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本书在吸收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和组合了普通心理学知识,使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更加优化。同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克服以往普通心理学教材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增强其科学性。
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①建构普通心理学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的构筑方面,比较重视内容的系统性,期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详尽论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将现有的普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比较、遴选,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编进本教材中,以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同时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奠定基础。③在知识安排上,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内容模式,避开与其他心理学课程重复的内容,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一项内容多门心理学课程中重复讲授的问题,以消除学生因反复学习而产生的厌烦情绪。④在内容的论述上,加强了知识的层次性,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力求对每个问题的论述都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⑤在问题论述的深度和广度上,一是对各个问题力求做到论证到位,使学习者学完后能够清楚地理解相关的内容;二是反映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如果某个理论有新研究,在相关问题上要有介绍和分析;三是作为基础课,考虑了学生对相关问题应该学到的程度,对问题的论述不是无限制地展开,而是达到基础课的要求后,就不再赘述。⑥强调概念和规律表述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对概念的界定做到简洁、明确,一般使用完整的一句话对概念做出定义。对有关规律的论述,做到精要、理解容易、便于掌握。
本书除了主要内容外,每章有“延伸阅读”“复习要点”和“拓展思考”。延伸阅读是知识的扩充。在论述某个问题时,如果需要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一般增加一个延伸阅读,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视野。复习要点是本章内容的概括和总结,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也可以作为期末复习和考试的依据。拓展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问题。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立足于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框架,系统地介绍了普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共15章,内容包括绪论、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表象与想象、情绪和情感、意志、心理倾向、气质、性格、能力。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是为高等院校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及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学习、参考用书,是适合各界人士阅读的一本心理学基础读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的实质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一节 神经元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第三节 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构造与功能
第四节 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三章 注意
第一节 注意概述
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
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
第四节 注意的理论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四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概述
第二节 感觉的种类
第三节 感觉的相互作用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五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概述
第二节 知觉的种类
第三节 知觉的特性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第二节 记忆的种类
第三节 记忆系统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七章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思维的过程
第三节 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创造性思维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八章 语言
第一节 语言概述
第二节 语言产生
第三节 语言获得
第四节 语言的理解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九章 表象与想象
第一节 表象
第二节 想象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一节 情绪和情感概述
第二节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第三节 情绪理论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一章 意志
第一节 意志概述
第二节 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第三节 意志品质与培养
第四节 意志控制与失控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二章 心理倾向
第一节 兴趣
第二节 需要
第三节 动机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三章 气质
第一节 气质概述
第二节 气质学说
第三节 气质的生理基础
第四节 气质的类型和鉴定
第五节 气质与实践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四章 性格
第一节 性格概述
第二节 性格的特征
第三节 性格的类型
第四节 性格理论
第五节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第六节 性格的测量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第十五章 能力
第一节 能力概述
第二节 能力的理论
第三节 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能力的差异
第五节 能力的测量
复习要点
拓展思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注 意
注意是生活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任何实践活动都需要人们集中注意力。注意是提高活动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注意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它是如何发生的呢?怎样才能提高注意的效果呢?本章将回答这些问题。
第一节 注 意 概 述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与编码密切联系着,注意总是指向于当前正在编码的信息。例如,上课时,你正在认真听讲,专心做笔记,有一只小鸟落在你身边的窗台上,你却没有觉察到。这是你的心理活动正集中在老师的讲课内容上,无暇顾及其他事情。同时,注意的对象又是变化的,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变化。人在注意时,既可采取综合方式,又可以采取分析方式,即既可以对某些对象的整体加以注意,又可以对对象的一部分或某种特性加以注意。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时刻,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一切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在满天星星的夜晚,我们只能同时看清楚几颗星星,而不能看清所有的星星。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只能同时思考少数几个问题,而不能思考所有的问题。由于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一定的对象,这些少数受到指向的对象就被清晰地反映出来,而同时作用的其他对象就没有被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同时就离开了其他对象。集中注意的对象就是注意的中心,其余对象有的处在“注意的边缘”,多数处在注意范围之外。因此,注意的指向性决定心理或意识在哪个方面进行活动,指向性不同,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也不同。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所指向的对象的专注程度。注意的专注度和注意的效果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说,注意的专注度越高,注意的效果越好。例如,在上课时,如果你专心听讲,即专注度高,就会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听得清晰,理解得好,记忆得好;相反,如果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对所学习的内容就可能印象模糊。
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发生时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注意的指向性使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集中性则使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个活动上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另外,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相互联系的。注意的集中度越高,注意指向性的范围就越小,人在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时,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就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而注意指向性的范围越大,注意越难以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注意活动不单独进行,它总是伴随其他心理活动而进行。例如,上课时教师所说的“注意书本”,“注意老师的讲解”,“注意问题的关键”,实际上是指“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老师所以这样说,是为了表述简练,将“注意看书本”,“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注意思考问题的关键”中的“看”“听”“思考”省略了。由于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所以它没有自己特定的反映内容。
二、注意的功能
注意功能是指注意的作用,它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环境。具体来说,注意的功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功能
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避开或抑制其他无意义的、附加的、干扰当前活动的各种刺激。即注意将有关信息线索区分出来,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周围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刺激,这些刺激有的对人很重要,有的对人不那么重要,有的毫无意义,甚至会干扰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人要正常地生活与工作,就必须选择重要的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注意对信息的选择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人的需要、兴趣、情感、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二)保持功能
外界大量信息输入后,某些信息被选择注意,被选择的信息在注意的关注下,心理活动对其进行加工,完成相应的任务。如果不加注意,信息就会很快消失,心理活动无法展开,也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此外,注意的保持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使人的心理活动较长时间保持在注意选择的对象上,维持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调节和监督功能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提高意识觉醒水平,使心理活动根据活动的需要做到注意的适当分配和适时的转移,必要时可对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在集中注意于某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变化。注意时主要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适应性运动
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人在注意观察某个物体时,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注意听一个声音时,把耳朵转向声音的方向,即所谓“侧耳倾听”;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眼睛常常是“呆视着”,好像看着远方一样,对周围对象的感知就变得模糊起来。
(二)无关运动停止
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运动会暂时停止。当儿童听讲精彩故事时,会一动不动地看着老师。学生上课专心听讲时,全神贯注地盯着老师,就不再有交头接耳等小动作。
(三)呼吸变化
人在集中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并且会出现吸气变短、呼气延长的情况。当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甚至会出现呼吸短暂停止的“屏息”现象。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拳头紧握等现象。
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外部表现来推断他的注意情况。但是,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例如,当人的视线落在某个物体上时,他的注意可能指向完全不同的物体。在课堂上,学生可能用眼睛盯住教师,装出一副认真听讲的样子,而实际上,他的注意全然不在教师讲课的内容上,而指向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物。可见,只用注意的外部表现来说明一个人的注意状态,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具体介绍如下。
(一)注意和意识的区别
首先,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喻为一台电视机的话,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而意识则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内容。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
其次,注意比较主动和易于控制,而意识有时是不自觉的。人们可以根据活动的要求调整注意的方向和强度;而意识活动,有时是自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自觉的意识活动,整个过程,人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可以进行有效控制;不自觉的意识活动,即无意识活动,人们对自己的活动过程不能清晰觉知,很难控制。
(二)注意和意识的联系
当人们处于注意状态时,人的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意识内容比较清晰。在注意条件下,意识和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受到意识的控制。例如,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在不同的水平上。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人在睡眠时,他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或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从睡眠进入觉醒以后,人开始能意识到外部的刺激和自己的活动,并且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但是,即使人在觉醒状态下,也不能意识到所有的外部刺激、事件和自己的行为,而只能意识到其中的一部分。
延伸阅读
意 识 概 述
1. 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关于意识的定义,迄今为止没有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定义。作为心理活动的一种高级水平,可以将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知觉。意识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①意识是一种觉知性。觉知性是意识的最基本的特征。人对于自身、周围事物以及自身与周围事物的关系是可以觉知到的。例如觉察到自己正在说话,觉得头痛,觉知到教师的声音、手势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意识不只是对刺激的被动觉察和感知,同时它还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在某一时刻,人总是处于某种意识状态。
2. 意识水平
所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意识是一个心理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①中心意识。中心意识是指我们集中注意而获得的清晰意识。例如,棋手在集中注意下棋时对棋局的意识,即为中心意识。个人处于中心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②边缘意识。边缘意识是指在某一时刻,给予较少的注意而形成的模糊意识。例如,当你在集中注意看书中的一个短语时,它周围的词语或图表是不清楚的,处于你的边缘意识水平上。③前意识。当前不在意识之中,集中精力努力回忆和经过提醒,才能进入意识,对这些记忆的意识被称为前意识。前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层面,其作用是去除不为意识层面所接受的内容,并将其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而在认知心理学中是指曾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但只有在必要情形下进行回忆时才会对其产生意识。例如,我们大脑里储存着许多资料,在平时没有使用时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些资料的存在,当在使用时,就会对其产生意识。④潜意识。潜意识是弗洛伊德创造的一个概念。依据精神分析理论,某些记忆、冲动和欲望是无法进入意识的,这些心理事件就属于潜意识的范畴。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思想和冲动虽然不能进入意识,但它们会以间接或伪装的方式,例如通过梦、非理性行为、怪癖、口误等影响着我们。弗洛伊德还认为,潜意识欲望和冲动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原因。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将被压抑的心理内容召至意识中,来治疗患者。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有一些记忆和心理是内省所不能达到的,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称为潜意识。
3. 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以及主观自身的认识。主要的意识状态如下。
①睡眠。人的生物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人们现在主要是通过脑电活动的变化来研究睡眠。研究者通过分析脑电图发现,人在整夜睡眠过程中会周期性地出现脑波显著变化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脑电图模式。从轻度睡眠、出现“睡眠锭”、肌肉更为放松、进入深度睡眠,这前四个阶段被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这种睡眠周期会持续大约90分钟。到第五阶段会出现脑电活动的增加,这个阶段经历快速眼动睡眠,这时人就会做梦,这种过程大约持续10分钟。在整夜睡眠中,100分钟周期大约经历4~6次。每个周期,深睡的时间会逐渐减少,而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会增加。②梦。对梦解释有不同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莱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我们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③催眠。催眠也是一种意识状态。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催眠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一般来说,被催眠的人事先对催眠已有所了解,知道催眠后会发生什么。在催眠中,他们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人。这个角色意味着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师的指挥。由于是角色的要求,被催眠的人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就倾向于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可以使我们控制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功能可以使我们观察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这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通过分离这两种基本的意识功能,可以达到催眠的效果。在催眠条件下,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最近有人认为,催眠不一定使意识功能分离,它只是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监控,因而使执行功能超过了意识的其他方面,执行动能自动地执行了催眠师的指示,没有以个体的正常认知系统做中介。④白日梦与幻想。每个人都有精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例如,上课时,你根本就没有听到老师在讲什么,满脑子都是刚看过的武侠小说中的情节。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白日梦,程度较严重时,称为幻想。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白日梦是基于个体的记忆或想象的内容自发产生的。既然记忆主要依赖于我们过去的经历,所以经历过的事件对白日梦的内容有重要影响。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促进专业研究能力增长的基础和前提。
普通心理学的教材建设,经过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由原来的少数几个版本,发展到今天,具有各种版本的普通心理学。这说明,心理学界的同仁们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为心理学学习者提供了选择的余地。然而,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教材的不断发展和更新,学生才能学到更科学、更先进的理论和知识。
编写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高等学校心理学的教材建设,丰富普通心理学教材,促进心理学教材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师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学和学习用书,从而提高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质量。
本书在吸收以往教材优点的基础上,重新加工和组合了普通心理学知识,使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更加优化。同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非常注意克服以往普通心理学教材中的缺点和不足,以增强其科学性。
本教材的突出特点是:①建构普通心理学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的构筑方面,比较重视内容的系统性,期望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详尽论述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将现有的普通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比较、遴选,把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内容编进本教材中,以使学生通过本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普通心理学(第2版)/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