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南北朝] 刘勰 著,陈书良 整理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6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55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字数:27200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
  已故朴学家吴林伯先生是马一浮大师的嫡传弟子,一生致力于《文心雕龙》的研究,见解幽深而独到,他的大弟子陈书良教授于繁华纷扰中独立苍茫,以振兴朴学为己任,继承先师衣钵,将《文心雕龙》研究延续下来,发扬光大,以飨后学。
  陈书良对《文心雕龙》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另外本书译文基本采用郭晋稀先生(《白话文心雕龙》,并对其相应作了改动。

作者简介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南朝梁代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三十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后出仕做官,先后做过县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回到定林寺出家。虽历任多官职,但刘勰其名不以官显,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书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47年,湖湘书香世家;1978年考取武汉大学魏晋隋唐文学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湖南商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学术上服膺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以史证诗”的治学方法,承继朴学传统,醉心六朝文化,独立特行,著作甚丰,人称“六朝人物”。

精彩书评

  ★盖艺苑之秘宝也。观其苞罗群籍,多所折衷,于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遗。缀文之士,苟欲希风前秀,未有可舍此而别求津逮者。
  ——黄叔琳

  ★论文则《文心雕龙》,评史则《史通》,二书不可不观,实有益于后学焉。
  ——黄庭坚

  ★篇章既富,评鹭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解析神志,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模。
  ——鲁迅

  ★读了《文心雕龙》这部书,可以了解我国从先秦到南朝齐代的文学发展史,文学理论的原则与脉络,文学题材的分类与流变,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标准与风范,它可以说是当时的一部文学百科全书。
  ——王元化

目录

序方铭

前言

《文心雕龙》释名

3?/?凡例

5?/?名目

9?/?第一单元?道

18?/?第二单元?才

24?/?第三单元?气

30?/?第四单元?物

32?/?第五单元?心

40?/?第六单元?象

45?/?第七单元?志

51?/?第八单元?风

62?/?第九单元?文

78?/?第十单元?体

92?/?第十一单元?奇

101?/?第十二单元?赋

110?/?第十三单元?隐秀

117?/?第十四单元?采

127?/?第十五单元?通变

134?/?第十六单元?规矩

140?/?第十七单元?司契

150?/?第十八单元?圆


《文心雕龙》直读

?上篇

155?/?原道第一

160?/?征圣第二

164?/?宗经第三

169?/?正纬第四

173?/?辨骚第五

178?/?明诗第六

184?/?乐府第七

189?/?诠赋第八

194?/?颂赞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铭箴第十一

209?/?诔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杂文第十四

224?/?谐隐第十五

229?/?史传第十六

239?/?诸子第十七

245?/?论说第十八

252?/?诏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禅第二十一

268?/?章表第二十二

274?/?奏启第二十三

280?/?议对第二十四

286?/?书记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体性第二十七

304?/?养气第二十八

308?/?风骨第二十九

313?/?附会第三十

317?/?通变第三十一

322?/?事类第三十二

327?/?定势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镕裁第三十五

342?/?声律第三十六

347?/?练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丽辞第四十

367?/?比兴第四十一

372?/?夸饰第四十二

376?/?隐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总术第四十五

389?/?时序第四十六

398?/?才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志第五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文心雕龙》:
  第一单元 道
  一、道 41处
  1.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原道》)
  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序志》)
  按 《文心雕龙》之“道”,除下列2.3.4义明显表现为政治主张、老庄之道或一般方法门径外,其含义是争议颇大的。这场争论构成了1949年后《文心雕龙》研究热烈的争鸣特色。范文澜《注》、刘永济《校释》及吴师《义疏》认为“原道”之道纯为儒道,陆侃如认为是儒、佛、道三者的统一体(见《文史哲》1961年三期《“文心雕龙”论道》),而马宏山则认为道是“佛性”(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四期《论“文心雕龙”的纲》)。应该肯定的是,研究者都抓住了要害,即“原道”之道是弄清《文心雕龙》文论体系的关键。对此,我们的看法是:道是附合于天道的重文的儒道。
  (1)道的第一形式是“自然”
  《文心雕龙》之道有“自然”“神理”“太极”“道心”“天命”“神道”等别名。我们叙述这些,想说明的问题是:
  第一,以上名称都是“道”,这是诸家皆无异议的。
  第二,其中多数来源于儒家经典,而且严格依其本义立论。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夸饰》)引自《易 系辞上》;“道心惟微”(《原道》)引自《书 大禹谟》;“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原道》)语本《易 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天道难闻”(《征圣》)语本《论语 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正纬》)语本《论语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和《易 观卦彖辞》“圣人以神道设教”。这就确切地证明,范、刘、吴诸家将刘勰的道释为儒道,是持之有故的,而任何不顾本义,在佛典中寻找上述词语出处的做法都是不严肃的。
  第三,道的另两个别名“神理”“自然”,范文澜等没有在儒家经籍中寻到出处,马宏山却引证《弘明集》,释为“佛性”。而这,是导致马立论的根据。
  我认为“神理”“自然”不应从佛典中寻出处,尤其是“自然”一词,是道的第一形式,必须深入探讨,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出处上。
  首先看“神理”。按《周易 系辞》韩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话者也。”“神”是神妙的意思。《庄子 缮性》:“道,理也。”“理”与“道”是同义词。“神理”即“神道”。这个词魏晋时用得很多,如曹植《武帝诔》:“聪镜神理”,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皆是。李善在《文选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曰:“神理犹神道也。《周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
  再看“自然”。我认为这个词恰好说明了道的第一形式的本质。《原道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语出于《老子 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原意是道虚无不可视触,不便于学习;不得已,就学习天地。但天地太寥廓广大,不知从何学起,不得已,就学习天地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这样,并不是说《文心》之道出于老、庄。周秦之际,诸子各自都认为自己的“道”极妙至善,都竭力用文辞描述“道”。有趣的是,他们仿佛采用了近几十年在现代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仿生学,一致以自然来说明“道”。例如,江河是自然的重要组成。《老子 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老子看到了柔弱,而这是他的“道”的重要特征。《韩诗外传》卷三记孔子谈“智者乐水”:“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孔子看到了“智”“礼”“勇”“知命”“德”,而这些正是他的“道”的组成内容。《文心雕龙》的“道”就展现了这种“法自然”色彩的胎记。正如老子认为“万物芸芸”都不过是“道之华”(现象)一样,刘勰认为,“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原道》)从这个意义出发,“自然”“道心”“神理”“太极”都是道的第一形式的别名。
  但是,《文心雕龙》之道,虽然采用了习惯的仿生解释,因而带有老子“道法自然”的色彩,然而它并非主张“因任自然”“绝圣弃智”,而是与“征圣”“宗经”联合起来,和儒道合而为一。
  ……

前言/序言

  刘勰(约465—520),字彦和,据《梁书》和《南史》本传记载:“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这是指他的祖籍是山东莒县。其实从东晋以来,五马渡江,百族南迁,已经在京口(今镇江)侨置南东莞郡。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司空刘秀之的弟弟。他们早已世居京口,成为南朝的文化世家。刘勰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刘勰早孤,贫寒不能婚娶,依附建康(今南京)钟山定林寺沙门僧佑生活。定林寺内外典籍俱富,僧佑又学问精深,刘勰居十余年,因而博通经论。自梁武帝天监初年起,做过东宫通事舍人等几任小官,很受昭明太子萧统赏识。晚年出家,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约在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写成了《文心雕龙》。(用刘毓崧之说)书成,刘勰看到中书郎、黄门侍郎沈约当时无论从政还是治学都是声名赫赫,于是就背上自己写的书卷,扮作一个货郎,站在街头等候沈约外出时,在车前叩伏求见。沈约命人把《文心雕龙》取来,读后大为欣赏,常把这部书稿放在自己的几案上。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的一部专著,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一千四百多年来,它像一座神秘的宝山,散发着绚烂的光芒。很多人研究它、探索它,从它那儿开发艺术宝藏。清人黄叔琳曾赞叹说:“刘舍人《文心雕龙》一书,盖艺苑之秘宝也!”(黄注《文心雕龙》序)鲁迅曾将其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媲美,并称“为世楷模”。梁昭明太子在编纂《文选》时,即根据《文心雕龙》选文定篇。稍晚的萧绎所著《金楼子》和唐代刘知己的《史通》、唐代王昌龄的《诗格》等,都是受《文心雕龙》影响而撰成的。

  《文心雕龙》上下篇共十卷,五十篇。上篇前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文体流变,下篇后五卷二十五篇主要是论创作与批评。其中,《序志》一篇是全书序文。《文心雕龙》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不但要有华美的形式,而且首先要有充实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它指出文学发展与时代社会的关系,论述了各种文体演变的过程,并对重要作家、作品做了扼要的评价,它还阐述了文章的作法、作家的修养,以及文学批评等问题。

  今天,为创造灿烂的新文化,仍然需要我们从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提炼有益的营养,《文心雕龙》也仍然是等待我们开采的艺苑秘宝。

  二

  我们意在推出一种具有独特学术视角的《文心雕龙》普及读本,全书包含“释名”和“直读”两部分。为了取得读者的信赖,下面,我谨将自己编撰的态度和方法做些介绍。

  《文心雕龙》研究历来是学术中的显学,尤其近代如范文澜、黄侃、刘永济、王利器、杨明照、吴林伯、詹锳、郭晋稀等博学通儒,更是穷毕生精力致力于斯,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龙学”蔚为大观。对于笔者,“龙学”更是难舍的情缘。刘永济先生是笔者的伯外祖父,吴林伯先生是笔者的研究生导师,笔者的学位论文《〈文心雕龙〉释名》就曾得到过王利器、杨明照、詹锳、郭晋稀诸先生的悉心指教。“典型日已远,古道照颜色。”今天,这些大师都墓木早拱了!我以为,前人所做出的成绩还远远不是这个领域内研究任务的结束。况学问者,天下之公;见解者,人心之异。基于这一考虑,我对《文心雕龙》的版本和词语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文心雕龙〉释名》是一部《文心雕龙》文学术语的研究著作。我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术语不易被准确理解有五个原因。一是一词多义。由于古代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同语异义的专门名词在《文心雕龙》中触目皆是。二是不习惯刘勰的造词法。魏晋时,文学取得了独立的地位,文学现象大量涌现,这对于当时相对贫乏的术语是一个冲击。刘勰为完成巨著,有时用前代经籍的成词而注入新义,有时还不得不创造一些新词。三是《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而骈体要求避重,往往换字。这么一来,容易使人产生捉摸不定的感觉。四是刘勰间或采用当时高门世族说话的所谓“才语”(《南史·宋彭城王义康传》)。其中有些词语现在已经僵死。五是因版本不善、字句脱误而引起错解。因为《文心雕龙》多变、繁杂的术语是探索者前进路上很大的障碍。这些术语大都是“非旧诂雅义所能赅,亦非八家派古文所习见者”,这是《文心雕龙》释词的困难,也说明了《文心》术语探讨工作的必要性。《〈文心雕龙〉释名》2006年曾由日本福冈中国书店出版,后2007年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在国内出版,惜印数很少,现很难看到了,应该是有益于了解刘勰的文学理论体系的。

  三

  现在再谈谈本书。

  我对原文进行了艰难的探索。《文心雕龙》由于篇章错乱、字句误脱、文意艰深,研究它的人常常碰到很多阻碍和困难。本书原文部分系文字上采用黄叔琳本,按照“三准论”将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贤对它校注的基础上针对一些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之处,略陈陋见。凡前贤鸿笔已举,概不复陈;而管见虽浅,聊作引玉之砖。

  下面,略述本书将篇次重新排列的理由。

  关于《文心雕龙》的版本问题,现存的最早记载是《隋书·经籍志·总集类》:“文心雕龙十卷梁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撰。”现存的最古版本是明嘉靖庚子十九年汪一元刻本。其他各本,包括现通行本,在卷数篇次上都和汪本相同。

  从明清以来,很多研究者就发现了《文心雕龙》在篇次上的错误。如张刻本张之象序云:“独是书世乏善本,讹舛特甚,好古者病之。”《适园藏书志》卷十六载张钧衡跋云:“据《序志》篇称‘上篇以上,下篇以下’,本止二卷;然隋志已作十卷,盖后人所分。”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物色》云:“按此篇宜在《练字》篇后,皆论修辞之事也。今本乃浅人改编,盖误认《时序》为时令,故以《物色》相次。”范文澜《文心雕龙注·物色》云:“本篇当移在《附会》篇之下,《总术》篇之上,盖物色犹言声色,即《声律》篇以下诸篇之总名,与《附会》篇相对而统于《总术》篇。今在卷十之首,疑有误也。”各家疑点虽不同,但肯定有错篇现象则是一致的。

  《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刘勰搦翰写作时一定有宏大周密的计划在胸,而这种计划性、条理性也一定会在篇次的安排上体现出来,刘勰是以此自许并希望人们重视这一点的。他在《序志》篇中说: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我们拿这段话对照通行本《文心雕龙》篇次,就会发现,上篇是合乎论述的。而下篇亦即《神思》以下的二十五篇,篇次矛盾很多,显然有错乱情况。

  为什么《文心雕龙》会有错篇现象呢?《文心雕龙》是一部千古罕匹的伟大的文论专著,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是落后的,前人对它的价值认识是较迟的,唐代兴起古文运动,因《文心雕龙》是用骈体写作,所以“自韩退之崛起于唐,学者宗法其言,而是书几为所掩”(《骈体文》卷二刘开《书文心雕龙后》)。宋人更不重视《文心雕龙》。文坛领袖黄庭坚就认为《文心》所论“未极高”(《山谷书牍·与王立之书》)。《文心》之所以在宋朝遭此冷落,是因为宋人多爱理学,于文饰往往忽略。明曹学佺《文心雕龙序》曰:“文之一字,最为宋人所忌,加以雕龙之号,则目不阅此书矣。”唐宋这样不重视《文心雕龙》,元朝文化事业又受摧残,所以我们可以肯定,《文心雕龙》的刻本在明以前是非常少的。叶德辉《郋园读书志·集部·卷十》云:“《文心雕龙》世无宋刻。”叶德辉是个大藏书家,他都没听说过宋刻,情况可想而知。由于刻本少,故流传多靠抄本;抄本则免不了辗转借用,拆帙分抄,颠倒遗漏,妄加改削。明代刻本多从抄本,而书商们又多是浅人,所以造成了通行本这样的面目。

  我认为,检验《文心雕龙》篇次是否错乱,有三个标尺。

  其一是上引的《序志》篇的那段话。这集中表现了刘勰安排篇次的意图,类似凡例和目录,是可靠的原始材料。

  其二是《熔裁》篇提出的“三准论”,即“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止于中,则斟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刘勰所说的“情”“事”“辞”,刘永济先生在《释刘勰的三准论》(见《文学研究》1957年第2期)中解释为“第一项系指作者有什么思想感情要发表成作品;第二项则是作品要说些什么事实和道理,才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项则是要用怎样的体裁、怎样的词句去描写这些事实和道理,才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分明易晓”。刘先生分析了《文心》中出现的不少术语,总结为“刘氏的三准论是他的创作理论的中心”。我认为,“三准论”确是刘勰创作论的一个准则。《文心雕龙》下篇是创作论,必然在篇次安排上也贯穿了这一准则。

  其三是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指出的写作凡例,即“《文心》各篇,前后相衔,必于前篇之末,预告后篇所将论者”。

  以下,我想依据这三个标尺,探讨一下《文心雕龙》的篇次原貌。

  现在通行本《文心雕龙》分十卷,篇次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明诗》《乐府》《诠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神思》《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熔裁》《声律》《章句》《丽辞》《比兴》《夸饰》《事类》《练字》《隐秀》《指瑕》《养气》《附会》《总术》《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志》。

  对照《序志》篇所说的:“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显然,作为“文之枢纽”的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今本排列顺序是正确的。“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考《明诗》以下至《书记》以上二十篇,其中《明诗》至《哀吊》等八篇属于论文,《杂文》《谐隐》两篇介于文、笔之间,《史传》至《书记》等十篇属于叙笔,次序井然;显然是符合刘勰的创作意图的。至于下篇二十五篇的篇次则大有问题了。

  刘勰对下篇的写作体例,有八个纲要性的字:“割情析采,笼圈条贯。”也就是说,用“情”和“采”(包括事义与辞采)对举定篇。现在我们以《序志》的“夫子自道”为前提,结合其余两个标尺, 文心雕龙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文心雕龙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文心雕龙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文心雕龙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真心看不懂 文化水平不够

评分

非常好!趁着活动买的,超值超划算!买买买,就到京东商城!

评分

名家著作,非常好,值得收藏!

评分

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下定决心,很好的一本书,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评分

物流快,态度好,售后满意,好评跟上!

评分

包装精美,值得信赖。

评分

一直想买这本书,终于下定决心,很好的一本书,静下心来好好看看。

评分

好书,精装版的看了下,是我想要的

评分

南北朝文学的巅峰之作,很好的书,可以学习!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文心雕龙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