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中医的根,古代文化是经典的语言,中医经典的学习必将成为中医的主流方向。全书尽可能使用看得懂的文字,容易理解的道理诠释经典之道。内容包括:中医与古代文化五讲,《黄帝内经》八讲,《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导读,各一讲。本书对各经典篇章,结合古代医家对经文的注释以及作者的体会思考,以逻辑性、客观性、可操作性为指导原则,全新讲解,不落俗套,脱离做文字游戏的经典注释模式,澄清诸多模糊概念,对传承经典具有促进作用。
《中医经典入门方略》就是以本次讲座的课件为基础写成的,除了讲座中的十二讲以外,还增加了曾经讲过的一些课程,例如“上古天真论——精”“古代音律与针灸腧穴”等,全书共一十八讲。
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真的非常厚重,尤其是关于“医案”的部分,让我看得眼花缭乱。虽然书上提供了不少经典的医案,但很多都太古老了,语言也比较晦涩,我读起来感觉很费劲。而且,那些医案的论述方式,比如“病之源,在于气血”,这样的句子,我总觉得离我现在的理解能力还有一段距离。我更希望看到一些比较现代的、贴近生活的医案,能够让我更容易理解中医是如何解决现代人常见疾病的。比如,针对失眠、颈椎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中医的治疗思路是怎样的?书上虽然也提到了这些,但论述得比较简略,没有给出详细的案例。我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中医能够治疗这些现代病?它的优势在哪里?我尝试着去分析医案的思路,但总觉得自己抓不住重点,不知道哪些是关键信息。而且,书上对一些病症的治疗结果描述也比较含糊,比如“疗效甚佳”,但具体好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什么副作用,这些信息都不够详细。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更多详细的医案分析,不仅仅是病症和处方,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治疗过程的逻辑推演和疗效评估。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掌握中医的精髓。我最近在看关于“治未病”的章节,书上讲了很多预防疾病的道理,比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我总觉得有些笼统。我希望看到更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养生方法,比如不同季节的饮食禁忌,或者不同体质的人应该如何进行日常锻炼。书上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给我一个清晰的行动指南。而且,关于“情志致病”的部分,也让我感到困惑。书上说“怒伤肝,喜伤心”,但具体怎么伤,伤到什么程度,又该如何调理,书上都没有详细的说明。我尝试去理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无法触及本质。我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案例,展示一些因为情志不畅而导致疾病,以及通过调理情志而获得康复的例子,这样我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情志致病”的道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复杂病症的论述,比如“虚劳”,描述得相当简略,没有给出详细的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宝库门口,却只拿到了一张简单的地图,很多珍贵的宝藏我依然找不到方向。
评分这本书实在太厚了,我还在啃第一部分,光是辨识药材的形态就花了好多时间。图谱倒是挺清晰的,但总觉得和实际的药材还是有出入,尤其是颜色和气味,这些书本上是体会不到的。每次去药房抓药,总要反复对照,生怕拿错了。而且,这本书里的理论部分,那些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学说,简直像在背天书。我努力想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但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摸不着头绪。老师讲的时候好像很明白,但自己看书就觉得非常抽象。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些理论到底是怎么指导临床用药的?书上只是简单提了一下,但没有详细的例子,也没有具体的步骤,让我觉得有点心痒痒的。而且,很多古代的术语,比如“神”、“魂”、“魄”,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去理解,它们和我们现在说的“精神”有什么区别?我尝试着做笔记,画思维导图,但效果都不太理想。有时候会觉得,也许我真的不适合学中医,或者说,我还需要更直观的学习方式。我期望这本书能有更多的插图,比如不同疾病的临床表现,或者不同病症下脉象的细微差别。哪怕是更详尽的案例分析,也能让我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评分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轻松的入门读物,没想到它的内容如此庞杂,简直像要把我带回古代的学堂。我一直在努力理解那些繁复的方剂构成,比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书上说君药主治,臣药佐之,佐药相助,使药调和,理论上听着挺好理解,但真要我分析一个方子,我还是会卡壳。每一个药在方剂里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我总觉得书上讲得不够透彻。我最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是这个药配那个药,而不是其他的组合?有没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释,或者更形象的比喻?而且,这本书里提到的很多病症,比如“胸痹”、“痞满”,描述得非常概括,我很难将其与现代医学的某个具体疾病对号入座。书上提供的鉴别诊断也很简略,没有给出足够的依据让我自己去判断。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表格,将不同病症的症状、体征、舌脉象、治法、方药进行对比,这样我学习起来会更系统。另外,书中对一些经典方剂的演变和发展史介绍得比较少,如果能增加一些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一个方剂是如何从最初的形态发展至今,中间又经历了哪些调整,这会让我对中医方剂学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把这本书的“辨证论治”部分看完,但感觉自己还是处于一种“看得懂字,看不懂意思”的状态。书上关于“望、闻、问、切”的论述,虽然每一个都单独讲解了,但我总觉得它们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比如,我怎么才能通过观察病人的脸色,判断出他属于什么证型?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这些细微的差别到底代表了什么?书上只是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舌象,但没有提供足够的练习机会。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舌象图片,并且附带详细的解读,让我能够反复对比和学习。同样,“切脉”部分也让我感到头疼。我尝试着去体会不同的脉象,比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但感觉自己很难区分开来。而且,书上对脉象的描述,比如“如珠走盘”或者“如切绳索”,这些比喻对我来说太过抽象,我不知道该如何将它们与实际的脉搏联系起来。我最希望的是,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更直观的学习方法,比如视频演示,或者互动式的练习,让我能够真正掌握辨证论治的技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