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

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冰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学
  • 育儿
  • 心理学
  • 家庭教育
  • 青少年心理
  • 行为心理学
  • 成长
  • 教育
  • 沟通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47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27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
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轻松地向家长们尾尾道来
向家长们传达了国际流行的教育理念
引导家长们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让家长们以更好的姿态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内容简介

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父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懂得如何去欣赏和赞美孩子;
在日本,有一半的父母看过《狐狸的故事》,知道“狐狸法则”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在法国,很多父母知道“斯万高利效应”,面对挫折与失败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以色列,多数父母都知道“延迟满足”,适当地对孩子说“不”。
作为中国的父母,我们做了什么呢?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这本书,运用国际流行的理念解读家庭教育,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中国家庭教育实际状况相结合,用罗森塔尔效应、狐狸法则、母狼法则、刺猬法则、木桶原理、墨非定律等著名教育理论来指导父母们,让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作者简介

杨 冰,男,笔名冰洋,是一个孩子的父亲,一位资深媒体人,一个执着于放牧灵魂的作家,曾发表过多部诗歌散文,一个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专家,一个出版过30部各类文学专著或畅销书作品的作者。主要家庭教育作品有:《成就一生好习惯》(①②)、《好习惯坏习惯》(与人合作)、《发现孩子》、《细节成就孩子一生》、《教育孩子从父母开始》、《左右孩子命运的黄金法则》等10 多部,总发行量300余万册。其中,《成就一生好习惯》由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孙云晓作序推荐,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连续荣登全国46家大型书店书城图书销售排行榜,并被多所中、小学列入必读书目,发行量占总量的为100万册。《中国图书商报》、《新京报》、《新文化报》、新浪网、京东网、豆瓣读书网等先后连载或介绍。《左右孩子命运的黄金法则》曾在韩国出版。《细节成就孩子一生》由知心姐姐、著名教育研究专家卢勤作序并推荐。作者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实用独到的教育方法,打造了多部家庭教育畅销书,深受广大父母们的好评,被誉为接地气的“平民教育家”。 2014年再次出版《细节成就一生好习惯》,被纳为2014年亲子教育类书推荐排名第二,2015年还出版了《父母不能这样做,这样说》,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一。

目录

A篇理想课堂——目标决定人生的层次 ......001
A—01目标法则002
A—02亚瑟尔现象005
A—03跳蚤效应007
A—04巴奴姆效应 010
A—05手表定律013
A—06贝尔效应 016
A—07隧道视野效应 018
A—08临界点效应 020
A—09强刺激效应 023
B篇智力课堂——智力提升生命的智慧 .......027
B—01罗森塔尔效应 028
B—02木桶理论 030
B—03吉格勒定理 032
B—04皮尔斯定理 035
B—05天赋递减法则 037
B—06吊胃口效应 041
B—07瓦拉赫效应045
B—08母狼法则 048
B—09鸟笼逻辑 051
B—10二八法则 053
C篇家庭课堂——环境影响一生的成长 .....059
C—01破窗理论 060
C—02鱼缸法则 063
C—03餐桌效应 065
C—04真爱原则 068
C—05信任原则 073
C—06尊重原则 076
C—07理解原则 078
C—08宽容原则 081
C—09解放原则 莱法则 087
C—11比马龙效应 089
C—12多米诺现象 092
C—13放手原则 样原则 098
C—15黑票作用 102
C—16鹅卵石的启示 104
D篇习惯课堂——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107
D—01斯万高利效应 108
D—02史塔勒公理 111
D—03哈德飞实验 114
D—04捐款实验 117
D—05跨栏定律 119
D—06瓦伦达心态 122
D—07投射效应 125
D—08犬獒效应 128
D—09墨菲定律 131
D—10卢维斯定理 135
D—11凯迪拉克效应 137
D—12狐狸法则 141
D—13甘地夫人法则 144
D—14王永庆法则 149
D—15蝴蝶效应 152
D—16路径依赖 157
D—17回潮效应 162
D—18横山法则 166
D—19蓝柏格定理 170
D—20沸腾效应 173
E篇时间课堂——时间掌控孩子的人生 ...........177
E—01帕金森时间定律 178
E—02伯伦森原则 182
E—03泰勒效应 185
E—04飞镖实验 188
F篇社会课堂——合作锻炼交往的技能 ..........191
F—01晕轮效应 192
F—02首因效应 194
F—03跷跷板互惠原则197
F—04史提尔定律200
F—05模糊哲学 203
F—06杠杆原理 205
G篇方法课堂——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 ..........207
G—01“1+12”效应 208
G—02避雷针效应 213
G—03登楼梯效应 216
G—04马太效应 218
G—05潘多拉效应 220
G—06异性效应 225
G—07章鱼心态 228
G—08德西效应 230
G—09免疫效应 235
G—10延迟满足 238
G—11放飞效应 241
G—12倒U形假说. 243
G—13霍桑效应 247
G—14刺猬法则 251
G—15热炉法则 255

精彩书摘

A—01 目标法则

黄金小贴士
目标决定了成功的高度。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永远在技巧和方法前面。一个人如果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就永远到不了他想去的地方。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它决定了成功的高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追求:一是最低层次的生理上的需求,如温饱之类;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如固定的住处;三是爱人与被爱的需求;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五是最高层次的则是自我的实现。
西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期间,他从一架受损的运输飞机上跳伞逃生,落在缅甸与印度边境的一片丛林之中。当地人告诉他,这儿距印度最近的市镇也有225千米。这对于习惯以车代步的西华?莱德来说,几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为了活命,他只好拖着落地时扭伤的双脚,一瘸一拐地走下去。他唯一的念头是“走完下一千米”。奇迹发生了,历尽千辛万苦的西华?莱德终于回到了印度。
西华?莱德的这段经历公之于世后,在他的家乡肯德郡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年轻人把西华?莱德的“走完下一千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无独有偶,极其相似的故事发生在数十年后的一位日本人身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马拉松选手,矮个子山田本一分别于1984年日本东京和1986年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两次夺冠,令许多人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他都要乘车把比赛路线细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栋高楼;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开始比赛时,他就飞快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他又以同样的速度奋力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千米的路程被他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他便轻松地跑完了全程。起初,他把四十多千米外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作为目标,结果他跑了十几千米时就疲惫不堪了。
人们把山田本一的这一目标分解法,命名为“目标效应”。
把大目标分解,让目标具体化,更容易实现目标。小目标是大目标的条件,大目标是小目标的结果,小目标都实现了,大目标也一定会实现。人生好比马拉松比赛,学会分解目标、将目标具体化的人,将会更容易到达光辉的终点。

黄金启示
1.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在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父母要鼓励孩子树立自己的目标。如果孩子经常谈论他的梦想或者目标,聪明的父母不要嘲笑孩子,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说出来,同时,引导孩子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做。目标不仅要分解,而且要具体。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人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去跳高。两组个子都差不多,先是一起跳了1.2
米,然后把他们分成两组。对一组说:“你们能跳过1.35米。”而对另一组说:“你们能跳得更高。”然后让他们分别去跳。结果,第一组由于有1.35米这样一个具体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跳得高。而第二组没有具体的目标,所以他们大多数人只跳1.2米多一点,不是所有的人都跳过了1.35米。由此可以看出有没有具体目标的差别。“近期目标效应”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神奇的效果,就在于它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把远目标变成近目标,把模糊的目标变成具体的目标,使人产生看得见、追得着的感觉。实际上,目标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孩子的目标是什么,只要父母善于引导都是好目标。
2.为实现目标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制订与孩子兴趣相一致的目标,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例如,一个8岁的孩子会说自己的目标是当个科学家,这时,父母要引导孩子把这个目标写下来,并把它当成行动的计划,去做一些能够实现目标的事情,这样才能把目标变成现实。比如,父母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可以让孩子在一年内学习两册科学知识读本。当然,并不一定是要树立当科学家、政治家之类的远大目标才有意义。

前言/序言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室,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孩子,在这里成长;习惯,在这里养成;教育,从这里开始;情感、是非、好坏、善恶和信念,在这里奠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抚育培养后代成长的重任。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到长大成人,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疑虑,都需要父母来帮助、引导与解答。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启蒙,是左右孩子一生的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错误的教育观念,会使父母留下终生的遗憾。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人才。”许多父母都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但是,对于如何教育孩子,并不是特别清楚。其实,爱孩子,不仅仅是给孩子好吃、好穿、好玩,更要给孩子真爱!而培育孩子是一件艰苦的工作,需要父母们付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
缝制一双鞋子,建造一座房屋,驾驶一辆车子,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实践方可胜任,何况要塑造一颗生气勃勃的健全灵魂呢?因此,天下为人父母者,都需关注教育孩子的艺术。
在国外,很多父母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阅读各种教育类书籍。在美国,有三分之一的父母知道“罗森塔尔效应”,懂得如何去欣赏和赞美孩子;在日本,有一半的父母看过《狐狸的故事》,知道了“狐狸法则”和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法国,很多父母知道“斯万高利效应”,面对挫折与失败的正确态度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以色列,多数父母都知道“木桶原理”,优秀的素质才能成就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的父母,我们做了什么呢?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有的只知道要求孩子门门功课得满分兼有多种爱好和专长,有的只相信金钱是万能的,对孩子的奖惩一律与物质利益挂钩,有的只知道去干涉孩子的独立与自由,根本不尊重孩子。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
有一位美国教育家认为,“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却是最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爱自己的孩子是连动物都会的事情,但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却是很多人都不懂的事情。
本书运用国际最新流行的理念解读家庭教育,把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中国家庭教育实际状况相结合,行文深入浅出,内容通俗易懂。
本书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狐狸法则、母狼法则、刺猬法则、木桶原理、墨非定律等著名教育理论来指导中国的父母们,令人有一种别有洞天、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感觉。
本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可以照方行事,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从而有效地剔除父母们因为教育孩子而产生的各种困惑。
这些摆在父母们面前的最基本的法则,是流传的金科玉律,是终身受益的教育智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法则。如果你爱你的孩子,想教育好你的孩子,渴望引导你的孩子走向成才之路,请打开本书,让最优秀的教育不再错过。
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杨 冰
2017年2月
塑造孩子成长轨迹的秘密:洞悉儿童心理,赢在教育起跑线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茁壮成长,成为独立、自信、善良的人。然而,在孩子成长的漫长旅途中,父母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与挑战:孩子为什么会突然发脾气?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在面对成长中的叛逆期、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时,我们又该如何引导?这些问题的核心,都指向了一个关键的领域——儿童心理学。 本书并非一套枯燥的理论教材,而是一本贴近家庭教育实际,充满智慧与温度的育儿指南。它将带您深入探索1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奥秘,揭示影响孩子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交的内在驱动力,并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学法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孩子,规避育儿误区,建立和谐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理解孩子心灵的罗盘——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节点 3-6岁,是孩子好奇心爆棚、想象力飞驰的“黄金年龄”。他们开始探索世界,模仿成人,学习语言和规则。在这个阶段,“安全感”是滋养孩子心灵的土壤。父母的稳定陪伴、充满爱意的回应,以及提供一个安全、可预测的生活环境,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从而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当孩子因为害怕黑暗、分离而哭闹时,理解并温柔安抚,而非简单否定或责骂,是建立良好依恋关系的第一步。 7-9岁,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们渴望独立,希望被看见和认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对公平、正义有自己的理解。在学习上,他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天赋。这时候,家长需要学会“放手与引导并存”。过度包办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一味放任则可能让他们迷失方向。鼓励孩子尝试自己做决定,承担小责任,并根据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是激发其潜能的关键。 10-12岁,进入了“青春期前奏”,孩子的思维方式更加抽象,逻辑能力增强,开始形成独立的见解和价值观。他们对同伴关系变得敏感,渴望融入集体,但也可能因为群体压力而产生困惑。这个阶段,“沟通的艺术”尤为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即使不认同,也要给予尊重。与其直接说教,不如通过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理解他们在社交中的焦虑与喜悦,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技能。 第二部分:解锁孩子行为的密码——洞悉心理法则,化解育儿难题 “关键期”思维:抓住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最佳时机 儿童心理学强调,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存在特定的“关键期”,这是他们学习某项技能或形成某种能力的最有利时期。例如,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婴幼儿时期,而阅读和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则稍晚。理解这些关键期,能够帮助父母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训练,事半功倍。比如,在孩子对文字充满好奇的阶段,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鼓励他们接触识字游戏,就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最擅长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充满耐心、善于沟通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同样品格的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之前,我们首先要审视自己。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否能够以身作则?在遇到挫折时,父母的积极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比口头的教导更有说服力。 “奖励与惩罚”的智慧:引导而非控制 科学的奖励和惩罚,是引导孩子行为的有效工具,但其核心在于“引导”而非“控制”。过度依赖物质奖励,可能让孩子养成“为奖励而行为”的功利心;而严厉的惩罚,则可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本书将介绍如何运用“内在激励”,如口头表扬、精神鼓励、认可孩子的努力,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和自我驱动力。同时,讲解如何设置恰当的“后果”,让孩子从错误中学习,承担责任,而非仅仅感到恐惧。 “情绪管理”的艺术:帮助孩子理解和表达感受 孩子的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当孩子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或者表现出异常的沉默与退缩时,这往往是他们情绪信号的传递。家长需要学会识别孩子的情绪,并帮助他们命名和表达。教导孩子区分“生气”、“难过”、“失望”等不同的情绪,并通过绘画、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找到健康的宣泄渠道。一个懂得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未来将更具适应力和幸福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并呵护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天赋,发掘并呵护这些兴趣,是帮助孩子找到自信和成就感的关键。当孩子对某个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时,家长应给予支持和鼓励,提供相关的资源和机会。即使孩子的兴趣看起来“不务正业”,也不要轻易否定。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都源于童年时期对看似“无用”的兴趣的执着追求。 “合作与分享”的种子: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终将走向社会,与人交往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学龄前开始,家长就可以有意地为孩子创造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如亲子游戏、幼儿园的集体游戏、社区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如何分享资源,如何处理人际冲突。父母在旁边的观察和引导,能够帮助孩子理解社交规则,发展同理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独立思考”的培养:拒绝“填鸭式”教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避免将孩子培养成只会死记硬背的书呆子,而是鼓励他们提问,质疑,探索不同角度的观点。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分析事物的原因和影响,鼓励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第三部分: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润物细无声的爱与智慧 “高质量的陪伴”:倾注时间和精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父母投入高质量的陪伴。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情感上的连接。放下手机,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参与孩子的游戏,分享彼此的生活,能够建立起深厚而牢固的亲子关系。在孩子眼中,父母的陪伴是他们最珍贵的财富。 “尊重与边界”的平衡:建立规则与自由 爱孩子,不等于放纵。建立明确的家庭规则,并在执行过程中保持一致性,能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在规则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培养孩子自律与独立的关键。 “积极的沟通模式”:化解冲突,增进理解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产生冲突。采用积极的沟通模式,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增进亲子之间的理解。例如,用“我”开头表达自己的感受,而非指责孩子“你总是…”。学会倾听,理解孩子的视角,即使观点不同,也要尝试找到共同点。 “鼓励与支持”的力量:点燃孩子的自信 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值得父母的鼓励和支持。赞扬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成就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的坚定支持,是他们重新站起来的强大动力。 本书的价值: 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您剖析儿童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它将为您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育儿工具箱,帮助您: 更深刻地理解孩子: 洞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更有效地引导孩子: 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避免盲目和焦虑。 更和谐地与孩子相处: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 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塑造阳光的未来。 13岁前,是孩子成长中最关键的奠基时期。掌握这些心理学法则,您将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智慧、最有力的引路人。让这本书成为您育儿路上的良师益友,陪伴您和孩子一同成长,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新手妈妈,对于如何养育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我感到既兴奋又焦虑。市面上的育儿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让我觉得信息量过大,或者不够接地气。当我看到《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时,我觉得这个书名很有吸引力。它明确指出了孩子的关键成长阶段,并且提到了“心理学法则”,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包含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帮助我更有效地引导孩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些关于孩子早期心理发展的重要知识,比如如何建立安全感,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处理他们的情绪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讲解一些育儿的“窍门”,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并做出正确的反应。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成为一个更有智慧、更有耐心的妈妈。

评分

我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一直很好奇,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思想和行为会发生很多变化,有时候让我感到既惊喜又困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解答我这些疑惑的书,而《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这个名字,恰好满足了我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导师,为我揭示孩子内心世界的奥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解答我心中关于孩子沟通、情感管理、学习动力等方面的疑问。比如,为什么孩子有时候会突然变得很“难带”,他们内心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有效地与他们建立信任,让他们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理论支持,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真正地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种柔和的色彩和简洁的字体,让人感觉很亲切,仿佛看到了一个知心朋友的邀请。我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13岁前”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正好是我家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前夕。我一直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这个阶段,家长除了关注他们的学业,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但很多时候,我们凭着经验和直觉去处理,难免会遇到困惑和瓶颈。这本书名里的“心理学法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如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何处理青春期的叛逆等等。我希望这本书不只是理论上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让我能够立即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看完后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如何实践。

评分

我一直对儿童心理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内容不够深入,很难找到一本真正适合普通家长阅读,又能提供切实帮助的书。当我看到《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很靠谱!“80个心理学法则”这个数量,感觉信息量很大,应该涵盖了很多方面。而且,“妈妈要知道”的定位,直接点明了目标读者,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非常贴合妈妈们在育儿过程中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循序渐进的指导,让我能够逐步掌握这些法则,而不是一次性接收太多信息而感到 overwhelm。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更科学、更具前瞻性的育儿观,让我能够预见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前做好准备。例如,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挫折,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

评分

作为一个全职妈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层出不穷的问题,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孩子一哭闹,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会心软,有时候又会忍不住发脾气,事后又后悔不已。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提升育儿智慧的书,最好是那种能够让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看到《13岁前,妈妈要知道的80个心理学法则》这个书名,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直观,而且“法则”这个词听起来很有条理,很系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顿悟”时刻,让我豁然开朗,明白了很多之前想不通的事情。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复杂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法则”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这些法则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以及它能够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