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曉東 著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現代主義
  • 存在主義
  • 中歐文學
  • 卡夫卡
  • 昆德拉
  • 小說理論
  • 文化研究
  • 文學史
  • 比較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6062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95453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2
字數:25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迴顧剛剛逝去的20世紀文學,冠以經典的蓋棺論定或許言之尚早。但吳曉東在經大講壇上推崇的從卡夫卡到昆德拉這九位小說傢,卻無疑稱得上大師;他在課堂上選作闡釋分析對象的九篇作品也已經或終將被證明為不朽。因此,吳曉東對他心儀小說傢的獨具慧眼的研究、對他欣賞 小說的彆有會心的解讀,不失為一種對20世紀現代派文學的迴顧和盤點。雖然作者無意經營小說史的契約,但其宏闊視野卻有助於我們對百年文學脈絡的整體關照和把握,進而領悟已經過去的這個“人類有史以來較復雜的一個世紀”對小說傢及小說形式的深層影響,以及為什麼20世紀的小說令人感到“閱讀不再是一種消遣和享受;閱讀已成為嚴肅的甚至痛苦的儀式”。

作者簡介

吳曉東,黑龍江省勃利縣人。1984年至1994年於北京大學中文係讀書,獲博士學位。現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中文係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1996年赴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擔任共同研究者,1999年至2000年赴韓國梨花女子大學講學,2003年至2005年赴日本神戶大學講學,2016年被聘為日本城西國際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入選北京新世紀社會科學“百人工程”,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2016年任北京大學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史》(閤著)、《記憶的神話》、《20世紀外國文學專題》、《鏡花水月的世界》、《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與小說傢》、《漫讀經典》、《文學的詩性之燈》、《廢名?橋》、《二十世紀的詩心》、《文學性的命運》、《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等。

目錄

緒論
第一講 小說的預言維度:《城堡》與卡夫卡
第二講 迴憶的詩學:《追憶似水年華》與普魯斯特
第三講 20世紀的“聖經”:《尤利西斯》與喬伊斯
第四講 小說的情境化:《白象似的群山》與海明威
第五講 小說中的時間與空間:《喧嘩與騷動》與福剋納
第六講 迷宮的探索者:《交叉小徑的花園》與博爾赫斯
第七講 “物化”的世界:《嫉妒》與羅伯-格裏耶
第八講 魔幻與現實:《百年孤獨》與馬爾剋斯
第九講 對存在的勘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與昆德拉
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
  這證明,我們應該感激它,偵探小說是立下功勞的。”可以看齣,博爾赫斯的辯護中,有一種玄學性的目的,他賦予瞭偵探小說以拯救的曆史使命。《交叉小徑的花園》雖然也同樣有玄學意味,但是在類型上的確可以說最像偵探小說。它的所有懸念都是到瞭最後一刻纔明白的。為什麼俞琛去找漢學傢阿爾貝,又為什麼殺瞭他,都是到瞭小說結尾纔交代齣來。這就是典型的偵探小說製造懸念的方法,而且永遠是到結尾纔真相大白。但把《交叉小徑的花園》看成是偵探小說類型,難題仍然存在:如何解釋小說中關於崔朋的故事、中國迷宮的故事以及對時間的玄想?這些小說元素確乎是遊離於偵探小說的情節綫索之外的,就好像是嵌在偵探框架中的一個玄學楔子。至少我當初第一次讀的時候沒有把它看成一部偵探小說,即使到瞭今天也仍然沒有。
  實際上,對《交叉小徑的花園》的解讀可以有不同角度,理解也當然可以迥然不同。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無法定性的,也是拒斥定性的。但盡管很難為《交叉小徑的花園》在小說類型學的意義上定位,相對比較準確的概括是:這部小說以一個偵探小說的外殼包含瞭一個玄學的內核,正像羅伯—格裏耶的小說《橡皮》一樣。但我們仍然可以說,《交叉小徑的花園》其實是縫閤瞭多種創作動機,同時也縫閤瞭多種小說類型和母題。而當這多種類型縫閤組裝在一起之後,就肯定産生瞭一道道的縫隙。這就是該篇小說錶現齣的奇幻敘事的縫閤性,同時也就造就瞭奇幻敘事的邊緣性。而我更關心的正是這種奇幻敘事的“邊緣”屬性。
  ……
《異鄉的迴響:歐洲文學中的疏離、存在與希望》 引言: 在浩瀚的文學星空中,總有幾顆星辰以其獨特的光芒,照亮瞭人類存在的幽暗深處。弗蘭茲·卡夫卡和米蘭·昆德拉,這兩位歐洲文學的巨匠,盡管相隔數十年,卻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地探討瞭現代人普遍麵臨的睏境:疏離感、存在的荒誕,以及在混沌世界中對意義的艱難追尋。本書並非直接解讀這兩位大師的作品,而是以他們的創作精神為引,鈎沉齣一係列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樣觸及這些核心議題的文學作品,試圖描繪一幅更加廣闊的歐洲文學畫捲,展現齣人類經驗中那永恒的、令人不安的迴響。 第一章:疏離的陰影——個體與世界的斷裂 卡夫卡作品中最令人窒息的體驗,莫過於個體被龐大、冰冷、不可理喻的體製或命運所吞噬,個體與現實之間的聯係被切斷,淪為無根的浮萍。這種疏離感並非僅限於卡夫卡筆下的荒誕夢境,它如同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籠罩著整個現代歐洲社會。 在20世紀初的德國,托馬斯·曼的《布登布洛剋一傢》便深刻描繪瞭沒落貴族傢庭的衰敗,以及個體在傢族傳統、社會變遷的洪流中,那種無力挽迴的疏離感。傢族的榮耀如同陳年的舊酒,逐漸褪色,個體在其中既是繼承者,也是囚徒,既渴望與時代同步,又被過往的榮光所束縛,最終走嚮瞭精神上的枯竭。 稍晚一些,羅伯特·穆齊爾的《沒有個性的人》則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視角,解剖瞭“奧匈帝國末日”的精神狀態。卡爾·約瑟夫·馮·科爾姆勃斯的“萬象大陸”式的觀察,正是個體在復雜社會結構中,試圖尋找自身定位卻屢屢失敗的寫照。他既是時代的旁觀者,又是其模糊不清的參與者,在現實的碎片化和意義的空洞中,迷失瞭方嚮,他的“沒有個性”是對那個時代普遍存在的精神疏離的極緻隱喻。 即便在戰後,這種疏離感也並未消散,反而以新的形態齣現。維多利亞·休姆的《時間》係列,以其冰冷、疏離的筆觸,描繪瞭後工業社會中,人們在商品消費、信息爆炸的洪流中,體驗到的情感淡漠和人際關係的疏離。個體仿佛被捲入一個巨大的流水綫,在機械的重復中喪失瞭鮮活的生命力,對真實的情感和連接感到陌生。 第二章:存在的迷宮——荒誕、自由與責任 昆德拉的作品,特彆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將“生命中的輕”與“重”的哲學命題推嚮瞭極緻,也讓我們反思個體在麵對選擇時的自由與責任,以及生命本身的荒誕性。存在的意義,在宏大的曆史敘事和個人的渺小選擇之間,顯得尤為脆弱和難以把握。 阿爾貝·加繆,作為存在主義的代錶人物之一,他的《局外人》早已將荒誕感推嚮瞭前沿。默爾索的冷漠,並非全然的無情,而是一種對社會既定規則和情感錶達的質疑。他拒絕虛僞,擁抱真實的自我,即便這種真實被社會視為異類。他的行為,恰恰是對個體在無意義的世界中,尋找一種不妥協的存在的探索。 讓-保羅·薩特的《惡心》則更直接地揭示瞭存在的“粘稠感”和“厚重感”,以及由此引發的對自身存在的質疑。羅蘭坦在麵對事物的“雜多性”和“偶然性”時,體驗到瞭難以承受的“惡心”,這是一種對生命本身缺乏內在秩序和必然性的深刻反思。他試圖在自由中尋找意義,但這份自由也伴隨著巨大的焦慮和責任。 在更現代的語境下,伊恩·麥剋尤恩的《贖罪》雖然以贖罪為主題,但其中隱藏著個體在命運的偶然性麵前,那種無力掌控的荒誕感。布裏奧妮年輕時的錯誤,如同蝴蝶效應,改變瞭所有人的命運,也揭示瞭人類行為的不可預測性和後果的沉重。這種對命運的無力感,與昆德拉筆下“永恒輪迴”的虛無感,有著異麯同工之妙。 第三章:記憶的河流——曆史、身份與敘事 曆史的洪流,如同一條奔騰的河流,裹挾著個體的命運,塑造著民族的身份,也引發瞭對敘事真實的思考。無論是卡夫卡對極權社會的隱喻,還是昆德拉對捷剋曆史的審視,都離不開對曆史的迴溯和對其意義的追問。 W.G.塞巴爾德的《移民》與《離開》係列,以其獨特的拼貼敘事,將曆史的殘跡、個人記憶與虛構的文本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他的作品,如同幽靈在曆史的廢墟中遊蕩,探索著創傷、流亡和失落的記憶,試圖在斷裂的敘事中,找尋存在的痕跡。他筆下的曆史,並非宏大的史詩,而是那些被遺忘的、零散的、充滿個人情感的片段,這些片段共同構成瞭復雜而真實的集體記憶。 奧爾加·托卡爾丘剋,作為當代波蘭文學的代錶人物,她的作品,如《太古和其他的時間》或《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同樣深入挖掘瞭民族的集體記憶和神話。她以一種充滿詩意和魔幻現實主義的筆觸,連接瞭過去與現在,個體與自然,以一種非綫性、碎片化的方式,重塑瞭曆史敘事,揭示瞭身份在曆史長河中的流動性和變幻性。 第四章:希望的微光——抵抗、愛與重塑 盡管歐洲文學中充滿瞭疏離和荒誕,但希望的微光從未熄滅。這種希望,並非是對美好未來的盲目樂觀,而是在絕望中尋找意義,在抵抗中捍衛人性,在愛與連接中重塑自我。 奧利維亞·曼寜的《利文頓係列》雖然聚焦於二戰時期的東歐,但其中描繪的人物,在極端的環境下,依然展現齣人性的光輝。他們或許身處黑暗,但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堅持,他們的愛,都如同黑暗中的微光,照亮瞭前行的道路。她的作品,是對人類在曆史洪流中,依然能夠保持尊嚴和愛的能力的一種肯定。 菲利普·羅斯的《人性的汙穢》則以一種尖銳而誠實的態度,探討瞭個人欲望、種族身份與社會偏見之間的復雜糾葛。盡管他的主人公常常深陷睏境,但他們對真實情感的追求,對自我身份的探索,以及在道德睏境中的掙紮,本身就蘊含著一種不屈的生命力。他的作品,是對人類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也是在不完美中尋找救贖的嘗試。 結語: 從卡夫卡式的荒誕劇場,到昆德拉式的哲學追問,再到本書所勾勒的這條文學脈絡,我們看到的是歐洲文學在現代性浪潮中,對人類存在睏境的持續探索。疏離感並非終點,而是理解個體與世界關係的新起點;荒誕並非虛無,而是個體自由選擇的舞颱;曆史的重負並非壓垮一切,而是重塑身份與意義的基石。 本書所呈現的,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學對話,是一麯關於人類在復雜世界中,尋找自我、追尋意義的深沉詠嘆。這些作品,如同異鄉的微風,帶著我們熟悉的鄉愁,也帶來瞭關於存在本身的永恒迴響,引領我們在迷宮中尋找齣口,在黑暗中點亮微光。它們告訴我們,即使在最深的疏離和最荒誕的時刻,愛、記憶、抵抗以及對真理的追尋,依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力量,是我們通往重塑的希望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覺得,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觸及人類最深層的睏惑與掙紮。而那些偉大的作傢,仿佛是同一條精神脈絡上的節點,他們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卻在用各自的方式迴應著相似的命題。我越來越喜歡那種能夠將這些作傢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和分析的評論,它能夠幫助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類共通的情感與思考是如何被錶達的。我期待著能讀到一本,它能夠帶領我深入理解,那些近現代歐洲文學大師們,他們之間的思想火花是如何碰撞,又是如何通過作品,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我希望它能給我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視角,讓我看到文學發展的脈絡,理解那些看似獨立的個體,在更宏大的曆史圖景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是我一直在追尋的。

評分

我一直覺得,有些作傢身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氣質”,仿佛他們天生就帶著某種時代的烙印,又或者在他們的文字裏,你能窺見一種跨越時空的哲思。最近讀瞭幾本不同年代、不同國傢的文學作品,我越來越感覺到這一點。我常常會好奇,這些看似獨立創作的個體,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聯係?是否在創作的某個時刻,他們都曾被同樣的睏惑所縈繞,或者都曾試圖用文學的方式去解答同一個終極問題?我喜歡那種能夠撥開迷霧,揭示事物本質的解讀。一本好的文學評論,不應該僅僅是復述情節,更應該是一種思想的碰撞,一種與作者對話的方式。它能夠帶領讀者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創作的初衷,發現那些隱藏在字縫裏的伏筆。我很渴望能夠找到一本這樣的書,它能幫助我梳理這些作傢之間的“血脈”,讓我看到文學史的發展脈絡,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作傢們是如何迴應時代、反思人性的。那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是閱讀本身帶來的最大驚喜之一。

評分

最近迷上瞭文學,尤其是那些能觸及靈魂深處,又帶著一絲荒誕與疏離感的故事。讀瞭幾本近現代的歐洲文學作品,總覺得有種共通的情緒在裏麵流淌,就像是一條看不見的綫,將那些看似獨立的敘事串聯起來。我一直在思考,這種情緒是從何而來,又如何影響著我們的閱讀體驗?有時,我會想象,如果有一個人能將這些細微的聯係梳理齣來,該有多好。他或許會從那些經典的作品中挖掘齣更深層的意義,從那些看似毫不相關的作傢身上找到某種精神上的傳承。我特彆喜歡那種文字能夠營造齣一種獨特的氛圍,讓你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那個陌生的世界,感受角色的掙紮與無奈,或者在那看似荒謬的情節中找到某種莫名的共鳴。我常常會在讀完一本好書後,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迴蕩著那些句子,思考著作者想要傳達的更深層的信息。有時候,我會覺得,文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矛盾,也映照齣我們自身的存在。我很期待能讀到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這種文學脈絡的書,它能夠點醒我,讓我看到那些隱藏在字裏<bos>中的伏筆與關聯,讓我更深刻地理解這些作品的價值。

評分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很多偉大的作傢,他們仿佛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者說,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無形的傳承。我喜歡那種能夠挖掘齣這種傳承脈絡的評論,它不僅僅是羅列作品,更重要的是能夠分析齣作傢們在思想、主題、甚至敘事手法上的繼承與發展。我常常會在讀完一本讓我産生強烈共鳴的書後,去思考,是什麼樣的文學傳統,塑造瞭這位作者?他又在其中融入瞭哪些屬於自己的創新?這種“尋根”式的解讀,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有一本書,能夠幫助我建立起對近現代歐洲文學的清晰認知,它能夠像一張地圖,指引我理解那些大師們之間的聯係,讓我看到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探索與前行。這種發現的樂趣,讓我對文學世界充滿瞭好奇。

評分

最近在讀一些關於現代文學的評論,我越來越覺得,有些作傢仿佛是承載著某種“精神遺贈”,他們之間的聯係,不僅僅是文風上的相似,更是一種思想上的延續。我常常在想,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時代背景,纔造就瞭這些偉大的靈魂?他們又是如何將這些經曆與思考,通過文字傳遞給後世的讀者?我很喜歡那種能夠深入挖掘作傢內心世界,揭示他們創作靈感的來源,並將不同作傢作品中的相似之處進行對比分析的評論。它能夠幫助我打破閱讀的孤島,將那些我曾經獨自品味過的作品,串聯成一個更宏大的文學圖景。想象一下,如果有一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理解那些偉大的作傢們是如何思考,如何創作,如何影響彼此的,那該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事情。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那些我熟悉的作品,發現其中我未曾注意到的深層含義。

評分

挺好的挺好的嗯嗯

評分

一快快活活廢後將軍重新改

評分

在卡夫卡一傢中,這個內斂的作傢被看做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特彆是他的父親,他對於他兒子的興趣無法給予哪怕一丁點兒的理解。弗蘭茲·卡夫卡越來越沉溺於文學當中,這與他的父親關係甚大。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很想看的一本書,作者牛逼!

評分

好!

評分

書底端稍微有點破損,不過不影響閱讀,希望京東加強商品保管。

評分

是本老書,讀得很舒服。

評分

紙有點差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