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當代生活常用物件,一目瞭然其內在規模與本質,重新解釋你所熟悉物質世界。
●從自動鉛筆到透鏡羅盤,從iPad2到單反相機,從轉盤電話到打字機,從自行車到雙座輕型飛機,從復古到現代,感受工業設計的另類優雅。
●精裝8開全彩精印,內含四摺大拉頁帶來震撼閱讀效果,封麵炫目鐳射銀燙片展現前衛裝幀設計。
●翻譯水準持續在綫,錶達專業精準,行文簡明流暢,輕鬆帶領讀者進入“閱讀舒適區”,為書籍加分。
隨著科技的進步,技術圈興起瞭“剖解運動”,顧名思義,即通過展示被遺棄之物,嚮浪費現象發起挑戰。攝影師麥剋萊倫,拆解瞭50經典的設計物,既有現代物品,又含古董,以嚮世界展示它們的質量與美感。
麥剋萊倫以兩種方式拍攝物品,一是“掉落模式”,讓物品的零件落下,以相機高速抓拍;二是以盡然有序的方式平鋪,類似一張全傢福。
他以“拆解”的方式來錶述:隻有掰開、拆散,我們纔能理解一件事物的本質。
《拆物專傢》是加拿大攝影師麥剋萊倫將各種大小不一的物品,進行拆解之後,加以拍攝,讓我們知悉物品的內部構造,在感受其內部細節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之時,也讓我們反思平時對物品“用完就扔”這一文化現象。
托德·麥剋萊倫
專注於汽車、商業與觀念作品的加拿大攝影師。
10 如今我們都患有多動癥
托德·麥剋萊倫
12 自動鉛筆
13 訂書器
14 瑞士軍刀
16 轉盤密碼鎖
18 電子錶
19 機械錶
20 透鏡羅盤
22 手持GPS
24 手電筒
26 智能手機
28 電腦鼠標
30 外掛硬盤
32 遊戲掌機
33 遊戲機
34 iPod 2
35 隨身聽
36 直發器
37 吹風機
38 iPad 2
40 修理革命
凱爾·韋恩斯
44 電唱機
46 翻頁時鍾
48 轉盤電話機
50 座鍾
52 單反相機
53 數碼單反相機
56 數碼攝像機
58 投影儀
60 電鑽
62 颱燈
64 望遠鏡
66 麵包機
68 攪拌機
70 DVD 播放機
72 筆記本電腦
74 打字機
76 打印機
78 修補過程中的人生課
吉弗·圖利
82 手風琴
84 縫紉機
86 電鋸
88 吹雪機
90 電子琴
92 微波爐
94 咖啡機
96 地毯蒸汽清潔機
98 手推剪草機
100 兒童拉車
102 拆解過去
佩妮·本多爾
106 自行車
110 立式鋼琴
117 雙座輕型飛機
122 分離的未來
約瑟夫·基奧多
128 附錄
128 索引
128 原件數量
128 緻謝
我一直認為,科技的進步,最終是為瞭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而《拆物專傢》這本書,則用最直觀、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印證瞭這一點。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將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但卻從未仔細思考過的日常物件,進行瞭深入的“剖析”。他就像一個技藝精湛的解剖師,將每一個物件都細緻地“切開”,展示齣它們內部精密的結構和運作原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講到打印機時,不僅僅是分析瞭它的激光成像技術,還詳細講解瞭墨盒的設計、紙張的輸送機製,以及那些微小的傳感器是如何協同工作,來確保每一次打印的精確。這種詳盡的解釋,讓我對一個曾經讓我感到有些神秘的機器,有瞭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簡單的“吐齣紙張”的工具,而是無數科技創新的結晶。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化繁為簡的魔力,他能將復雜的科學原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呈現在讀者麵前。這讓我感覺,即使是對科技一竅不通的人,也能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知識和樂趣。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科技的力量,也讓我對那些默默奉獻的工程師和設計師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我一直覺得,我們對很多事物的看法都過於片麵,總是在錶麵停留。這本書,就像一劑“深度掃描”的良藥,徹底改變瞭我對許多日常用品的認知。《拆物專傢》的作者,擁有著一雙能夠看穿一切的“慧眼”,他能輕易地將那些被我們視為整體的物件,分解成最細小的部分,並清晰地展示齣它們各自的功能和彼此之間的協作關係。這種“解剖”的方式,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呈現,更是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探究。他會將一個簡單的廚房用品,比如一個打蛋器,分解成電機、齒輪、攪拌頭等多個部分,並詳細解釋它們是如何協同工作,纔能完成打發雞蛋的任務。而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在描述這些機械運作的同時,還會穿插一些關於材料科學、物理學原理的介紹,讓我不僅瞭解瞭“是什麼”,還理解瞭“為什麼”。這種全方位的解析,讓我對這些物件産生瞭前所未有的理解和敬意。它讓我明白,每一個看似簡單的物件,都凝聚瞭人類的智慧和對效率的不懈追求。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深刻、更審慎的眼光去看待我周圍的一切,不再滿足於錶麵的瞭解,而是渴望去探究事物的內在邏輯。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豐富的體驗。
評分說實話,當初拿起這本書,主要是被它充滿藝術感的設計所吸引,覺得它應該是一本風格獨特的鑒賞類讀物。然而,翻開之後,我纔發現,這遠不止於此。作者的文字功底著實瞭得,他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關於“拆解”的生動畫麵。他對待每一個物件,都像是在對待一件珍貴的藝術品,小心翼翼地剝離,細緻入微地觀察。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他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部件,而是會深入探究它的材質、它的形狀、它的功能,以及它與其他部件之間的關係。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密的工作室,親眼目睹著一件件物品被“解剖”的過程。更有趣的是,作者在描述過程中,常常會穿插一些與該物品相關的曆史趣聞、科學故事,甚至是哲學思考。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性內容,變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我記得他講到收音機的時候,不僅僅分析瞭它的電路闆,還講述瞭收音機在早期傳播信息、連接世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它所代錶的那個時代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渴望。這種將技術與人文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充滿瞭人文關懷和溫度。它讓我看到,即使是冰冷的機器,背後也蘊藏著人類的情感、智慧和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拆解”物件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理解”生活,理解科技,理解人類自身發展曆程的書。
評分我是一個從小就喜歡拆玩具,試圖弄清楚它們為什麼會動的孩子。長大後,這種好奇心並沒有消失,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似乎失去瞭那種耐心和時間去深入探究。直到我偶然間發現瞭《拆物專傢》。這本書,就像把我帶迴瞭那個充滿探索欲的童年。作者的文字,有著一種奇妙的魔力,它能喚醒你內心深處對事物運作原理的好奇。他對待每一個物件,都如同對待一個等待被解開的謎題。他會從最基礎的部件開始,一步步地剖析,直到揭示齣整個係統的運作邏輯。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過程中,所展現的那種嚴謹和耐心。他不會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引導讀者一同去觀察,去思考。比如,他講到吸塵器時,我以為就是電機帶動風扇那麼簡單,但作者卻詳細解釋瞭集塵袋的過濾原理、馬達的散熱係統,甚至是電源綫的收納機製。這些細節,讓我看到瞭一個看似簡單的電器背後,所蘊含的工程師的智慧和對用戶體驗的極緻考量。這本書讓我找迴瞭那種“刨根問底”的樂趣,也讓我重新認識瞭“日常”的非凡。它讓我明白,即使是最普通的物件,也可能蘊藏著令人驚嘆的工程學和設計智慧。閱讀的過程,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瞭新的發現和驚喜。
評分讀完《拆物專傢》,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物件,都隱藏著一個如此精彩的世界。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從宏觀的角度去講述科技的偉大,而是選擇從最微觀、最貼近我們生活的角度切入,去展現科技的魅力。他對待每一個物件,都如同對待一件精密的藝術品,用最細緻的筆觸,去描繪它們的構造和運作。我尤其喜歡他對待“螺絲”的態度,一個如此渺小的部件,在他筆下,卻展現齣瞭材料科學、工程學、甚至設計美學的多重價值。他會分析螺絲的材質、它的螺紋形狀、它的扭矩需求,以及它在整個結構中的關鍵作用。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驚嘆不已。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字不僅僅是技術的羅列,而是充滿瞭人文的關懷和對生活的熱愛。他能夠將一個看似枯燥的拆解過程,講得引人入勝,充滿故事感。他讓我看到瞭,在每一個物件的背後,都蘊藏著人類的智慧、勤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更是一種精神的啓迪,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充滿敬意的眼光去看待我所擁有的一切。它讓我意識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理所當然”,都來之不易,都充滿瞭值得我們去發現和欣賞的細節。
評分我一直對“極簡主義”的生活理念有些睏惑,總覺得少瞭些什麼,但又說不清具體是什麼。直到我讀瞭《拆物專傢》,我纔恍然大悟。作者通過對生活常用物件的“拆解”,展現瞭每一個物件背後所蘊含的豐富的信息量和復雜的工藝。他讓我們看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物件,並非是簡單的堆砌,而是經過精心的設計、巧妙的組閤、以及大量的科技支撐纔得以運轉。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極簡”,並非是物質的匱乏,而是對事物本質的深刻理解和對功能性的極緻追求。作者在拆解一個榨汁機時,不僅僅講解瞭刀片的速度和角度,還分析瞭電機功率與轉速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材質的濾網對果汁口感的影響。這些細節,讓我對“少即是多”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反思,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購買的物品,正是因為缺乏對它們運作原理的瞭解,纔導緻瞭過度消費和不必要的堆積?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盲點。它讓我學會瞭去欣賞那些設計精良、功能純粹的物品,也讓我開始思考,在購買一件物品之前,是否真的需要它,以及它是否能夠真正地解決我的需求。這種由內而外的審視,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清醒的認識。我不再盲目追求數量,而是更加注重品質和意義。這本書,無形中引導我走嚮瞭一種更理性、更深入的生活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深深吸引瞭我,那種素淨卻又充滿細節的風格,仿佛在暗示著即將展開的,是一場關於我們習以為常的物件背後隱藏的精密世界的探索。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頁。作者的文字語言非常引人入勝,沒有絲毫的技術術語的枯燥感,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甚至有些俏皮的方式,帶領讀者一步步走進那些平日裏被我們忽略的角落。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些日常用品的“解剖”過程的描述,那種如同偵探破案般的細緻,將一個看似簡單的開關、一個不起眼的螺絲,背後所蘊含的工程學原理、材料科學的智慧,甚至是設計哲學,都一一呈現齣來。我曾經以為,一個簡單的剪刀,不就是兩片金屬片加上一個轉軸嗎?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知道,剪刀的刀刃角度、金屬的硬度和韌性、手柄的人體工程學設計,甚至是生産過程中微小的公差控製,都直接影響著它的使用體驗。這種從“無知”到“瞭然”的過程,帶來的滿足感是巨大的。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生活中接觸到的每一個物件,它們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充滿瞭設計者匠心獨運的智慧結晶,是科技發展和人類需求的完美結閤。我開始好奇,我的手機是如何做到如此輕薄卻功能如此強大的?我的冰箱又是如何保持低溫且節能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些未知領域的大門,讓我能用一種全新的、充滿敬畏的眼光去看待我所擁有的一切。它不僅僅是一本“解剖”書,更是一本關於“看見”的書,教會我如何透過錶象,去發現那些隱藏在事物深處的奧秘,去理解那些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便捷和舒適的科技力量。
評分老實說,我對“拆解”這個詞,一直帶著一種略微破壞性的聯想。但《拆物專傢》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固有的印象。作者的“拆解”,更像是一種精細的“重塑”,一種對物件生命周期的深刻解讀。他對待每一個物品,都懷揣著極大的尊重,用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的嚴謹態度,去發掘它們隱藏在內部的秘密。我記得他描繪拆解一個膠水瓶的過程,不僅僅是看到瓶子和蓋子,他還會去分析膠水的成分、瓶身的材質以及瓶蓋的密封原理。這種細緻入微的觀察,讓我看到瞭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重視,也讓我看到瞭物件背後所蘊含的科學原理。更重要的是,作者將這些“拆解”過程,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體驗緊密聯係起來。他會告訴你,為什麼某個設計會讓使用更便捷,為什麼某種材料會讓物品更耐用。這種將技術與生活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這本書充滿瞭實用價值和啓發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拆解”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理解”生活,關於“欣賞”工藝,關於“發現”事物背後故事的書。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智慧的眼睛”,能夠看到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但卻無比精彩的細節。
評分我曾經認為,對於電子産品,隻要能用就行,對內部構造毫無興趣。但《拆物專傢》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對那些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電子設備,進行瞭一次又一次令人驚嘆的“手術”。他並非簡單地列齣零件名稱,而是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講解瞭每一顆芯片、每一條綫路、每一個接口的“前世今生”。我記得他講到手機的屏幕時,我纔瞭解到OLED技術的原理,以及它如何通過自發光實現如此鮮艷的色彩和極緻的對比度。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感覺自己像是在聽一個關於科技的奇幻故事。而最讓我著迷的是,作者能夠將這些復雜的電子元件,與它們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聯係起來。他不僅僅告訴你“這是什麼”,更告訴你“它有什麼用”,以及“它為什麼能這樣做”。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閱讀體驗,讓我對科技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敬畏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享受的便捷生活,是建立在無數科學傢和工程師的辛勤付齣之上的。那些看似冰冷的電子産品,實際上蘊含著人類對效率、便捷和智能的不懈追求。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更加珍惜我手中的每一個電子設備,也會更加關注科技發展的新動態。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對人類智慧的贊嘆和對科技進步的憧憬。
評分我一直是個對事物運作原理充滿好奇的人,但很多時候,這種好奇心會被專業技術文獻的晦澀語言所阻礙。直到我遇到瞭《拆物專傢》,我纔真正體驗到瞭一種“無門檻”的科技科普樂趣。作者的敘述風格,就像在跟一位老朋友聊天,輕鬆幽默,卻又不失深度。他能夠用最通俗易懂的比喻,解釋那些復雜的機械原理。比如,他描述馬桶衝水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個畫麵,甚至能想象到水流的路徑和氣壓的變化。這種“具象化”的解釋,讓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見。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局限於“拆解”本身,而是將每件物品的曆史演變、設計理念、甚至社會影響都融入其中。他會講述一個剃須刀的設計是如何受到人體麵部結構的研究影響,或者一把椅子是如何在不同時代反映瞭社會階層的差異。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多彩。它不僅僅滿足瞭我對“它為什麼這樣工作”的好奇,更引發瞭我對“它為什麼會成為這樣”的思考。我開始關注産品的設計細節,關注用戶體驗的背後,是無數次迭代和優化的結果。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生活中每一個看似平凡的物件,都承載著一段漫長的技術發展史,都凝聚著無數人的智慧和汗水。它讓我對“工匠精神”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創新”有瞭更直觀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雙“透視眼”,能夠看穿物品的錶層,去感受它們內在的邏輯和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