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群书治要》(精装典藏版)由唐太宗李世民下诏,魏徴、虞世南、褚遂良等编撰而成,影响深远;它成了大唐的施政指南,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魏徵在序文中称其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后成为古代君臣治国的教科书。
2.《群书治要》(精装典藏版)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汇编而成。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套按照经、史、子分类的类书,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
3.该书屡被读者热读并推荐,可谓匡政奇书。更是被誉为比《资治通鉴》还全面的治国宝典。
4.《群书治要》曾在中国失传千余年。而当时被日本遣唐使带回去后,很快就被日本天皇及大臣奉为治国圭臬,由此也得以保存流传。后来回到了中国。
5.《群书治要》撷取经、史、诸子百家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可谓传统文化精粹一本通,是当今学人修身必读书。
6.精装典藏本,设计简洁大方,装帧精美,不但适合家庭收藏和阅读,更适合各类图书馆收藏。
7.传世佳作,收藏范本,历久弥新。
内容简介
唐朝贞观初年,著名谏官魏徴及大臣虞世南、褚遂良等受命于唐太宗李世民,从先前历代帝王治国资政的史料中撷取有关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精要,汇编成为《群书治要》,自成书之日起,就成了一部匡政巨著。该书上起五帝,下迄晋代,从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撷取精华,按照经、史、子分门别类,可以说是唐朝的“四库全书”,开启了大唐盛世三百年,影响中华文化千余年。
作者简介
魏徴(580年-643年),唐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是中国历史上极负盛名的谏臣。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痛哭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徴殂逝,遂亡一镜矣。”
目录
壹:文化
一、以文化人 /002
二、礼乐易俗 /005
贰:教育
一、教育治国 /028
二、道德教育 /039
三、孝道教育 /046
四、因果教育 /064
叁:民本
一、民为邦本 /076
二、听取民意 /087
三、顺应民心 /096
四、爱民恤民 /100
五、富民利民 /119
六、取信于民 /136
肆:修身
一、仁义思想 /140
二、诚信为本 /159
三、谦虚内敛 /168
四、审慎有度 /180
五、戒奢从俭 /198
六、端身正己 /213
七、迁善改过 /227
伍:治国
一、德治为主 /232
二、法治为辅 /248
陆:得人
一、人存政举 /290
二、以德感人 /300
三、以礼敬人 /308
四、以富安人 /332
五、以公待人 /345
六、以诚动人 /360
七、以德教人 /369
柒:用人
一、任贤必治 /374
二、任贤远佞 /409
捌:观人
一、观言 /428
二、观事 /437
三、观行 /444
四、观友 /449
五、观德 /453
六、观心 /457
玖:为君
一、盛衰之主 /478
二、亲贤远佞 /483
三、虚心纳谏 /489
四、反求诸己 /512
五、抑损情欲 /518
六、尊道行义 /528
拾:军事
一、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540
二、诛暴讨乱,以义诛之 /557
三、用兵之要,在得民心 /563
四、谨慎择将,上兵伐谋 /57
精彩书摘
卷七?《礼记》治要? 经解
【原文】
夫礼之于国也,犹衡①之于轻重也,绳墨②之于曲直也,规矩③之于方圆也。故衡诚④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⑤,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⑥礼,不可诬⑦以奸诈〔衡,称也。悬,锤也。陈,设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
【注释】
①衡:秤。
②绳墨:木工取直的工具。
③规矩:圆规和方尺。
④诚:准确。
⑤陈:放。
⑥审:详知,明悉。
⑦诬:欺骗。
【译文】
用礼来治国,就好比用秤来称轻重,用绳墨来画曲线直线,用规矩来画方形圆形。所以,如果把秤认真地悬挂起来,是轻是重就骗不了人了;把绳墨认真地陈设在那里,是曲线是直线就骗不了人了;把规矩认真地陈设那里,是方形是圆形就骗不了人了;如果君子深明于礼,那么任何奸诈伎俩也就骗不了人了〔衡,称也。悬,锤也。陈,设也〕。孔子说:“使统治者安心,民众得到治理,没有比用礼制更好的办法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卷七?《礼记》治要? 经解
【原文】
故礼之教化①也微②,其正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④远罪⑤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⑥也。《易》⑦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⑧以千里。”此之谓也〔隆,谓尊盛之也。始,谓其微时也〕。
【注释】
①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教风化,教育感化。
②微:看不见的地方。
③正:导正。
④徙善:即“迁善”,趋向好的方面。
⑤远罪:远避罪恶。
⑥隆之:指崇尚于礼。
⑦《易》:这里指《易经? 系辞传》。
⑧谬:错误。
【译文】
因为礼义的教育感化作用是很微妙的,它能在邪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加以导正,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趋向善良、远离罪恶,因此先王也十分崇尚礼义。《易经? 系辞传》中说:“君子对待事物的开始总是十分谨慎,因为如果开头出现毫厘的差错,最后的差错则可达千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隆就是尊崇、重视的意思。始就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卷七?《礼记》治要? 礼器
【原文】
礼,释①回②,增美质③,措④则正,施则行〔释,犹去也。回,邪僻也。质,犹性也。措,犹置也〕。其在人也,如竹箭⑤之有筠⑥,如松柏之有心。二者⑦居天下之大端⑧,故贯四时,而不改柯⑨易叶〔箭,筿⑩也。端,本也。四物于天下,最得气之本也。或柔韧于外,或和泽于内,以此不变易,人之得礼亦犹然〕。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怀,归也〕。
【注释】
①释:消除,去掉。
②回:邪恶。
③美质:美好的本质、本性。
④措:安置,安放。
⑤箭:一种名为筱竹的细小而劲实的竹子,可用来制作箭杆。
⑥筠:竹表面的青皮。这里用来指人情之所以能圆备众德,是因为
礼仪,就像竹子之所以能四季常青,就是因为外表有青皮。
⑦二者:指竹、松。
⑧端:根本。
⑨柯:树枝。
⑩筿:小竹,细竹,可以制箭。
韧:坚实而柔软,不易折断的意思。
怀:向往,归附。
飨德:飨,通“向”,向往,羡慕。这里指向往有德才的人。
【译文】
礼仪可以消除(人的)邪恶,增加美好的本性。用礼仪来修身则能使品行端正,用礼仪来行事则能使事情通达〔释,如同消除。回,指偏曲、邪僻。质是本体、本性的意思。措,如同安置〕。对于人来说,礼仪就像用来制箭的竹子表面的青皮,又像松树、柏树坚实的树心。外表和内心,这两者就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所在。所以松竹历经寒暑而不改变它们挺直的枝干和茂盛的叶子〔箭,一种名为筿竹的细小而劲实的竹子,可用来制作箭杆。端,根本〕。竹、箭、松、柏这四物,是天下最能体现天地之正气的东西。它们有的外表坚实而柔软,有的内心平和而润泽,正因如此,才能始终如一,永不变易。人如果遵循礼仪,一样也能如此。如果君子遵循礼仪,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宁而不会产生怨恨。因此,万物没有不归向于他的仁德的,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怀,向往,归附〕。
……
前言/序言
《群书治要》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瑰宝,它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智慧,为后世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这部作品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精选历代帝王、贤臣的治国经验,以史为鉴,剖析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提炼出治国安邦的精要理论。 一、 历史的镜鉴:从前人经验中提炼真知 《群书治要》的编纂者,汇聚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再到秦汉乃至更晚的时期,凡是与国家治理、社会安宁、民生福祉相关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贤臣名言,都被悉心采撷,并加以归类整理。这种以史为鉴的治学方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范式。它强调,要理解当下,预测未来,必须深入研究历史,从中汲取智慧。 书中收录的案例,并非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经过筛选和提炼,着重于那些能够揭示治国规律、彰显治国智慧的片段。例如,关于如何选贤任能,书中会引用历代帝王用人得当而国泰民安的例子,也会警示任用奸佞小人导致国家倾覆的惨痛教训。关于如何休养生息,书中会详述那些因轻徭薄赋、发展生产而使民生富足的盛世景象,也会描绘那些因横征暴敛、压榨民力而引发社会动荡的危机时刻。 这种对历史经验的深入挖掘和提炼,使得《群书治要》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实践价值。它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学说,而是建立在千年历史沉淀的基础之上,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国家治理实践中,不断试错、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阅读《群书治要》,如同与历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得以洞察治国之道的核心要素。 二、 治国八策:构建国家治理的全面框架 《群书治要》并非一本零散的言论汇编,而是有着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体系。全书围绕着“治”的核心,构建了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国家治理框架。虽然书中并未明确提出“八策”的说法,但从其内容结构和核心思想来看,可以将其精炼为八个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治国要义,它们共同构成了《群书治要》的精髓。 1. 立政安民(政治根基与民生福祉): 这是治国之本,也是《群书治要》最为强调的部分。书中反复指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最终取决于能否使百姓安居乐业。如何建立一套公平正义的政治制度,如何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如何听取民意,如何避免民怨沸腾,都是书中极为关注的焦点。它告诫为政者,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失去民心,一切治国方略都将是空谈。 2. 选贤任能(用人艺术与人才战略): 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能否兴盛的关键。书中探讨了君主如何识别真才实学,如何避免被虚伪的阿谀奉承所蒙蔽。它强调了考察人才的品德、能力、忠诚度,以及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人才能够尽展其才,为国家效力。 3. 劝课农桑(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书中详细论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包括如何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如何进行水利建设,如何减轻农民的负担,以及如何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支撑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转。 4. 严明赏罚(法治精神与行为规范): 法治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书中强调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赏罚分明是维持社会秩序、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手段。它告诫为政者,不能滥用权力,更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颠倒黑白,必须依法行政,做到赏必当其功,罚必当其罪。 5. 崇尚节俭(财政智慧与社会风尚): 节俭是美德,也是治国的重要策略。书中批判了奢靡浪费的危害,强调了政府在财政上的量入为出,避免过度开支,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同时,也倡导整个社会的节俭风尚,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6. 教化移风(道德建设与社会文明): 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书中强调了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要性,通过礼乐教化、道德感召,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风尚,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7. 外御侮辱(国防安全与国家主权): 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安全的外部环境。书中探讨了如何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如何处理与邻国的关系,如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保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 8. 内审过失(自我反省与持续改进):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可能存在过失。《群书治要》特别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鼓励君主和官员能够虚心听取批评,审视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种持续改进的精神,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这八个方面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例如,选贤任能是为政安民的基础,而劝课农桑则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严明赏罚和崇尚节俭,都有助于维护国家的财政健康和社会秩序。教化移风则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支撑。外御侮辱和内审过失,共同构成了国家安全与自我完善的双重维度。 三、 思想的深度:洞察人性与社会规律 《群书治要》的价值,更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它对人性和社会规律有着深刻的洞察。 对人性的洞察: 书中并不回避人性的复杂性,既肯定了人向善的潜力,也认识到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它强调,治国者必须深刻理解人性的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性的政策,引导人们的行为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赏罚机制的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人们对利益和惩罚的反应。 对社会规律的把握: 《群书治要》深刻理解社会运行的内在规律,例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心向背观,以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财富分配观。它揭示了社会失序往往源于基本需求的失衡和利益分配的失公。 强调“道”的根本: 尽管书中充满了具体的治国方法,但其核心是追求“道”的政治,即符合宇宙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这种“道”的追求,使得《群书治要》超越了纯粹的权术和技巧,而升华到了一种政治哲学的高度。 长远眼光与大局观: 《群书治要》的治国理念,并非着眼于短期利益,而是强调长远规划和整体布局。它告诫为政者,不能被眼前的得失所迷惑,而应以长远的眼光审视问题,将个体利益置于国家整体利益之下。 四、 现代的启示:跨越时空的智慧 尽管《群书治要》成书于古代,但其蕴含的智慧,对于当今时代的国家治理,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民本思想: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时代,《群书治要》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对民心的重视,与现代的执政理念不谋而合。理解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巩固政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依法治国: 书中对严明赏罚、遵守法律的强调,正是现代法治精神的体现。一个公正、有效的法治体系,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 人才的重要性: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才都是第一资源。《群书治要》关于选贤任能的论述,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如何激发人才活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可持续发展: 书中对节俭、劝课农桑的强调,反映了对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在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些理念更显宝贵。 文化自信: 《群书治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本身就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深入理解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思想遗产,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 《群书治要》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实用的方法,成为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百科全书。它并非枯燥的古籍,而是闪耀着实践智慧的灯塔,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国家治理的丰富视角和宝贵经验。通过深入研读《群书治要》,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洞察人性与社会规律,从而更好地应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挑战,为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这部作品,以其穿越时空的洞见,继续滋养着我们的思想,启迪着我们的实践,是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深刻领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