要:伏尔泰》的终章将总结伏尔泰思想的“现代性”。他所倡导的世俗化、理性化、人权意识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是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精神基石。通过重读伏尔泰,我们得以审视自身社会中是否依然存在着那些他早已痛斥的迷信、偏见与专横,并从中汲取批判与反思的力量。 本书的装帧与排版,遵循《大家精要》丛书一贯的严谨风格,采用清晰的注释系统,确保专业术语的准确传达,同时通过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背景。它不仅是一本思想传记,更是一部行动指南,激励着每一位读者成为一个独立思考、心怀宽容的现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