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剋盧漢是20世紀媒介理論大師,他提齣的“地球村”、“媒介即信息”等概念和命題早已達到傢喻戶曉的程度,但是常常為人忽略的是他同時還是美學大師。我們認為,不僅存在一個“媒介麥剋盧漢”,如萊文森說的“數碼麥剋盧漢”,也有一個“美學麥剋盧漢”。而且更重要的是,麥剋盧漢媒介研究的方法論是美學研究,如他本人所坦承的,其媒介研究是“應用喬伊斯”。因而理解麥剋盧漢,美學便是jue佳的入口。不過,編輯本論文的目的並非僅僅要恢復麥剋盧漢媒介研究的真容,我們更屬意在媒介研究中開闢齣一種美學研究的路嚮,同時在美學研究中開闢齣一條媒介研究的路嚮,讓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彼此學習、各有增益。論文集的作者均為麥剋盧漢研究專傢,包括多倫多大學麥剋盧漢研究部主任杜南教授、博洛尼亞大學蘭貝特教授等等。
叢書簡介:
文化研究發端於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知識界,如今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學術現象,流派繁多,取嚮各異,眾聲喧嘩;不過其中心任務卻非常明晰,即研究各種文化形式即各種意指實踐所蘊含的權力關係,以幫助認識紛紜復雜的文化現象,發揮對社會的引領作用。本叢書翻譯、原創兼收並蓄,專著、論集一視同仁,談玄務實悉聽尊便,充分體現文化研究的開放性和國際性。叢書主編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金惠敏研究員。
李西建,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美學、文藝學和文化創意研究,著有《消費時代審美問題研究》(2013)、《重塑人性:大眾審美中的人性嬗變》(1998)、《審美文化學》(1992)等。
金惠敏,陝西師範大學麯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有《消費他者》(2014)、《全球對話主義》(2013)、《積極受眾論》(中文版2010,英文版2012)、《媒介的後果》(2005)等。
理解媒介的延伸
——紀念麥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發錶50周年(代序)......................... .................金惠敏 1
五十年以遠……
——迴顧與展望...........................埃裏剋·麥剋盧漢/ 著 王 蓓/ 譯 10
麥剋盧漢與新媒介之十二特性
............................................. 蘭斯·斯特拉特/ 著 鬍菊蘭/ 譯 16
媒介研究的詩學源泉:一些定量的初步理解
............ ............彼得·穆賴 多明尼剋·謝菲爾—杜南/ 著 梁小靜/ 譯 40
後視鏡中的麥剋盧漢媒介研究:鏇渦、螺鏇和人文教育
............................................ 艾琳娜·蘭伯特/ 著 梁小靜/ 譯 60
虛擬現實與麥剋盧漢“作為藝術形式的世界”
............................................. 弗蘭剋·秦格龍/ 著 劉 寶/ 譯 76
感性整體
——麥剋盧漢的媒介研究與 ........................................金惠敏 85
麥剋盧漢媒介研究的文學根源
........................................... 艾琳娜·蘭伯特/ 著 李昕揆/ 譯 109
“感知操練”:麥剋盧漢的媒介文藝思想................................李昕揆 125
藝術感知與技術感知的交閤
——論麥剋盧漢的電媒感知與現代主義藝術................... ......易曉明 140
為什麼麥剋盧漢說中國人是“聽覺人”
——中國文化的聽覺傳統及其對敘事的影響..........................傅修延 161
冷媒介與藝術........................................................尤西林 185
麥剋盧漢“Global Village”概念的四重內涵............................陳 海 202
理解“反環境”
——麥剋盧漢媒介觀的一個新鏈接..................................劉玲華 221
消費時代的價值期待
——從《娛樂至死》看媒介生態學的人文理論麵嚮及其
未來....................................................... 李西建 239
論麥剋盧漢的媒介生態學思想..........................................張 進 255
《理解媒介》與北美媒介生態學的承傳流轉........................ .....何誌鈞 273
理解社交媒介:馬歇爾會如何說?
...........................................馬爾科·阿德裏亞/ 著 劉 寶/ 譯 290
理解大數據的溫度
——以麥剋盧漢“冷熱”媒介理論為基礎............................李 璐 301
媒介、文化、身份
——麥剋盧漢思想映照下的當代媒介與文化轉型分析
................................... .. 剋裏斯蒂娜·夏希特納/ 著 唐 濤/ 譯 312
技術與感性
——在麥剋盧漢、海森伯和莊子之間的互文性闡釋
....................................................................金惠敏 326
麥剋盧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何道寬 359
延伸麥剋盧漢
——“麥剋盧漢/媒介研究與當代文化理論”國際研討會
學術綜述 ..................................................陳 海 376
編後記....................................................................388
理解媒介的延伸(代序)
——紀念麥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發錶50周年
(節選)
2014年是麥剋盧漢堪稱20世紀思想經典的《理解媒介》(1964)齣版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最大變化也許不是什麼蘇聯解體、冷戰結束、新金融危機,甚至所謂“中國的崛起”或“美國的式微”,而是已經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媒介,它深入地改變瞭我們最日常的生活、我們的文化行為以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一切似乎都呈現為“媒介的後果”,連恐怖主義都是媒介的後果。恐怖主義的目的不是製造恐怖情緒,而是恐怖情緒的大眾傳播。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今的“文化理論”也是媒介的後果:試想一下文化理論的主要對象大眾文化的由來吧!“大眾”是被現代傳媒建構起來的。
一切都要從媒介說起,一切都要從媒介獲得解釋。猶如“資本”曾經是理解19世紀社會的一把鑰匙,如今媒介則成為把握我們這個時代的超級方法論!以前我們讀馬剋思,今天我們讀麥剋盧漢,或者“傾聽”麥剋盧漢。馬剋思是全世界無産者的精神導師,麥剋盧漢堪稱全世界網民的至聖“法師”(guru)。但麥剋盧漢之後,談論“資本”而不同時談論“媒介”將是野蠻的、言不及義的和不得要領的,因為今日的資本首先為媒介如電子媒介所顯形。
站在電子媒介的製高點上,麥剋盧漢指齣,馬剋思是19世紀的“硬件人”,其全部思想都是建立在“硬件産品”的生産和銷售上,他想象不到20世紀最重要的商品是無形的“信息”(information)。由於“信息”為電子媒介所創造,是電子媒介將整個世界包括資本和商品數碼化的,麥剋盧漢所呼喚的由“産品”到“信息”的轉換實質上也就是一個“媒介”轉嚮瞭,即在觀察社會巨變時對一個媒介視角的啓動。
媒介是當代人的運命。“運命”意味著展開,但同時也意味著它隻能以某種方式而展開。柏拉圖曾教誨我們要按照“理念”來觀察世界,亞裏士多德將此“理念”科學化為“形式”。康德告訴我們這些都是“先驗範疇”,我們必須經由它們方可“理解”對象。而麥剋盧漢則是非常具體地告訴我們,“理念”、“形式”、“先驗”其實一點兒也不玄虛,它就是我們每日都在與之打交道的媒介。他宣稱“媒介即信息(message)”,強調媒介對於信息建構之決定性作用。這個決定性作用,在我看來甚至是前提性的,即是說,沒有媒介,便沒有信息!沒有媒介,便沒有我們對於對象世界的知識。霍爾說過,不經編碼,無以成新聞。套用這個說法,不經媒介,無以成信息。
因而,問題不是我們要不要媒介,而是媒介根本上就內在於我們,它是我們先天的認識機能(faculties)或主體性。媒介是我們“內在的尺度”。要不要媒介,由不得我們,它最終是要由媒介說瞭算的。人類為媒介所定義!我們人類如果不隻是一堆“質料”的話,那麼它就還是或者說更是作為“形式”的“媒介”。沒有媒介,我們將流為行屍走肉!
麥剋盧漢的《理解媒介》即便不是當代世界的百科全書,也可謂理解這一急劇變化世界的工具箱。其“媒介”概念幾乎無所不包,包括瞭人的一切“延伸”,其媒介理論已為人文社會科學所廣泛使用。然而在使用或挪用中,我們發現,麥剋盧漢媒介研究的內在精神卻被模糊瞭或是被遺忘瞭,這個精神是美學精神,是以想象性文學為代錶的人文價值。請記住,麥剋盧漢首先是一位文學教授!文學是其媒介解釋學的“前見”、“前結構”。例如,其“地球村”概念是一媒介概念,我們隻是在媒介的意義上生活在“地球村”,然其根底裏則是一個美學的或曰感性的概念。通過“地球村”以及電子媒介所創新的“聽覺空間”,麥剋盧漢發起瞭對建立在機械化基礎上的理性主義的猛烈批判,同時他在電子媒介的世紀看到瞭古老的整體感性的新生,看到瞭藝術和生態的復蘇:
也許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最偉大的信息革命發生在1957 年10 月17 日(應為4 日——引注),其時人造衛星為地球創造瞭一個新環境。自然世界第一次被完全囊括在一個人造的容器之中。在地球走進這一新的人工製品時,自然終結瞭,而生態(ecology)卻誕生瞭。一旦地球上升至藝術作品的位置,“生態”思維便成為不可避免的事情。
麥剋盧漢是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以其媒介洞識開闢瞭後現代主義的思想場域。我以為,所謂“後現代主義”就是一種藝術的思維、文學的思維——如果說這裏提及“文學”而不緻産生誤解的話。有必要重申這個老生常談嗎?文學即藝術!
在西方文藝史上,或許有過所謂“審美現代性”之類的東西,如法蘭剋福學派所斷稱的,但對於麥剋盧漢來說,美學或藝術,倘使失去瞭康德、席勒所要求的“自主性”,其在電子媒介時代就不再有“聚焦”、“中心”、“深度”,不再有“視覺性”而隻有“聽覺性”,不再有“自然”而隻有“生態”,一句話,不再有堅硬的“主體性”,則將是“後現代”的。我們不必等待麥剋盧漢親手為我們鑄造一個新術語——“審美後現代性”,因為,他已經將我們引領到這個術語麵前。
古老的中國曾給麥剋盧漢以後現代的靈感。也許有讀者對麥剋盧漢關於中國文化的總體論述不以為意。的確,麥剋盧漢未必能夠準確地把握中國文化的復雜性和多麵孔,然而其他人也未必,包括那些沉潛和濡染其中的中國學人。但是,具體於其對道傢、對莊子的引述,我們倒是可以鬥膽放言,麥剋盧漢絕對是正確地接通瞭作為道傢代錶人物的莊子與後現代主義,且恰切地用於支
撐他自己的“審美後現代性”的媒介觀。在其兩部最重要的著作《古登堡星漢》和《理解媒介》中,麥剋盧漢都引用瞭莊子“抱甕齣灌”的故事——莊子不是麥剋盧漢擦肩而過的陌路。
(…… ……)
組織本次會議當然是為著“紀念”的意義,為著緬懷麥剋盧漢在媒介研究方麵的豐功偉業,但紀念絕非考古式的復原,絕非建立一座睥睨眾生的雕塑,紀念本身即是說有某物之延伸入現在,有某物織進我們的日常生活,重構著我們的經驗世界。我們的紀念立足於現實,著眼於未來。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是麥剋盧漢實際說過什麼,而是其言說對當下、對未來可能意味著什麼。紀念絕
不隻是為著逝者,更是為著現在,為著來者。紀念是繼往開來!
在此意義上,本書選輯的這些以“理解媒介的延伸”相召喚的論文,既以麥剋盧漢的《理解媒介》為本,同時也念想著其當代意謂,堪稱《理解媒介》的一個延伸或曰一次文本的再生産。不止於此,我們的“理解媒介的延伸”一語還指嚮麥剋盧漢《理解媒介》一書的核心論點。在這部書中,所謂“理解媒介”就是理解“媒介的延伸”,以及此“延伸”的感性或美學後果——這仍可稱之為“延伸”,因為“延伸”總是一種“後果”。
思想的延伸從來不是一條直綫地往前走,它總是與波動、往復、迂迴等結伴而行,從而呈現為婀娜多姿、異彩紛呈。“孔雀東南飛,五裏一徘徊。”當讀者在這樣一個“延伸”的意義上看待這些受邀而寫就的文章,會發現它們是“延伸”而非“復製”我們的編輯意圖。每篇文章都有其獨立的存在和看點。最後,倘使有讀者還能“延伸”這些文章的思路,延伸“延伸”,拙編將幸甚至哉,載歌載舞瞭!
當我在書店看到《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時,一種莫名的興奮湧上心頭。麥剋盧漢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一種顛覆性的思想,而將其與“美學”相結閤,又為他的理論注入瞭新的生命力。我常常在想,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各種視覺、聽覺、觸覺信息的時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被這些媒介所塑造的?那些精心設計的APP界麵,那些充滿創意的廣告畫麵,那些令人沉醉的音樂鏇律,它們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審美趣味和感知方式。這本書能否為我揭示這些“媒介美學”的奧秘?我非常好奇,作者們將如何運用麥剋盧漢的理論來分析這些當代的媒介現象。比如,他關於“熱媒介”和“冷媒介”的劃分,在今天是否仍然適用?社交媒體的各種互動形式,例如點贊、評論、轉發,這些行為本身是否也具有某種“媒介美學”的特質,它們如何影響著我們對信息的反應和情感的錶達?“文化研究叢書”的定位也預示著這本書的探討會更加深入和廣闊,不僅僅局限於理論層麵,更會關注媒介美學在實際文化生産和消費中的作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套全新的理論工具,讓我能夠更敏銳地去感知和理解這個由媒介構建起來的豐富多彩的世界,並從中發現那些被忽略的美學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傳遞齣一種沉靜而充滿智慧的質感,這與我心中對麥剋盧漢理論的認知不謀而閤。他是一位真正能夠撥開迷霧、直擊本質的思想傢。而“美學”這個關鍵詞的加入,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值直綫飆升。我一直在思考,我們所處的這個信息時代,媒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但我們卻常常習慣性地忽略瞭這些媒介本身所帶來的“形式美”和“感知影響”。例如,一段短視頻的剪輯節奏,它如何通過畫麵的快速切換和音樂的配閤,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在短短幾十秒內傳遞強烈的情感信息,這本身就是一種精妙的“媒介美學”實踐。又比如,搜索引擎的界麵設計,簡潔的輸入框和一排排的搜索結果,它如何通過極簡的形式來引導用戶的行為,並傳遞齣高效、精準的信號,這背後同樣蘊含著深刻的美學考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這種“內容至上”的觀看模式,學會去欣賞和理解媒介形式本身所蘊含的美學價值,以及這些美學特徵是如何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認知、情感乃至我們的行為模式。而“新維度”的說法,更是讓我相信這本書將超越傳統的麥剋盧漢解讀,為我們打開認識媒介美學的新視角,它可能是一種全新的分析框架,也可能是對某些被忽視的媒介現象的深度挖掘。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深邃,正如麥剋盧漢的思想一樣,往往以最樸素的語言觸及最深刻的本質。當我在書名《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中看到“美學”與“麥剋盧漢”這兩個詞語的碰撞時,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就被點燃瞭。我一直認為,媒介並非隻是客觀存在的信息傳輸工具,它本身就蘊含著一種“力量”,一種塑造我們感知、思考乃至情感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其“形式”和“風格”來體現的,這正是“美學”所關注的範疇。我想象著,書中是否會探討,不同媒介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美學體驗”?例如,報紙的文字排版,它所營造的理性、信息豐富的氛圍,與電視的動態畫麵,它所帶來的直觀、情感化的衝擊,在美學上有著怎樣的差異?又或者,在如今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所接觸到的各種APP界麵,它們所追求的極簡主義設計,或者某種動態的交互反饋,是否也是一種新的“媒介美學”的體現?“新維度”這個詞,更是讓我對本書的創新性充滿期待,它可能意味著一種對麥剋盧漢理論的全新解讀,或者是一種將媒介理論與當代美學前沿相結閤的探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審美的、更加深刻的視角來理解這個被媒介深刻塑造的世界。
評分讀這本書,我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深度對話,與一位古老而又前沿的思想傢進行隔空交流。麥剋盧漢的理論,尤其是他那些充滿智慧的金句,總是能讓人拍案叫絕,但同時也會引發更多的疑問。比如,他關於“地球村”的論述,在如今這個社交媒體已經滲透到生活方方麵麵的時代,其“村”的邊界在哪裏?“村”裏的居民又在進行著怎樣一場無聲的媒介美學錶演?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闡釋。特彆是“文化研究叢書”的定位,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會止步於純粹的媒介理論,而是會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下進行考察。這可能意味著書中會涉及到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甚至是哲學等多個學科的交叉視角,將媒介理論的美學解讀與文化變遷、社會心理等因素聯係起來。我非常期待能夠看到作者們如何將麥剋盧漢的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感的文化現象分析。例如,某種流行音樂的傳播方式,它的視覺MV風格,它在社交網絡上的病毒式分享,這些背後是否蘊含著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麥剋盧漢式的媒介美學邏輯?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是對麥剋盧漢思想的一次“再發現”,它試圖在21世紀這個媒介高度發達的時代,為我們重新解讀這位先驅的洞見,並將其與當代的美學潮流相結閤,從而打開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媒介文化的大門。
評分捧著這本《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我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是“顛覆”。麥剋盧漢本人就是一位思想的顛覆者,他提齣的“媒介即信息”、“熱媒介與冷媒介”等概念,在當時無疑是對傳統傳播學的一次巨大衝擊。而如今,將他的思想置於“美學”的維度下進行重新審視,其顛覆性更是被放大。我一直在思考,我們習以為常的媒介形態,它們的美學特徵究竟是什麼?例如,報紙的排版布局,它的信息層級和視覺引導,本身就蘊含著一種秩序美;電視畫麵的剪輯切換,它的節奏感和鏡頭語言,直接影響著觀眾的情緒體驗;而互聯網的超鏈接,它打破瞭綫性的敘事,構建瞭一種網狀的、非傳統的閱讀體驗,這本身就帶有一種獨特的“碎片化”美學。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具體的媒介形式在美學上的錶現?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解讀視角,不是簡單地羅列麥剋盧漢的理論,而是通過美學的棱鏡,摺射齣媒介更深層的文化意涵。特彆是“新維度”這個詞,它暗示著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麥剋盧漢思想的復述,更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瞭創新性的拓展,可能會提齣一些全新的研究方法或理論框架,這是我最看重的。我希望它能為我理解當下紛繁復雜的媒介生態,提供一種全新的、更具審美品味的觀察方式,讓我能夠跳齣信息內容的喧囂,去感受媒介本身所帶來的形式美感與文化衝擊。
評分這本《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引人遐思的張力,一種復古的字體配閤著現代的幾何圖形,仿佛在暗示著書中所探討的媒介理論跨越瞭時空的界限,既有對經典的迴溯,也有對未來的眺望。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首先被它所傳達的“文化研究叢書”的定位所吸引,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媒介並非簡單的信息載體,它深刻地塑造著我們的感知方式、思維模式乃至整個社會結構,而麥剋盧漢,這位媒介研究的巨匠,他的思想無疑是理解這一復雜現象的金鑰匙。這本書能夠將他的理論與“美學”這一視角相結閤,無疑是對媒介研究的一次深度挖掘與拓展。我非常好奇,在文化研究的框架下,麥剋盧漢的媒介理論將如何與藝術、設計、傳播等領域進行對話,從而展現齣那些我們可能忽略的美學維度。是關於視覺媒介對色彩感知的影響,還是聽覺媒介如何構建我們的情感體驗?抑或是文字媒介作為一種“熱”媒介,與數字媒介作為“冷”媒介的審美差異?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書中找到答案的。這本書的厚度和篇幅也預示著內容的豐富性,我希望能從中獲得係統而深入的理論知識,同時也期待著作者們能夠運用鮮活的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麥剋盧漢思想的魅力,以及它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這是一次知識的探險,也是一次美學的洗禮,我已準備好沉浸其中。
評分拿到這本《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我就感覺到它絕非一本淺嘗輒止的導讀。首先,“論集”二字就暗示瞭內容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意味著這本書集閤瞭多位學者對麥剋盧漢媒介理論在美學維度下的深入探討,每一篇都可能是一個獨立的研究切片,又共同構建起一個宏大的研究圖景。我一直對麥剋盧漢的“技術是人類的延伸”這一觀點深感興趣,但如何將其與“美學”聯係起來,始終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例如,鍵盤作為我們輸入文字的“延伸”,它的按鍵布局、鍵程反饋,是否蘊含著一種獨特的“輸入美學”?智能手機的觸屏交互,它的滑動、點擊、縮放,又是一種怎樣的新型“觸覺美學”?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卻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使用體驗和對信息的感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分析,將麥剋盧漢的宏大理論與這些具體的媒介體驗相結閤,從而揭示齣媒介在不經意間對我們審美判斷和情感體驗所産生的重塑作用。同時,“文化研究叢書”的定位也讓我相信,本書的探討不會局限於理論推演,而是會關注媒介美學在實際文化現象中的體現,例如當代藝術、設計、流行文化等領域,都會成為書中引用的案例。這對於我這樣希望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
評分我一直對媒介理論充滿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麥剋盧漢的那些充滿洞見的思想,總能讓我對周遭的世界産生新的認識。而《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這本書,當我看到它的時候,就感覺像是找到瞭一個金礦。將“美學”這個概念與麥剋盧漢的媒介研究相結閤,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方嚮。我常常在想,我們日常接觸到的各種媒介,它們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它們本身就擁有獨特的“美學語言”。比如,電影的鏡頭語言,它通過運鏡、構圖、色彩等元素來塑造情感和敘事;互聯網的界麵設計,它通過簡潔的布局和交互方式來引導用戶的體驗;甚至是一條簡單的短信,它的字形、排版,也能夠傳達齣不同的情感色彩。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媒介美學”的內涵,並將其與麥剋盧漢的理論進行巧妙的融閤。特彆是“新維度”這個詞,它預示著本書的探討將超越傳統的界限,可能會提齣一些關於媒介美學的新理論、新方法,或者對某些被忽略的媒介現象進行全新的解讀。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獲得一些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媒介與我們自身、與文化之間關係的洞見,從而能夠更加敏銳地捕捉信息時代背後所蘊含的美學力量。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巧妙地將“美學”與“麥剋盧漢”這兩個看似不同但又緊密相連的概念結閤在一起。“美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審美,更是一種感知世界的方式,一種對形式、結構、節奏、情感的敏感。“麥剋盧漢”則以其獨到的媒介洞察力,讓我們看到瞭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新維度”更是點睛之筆,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是重復前人的研究,而是在此基礎上開拓瞭新的視野和理論路徑。我一直認為,我們對媒介的理解,常常停留在其所承載的信息內容上,而忽略瞭媒介本身的形式特徵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例如,當我們在手機上閱讀新聞時,推送通知的閃爍,應用的圖標設計,滑動屏幕的觸感,這些都構成瞭我們與信息交互過程中的一種“媒介美學體驗”,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獲取效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微觀的媒介美學現象,並將其上升到理論層麵,從而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媒介並非中立的工具,而是具有強大的美學力量,能夠重塑我們的感知和認知。作為一名對文化和傳播領域充滿好奇的讀者,我迫切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關於媒介美學的前沿理論和分析方法,從而能夠更敏銳地捕捉時代變遷中媒介帶來的審美啓示。
評分捧著這本《美學麥剋盧漢:媒介研究新維度論集》,我仿佛觸摸到瞭思想的脈搏。麥剋盧漢的理論,就像一把鋒利的鑰匙,總能開啓我們對世界認知的新空間。而將“美學”作為切入點,更是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認為,媒介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管道,它本身就承載著一種“形式”和“風格”,這些形式和風格直接影響著我們的感知和情感。例如,一幅精心構圖的平麵廣告,它通過色彩、綫條、留白等元素,營造齣一種獨特的視覺張力,從而吸引觀者的注意。一段富有節奏感的播客節目,它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和背景音樂的運用,來營造一種沉浸式的聽覺體驗。這些都是媒介所展現齣的“美學”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些“媒介美學”的具體錶現,並將其與麥剋盧漢的宏觀理論相結閤。例如,他提齣的“媒介即信息”這句話,是否可以從美學的角度來解讀?信息的內容固然重要,但信息呈現的形式,例如它的視覺呈現方式、它的敘事結構、它的互動體驗,是否本身就構成瞭一種“信息的美學”?“新維度”的提法讓我對這本書的創新性充滿期待,我希望它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全新的理論視角,幫助我們理解媒介在塑造人類感知和文化形態方麵所扮演的深刻角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